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心归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好。
2. 情感互动: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我心归去》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家乡的美好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心归去》的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故事和感受,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6.2 课中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心归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欣赏其优美的诗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课程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诗歌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诗人简介介绍诗人顾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创作风格等。
2.2 诗歌创作背景解析《我心归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逐句解析3.1 诗句解读对《我心归去》的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解读,解释生僻词汇、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2 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2 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我心归去》进行自主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启示6.1 创作手法分析分析《我心归去》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6.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目标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7.2 活动内容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意象等,促进学生思考。
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诗歌,运用所学创作手法。
第八章:作业布置与评价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主题相关的诗歌。
8.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通用5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 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物质——好精神——不好(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渲染:多角度渲染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心。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家乡、大自然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家乡的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家乡的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家乡资料,感受家乡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美好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亲情的图片或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观察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3.2 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我心归去》全文。
4.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生长环境、生平事迹等。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如何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5.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亲情的故事。
5.5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6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5.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5.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热爱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故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6.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语文课文《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回忆。
(2)提问:你们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词和重点句子,并自主学习。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四、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2.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讲解。
(2)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生词和句子,进行巩固。
(3)通过更多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生词、重点句子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态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心归去》课文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教学目标: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教学重点: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活状况以及感受2、深刻体味本文富有哲理和情思的语言教学难点:故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师:我们,看一下第三专题的标题是“月是故乡明”,回忆一下,这句话出自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归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师:在我们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是反映家园之思,你知道哪些?归纳: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范仲淹《苏幕遮》)3、师:的确,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作:《我心归去》。
板书——我心归去韩少功二、解题(2分钟)师:下面我们看这篇课文,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身在何处,其心又去了哪里?归纳:身在何处:○1根据隐含判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既然归去,那必然是处于异乡。
○2本专题都设有小标题,根据“漂泊的旅人”,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
○3课文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身在法国的圣·纳赛尔市,法国西部的海滨城市。
心归何方:故乡我们看书下注释,韩少功是湖南长沙人,这里我要补充一点知识,韩少功在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想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他在那付出过,有归属感,此文也可以说是献给这个县城的。
板书——身处异乡心归故乡三、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情况(5分钟)(一)人在异乡师:○1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我们都知道法国是浪漫之都,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在法国的生活环境的形容词。
我们先看一看在哪几节?(1、6、8)板书——雅静、繁华、静谧、幽深归纳:(第一节)法国的家雅静、大、奢华、风景优美(1)“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2)“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大,奢华,注重注意一下,这句话里面的数字的运用。
(3)“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风景优美,注意一下颜色的运用。
(第六节)外国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
(二)心归故乡师:○1法国如此美好,那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我”的故乡的情况的形容词。
在哪几节?(6、8)板书——贫瘠、脏乱、拥挤、阴沉归纳:(第六节)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第八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四、揭示作者归乡的三层原因师:事实证明故乡的确不怎么样,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回去?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作者归乡的原因。
(一)人在异乡(1-4段)(10分钟)1、师:文中第8节写道,作者的故乡令作者失望,但是作者仍然回去了额,难道作者在法国的感受比失望更糟糕吗?我们在2、3、4三段中来找找具体表达作者在法国的感受的词汇?板书——冷清、虚空归纳:(第二节)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第二节)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或光影,只有虚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一:在法国作者感到冷清,虚空2、师:那作者是如何渲染这种感受的,请大家朗读2、3、4三段,然后找自己有感触的觉得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感受的。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2、3、4三段。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前半句用了反复手法,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调作者置身法语的环境中的无可奈何,甚至反感。
后半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巨大的寂寞无助感,这种孤独寂寞感就如同在监狱,为下文思乡作准备。
)○2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反复手法,表现无聊空虚到极致,有步步紧逼的感觉,作者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3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抓关键词,“弃你而去”“没什么关系”“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表现一种被放逐、孤立的感觉,迷茫无助)然而在法国韩少功的耳朵里,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他觉得寂寞,他觉得孤独。
○4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比喻,将作者“身处异地的那种寂寞空虚感”比成“站在一个没有底的悬崖边”,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空虚。
)(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5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
(夸张了的细节描写,对吊灯做第六次研究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是第六十次?那简直是让人发疯,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独无聊,极易引发作者的思乡情结。
)【延伸】其实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在鲁迅的文章里也见过。
《社戏》……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没有来。
(从最先的焦急的等待到最后的失望)○6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改成陈述句)(反问,借代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表面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二)心归故乡:(5、6段)(10分钟)1、师:于是,在这种既没有勇气有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心归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想念,下面由老师朗读5、6两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让作者惦念的,感到亲切、激动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归纳:第5小节:故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第6小节:故乡的景与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故乡的景色。
作者写到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归乡原因之二:惦念故乡的亲人,景与物。
2、师:下面讨论一个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的?○1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
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师1:思考我为什么会觉得此时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从手法上看一看,并联系对话栏归纳:手法:我此时因思乡而感觉音乐也是思乡的。
这就是所谓的融情于景,也就是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师2:思考一下,雄浑的男声、中国二胡与故乡有什么共通之处?归纳:雄浑的男声基调是悲怆,深沉的,这由雄浑、悲怆、带泪的笑可以提炼出。
雄浑的男音献给故乡,故乡的二胡只演奏悲怆。
故乡的色调是深沉厚重,从后文“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从来就是悲的。
”可以更进一步证实故乡是厚重的,美的。
故乡是凝聚人的血、泪、汗水,是感情无限的积淀,只有洒下血、泪、汗水的地方才是故乡,它包含着故乡人一切的喜与悲!师3:另外,注意“所有”、“都应该”、“都只能”、“即使也”等副词和关联词,这些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归纳:笃定、顽固、偏执师4: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用这些词也说明了他对故乡的一种深爱。
板书——深爱、眷恋:(三)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10分钟)1、师:到这里,作者的家园之思也表达得淋漓尽致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他的这种家园之思的。
下面请三位同学朗读7——9段。
其余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故乡?2、人与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时这两个问题要联系起来看。
你可以和同桌讨论,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板书——生命之根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不是感官观赏对象,而是奋斗付出的地方,是精神之土)板书——精神之土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2、师:这里我们补充爱情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大家一起朗读一遍(补充: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