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人的怀念
家乡美北大荒作文

家乡美北大荒作文我是在东北的三江平原一北大荒长大的,在那儿整整生活了九个春秋。
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但它就是我的故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它,就t不会忘记我的名字一样。
啊,北大荒,我的故乡!虽然我离开了你,可我一直都在怀念着你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怀念着生活在那里的勤劳、勇敢的人们。
每当提到北大荒,就会引起我美好的回忆。
北方的春天来得晚,每年四月下旬,春天才迈着姗姗的脚步来到北大荒。
柔和的春风一吹,马上冰化雪消,土地也被它吹得松软了。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落起了青雨,它像绢丝一般,又细又轻,与其说是雨,还不如说是一团湿流流的雾,没有形状,也不出声响,轻柔地滋润着久别的大地。
第一场春雨过后满山遍野篓时就绿了起来,仿佛披上了一层绿纱巾。
燕子飞来飞去,正忙着在屋檐下筑窝,柳枝开始抽条了. .这一切,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于是紧锣密鼓的春耕开始了。
广阔的田野上,白天黑夜地响彻着拖拉机春雷般的轰鸣,划破了北大荒的寂静的上空。
机群过后,大片大片的土地成垄成行,人们在地里撒下了种子,同时也撒下了一年的希望。
又是几场春风,几场透雨,把山坡上的许多花儿都催开了,也唤醒了沉睡在地下的种子。
它们从土壤中露出头来,贪婪地呼吸着外面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它们仿佛被外面花香鸟语的美丽景色所吸引,着急地喝着雨水,一个劲地向上窜呀窜….谁说北大荒没有春天?眼前的这一切,难道能不使你想到三月的江南吗?北方的夏季是极其短暂的,一闪而过,仿佛眨翻反的功夫就到了秋天。
秋天,北大荒的金色秋天!人们年年想着它,盼着它,迎接它,庆祝它,因为它给人们送来了丰收。
五谷杂粮上场,各种蔬菜上市…噢,对了,还有那满山遍野的野葡萄、棒子、山里红.……随着凉爽的秋风,甜滋滋的果香味一股股的直往人鼻孔里钻。
虽然北方的庄稼成熟得晚些,到了九月末,基本上已收割完毕,每当这时,我总能看到送公粮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地从我们家门前刚刚兴建的公路上驰过。
这时节的自由市场也.时热闹起来。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北大荒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是中国人民在困难的时期勇敢开拓的一片土地。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东北的北大荒地区参与农业建设。
北大荒的东北记忆,是这些知青们在那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艰苦生活、深切感受与独特体验的集合,也是一段历久弥新的传奇。
北大荒地区位于中俄边境,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但之前由于地势低洼、气候寒冷,一直被认为不适宜农业生产。
知青们却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建设祖国的憧憬,纷纷奔赴这片贫瘠之地。
作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群体之一,他们寄予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也肩负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的重任。
北大荒的东北记忆始于炎热的夏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知青们汗水湿透了衣衫。
这些知识青年们虽然生活不易,没有像城市里那样的便利设施,但他们甘于朴素的农业生活,努力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所学的应用于实践。
他们日以继夜地劳动,栽种庄稼,开垦土地,破解一块块“薄如纸片”的荒地,使之变成一片片沃土。
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为北大荒的建设做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北大荒的东北记忆还始于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封山。
知青们被寒冷逼得寸步难行,但他们笃定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支撑着他们渡过寒冷的难关。
他们用灶火烧热了自己的坟墙,用蔬菜充饥,用农田的温暖来迎击寒冬。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安家落户,修建了房屋,搭建了棚圈,制造了简陋的暖气设备,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北大荒的东北记忆还始于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知青们看到了充足的阳光、烁烁的星空、湛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田野。
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从它身上得到了力量和启示。
