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的物化批判理论评析--以对卢卡奇的批判为视点

合集下载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两者都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身劳动
成果之间的断裂,以及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异化。

本文将从概念内涵、
理论要点和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比较,以此探讨
两者的异同之处。

从概念内涵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人与物的关系。

物化是指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迫和异化的过程,包括了人与自己的异化、人与劳动的
异化、人与他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卢卡奇强调了劳动者在现
代社会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而被动地被迫接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控制。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加侧重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
异化。

异化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失去对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控制,从而导
致了劳动者的个体和劳动对象之间的断裂。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导致了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主体性,使得劳动者被迫成为了资本
家的雇佣奴隶。

从实践意义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注重了消费主义对人的控制和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批判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来打破人的异化状态。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注重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异化,以及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来摆脱资
本主义的压迫和异化。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西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他结合黑格尔的思想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物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面,还表现在文化领域。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分析,对比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从概念、批判重点、角度和途径上揭示两者的区别。

标签:物化;异化;对象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西欧国家的无产阶级也试图用革命的方式夺得政权,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此时,卢卡奇试图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西欧革命全部失败的现状做出分析,而他的物化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形成的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重新诠释。

一、何为“物化”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主要来源于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和对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一种凝结人的劳动力的物,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控制作用。

马克思称这种现象为“商品拜物教”。

这是一种把商品当作圣物,对此敬畏的类似宗教的社会现象。

卢卡奇被称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原因就是他始终试图用黑格尔的哲学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分析,物化理论也不例外。

黑格尔认为“主体即实体”,将主客体区分开来,把历史的主体定义在绝对精神上。

卢卡奇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移植入现实社会,扬弃绝对精神,而将历史的主体定为工人阶级,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物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物化”?卢卡奇这样描述:“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

人的劳动应该是由其自身控制的自主自愿的活动,而其劳动所生产的物也应该是由人所支配的。

但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下,人的劳动结果,所生产的物却变为控制人,支配人的力量。

这就是物化。

又因为卢卡奇已经将工人阶级定为历史的主体,那么由于“物化”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的情况,就是工人阶级在主观上无法意识到自己是革命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造成的,所以西欧的革命不可能不以失败告终。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卢卡奇于196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化”(Commodity Fetishism)理论。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在该著作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物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本论》中,用来描述商品社会中人们对物品的神秘化和异化。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扩展。

卢卡奇指出,物化并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神秘化,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上,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都被商品逻辑所支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无化。

这种虚伪性和异化现象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被迫以商品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

他指出,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的意识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左右,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无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立场,而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需要和规定来行动,从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和受害者。

卢卡奇认为,只有当人们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才能从物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场和人生价值。

卢卡奇还指出了物化对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被商品化和商业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这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容日益空洞化和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变得肤浅和功利化,使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被掩盖和扭曲。

卢卡奇呼吁人们对文化和艺术进行解体和批判,以恢复其原本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途径。

读书笔记---《批判理论论争—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交锋》书评

读书笔记---《批判理论论争—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交锋》书评

《批判理论论争——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交锋》书评目录Section I:CritiqueChapter1: Raymond Geuss: Realism, Yet AgainChapter2: Rainer Forst: Kantian Republicanism vs. the Neo-Republican Machine: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Political AutonomyChapter3: Sally Haslanger: Taking a Stand: Second-Order Social Pathologies or First-Order CritiqueChapter4: Martin Saar: Immanent Normativity and the Fact of Domination: Notes on "Immanent Critique"Chapter5: Didier Fassin: Moral Economy-A Critical ReappraisalChapter6: Robin Celikates: Radical Civility. Social Struggles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DissentSection II: RecognitionChapter7: Frederick Neuhouser: Rousseau on the Nature of Social InequalityChapter8: Martin Hartmann: Repressive Empathy? A Plea for Contextualization Chapter9: Joel Whitebook: On Human SociabilitySection III: Social FreedomChapter10: Bruno Karsenti: Ethical Life and Anomy. From Social Philosophy to Sociology of the StateChapter11: David Miller: Socialism and the Nation-State Chapter12: Seyla Benhabib: Hegel's Concept of the Person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hapter13: Beate Roessler: Fashioning Our Selves? On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zing the digitized societyChapter14: Christoph Menke: The Crisis of Liberalism: The Dialectic of Politics and PoliceSection IV: ProgressChapter15: Philip Kitcher: John Dewey Goes to Frankfurt. Pragmatism,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Invisibility of Moral/Social ProblemsChapter16: Christopher F. Zurn: Political Progress: Piecemeal, Pragmatic, And ProcessualChapter17: Amy Allen: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ritique of Progress《批判理论论争——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交锋》一书原为庆祝霍耐特七十大寿所作,并于2020年十月正式发售。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进程,人类在这个进程中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构造转化为客观的力量。

