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英国教育

合集下载

(完整版)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完整版)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一节理性与人生1。

日常生活中的“理性"用法“理性”代表着一种冲动的克制、一份心态的沉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辞典的定义第一种释义将“理性"看成是一种“思维类型",与“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相对而言,是借助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

第二种释义则将理性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认识能力,与“感性”或“感性认识”相对而言。

这两项释义说明了:第一,“理性”是人类多种多样思维方式或类型中的一种;第二,依赖于这种思维方式或类型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高级知识”或“真知".最关键的就是指出“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3。

不同哲学视野中的“理性"概念早期的斯多葛学派。

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与“人的命运",是“神”与“人"共同拥有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而是“人的本性”,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恰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使人们的行为避免“过分”与“不及”从而达到善的境地.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发挥了斯多葛学派的“理性"观,直接将理性看成是“神意”,使“理性”屈从于“信仰’’,以便可以通过“理性”而发现上帝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如拉伯雷和蒙田等人,则祛除了“理性”概念中的神秘成分,将其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即“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

17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则进一步将理性与“自然性”相区别,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类的“思想”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或根据.理性,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范畴,而且是一种人性论或存在论范畴。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以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国家。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则与“感性"和“知性”相对立,指认识“无限”和“绝对东西"的能力.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则指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

《英美概况教案》课件

《英美概况教案》课件

《英美概况教案》课件第一章:英国地理与文化1.1 英国地理位置与气候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

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

1.2 英国政治体系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拥有国王或女王作为国家元首。

英国议会由两院组成:下议院和上议院,下议院议员由民众选举产生。

1.3 英国教育体系英国教育体系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

英国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教学质量闻名于世。

1.4 英国文化特色英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学、戏剧、音乐和艺术传统。

英国人注重礼仪和传统,喜欢下午茶和足球等体育活动。

第二章:美国地理与文化2.1 美国地理位置与气候美国位于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界墨西哥。

美国气候多样,北部寒冷,南部炎热,西部海岸湿润,中西部干旱。

2.2 美国政治体系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50个州组成,拥有总统作为国家元首。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产生,众议员由民众选举产生。

2.3 美国教育体系美国教育体系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

美国大学以其多样性和创新性著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排名前100的名校。

2.4 美国文化特色美国文化多元且开放,拥有丰富的音乐、电影、科技和体育传统。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喜欢户外活动、运动和社交聚会。

第三章:英国经济概况3.1 英国经济简述英国是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产业。

英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

3.2 英国主要产业英国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包括汽车、航空、制药等行业。

英国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生物科技等领域。

3.3 英国经济政策英国政府采取自由市场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与欧盟其他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

3.4 英国与他国的经济关系英国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第五章 英国教育、传媒和假日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第五章 英国教育、传媒和假日

Private Sector
a number of independent schools are commonly and somewhat confusingly called public schools.
funding of independent schools: through the private sector tuition fees with minimal government assistance.
Introduction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Educational Policy
Education in Britain is compulsory for all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6.
In 1944, the Education Act was passed and free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for all childre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raditionally, these were boys' boarding schools, although most now allow day pupils and many have turned either partially or fully co-educational. They emerged from ancient charity schools established to educate poor scholars, the term "public" being used to indicate that access to them was not restricted on the basis of religion, occupation or home location.

第五章 课 程

第五章  课 程

• 宇宙中的地球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 人口与城市
• 生产活动与地 域联系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人 类 与 地 理 环 • 地理信息技术的 境的协调发展 应用
• 区域地理环境与 人类活动
必修 模块 选修 模块
地理1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城 乡 规 划 与 生 活
第三节

课程改革
一、课程管理改革
二、课程结构改革


三、课程设置改革
四、课程内容改革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将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素质
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地理2

地理3
海 旅 环

与 地










化 学
必修 模块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初中化学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 1
化学 2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 模块
化 学 与 生 活
化 学 与 技 术
化 学 反 应 原 理
有 机 化 学 基 础
物 质 结 构 与 性 质

