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叔同先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李叔同先生,这是一个我非常崇敬的名字。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怀念他,也是对他的敬意和追思。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奋斗。
他出生于1869年,亲历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庚子拳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重要历史事件。
他曾经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好友,也是戴季陶的同事。
他通过自己的学问和才华,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政治界都有极高的声望。
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社会制度。
他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因此前往日本留学,希望能从西方文明中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这段留学经历对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影响深远,他通过日本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启发。
他开始思考中国的问题,并试图从制度变革和教育改革中寻找答案。
李叔同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他的思想深受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但他并不照搬西方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从改革教育开始,他提出的“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教育改革进程。
李叔同先生的政治理念也非常独特,在他看来,民主制度不只是西方的特权,而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
他主张全面推进政治制度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建立起一个公正、公平、有效的政府体制。
他的政治理念非常超前,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先驱之一。
李叔同先生在反对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女子能顶半边天”的主张,呼吁女性要获得平等的教育和社会地位。
他认为,只有平等对待男女,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参与”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李叔同,字翁卿,号嘉泰,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以李叔同为主题的传记,由梁实秋撰写。
这本书通过对李叔同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叔同先生的博大情怀和文学造诣,也深深地被他的一生所感动。
李叔同先生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浪漫的人,他喜欢文学,喜欢书法,喜欢旅行,喜欢与人交往。
他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充满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
他的书法,更是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被誉为“李氏法帖”,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书法一样,充满了激情和浪漫,充满了坎坷和辉煌。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也是一部传奇。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却在少年时期失去了父母,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曾经历过沉沦和挣扎,也曾经历过辉煌和成功。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我深深地被李叔同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辉煌,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他对文学和书法的执着追求,对生活和人情的热爱,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都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和钦佩。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他的坚韧不拔和执着追求,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天道酬勤”的道理。
他对生活和人情的热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足常乐”的真谛。
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更是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博学多才”的重要性。
《怀李叔同先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叔同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这本书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博大情怀和文学造诣。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叔同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是一部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传奇。
丰子恺散文之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散文之怀李叔同先生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抑起头来看创,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
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
”“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
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读完丰子恺先生的《怀李叔同先生》,我仿佛跟着作者一同经历了与李叔同先生相处的那些岁月,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李叔同先生,在丰子恺的笔下,是那样一个独特而令人敬仰的存在。
他的多才多艺,他的认真专注,他的慈悲心怀,都让我为之触动。
文中描述李先生做老师时的认真劲儿,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教图画、音乐,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一丝不苟。
他会关心学生的画具是否齐备,会耐心地纠正学生的错误,那份专注和用心,让人感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位老师。
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教数学的王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他平时总是不苟言笑,看起来很严肃,一开始我们都有点怕他。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他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让我们自己思考解答。
我盯着那道题,抓耳挠腮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王老师在教室里慢慢地踱步,观察着我们的情况。
当他走到我身边的时候,停了下来,看了看我空白的作业本,轻轻地问:“怎么,没思路?”我红着脸点了点头。
王老师没有责怪我,而是弯下腰,拿起我的笔,开始给我讲解。
“你看啊,这道题我们要从这个条件入手……”他的声音很温和,边说边在我的本子上写写画画。
我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心里的紧张慢慢消失了。
他讲得特别细致,每一个步骤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我也听得格外认真,突然之间,就好像有一道光划过我的脑海,我明白了!“老师,我懂了!”我兴奋地叫了出来。
王老师直起身子,微笑着看着我,“懂了就好,自己再做一遍。
”从那以后,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老师不仅仅教会了我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只要用心去钻研,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
就像李叔同先生一样,王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们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那份专注和执着。
李叔同先生出家后的修行生活,也让我感慨万千。
他能够舍弃尘世的繁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种勇气和决心,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读了丰子恺先生怀念李叔同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在听一个老友娓娓道来他心中崇敬之人的点点滴滴,那感觉很奇妙,又特别让人感动。
我刚看的时候就在想,这李叔同先生到底是啥样的人啊,能让丰子恺这么用心地去怀念?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这李叔同先生简直就像个超级“宝藏”。
你看啊,他做啥像啥。
当老师的时候,那认真劲儿就甭提了。
他的认真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照本宣科,而是能让学生打心底里尊重学问、热爱艺术。
就像他给学生上音乐课,那严谨的态度,感觉每一个音符都是有生命的,他把音乐当成了一件无比神圣的事儿,也让学生们看到了艺术的尊严。
我就在想,要是我上学的时候能碰到这样的老师,估计我也能变成个艺术小达人呢!而且这李叔同先生的生活态度特别酷。
他做事情一丝不苟,对自己的要求高得不得了。
就说他从富家公子变成一个苦行僧这件事吧,一般人哪有这勇气啊。
他就像个勇敢的探险家,在不同的生活角色里穿梭,每一种角色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穿漂亮衣服的公子哥,到青灯古佛相伴的弘一法师,这跨度简直比火箭还大。
可他却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坚定,就好像他早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走这么一条奇特的路。
再说说他对丰子恺的影响吧。
那简直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丰子恺的人生道路啊。
在丰子恺的眼里,李叔同先生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不管什么时候抬头看,都能给他力量和方向。
我觉得这种师徒情分可太珍贵了,不是那种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一种灵魂上的指引。