这些文化构造本质上是不断进化、变化和发展的,但在物化进程中,它们被固定下来,被视为人类的创造物,但实际上它们成了人类的支配者。

在这种进程中,原本应支配人类生产活动的力量被转化为支配人类的力量,成为"反人类的世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提到了“再生产”,这指的是在物化进程中,这些固定下来的文化构造不断的重复,每一代人都在体验相似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再是人类生活的本原,而是生活中的某种先天固有的东西。

为了回复自由和变革,人们需要不断走向“解放”,将这些不真实的文化构造重新变回人类的创造物,恢复人类真实的本质。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物化不仅是一种历史进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他认为,物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所致。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被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也被视为商品,生产活动不再是人类的自由创造,而是所需工作精神的变现,即人格的割裂。

由此,人类和自己劳动创造的产品直接失去了联系,这种裂裂被卢卡奇称为“异化”。

人们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为追求更高的产出和更多的资本。

在这种意义下,物化成为了社会中最深刻的性质,它剥夺了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为了摆脱这种异化状态,卢卡奇提出了“解异之义”。

他认为,解异是指消除物化给人类带来的割裂和异化,在这种意义下,解异就是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自然法则”,赋予劳动力人性的尊严和权利。

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解异只能通过一次成功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真正人性化的社会,为人们带来幸福、自由和尊严。

总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后世的思考和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认为,物化既是历史进程和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剥夺人类尊严和自由的罪魁祸首。

解异,即消除物化割裂和异化的影响,成为了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结合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讨“物化”理论的含义、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卢卡奇的著作中,他将“物化”定义为“把人类的活动或人的关系转化成物或物的关系,使其具有伪装成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的活动和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事物。

这样一来,人的活动和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人性和活动性,被冷冰冰地看待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异乎寻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奴役和控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比比皆是,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进而导致了社会和个体的不幸和痛苦。

卢卡奇认为批判“物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物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上最基本的交换和交往媒介,而人际关系和人的活动也被纳入到了这种商品交换的范畴之中。

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被对象化了,被看成是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进而“物化”了。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加剧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经济利益被神圣化,物质利益被张扬为一切的追求,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则被冷嘲热讽。

这种意识形态加剧了“物化”现象的发展,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更加地“商品化”,变得更加冰冷和异化。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

“物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的意识和社会变迁的呢?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扭曲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交换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推动。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指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力与商品交换关系的分析和理解。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关系的中心。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生产和交换商品,因此商品成为了统治和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指人们的劳动和社会活动被转化为物质产物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商品化,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从而成为商品的一部分。

人们的生活也被物化,他们的需求和欲望被由商品所满足。

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一种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过程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直接和自然界接触,而是通过商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使得他们与自然失去了直接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陌生,人们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经济行为。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种阶级关系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且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

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

这种阶级关系通过物化过程得以体现,劳动力和商品化成为了社会交往的基础。

卢卡奇认为,物化过程也导致了意识形态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商品关系所塑造,他们的意识形态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映。

这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变得模糊和片面,进一步加剧了异化和疏离的现象。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分析。

他强调了物化过程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将物化视为一种阶级关系的表现。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局限性从1922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问世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十年后正式出版以来,“物化”或者“异化”问题成为了当代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第一次把物化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考察,开启了关于异化问题讨论的先河。

可以说,从实践上来看,是卢卡奇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理论上来看,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