我国古代女子教材如《女四书》、《女孝经》 等,着力宣传“贤妻良母”与“贞妇烈女”的 事迹,鼓励女性接受“男主女从、男尊女卑” 的观念,安心于“相夫教子”、“宜家善种”。

学前教育史下卷第二编第五章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史下卷第二编第五章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二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 • 四、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设幼儿园。 • 其次,幼儿园的设施、质量都比托儿所好得 多,当然相应的费用也高,因而贫穷的市民和工 人阶级家庭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
唐家业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 英国的学前教育 • 一、欧文的幼儿学校欧文于1861年创 办了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 英国的学前教育 • 一、英国政府有关平民幼儿救济和保育 的政策。 • 英国政府于1697年颁布了“国内贫民救 济法”其中除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 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 学校”的计划。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 •
第二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六、19世纪末的“母育学校”
1881年和188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法国历 史实施最长久的一个教育法令—《费里教育法》, 在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 俗行三条原则,并规定初等教育中免费的原则同 样适用于母育学校。
下卷 第二编
下卷 第二编
第五章
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 •
第二节 法国的学前教育 五、巴黎公社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
按照公社规定,新的学前教育机关以向所有 适龄儿童实施全面的学前教育为基本任务,并特 别重视适应劳动人民的需要。 • 巴黎公社还从一开始就把保护母亲和儿童看作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公社在巴黎许多 第五还创办了收容7岁一下幼儿的“儿童中心”和 “幼儿园”

英国本科课程设计

英国本科课程设计

英国本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英国本科阶段的核心学科知识,如文学、历史、科学等,与我国相应学科的异同;2. 了解英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3. 掌握一定的学术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为后续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学会如何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3.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英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态度;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英国教育体系与文化背景:介绍英国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结构以及英国文化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英国学术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二章“英国教育体系与文化背景”。

2. 英国本科核心学科知识:对比分析英国与中国在文学、历史、科学等核心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英国本科阶段学科知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三章“英国本科核心学科知识”。

3. 学术英语表达与写作:教授学术英语词汇、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

教学内容:课本第四章“学术英语表达与写作”。

4. 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五章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课程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2.1988年颁布了( A )新的课程政策,要求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同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课改实验,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体现基础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

A、“一纲多本”B“一纲一本”C、“多纲多本”D、“统一课程”3.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的是( A )。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工具性课程4.( B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课本D、教科书5.( B )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A、教科书B、课程计划C、教学大纲D、教学内容6.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D )。

A、目录B、习题C、附录D、课文7.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A )体现出来的。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内容D、教科书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 D )。

A、可行性B、衔接性C、实践性D、普及性9.标志着我国小学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颁布是在( B )。

A、1990年B、1992年C、1986年D、1995年10.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C )。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1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1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1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B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1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

(完整word版)比较学前教育选择题.全国试题

(完整word版)比较学前教育选择题.全国试题

选择题【全国试题】第一章绪论考点: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识记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观点(P29-31)1.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教育家是朱利安2.奠定朱利安作为比较教育学之父的著作是.《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3.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的形成开始于19世纪;法国教育家朱利安第一次明确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的书是《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4.教育史上明确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是.法国的朱利安5.“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观点的是萨德勒6.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时代起点标志:英国萨德勒: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萨德勒代表作——《教育问题专题报告》。

7.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的国别是美国8.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于1933年发表了《比较教育》9.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比较教育学家除施奈德、汉斯以外,还有康德尔10.汉斯用的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11.汉斯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三类: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

12.从研究领域来看,比较学前教育涉及学前教育的整个领域;从研究时间上看,学前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中心是当代学前教育。

13.比较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说明比较教育有跨学科性14.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

15.对国际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研究是总体比较研究。

16.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共同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是专题比较研究。