他们学会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他们懂得种植农作物的时机、使用合适的施肥方法、合理的灌溉制度等,从而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他们从自然中汲取智慧,让北大荒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北大荒的东北记忆是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在大荒地上,知青们扛起了犁头,蓄起了勃勃的信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让一片农田从朝霞中露出笑容,让一座颠簸的牧场变成宁静的世外桃源。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北大荒是中国的一个农业生产基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阿城市。
在1960年代初,中国政府向全国招募了许多知识青年,他们被派往北大荒参与大规模的农业建设。
这些知青在北大荒度过了十年的时光,留下了许多的东北记忆。
第一次到达北大荒时的印象是一片空旷,绿油油的沃野上野草丛生,仿佛人迹罕至的荒野。
知青们在这里建起了帐篷,开始着手准备土地的开垦和种植。
从最开始的栽种作物,到后来的固定生产,知青们一步步探索着北大荒的农业生产之路。
在那里的生活是艰苦的,每个知青都要承担自己的任务,早上早早地起床,日晒雨淋地在田地里辛勤劳作。
在北大荒,天空格外广阔,田野格外寂静,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烟火气息。
而寂静中却有着知青们的努力和汗水所润泽的生机和希望。
知青们之间没有家庭的关系,大家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彼此。
那时候,食品和物资缺乏,每个人只有几件简单的衣物,没有大被子和毛毯,晚上就只有靠着被子盖在身上。
每个人都要共同承担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弄些菜,打些水,大家相互照顾,一起战斗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
北大荒给了知青们许多的回忆和感悟,让他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和价值。
北大荒的气候和环境和知青所来自的地方截然不同,这里的冰天雪地和寒冷天气让他们感到非常不适应。
但是,这儿的人们的热情和友好却给了他们很多感动。
当知青们无家可归,没有食品、住宿和生活用品,当他们病痛缠身,或者情绪低落时,当地人总是会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
一些知青逐渐适应了北大荒的生活,进入了农业生产工作中。
有的成为了农技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则成了农业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
他们在这个较为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北大荒见证了知青们的青春和梦想,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那里的人们已经逐渐老去,但是许多知青还保持着和北大荒的长久联系。
北大荒是一个精神的家园,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种追求,不只是这些知青生活和劳动的地方。
北大荒是一个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印记,也忠实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年轻知识分子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东北知青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他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国家建设而被派往东北大荒进行插队劳动的青年人。
在漫长的插队岁月里,他们艰苦奋斗,付出了汗水和青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
北大荒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也是东北知青们的历史记忆之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东北的自然环境是北大荒知青们记忆中永远难忘的。
东北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地方,而北大荒更是东北的象征,它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地,而在知青们的辛勤劳作下,逐渐变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
北大荒的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正是东北知青们奋斗的天堂。
在那里,他们不仅有了成长的机会,更锻炼了坚忍不拔的品格。
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知青们要忍受刺骨的寒冷,进行田间劳作,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成为了他们记忆深处的一幅壮丽画卷。
东北的人文风情也是北大荒知青们难以忘怀的回忆。
东北人豪爽、热情,他们忠诚、坚韧,正是东北知青们心中的偶像。
在与东北人的相处中,知青们不仅学会了东北的方言和风俗,更体验了东北人的淳朴和大气。
东北人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知青们一起在大荒地上奋斗,互帮互助,彼此成就。
这种团结一心、敢为人先的东北精神,已经成为了知青们永恒的回忆。
