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稿1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6至18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和历史知识储备。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国际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较为关注,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能缺乏足够的兴趣。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各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加强课堂讲解,注重知识点的重复和巩固;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适时调整互动方式,提高课堂氛围;
3.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计划顺利进行。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
3.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意见建议。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知识,了解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然而,他们可能对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的深层原因、具体表现及影响缺乏清晰的认识。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理解不足;
2.对美苏两极对峙背后的经济、军事、科技竞争认识不深;
3.难以将冷战时期的历史与现实国际政治联系起来。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位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冷战时期模块。这一时期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以美苏两极对峙为核心,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本节课主要围绕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表现及其影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分析两极世界的形成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序章。
二战末期,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奠定战后国际关系的框架,在此大框架中,以冷战为对抗形式、两极为对抗主体,出现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的国际关系新特点。
同时也应明晰,两极格局的对峙亦在大范围上确保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保证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长久和平。
本课作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第一课,承接了后期多极化趋势和区域集团等新型国际关系的出现,是学生理解本课知识体系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冷战是学生初中阶段即耳熟能详的史实,但对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和两极格局三者间的关系,缺乏准确、明晰的理解,教师应能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三者关系,以避免知识体系的混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间关系;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对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五、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科技进步带来战后美苏两极综合国力的提升,争霸世界的野心给彼此国家利益的影响导致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发生于对峙关系中的太空竞赛、科技竞赛等一切敌对活动,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2.时空观念:从时间顺序建立冷战格局和两极格局形成经过;以美苏两极所扶持的代理人战争的空间分布,明确两极格局中,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国际关系特点。
3.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教学条件有限的前提下,课堂授课仅能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应引导学生在有限条件下,学会提取教材中“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有效信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释史料的能力。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材整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12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2、通过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3、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认识冷战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战后历史背景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2、通过美苏冷战的表现,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3、通过PPT和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B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C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D教具准备PPT课件E课时安排1课时F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情景一P118材料中提到的“铁幕”指的是什么?结合教材引言指出。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
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讲述新课】问题情景二盟友为何成为敌人?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框架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_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_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背景,初步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如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和华约等。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漫画探讨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转变,分析从盟友到对手的历史背景。
材料展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集团利益而分割世界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格局有整体的稳定性和局部的不稳定性,在学习中感受美苏两国的对抗给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从而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可贵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含义;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物理中有正负两极,化学中有阴阳两极,地理中有南北两极,我们历史中也有两极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二战后的两极世界。
★步骤一:“从盟友到对手”(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用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辅之历史图片,探讨战后的世界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一极(单极),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多极。
1、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一极(单极)?(1)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矛盾日益加剧,而此时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已经投降,美苏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2)战后的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实力上势均力敌。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奠定了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奠定了两极世界的基本框架。
2、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多极?(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的美国独占鳌头,苏联空前强大。
传统的大国英国、法国遭受重创,新兴的德国、日本一时难以崛起。
无法形成与美苏相抗衡的第三极或多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8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二、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从结果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导入新课。
二.从盟友到对手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①教师简单介绍美、英、苏等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注意区分雅尔塔会议与雅尔塔体系,强调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必要条件。
材料一:“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材料三: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
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数据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③利用教材上的两段材料(富尔敦演说、斯大林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1

(3)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国际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事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思考题、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两极世界形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强调雅尔塔体系在两极世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冷战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极世界格局下,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4.提醒学生关注现实国际政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事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整理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形成知识结构图,以便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5.推荐阅读:《冷战:一部世界史》(作者:奥德·阿诺·韦斯特阿德),要求学生阅读后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和论证的合理性。
2.作业要注重原创性,避免抄袭,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重点掌握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理解雅尔塔体系的概念,掌握其在两极世界形成中的作用。
3.掌握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冷战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
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
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
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
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材整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