17.对同一国家、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称为纵向比较研究。

18.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 背景: 17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 2. 措施 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特建议用公款资助建立国民 教育制度,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讨论国民教育问题。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笔为数2万英镑的教育拨 款,其中,政府教育拨款的80%提供给“国教贫民 教育促进会”,20%提供给“不列颠和海外学校协 会”,由这两个团体代表财政部审查资助申请项目。 1839年英国政府设臵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3.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的译名,专指12 世纪末西欧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拉丁文“大学” 一词的原意是行会,起初并没有学术或教育的涵义, 学者或学生的行会才使其具备了教育的涵义,直到 14世纪以后,universitas才与大学有了特定的联 系。
中世纪的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学院
中世纪大学最初是单科大学,如巴黎大学以 神科为主,波隆纳大学以法学为主,萨莱诺 大学以医科为主。到了13世纪,具备正式大 学资格的大学都设有文学、法学、神学和医 学四科。文科是基础,以学习“七艺”为主, 神科地位最高。 “三艺”:文法、逻辑和修辞 “七艺” “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 乐
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
学位原意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 可获得“硕士”、“博士”、“教授”学位。 获得学位意味着进入教师同业行会,并且可 以立刻教授所学的科目。 这些学位最初没有高低之别,硕士、博士和 教授三个头衔在中世纪是同义语,意味着同 一件事——教师。 “学士”起初不是正式学位,只是表示学生 已经取得学位候选人的资格,后来才成为一 种独立的低于硕士水平的学位。
(二)双重教育制度的确立
什么是“双重教育制度”? 1. 公立初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1870年初等教育法,亦称福斯特法案。法案建立了公共 初等教育制度,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主要内容:(1)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初等 教育制度;(2)用地方税举办公立初等学校。公立学校 可进行不属教派性的宗教教学,但允许教师和学生不参 加宗教教学。 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双轨 制度”,即政府机构和自愿组织共同负责提供和维持学 校。 2. 高等教育 兴建城市学院,向中产阶级打开大门。
2.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
文法学校:普通教育性质,享有较高地位。培养贵族 和高级僧侣子弟,讲授文法、修辞、辩证法等。学校 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为有才能的学生升入大学作准备。 歌咏学校:职业训练性质,旨在培养教会唱诗班成员 和牧师举行仪式时的助手。中世纪以后逐渐消失。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人获得的教育是由私人而不 是由特定的教育机构提供的,因而是无组织的、偶然 的和零碎的。
高等教育双重制 1965年,教育和重制就是把高等教育分成“自治”的大 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继 续教育学院两大部分。
“自治”部分和“公立”部分的主要区别
“自治”部分
学位授予权 经费 管理 性质 任务/使命 有 教育和科学部 自治 全日制 教学和科研
2. 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
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
主要内容:(1)废除原来只负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全国性 的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1964年改称教育与科学部),以加强中 央对教育的集中领导;分别设立苏格兰和威尔士教育顾问委员会;合 并地方教育当局。 (2)废除以往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智,重新把教育划 分为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三个连 续的阶段。 (3)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原先的9年(5-14岁)延长为10年(5-15 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实施11年(5-16岁)义务教育。 (4)公立中学实行免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倾向提供不同 类型的教育。 (5)教会学校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并规定在所有公私立学校进行 宗教教育。 (6)规定独立学校必须在教育部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 (7)详细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中世纪大学最初的管理
大学最初没有自己的财产,主要靠学生交给教师的 学费;没有固定的教室,主要利用附近的教堂或演 讲厅;学生没有专门的宿舍,主要住在居民家中, 有的也住在校长租下的由毕业生管理的宿舍里。 “Town and Gown”:当地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矛 盾冲突。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一学生在练习射箭时误杀了镇 上一名妇女,引起骚乱,学生被市民吊死,学校停 课,学者纷纷外出逃生,其中一些人来到剑桥,于 是出现了第二所大学——剑桥大学。

