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能源流分析

合集下载

论文: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

论文: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思考——浅谈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XXXXXXX[摘要]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

新能源是指能可持续使用或可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现在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

但,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

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替代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关键字]能源消费,新能源一、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过高,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要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只有通过增加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量来实现。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保证度的评价,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远不能满足需求,除了煤炭,将来可以依赖的能源资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tce,居世界第2位。

能源消费基本走出了1997-1999年的负增长和2000年和2001年的低速增长时期,出现高速增长,超过能源消费量的历史高峰值(1996年的13.89亿tce)。

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达10.6%,较2001年的9.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表1、我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总量中所占比重从表1可知,我国是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可是,地球所含能源的总量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在无限制的向地球索取能源的话,地球的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

所以说,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真考虑发展新型能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了取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以前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向坏境友好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限制,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里,“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基本要素中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都表现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征。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型,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一)、提高全国人民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坏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坏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甚至很多个人和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跟自己无关。

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没有给普通大众普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导致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另外环保法实施过于宽松。

例如:环保法规定“对于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①。

2008年国内外石油经济热点展望--访赵宏图、董秀成、冯玉军、吴力波、管清友、陈新华、白泉——中国成品

2008年国内外石油经济热点展望--访赵宏图、董秀成、冯玉军、吴力波、管清友、陈新华、白泉——中国成品
维普资讯

轮 能 源 资源 价 格 上 涨 周 期 既 是 被 誉 为 战 后 第二 个
世 界 经 济黄金增长期
。 ”
油价 波 动 的 幅 度


的结果

也 是 多年 来 低 价

未 来 供 需 矛 盾 继 续 支 撑 高 位 油价 增 多使 油价 大 幅 度 波 动 成 常 态 体走势取 决 于 诸 多不 确定 因素 有 美 国次 贷危机 的走势及 影 响
, ,
如 果 成 品 油市 场 结构 能 够 得 到 改 善 那 么 我 们 当下 引

善 石 油 产 品 的 金 融 属 性 日 益 突 出 油价 中蕴 涵 了
大 量 的 泡 沫 成分 大量 投机 资金 的进 出极 大 地 影 响

的30 的
7%
增至
2005
年的 4

1 3%



下 降至
2006
10 0
年 美
20 4 %

和 2 0 0 7 年的

9 1%


而 且 油价 突破
着 油价 的 涨 跌

由于 同 成品油
中 国 目前采 取 的 政 府行政 命令 式 的 调 整 成 品 油价
格 的做 法 与 市场 经 济 体 制 相 悖 对 于 国 内成 品 油定价

种 商 品 在 国 内外 或 不 同地 区 的 价 格 不 同

2008

1
国际 石 油 轾 清Leabharlann 』 L.2 1
维普资讯
2007
年 国际 石 油市
流 向 突 发 事 件 的 规 模 和 强 度 等 对 未 来 油价 的 预

2008年我国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

2008年我国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

由增长 8 7 转 为下 降 8 4 ( .% .% 详
见 表 1) 。
12 . 原 油 进 口持 续 增 长 ,
成 品 油 进 口量 增 幅 达 到 l n n 5/
2 0 年增加 1 2 t 07 5 万 ,增长 9 8 .% ( 见表 2) 详 。
13 . 需求 增 势 明显减 弱
近 3 美 元 /桶 关 口,年度最 大跌 5
幅超过 7 % 。 0

