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艺
河南省高三下学期文综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河南省高三下学期文综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这一观点认为西周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体现家国同构色彩C.奠定大一统格局D.具有理想化的倾向2.史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到汉文帝时期,国家富裕,国库充盈,以致于穿钱之绳多年不用而腐烂。
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于()A.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B.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C.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D.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正始时(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盛于洛下(洛阳城)。
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之倡也。
自此以后,竞相祖述。
”这表明魏晋时期()A.老庄之学成为正统思想B.玄学兴盛冲击儒学地位C.士族当政导致社会黑暗D.民众日益轻视礼法观念4.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万载辛氏族谱》的族规中有言:敦孝悌,端心术,积阴德,存心向善,重读书,勤职业,尚节俭,完国课,严赌博,谨交游,慎婚嫁,周族谊,息争讼。
而且明清时期的族谱内容大都如此。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朝廷重视谱牒的修撰B.宗族势力恶性膨胀C.主流价值观日益强化D.族规代行国家法权5.天津的城市人口,1840年不足20万人,1906年达到42万人,1936年猛增到125万,超过北京而居北方第一位。
这主要是由于()A.天津近代工业发展迅速B.北京战乱频繁人口迁徙C.天津最早成为通商口岸D.北京人口增长率比较低6.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考点二儒家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考点三古代科技成就考点四文学艺术的繁荣【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考点回顾]1.孔子:“仁”“礼”;“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3.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4.老子:“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韩非子: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6.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考点深化]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 相似性①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②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2)差异性2(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诗经·大田》中说:“有濞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
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A.“存天理,灭人欲”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越名教而任自然”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4.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
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5.中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
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
……若昔推策以迎日,定律而知气。
”他能得出此结论是因为看到了()A.珠算的创制应用B.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位置C.《授时历》颁布D.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被采用6.《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
……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7)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解析】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他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河南郑州三模·30)“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文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改良主义【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解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满清王朝为内容,与材料中“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内容,与材料“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改良主义是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系制度进行修定补充的政治主张,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河南郑州一模·19)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河南濮阳一模·19)“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轻僈等级差别,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B2.(2015·河南洛阳二模·24)《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在维护奴隶主统治方面的作用,体现孔子思想保守性,故A项正确;周王此时已经不具备统治天下权威,故B项错误;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具备统一治国的思想,故D 项错误。
【答案】A3.(2015·河南开封二模·24)《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性善论)【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故A项正确;材料中孟子没有强调教育的教化功能,故B项错误;也没有强调通过学习恢复良知,成为圣人,故C项错误;孟子虽然在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但与材料人性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专项版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化考点三:古代中国的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27,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2.(2020年江苏卷,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3.(2020年江苏卷,4,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1.(2019·烟台三模)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2.(2019·衡阳二模)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3.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
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4.(2019·卓越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5.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6.(2019·枣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至图三所示。
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现代世界思想科技文艺

河南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现代世界思想科技文艺相对论和量子论1.(2015·河南濮阳一模·23)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
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B.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考点】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解析】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8世纪、19世纪,进化论不仅推动自然科学发展,也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称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A、B项只是进化论的作用,故A、B项错误;无论是进化论还是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打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C项正确;开创近代实验科学体系是伽利略的成就,故D 项错误。
【答案】C2.(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34)《科学的旅程》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
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有效的手段。
”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考点】经典力学;进化论;相对论【解析】由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可知材料所论述的科学理论中后者比前者进步,起到弥补作用,后者纠正了前者的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自由落体定律验证物体下落速度是一样的,与重量无关,故①正确;神创论认为物种是由神创造的,而生物进化论则论证物种是由进化而来,故②正确;电磁感应理论没有涉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内容,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故③错误;经典力学适用于低速情况下,不适用于高速情况下,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适用范围上的不足,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河南濮阳一模·19)“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轻僈等级差别,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D项错误;法家强调法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B2.(2015·河南洛阳二模·24)《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明《春秋》在维护奴隶主统治方面的作用,体现孔子思想保守性,故A项正确;周王此时已经不具备统治天下权威,故B项错误;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具备统一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河南开封二模·24)《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性善论)【解析】材料中孟子认为,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故A项正确;材料中孟子没有强调教育的教化功能,故B项错误;也没有强调通过学习恢复良知,成为圣人,故C项错误;孟子虽然在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但与材料人性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5·河南洛阳一模·1)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 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答案】B5.(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5)《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管子的经济主张【解析】材料大意: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东西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的商品收购起来。
民间物资有余就肯于低价卖出,故君主应该以低价收购;民间物资不足就肯于高价买进,故君主应该以高价售出。
用低价收购,用高价抛售,君主必定有十倍的盈利。
管子肯定国家利用价值规律增加收入,和与民争利无关,故A项错误;管子认为国家应通过调节市场供应,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故B项正确;管子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税收,故C项错误;材料肯定市场调节,未体现国家垄断商业,故D项错误。
【答案】B6.(2015·河南商丘二模·24)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对联意思比较浅显,都在讲家庭和睦,没有涉及忠君、孝悌是前提,故A项错误;城隍庙把家庭和睦的对联立在两侧,说明家庭和睦才能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祖宗家法等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7.(2015·河南郑州三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
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
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
……《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
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
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
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撰次诸国法所为”可知特点是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从材料一“《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可知特点是以刑法为主;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可知《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总结《法经》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
(4分)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4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5·河南郑州一模·3)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A.“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C.“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D.“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天人合一”)【解析】所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与上天的意志的统一,强调奉行上天意志。
A项强调天子体现上天在品德方面的要求,因而上天保佑天子,体现“天人合一”,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统治者如果品行端正,就会出现自然环境非常适宜的现象,即“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统一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C 项错误,符合题意;D项强调人的寿命、人的情绪和自然世界相似,体现“天人合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宋明理学1.(2015·河南郑州三模·26)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孟子在儒学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A项表述不能体现出宋朝孟子地位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宋代时孟子地位提高体现出孟子主张与宋代儒学家思想的相同,故B 项正确;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不存在佛教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孟子地位提高,没有涉及朱熹借孟子完善自己学说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河南郑州一模·5)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所谓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指的是其自身内容的完善与发展,即继承儒学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再吸收佛道思想,最终促成了儒学的新生。
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C项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D 项是董仲舒思想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河南濮阳一模·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析】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程朱理学注重气节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是程朱理学消极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教育普及,故D项错误。
【答案】A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6)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思想主张【解析】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王夫之“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河南郑州一模·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