北大荒的历史变迁也是东北知青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值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加速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大量的知青被派往东北大荒进行插队劳动。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知青们在大荒地上奋斗,他们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开荒垦田,种植粮食和棉花,在东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如今的东北已经远离了过去的荒凉,成为了中国的重要产粮区和工业基地,东北知青们的劳动意志和奋斗精神,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远的风景。
东北的美食文化也是北大荒知青们难以抹去的回忆。
东北菜以其浓郁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而闻名于世,正是在北大荒的岁月中,知青们第一次领略了东北菜的美味。
东北菜以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风味,成为了知青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不能忘记的父辈--纪念北大荒的第一代垦荒人

勤得利农场)开荒营的军垦轨迹》一文,让我对万解放军万支边知识青年有年参军,年部队应党中央号召集体转业来到勤得利,成为开发北大荒第一代人。
初为勤得利分场场长,后调团、60团年兵团改制时又应组织调动回到勤得利任场长直至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向我和哥哥们说起过工作有多么困难和艰苦。
而我的妈妈徐锦兰则是地道的上海姑娘,为了爱情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追随父亲来到古荒原,进行国家建设。
听妈妈说他们1958年刚到勤得利时,那里是一片荒芜,草有一人多高,人一脚踩下去泥到大腿根,晚上睡觉遇到下雨天,放在地上的鞋都会飘起来,艰苦的程度难以想象。
我的父亲母亲作为老一辈垦荒人中的一员,他们同那里的所有人一样在超越人的极限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克荷包面》我曾含泪看过数次。
1971年的春天,作为副团长的父亲到连指挥样板田建设,卷裤下田同大家一起奋战,十余日过去父亲累倒了,团部数次来电话要他回团部治病,但攻坚时刻父亲坚持再坚持,丁元善任场长时在麦田里丁元善及夫人徐锦兰3天过去,父亲连去食堂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7连吕连长带着卫生员几次来到指挥部如实汇报病情都没有改变父亲不走的决心,只能改变治疗方案同父亲一起坚守。
郭叔叔是这样描述的——丁副团长的病情稍见好转,他又坚持要到食堂同大家一起共进午餐,他漫步走进食堂,照常自取馒头、汤菜时,只见炊事班长抢步端来一碗手擀面条,送到副团长面前,劝他坐下快吃,丁副团长见今日面条上,怎么多出一个荷包鸡蛋呢?他怎么也不愿特殊,笑对“大黑”女班长讲,他不吃这带蛋的病号面条,愿同大家同样吃灾年后的粘馒头、菜汤和咸菜 !并边走边往面板靠去。
大家再次说明:是连长下令才做好的。
老团长一听特意做的,更表情严肃地谢绝起来。
此时吕连长正好赶上进屋,丁副团长批评了吕连长这名转业老兵,再向大黑班长要领馒头时,只见大黑为之感动,泪如雨下,且哭出了声。
在场的知青战士们齐声哭成一片!老连长和我等就餐人员,眼也湿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北大荒知青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期间,参加了中国农村知青运动,被派往东北地区的大庙沟、八号平原等地参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青年集体。
这一阶段的北大荒知青们在东北地区度过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也烙印下了他们的东北记忆。
东北地区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物资匮乏等,这些都给北大荒知青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这些困难让他们的东北记忆显得更加深刻。
北大荒的大风大雪、夏日的无尽温度,成为了他们时常回忆的场景。
他们生活在简陋的农舍中,与大自然的接触更为频繁,从而对东北的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东北地区的人情味也给北大荒知青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北人坦率豪爽,侠义精神浓厚,使得北大荒知青们与东北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北大荒的岁月中,知青们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共同生活,共同面对困难和艰辛,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种互帮互助、共同抗击困难的情感在东北记忆中得到了永恒的留存。
东北地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也成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的一部分。
知青们往往被当地人民当作亲人一般看待,他们的房间、床位随时为知青们保留着。
无论是农活、过年还是应酬,知青们总能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和关爱。
年仅十几岁的北大荒知青们在东北这片土地上逐渐成长,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温暖的家庭和安全感。
东北记忆中也有更为艰辛的一面。