方 面 是 原 油 的 消 费 需 求
存增 长 明显, 供应 量及 储 备量 均 有 增加 。 2 0 年 ,我 国主要成 品油消 08 费 需求 呈现 由加 快增长 到 明显减
弱 的走 势 。其 中, 柴油 的 国内需 求量在 1 3亿 t . ,增速 由上半年 的 8.% 回落 到 5 9 5 . %, 比 2 0 07
3 2 t 比 2 0 年下 降 2 .% 。 7万 , 07 01 同期, 成 品油进 口3 8 8 5万 t 比 ,
产 缺 乏 积 极 性 , 加 上 社 会 经 营
单 位 预 期 调 价 心 理 和 囤 货 待 涨 现 象 持 续 增 加 等 因 素 的 共 同 作 用 , 全 国各 地 再 度 出现 了 不 同
供 需 由 紧缺 转 向 平衡 或 充裕
油价格 和 经济 增长 放缓 严 重打 击
和 影 响了全球 的石油 需 求 ; 同 时,美 国的 “ 次贷 ” 危机 不 断加 深并迅 速演变成 “ 融风暴” 带 金 ,
根 据 有 关 统 计 数 据 测 算,
20 0 8年 中国原 油市 场总需求量在 35 亿 t .7 ,比 2 0 年 增长 4.% 。 07 3

’ 二^ ’ ’’ ’ 43

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一、国内石油供需形势2008年中国石油需求先扬后抑,上半年尽管遭遇冰雪、地震灾害,但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汽车销量维持两位数增长,灾后重建使交通运输、电力和农业用油大幅度增加,车用燃料油需求异常强劲。

1-6月石油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1%,其中汽柴油表观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6.2%,煤油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增长6.7%。

8月以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三季度GDP增速由二季度的10.1%下降到9%。

由于外部需求萎缩、出口下降,库存积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国内石油消费也明显走弱。

9-10月汽柴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和13.7%,分别比上半年回落了5.7和2.5个百分点,煤油表观消费量比上半年回落4.2个百分点,燃料油消费更是大幅下滑。

这一年,国内原油产量增速虽然比上一年略有提高,从1.6%上升到2.5%,但仍难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上半年受国际油价高涨、地方炼厂减停产、两大石油集团生产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产量增幅明显下降,1-6月汽煤柴油产量同比增长3.2%、4.5%和8.6%,远远低于消费增幅,致使成品油市场大部分处于严重供应紧张的状态。

进入9月以后,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国内油价逐步超过国际油价,炼化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开足马力生产,地方炼厂恢复运行,石油供应形势得以改善。

但由于需求日渐疲弱、销售低迷,企业库存增大,市场又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应过剩。

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已成下探趋势,由于原油生产增长相对稳定,石油供需差距正在逐步减小,这种供需结构的变化不仅导致了石油价格运行方向的改变,也给石油的进出口带来直接影响。

二、石油进出口状况1、成品油、原油进口量增速一升一降2008年中国原油进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开始放缓,1-11月原油进口1.65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5%,增幅回落了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进口量增幅回落会有更大回落。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班级:20054281 学号:2005428141 姓名:赵杰论文摘要: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或达7.5%,至2008年底达6.75元人民币/美元左右,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显著,全年波动区间为7.31—6.75元人民币/美元,上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四季度人民币升值步伐趋缓。

关键词:理财服务,经济衰退,次债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国际政治复杂多变,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给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损失,全球股票等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剧烈震荡,从目前看危机远未结束。

2008年如果暴露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势必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创。

二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三是全球房地产市场动荡。

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蔓延以及对市场预期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造成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

四是全球贸易失衡、贸易保护抬头。

近年来以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其他经济体如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日益突出,造成了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

而美元的持续贬值,不仅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2008年美国经济将进一步下滑,成为世界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进一步释放、金融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走疲,将降低居民收入预期,打击消费信心,也使美国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成本,而且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采取了注入流动性、连续下调联邦基准利率、持续快速贬值美元等措施,抵御次级抵押贷款造成的危机,刺激经济发展,改善美国贸易环境,使“双赤字”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因此,2008年美国经济尽管下行,但陷入停滞的可能性不大。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一、第I卷共5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4分)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4分)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如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3.(4分)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D.1989年~2000年4.(4分)该支流流入()A.黄河B.长江C.辽河D.黑龙江5.(4分)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 题.6.(4分)该地可能位于()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7.(4分)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如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8~9题.8.(4分)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9.(4分)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如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10.(4分)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1.(4分)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二、第Ⅱ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2.(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上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3.(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武王,定居番禹(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称帝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岳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务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谴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材料二如图示意灵渠位置.(1)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说明原因.(2)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第I卷共5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4分)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考点】97: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专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解答】解: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中国进口的原因及分析