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感慨。
这世上能有几个像李叔同先生这样的人呢?活得那么纯粹,那么有力量。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即使已经远去,但是他的光芒还在照耀着后来的人,让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能从他的故事里汲取点力量,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在生活里活得更认真、更洒脱一点呢?反正我是觉得,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一个特别的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敬意。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及答案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1.李叔同是谁?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李叔同是谁?李叔同(1881年-1942年),字伯心,号楞山,以字行,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教育家和译者之一。
李叔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系,在成为作家前从事过古籍整理、编辑与教书工作。
2.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贡献?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倡文学革新,主张以自由自在的创作风格来表现个人感受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是中国最早的自由体散文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联系欧美文学的重要创立者之一。
李叔同认为,文学艺术应该追求真实、自由和创新,应该表达个人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李叔同的作品涉及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我的母亲》、《催眠术》、《绣像》等散文以及《满园春色关不住》、《荷马史诗》等译作。
《我的母亲》是李叔同最著名的散文之一,通过对母爱的描写,展示了家庭与爱的温暖。
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满园春色关不住》是李叔同的长篇小说,以鸦片战争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苦难。
这本小说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善恶对比。
4.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什么?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文学、教育和翻译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思考。
他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性善良和温暖的坚信。
怀念李叔同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他的作品给人以勇气和启示,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社会,并为未来的发展激发了无限的希望。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怀李叔同先生》是丰子恺写的一本文字朴实,突出了李叔同认真的性格特点。
读者在读书时有何感想?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篇一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
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
“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
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篇二读了丰子恺写的《怀李叔同先生》,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议,一个人竟可以作的那么好?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的只有2个字“认真”。
这也是李叔同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
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彻底不可。
不是严肃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仰,只有对学生和蔼却有威严,严肃又可亲,上课认真而轻松的老师才能真正地得到学生由心而发的敬佩。
尽管我不是一个老师,但我身为一个学生,更能体会到怎样的老师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佩服之心。
我想如果能有一个老师可以像李叔同先生这般,那他的学生我想也不会差到那里去,就像丰子恺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他不就是李叔捅先生的学生么?再如果一个老师能幽默点,那就会深得学生爱戴。
李叔同先生又称弘一法师,后半辈子在虎跑寺出家,而且他修的佛法又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门——律宗。
但李叔同先生却能将它修出个名号叫做“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正所谓一位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荀子所著《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导语】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共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散文《怀李叔同先生》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
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
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
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着他的生母南迁上海。
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
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
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
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
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
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
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
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
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
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篇选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册第三单元。
二、学生分析
学生为潮州市某中学高一同学。
对语文学科整体兴趣浓厚,但水平一般,基础较差。
三、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知识,以互动方法促进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教时安排
初定两课时
五、教学目标
1、熟悉作者及李叔同的生平,了解作者和李叔同的关系,进而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2、了解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学习并借鉴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重点掌握细节描写。
3、熟悉李叔同的人物形象,并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4、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平实语言中蕴含的作者的真情。
六、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刻画李叔同形象的细节描写。
2.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线索。
七、教学难点
在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丰子恺的漫画,相片等;李叔同的书法,相片,诗歌作品等)
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1、导入课文,引起兴趣
通过给学生展示丰子恺的部分漫画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部分书法、诗歌作品,引学生起兴趣,使学生对李叔同其人和作者丰子恺有初步的感性了解。
以此引入介绍作者及相关知识。
2、自主读文,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一边快速阅读课文,一边标出自己觉得需要掌握或者比较难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概述文中怀想了李叔同先生哪几件事。
(3)在作者眼里,李叔同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李叔同先生有什么特别之处?
3、合作研读,质疑问难
(1)疏通重点难点的字词。
(2)重点分析体现李叔同个性特点或对作者有较大影响的细节描写的的作用与技巧:
a. 作者初见李叔同先生,用哪三个字概括他的相貌?試从文章中找出李先生性格、行為方面"温"和"厉"的例子各一.
b. 上李叔同先生的课,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第一段中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你觉得说明了李先生什么性格?
c. 李叔同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他什么个性特点?
4、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李先生教育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请一个同学根据课文第二段的描写,表演一下李叔同先生教育学生的场景。
5、课外拓展,走进生活
(1)文中李叔同先生的形象是否符合你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请依据文中描写对他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说一说令你怀念的老师。
(3)布置作业:借鉴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以"一个令我怀念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十、板书(课件)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重点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