北大荒知青们在东北地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北大荒的寒冷和贫瘠让他们饱受折磨,生活在严寒的冬季,他们经常面对断电、断煤、断水的困境,饱受寒冷折磨。
东北地区还存在着土地肥力差、灌溉设施不完善等农业生产困难,使得他们的劳动成果十分有限。
正是这一阶段的艰辛与挑战,锻造了北大荒知青们的个性和意志品质。
在东北的岁月中,北大荒知青们学会了坚持、努力奋斗,他们勤劳、朴实、团结,迎难而上。
这些特质也成为了他们之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东北,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故事。
而北大荒,更是东北的骄傲,是一片曾经被誉为“世界粮仓”的土地,也是许多知青们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知青们在北大荒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留下了许多东北的回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大批知青被派往东北大荒插队劳动。
而这段时期的知青生活,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缩影。
他们在北大荒劳作,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也铸就了一份难忘的东北记忆。
北大荒的自然风光让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北地区的冬季格外漫长,知青们在北大荒见识了北方的雪原,感受了雪花纷飞的冰雪世界。
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知青们在雪地上劳作,用一把锄头刨开冰层,挖出冷冻的土地。
他们在严寒中奋斗,在风雪中成长,那一片片冰封的大地,见证了知青们的青春和成长。
北大荒的人文风情也让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北大荒,知青们结识了许多朴实的农民,体验了农村的朴素生活。
他们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作,体验着东北人的豪爽与真诚。
东北人热情好客,知青们在北大荒结识了许多淳朴的东北人,学会了东北方言,也品尝了正宗的东北菜。
这些东北的人文风情,成为了知青们心中永恒的东北记忆。
北大荒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也让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在北大荒,知青们游览了许多东北的古老城市和名胜古迹,领略了东北的悠久历史文化。
他们登上了长城,穿越了东北的辽阔大地,也参观了沈阳的古老宫殿和长春的现代化建筑。
这些古老的历史遗迹和现代的城市文化,给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他们东北记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北大荒的丰富资源和美味佳肴也让知青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北盛产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知青们在北大荒亲手栽种,亲手收获,也亲手品尝了这片土地的丰硕成果。
东北也是有名的“禽肉之乡”,知青们在北大荒品尝了正宗的东北佳肴,感受了东北的美食文化。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味的佳肴,成为了知青们东北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摘要】北大荒知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他们在求知之路上不畏艰辛,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和才华。
在北大荒的生活中,他们学会了坚韧和奉献,体验到了青春的美好与忧伤。
劳动生活中的辛勤工作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和意志,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段经历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宝贵的财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将永远存在于他们心中,激励着他们前行,不忘初心。
他们的故事是东北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北大荒、知青、东北、记忆、艰苦岁月、青春岁月、劳动生活、友谊情感、成长历程、求知之路、永存心间、结合、历史、文化、回忆、感慨、传承、珍贵。
1. 引言1.1 北大荒:一个特殊的记忆北大荒,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是中国东北一片广袤的荒地,曾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东北知青们的奋斗之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千上万的知青们奔赴北大荒,挥洒青春汗水,刻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北大荒的艰苦岁月,是知青们铭记的一段历史。
他们在荒芜的土地上艰苦劳作,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
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热让他们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忍不拔地坚持下去。