中国进口的原因及分析

中国进口的原因及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第三大国,拥有许多天时地利的优势,如: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九,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些占据世界优势地位的资源方面渐渐失去创收优势,尤其是在2009年,我国首次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据资料显示,当年我国煤炭进口量由2008念得4040万吨激增至12538万吨,增长211.9%。

所以,基于我国许多行业进出口情况的转变,分析我国为何进口的原因。

一、在学术理论方面,根据宏观经济学及国际经济学理论原理,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1、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2、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计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国际贸易理论体现的一种基本思想是,各国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中国能源流分析廖 华1,2,魏一鸣1,2(1.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181;2.北京理工大学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81)摘要:依据近期公布的2008年中国能源平衡表绘制了中国能源流图、分析了中国能源流状况,并依据IEA2010年出版的有关能源统计资料介绍了中国在世界能源发展中的位置。

关键词:能源流;能流图;能源消费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55(2010)09-0017-02doi:10.3969/ j.issn.1003-2355.2010.09.004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leased Energy Balance of China (2008), this paper draws and analysis China's energy flow. It introduces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energ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related energy statics data published by IEA in 2010.Key words: Energy flow; Energy flow chart; Energy consumption 收稿日期:2010-09-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03066, 70733005, 71041006)。

作者简介:廖华(1980-),男,江西南康人,博士,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管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建模及应用。

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和供应结构、还是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还是能源消费的部门分布结构方面,中国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这既有资源禀赋的原因,也有发展阶段的原因。

图1是依据近期出版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的中国能源平衡表(电热当量法)绘制的2008年中国能源流简图,简要地涵盖了中国能源生产、进出口、加工转换、终端消费等环节的能流情况,也反映了上述几大结构。

2008年中国能源供应总量273079万tce(电热当量法),一次能源生产量246351万tce,能源对外依存度9.9%,其中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产量分别为280200万t、19044万t、803亿m3、5852亿kWh和684亿kWh。

据IEA的统计,2009年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和水电生产国、第五大原油生产国、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九大核电生产国,中国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50%。

2008年中国净出口原煤1164万t、净出口原油17465万t和天然气14亿m3。

据IEA数据,2009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煤炭净进口国、第三大原油净进口国。

经济社会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能源挑战。

2008年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为67071万tce,输配和贮存等造成损失量3209万tce,终端消费207235万tce。

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工业部门的消费比重为70.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10.3%,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分别占6.5%和4.1%。

2008年OECD国家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占终端消费总量的23.0%,而居民用能占19.2%(不含居民私人交通用能)。

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比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较高水平,但仍然存在向下调整的空间。

1980年以来,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63.6%下降到2008年的28.8%;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20.7%上升到48.1%;煤炭用于加工转换的比重达到71.2%。

2008年中国原煤供应量274955万t,其中用于火力发电132517万t,供热14540万t,洗选57237万t,炼焦5616万t,制气587.3万t,煤制品加工175万t;直接用于终端消费70293万t,其中建材工业、化学工业和居民生活分别消费22718万t、11785万t和7608万t。

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促进煤炭向电力转换,充分发挥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优势,对于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均有积极作用。

这也有助于大规模、集中地、相对低成本地进行二氧化碳减排。

尽管中国煤炭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下降空间。

在OECD国家中,2008年约72%的煤炭用于发电,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约占12%,直 Expert Analysis 专家分析接用于居民消费的仅占1%。

中国曾经一度是煤炭净出口大国,但近年来由于国内需求增长及贸易政策调整,煤炭出口大幅减缓,2008年净出口509万t,2009年则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中国还是焦炭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8年中国有5616万t原煤、35753万t洗精煤、92.78万t其他洗煤用于炼焦,炼焦效率为97.75%,形成32032万t焦炭和613亿m3焦炉煤气,642万t其他焦化产品和其他煤气5.6亿m3。