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行高等教育双重制
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 “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 青年都应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 20世纪60年代新建的10所大学: 苏塞克斯大学、基尔大学、约克大学、东英吉利大 学、埃塞克斯大学、兰开斯特大学、肯特大学、沃 里克大学、斯特林大学、阿尔斯特大学。
4.公学
• 不同于美国的public school(地方政府办的公立 学校),专门指的是英国的 私立精英学校。虽然被称为 “public school”,公学却 不表示是由政府设立的,只 是表示学校可以公开招生, 并且不只限定某种宗教、种 族或地区的学生。 • 英国的公学产生于14世纪, 最初是国王设立的,后来由 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 并受到教会的支持,学校办 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
对“英国”一词的理解:
英国: the United Kingdom, British, England, 大 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一般讲的英国教育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 它们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很 大不同。
英国的社会和文化
英国政府深受其悠久历史的影响。英国既是一个代议民主制国 家,又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的官方首脑是女王,但她 的权利大部分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象征性的。国家级和地方级 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根据英国的宪法原则统治国家。 宪法:统治方法以宪法条款为基础 议会:通过法律;通过投票决定税收制度 王室:象征英国的传统和国家统一 上议院:女王之下设立上议院。由神职议员和世俗议员组成。 前者是指英国国教的大主教和知名主教,后者是指其他非主教 或大主教的贵族议员。 不是选举产生。 下议院:大约有650名国会议员组成,由选民们选举产生。 政党: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
第五章 英国教育
天津大学职教学院
2010.3.19
郄海霞
主要参考书目
藤大春:《外国教育通史》(6卷本),山东教育 出版社,1989. 王承绪、徐辉主编:《战后英国教育研究》,江西 教育出版社,1992. 埃德蒙· 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 徐辉、郑继伟:《英国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英)约翰· 享利· 纽曼,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 学:创建于11世纪 初,1231年得到政 府认可,由医科学 校发展而来;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 大学:创建于11世 纪后半期,1158年 得到认可,由法律 学校发展而来;
中世纪的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建 于12世纪初期,1180年 得到路易七世认可,以 研究神学为主; 英国的牛津大学:创建 于12世纪中期,1168年 得到认可; 英国的剑桥大学:创建 于13世纪初,1218年得 到认可 。
“公立”部分
无 地方供给 地方教育当局
全日制、工读交替和部分时 间制,以部分时间制为主
教学
3.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教育
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方面的大学和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规模扩大、伦敦和曼彻斯特积极扩展 工程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 座落于伦敦标准的富人区--南肯辛顿,与著名的海 德公园、肯辛顿宫(戴安娜王妃生前住处)仅咫尺 之遥。 是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独立学院, 在学术和财政上均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英国享有和麻省理工在美国所享有的声誉,其研 究水平被公认为在英国大学三甲之列。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罗 马人占领(43-410)不列颠时期,在不列颠建立了学 校,目的是使不列颠部落族长及其子女罗马化。 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不列颠后,学校教育由基督教 会复兴。公元597年,罗马教皇派奥古斯丁到英国传播 基督教,他们在英国建立教堂和学校以训练当地皈依 基督教的人成为教士。
(三)国民教育制度的统一与确立
1.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法案。
主要内容: (1)改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废止1870年建 立的地方教育委员会,以郡议会和郡市议会为负责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人口在1万 以上的市和人口在2万以上的城镇为负责初等教育 的地方教育当局。每个地方教育当局设教育委员会。 (2)修正双重教育制度,将地方税补助扩大到民 办学校; (3)发展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
哈罗公学
• 公学实际上是一种文法学校, 受教会支持和控制,是私立 的中等寄宿学校。但是,并 不是所有英国私立学校都可 被称为“公学”,一般私人 学校只能被称为“独立学校” (independent school)。 • 公学最初招收一些平民子弟, 但很快发展为只限于招收上 层社会子弟入学。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未来具有特权的官 吏和统治阶层人物。公学毕 业生绝大多数升入牛津、剑 桥大学深造。
继续教育方面的科技教育: (1)将以前的10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技 术大学; (2)创建3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成为不属 大学的公立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 (3)许多技术学院与其它继续教育学院开 设了可获得专业文凭的高级课程以及全国学 位授予委员会认可的高级课程。
圣保罗女子学校
九大著名公学及其建立时间
温彻斯特公学(Winchester),1384; 伊顿公学(Eton),1440; 圣保罗公学(St.Paul’s),1510; 希鲁斯堡公学(Shrewsburg),1552; 威士敏斯特公学(Westminister),1560; 泰勒公学(Merchant Taylor’s),1561; 拉格伯公学(Rugby),1567; 哈罗公学(Harrow),1571; 卡特豪斯公学(Charterhouse),1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