东北知青的劳动生活,是一个接一个的黎明之战。
他们从清晨开始,劳动到夜幕降临,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忙碌的。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学会了劳动的意义,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是一段珍贵的青春岁月。
在那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情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拥抱希望。
这种友情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固。
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永远留存在心间。
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在逆境中奋勇前行,永不言败。
知青们的努力和奉献,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
1.2 东北知青:求知之路东北知青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他们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求知之路的年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机更新推 进产业化进程
20 09年 ,江苏省云 台农场充分利用 国家优惠补贴 政策 ,鼓励职 qD 快淘汰老旧机具 ,购置升级新机具 , -H 使农业机械 化普及率不断上升 。 20 0 9年 ,该 场共 购进 大 马力拖 拉 机 l 、大 中 3台 型施耕 机 8台、高速 八行插秧 机 2台 ,小 型果蔬保 鲜 设备 2 3台 ,争取国家和地 方政府财政 补贴达 4 30 0 4 .5 万元。为了使 驾驶员尽 快熟悉新 机具的性 能 ,做到安 全驾驶 ,标准 化作业 ,该 场与生产 厂家和 市、区安监 部门合作 ,针对不 同机 车型号的不 同驾驶要 求 ,举行 了四期不 同形 式 ,不 同内容 的业务培 训班 ,要 求每个 驾驶 员必须通过 “ 三证” ( 驾驶证 、职业资格证和作业 许可 证 )考核 ,持证 上 岗才 能进行农 机作业 。全 年共
口 宋景 兰 杜 彬
2 1 .3 l中国农垦 I 5 00 0 8
培训农机驾驶员 16人次 ,有 5 2 6人通过考核领取各类 技能证书 ,成 为驾驭新农机发家致富的行家里手 。 农 机具 的不 断更新升级 ,不仅提高 该场农机作 业
水平和现代 农业发展 步伐 ,也 为广大机手进 行跨 区作 业增 收致富夯实 了后劲 ,20 0 9年该场 农机跨区营业 收
农资打假
护航春耕
针对去冬今春降水量偏少的情况 ,河北省柏各庄农
场开展 了农机具 、电线 电缆、成品油等 重点产品专 项打 假支农行动 ,他们深入经营销售单位 ,重点检查产品质 量情况和销售台账 ;深入 田间地头 ,宣传农机、农资产 品质量鉴别常识 ,实行热线 电话 2 4小时值班制度 ,随 时接受咨询。 目前 ,已检查抗旱物资经营单位 1 家 。 6 春耕 春种生产 中 ,农 民需要 的农业 生产资料 种类 多、数量 大,采 购时 间集 中,是 农资销 售的旺季 。一 些不法分 子就会趁机 把黑手伸 向农村 ,生产和销 售假 冒伪劣农 资产品 ,坑 害农 民。对 此 ,农场 扎实开展 了 农 资产品质量 打假 活动 ,加大对 化肥 、农药 等产品 的 监督检查 力度 ,严查制造 有效含量 不足 的化肥和农 药 违 法行为 ,严查 生产 国家明令淘 汰农药违 法行为 ,严 查无生 产许可证 生产磷 肥、复混肥 违法行 为 ,严查掺 杂 、掺 假 ,以次充 好、以假 充真 、以不 合格品 冒充合 格品违法行为 ,严查利用标识进行质量欺诈违法行 为。 对于发 现的农 资质 量问题 ,通 过媒体及 时 向全 社会公 布 。与此 同时 ,农场还 当好农 资质量 宣传 员,帮助农 民朋友 学会如何鉴 别假农 资 ,发现假农 资该 向哪些部 门投诉 ;对农资经营 者 ,告知 进货应索 证索票 ,如农 资生产 企业 、批发企业 的合 法证件 ,产 品质量 合格证、 检验报告等常识 。
口 赵 全 乐
大渡 岗茶场 喜 迎春 茶采 摘 开 门 红 图 / 刘胚 明 罗 忠
北大荒人的怀 念
曾在北大荒 工作和 生活过 5年的国家公 安部近 日,垦 区民众悲痛 而 自豪地 讲述着 他们所 认
识的王树林 。 王 树林 1 6 9 9年 9月下 乡插 队到黑 龙江 省红 色边 疆农 场十 一 队 ,当时他 年仅 1 7岁 。他 给大 家的 印象 是 心 地 善 良、吃 苦 耐 劳 、勤奋 好 学 、 积极 上 进 。 当 时 农 场 把 他安 排 在 了 老职 工 祁志 全 家 居住 。 据祁 志 全 回忆 ,王 树林 同家 里 人 相处 得 跟 一 家人 一 样 ,劈
入近 1 0 0 0万 元 。 口 顾 兴林 周 启 虎
柴 、挑 水 、扫 地 什 么脏 活 累活 他 都抢 着 干 。祁 志 全 说 :王 树 林 特 别重 感 情 ,回城 后 年年 给 我 写 信 。我 老 伴病 了 ,他 还 从 北 京 寄来 核 桃 和一 些 药 方 。后 来 孩子们 上学 了 , 由孩 子们 给他 回信 , 就 经常有错 别字 , 王树 林 再 来信 时 就 把孩 子 们信 中 的错 别字 全 都 更正 后再寄 回来 。 20 0 9年 8月 ,带着对 第二 故 乡的无 限深情 ,王树 林组 织当年 插队在农场十一 队的 3 0多名知青集体 回访 红 色边疆 农场 。回到第二故 乡的几 个 日夜里 ,王树林 与老 乡们同榻而眠、促膝长谈 ,夜很深了仍不肯入睡 。 农场 专 门为他 们排练 演 出了知 青题材 的文艺节 目。王 树林 同知青们 为这份 浓浓的 乡情而 感动 ,离别 时依依 不舍 。 如今 ,王树 林在 海 地大 地震 中遇 难 的消 息 传来 , 千里 垦区都传 颂着王 树林的名 字 ,他是 北大荒人 民的 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