中国曾经是焦炭出口大国,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60%。

近年来焦炭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出口1221万t。

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2009年钢材产量56800万t,大约85%的焦炭用于钢铁行业。

随着今后钢铁消费增速的减缓,焦炭需求增速也将减缓。

2008年中国原油消费量35498t,其中34095万t用于炼油,炼油效率为97.17%,形成汽油6347万t,煤油1159万t,柴油13409万t,燃料油1737万t,液化石油气1915万t,炼厂干气1096万t,其它石油制品7068万t。

在终端油品消费中,大部分用于工业和交通部门,分别占38.0%和37.8%,居民生活用油(含居民私人交通)占8.4%。

这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

在OECD国家中,2008年63%石油用于交通部门。

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拥有量将逐步上升,居民交通用油比重也将逐步增长。

2008年,中国有348万t燃料油用于发电,约占全部燃料油消费的10.7%,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2007年以来我国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减所致。

在中国,天然气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较低,但增长非常迅速。

在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和能源安全凸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天然气是一条比较有效且现实的应对途径。

2008年天然气供应量为817亿m3,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为3.9%(热当量法),而在OECD国家中,这一比重为23.4%。

在2008年,我国有82.0亿m3天然气用于发电,21.4亿m3用于供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有689.7亿m3,其中416.8亿m3用于工业部门(104.2万亿m3用作化工原料),170.1亿m3用于居民生活消费(基本上是城镇居民)。

天然气属于低碳、清洁的优质能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对于减缓碳排放和改善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2009年12月5日我国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开始进口天然气。

中亚天然气管道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设计输气量为每年300亿m3)。

2010年年上半年我国已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天然气17亿m3。

目前,我国西北(中亚)、西南(中缅)、东北(中俄)三大油气管道布局规划已经基本完成。

在OECD国家的发电燃料中,天然气占了近20%。

受图1 2008年中国能源流简图图注:(1)按电热当量法绘制;(2)进口量中包括我国轮船、飞机在国外加油量,出口量中包括外国轮船、飞机在我国加油量。

(下转第46页) 专家分析 Expert Analysis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进展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进展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新闻发布会,邀请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陈武,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半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进展以及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七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筹备工作情况。

新闻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陈文俊主持。

高虎城介绍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意义重大,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自贸区建设给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是双方贸易投资增长迅速。

截至2010年6月,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

二是为双方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

从贸易方面看,仅2009年,中国政府就为从东盟进口的产品减免了61亿元人民币的关税。

从投资合作方面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已涵盖到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从旅游方面看,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

中国首站赴东盟旅游的人数2009年达到450万人。

高虎城评价说,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助推器”,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了经贸促进的重要作用。

博览会展示降税商品和零关税商品;设立服务贸易专题,举办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和商贸配对系统,为各国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促进了友好交流,务实推动了多领域多层次合作。

陈武介绍说,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自贸区与新机遇”为重点主题,设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先进技术和“魅力之城”五大专题,特色更加鲜明。

一是共办特色更加突出,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和东盟10国政要、部长级贵宾等将出席盛会。

会期将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就展。

二是经贸促进能力增强,进一步发挥自贸区“助推器”的作用。

第七届博览会紧扣自贸区协议,新设服务贸易专题,继续举办农业展,新增珠宝首饰展,设立东盟品牌展区、食品展区和家具展区,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

博览会加强与东盟10国政府投资促进部门的合作,促进相互投资,举办更多商贸配对活动。

三是多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将围绕金融、农业、电力等领域举办10多个论坛。

目前,国内外企业参展踊跃,预订展位总数达到4522个,超过规划展位数的13%,企业重复参展率明显提高。

目前已有10个国家初步确定第七届博览会“魅力之城”。

采购商参会积极,除中国和东盟10国的采购商外,已有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团组报名参会。

陈武表示,广西将继续举全区之力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

张伟介绍说,第七届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贸合作的展望”为主题,将围绕自贸区建成后的区域经贸合作前景、机遇和挑战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