一.物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根源物化理论追根溯源,其理论根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

卢梭和霍布斯提出了“异化”的概念,他们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改造外部事物的同时,外界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加诸于人身上与人的本质相反的一种力量。

卢梭就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

”1席勒很赞同卢梭的观点,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卢梭的“异化”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尚现在是分裂开了:享受同工作分离了,手段同目的分离了,努力和奖励分离了。

由于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碎片上,人自身也就成为一个碎片了。

”2真正将异化范畴引入哲学的应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理性相背离的现象,他们认为这就是异化。

从费希特的自我到非我的转化,到黑格尔的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推演,都是这种异化状态的理论表征。

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异化的论述,将异化问题从纯粹的思辨的领域引入到了人的生活领域。

1卢梭,(Rousseau,J.J.),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11 页。

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 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第97 页。

卢卡奇生于1885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简单的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匈牙利的最高信贷银行的经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家境优越但同时也家教甚严,童年时代的卢卡奇就是个充满着叛逆思想的孩子,他拒绝训练各种礼仪,拒绝循规蹈矩的客套话,很多人认为卢卡奇一生都致力于批判“物化”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卢卡奇的童年经历,从小卢卡奇就意识到了礼仪等外在规范对人本性的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2019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ug.,2019总第305期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5㊀No.8㊀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01-30[作者简介]杨礼银(1977-),女,重庆大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㊂霍耐特的物化批判理论评析 以对卢卡奇的批判为视点杨礼银,李倩倩(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摘㊀要]在承认理论的视域中,霍耐特分别从概念界定㊁解释策略和论证路径三个角度对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刻批评㊂在此基础上他以承认为基本范式,从人与人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对物化理论进行了重构,主张物化的实质是对承认的遗忘㊂霍耐特对卢卡奇的批判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物化批判的承认视角,在规范方面拓展了物化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他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既不能揭示物化的社会根源,也找不到克服异化的根本力量㊂[关键词]霍耐特;卢卡奇;物化;承认[中图分类号]B516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8-0029-08物化批判最早是通过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广泛了解和认可的,之后经过法兰克福学派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20世纪社会批判的核心议题之一㊂当世界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物化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了形式㊂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是否还能够被用来分析当代物化现象?法兰克福学派霍耐特对此持怀疑态度㊂因此,他重新思考了卢卡奇提出的 物化 概念,以承认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卢卡奇 物化 的多方面批判,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重建物化批判理论㊂㊀㊀一㊁霍耐特对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的质疑不同于卢卡奇所在的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解放的时代,霍耐特所处的是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㊂面对新的时代问题,霍耐特重新审视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剖析㊂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质疑㊂(一)在概念界定上批判卢卡奇将客观化等同于物化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影响下,卢卡奇认为,随着商品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物化 现象出现并盛行开来㊂他将物化定义为: 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㊂ [1]150虽然卢卡奇一再强调,这种物化是在商品生产成为普遍现象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物化的核心要义在于对象化㊂因此,在他看来,只要商品生产劳动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就必然会产生与人相对立的控制人和奴役人的力量,进而造成物化㊂在霍耐特看来,卢卡奇的这种界定缺乏范畴分类工具,没有对客观化和物化进行区分,导致其对物化过程的理解既不够深入也不够抽象㊂他指出,卢卡奇将物化现象泛化开来,即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客观化地认识其他人或事理取代了承认,就发生了物化 [2]86,以至于物化已经成了人类的第二自然㊂不过霍耐特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卢卡奇的这种界定,认为他将物化与客观化等同起来产生了两个结果㊂其一,将资本主义的合理化进程等同于物化过程来进行历史哲学批判,既不将物化视为一种错误认识,也不将它视为一种错误道德,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客观的错误实践㊂它表现为 一种仅止于旁观的行为习惯,在此状态中,不论是对自然环境㊁社会共同之成员㊁还是自身的人格潜能,主体都代之以一种疏离且情感中立的态度 [2]23㊂代替这种错误实践的是一种共感参与的社会实践㊂对此,霍耐特表示赞同㊂其二,这种将客观化和对象化等同于物化的观点忽略了社会实践中的承认基础,因而没有揭示出物化的真正规范基础和克服路径㊂借鉴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中的看法,霍耐特指出,即使是在去个人化的金钱交易中,只要接受对方为交易对象,就必然会记得对方是具有各种人格特质的人,而非具有物之特性的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着共感参与的社会实践㊂这样, 去人格化的社会关系预设了我们对匿名他者的根本承认 [2]128,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纯粹的物化关系,并不会直接导致物化的产生㊂在霍耐特看来, 只有某种存在事实上并不具备事物的典型属性㊁却被作为事物来认识或对待时,才存在真正的物化 [3]㊂因此,对象化㊁客观化以及合理化这 三化 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必要阶段,但并不是造成物化的真正原因㊂这 三化 是商品生产的认知形式,它们并不会直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㊂他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必然产生物化形式,产生物化的是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实践的具体形式㊂ [4]这种具体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承认关系㊂因此,霍耐特批判卢卡奇从商品生产出发对物化的分析只看到了工具理性对社会全面的控制,并没有看到物化的实质在于人与人之间承认关系的扭曲㊂因此,借鉴卢卡奇的错误,霍耐特主张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探讨物化的标准㊂他运用了其早先提出的承认分析工具,依据承认的类别对物化作了新的界定: 此种对承认的遗忘,我们 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延续卢卡奇的初衷 可称之为 物化 [2]88㊂霍耐特认为,如果遗忘了预先存在的原初承认,则会导致主体以无感情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周围一切在主体眼中成为某种工具化的存在,成为无感受的纯粹客体㊂只有承认被遗忘,物化才会产生㊂换句话说,正是没有运用承认这一根本范畴,所以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缺少立论的根本点㊂(二)在解释策略上批判卢卡奇从经济的单一维度出发进行理论预设卢卡奇划分了三个方面的物化,即人与客体㊁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物化,同时他把这三者之间的物化看作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㊂在卢卡奇看来,最先出现物化现象的是经济领域,也就是人与客体之间的物化,进而社会政治体制㊁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也会受其影响,呈现出整个社会全方位的物化状况㊂他指出: 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在更高的阶段上从经济方面生产和再生产自身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㊁注定地㊁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㊂ [1]161因此,卢卡奇也就理所当然地把经济领域中的物化推演至其他各领域,经济对政治文化的渗透必然造成社会生活全面的物化㊂对于物化如何成为人类的第二自然这一根本问题,霍耐特从概念范畴预设和论题预设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㊂在概念范畴上,他认为卢卡奇 倾向于将不同面向的物化视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2]128,虽然卢卡奇尽力区分了三个不同方面的物化概念,但他未处理这三者之间的细致区别㊂不论是被量化的客体㊁被工具理性控制的人,还是只从经济利益和价值出发被看待的主体自身能力和需求,在卢卡奇看来都是 化他者为物 ㊂基于此,卢卡奇顺理成章地进行理论预设,认为任何一种物化形式的出现都会导致另外两种物化形式的跟进㊂而霍耐特却认为, 不同面向的物化彼此之间不必然具有关联性 [5]77,他指出,这三种形式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和人与客体之间的物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内在相关性,而其他各种形式的两两组合之间都不必然相关㊂人与人和人与客体之间物化的相关性主要体现为,对人与人之间承认关系的遗忘会间接导致他人赋予客体的的各种意义也相应被忽略㊂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物化关系中也包含着人与客体的物化㊂同时,对他人所赋予客体之意义的遗忘,也会导致对他人承认关系的间接遗忘㊂霍耐特还认为,虽然人与人和人与客体之间的物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两者仍然存在一定差别㊂他指出,前者是直接物化,是我们直接遗忘了对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是间接物化,是我们遗忘了他人所赋予客体的各种意义,遗忘了他人对于客体的先行承认关系㊂总之,霍耐特对于这三者在概念上的区分不同于卢卡奇的笼统对待㊂另一方面,霍耐特批判卢卡奇在论题上进行预设㊂卢卡奇认为,经济领域的物化必然会影响其他社会领域,因此商品交换所导致的物化必然会扩展至其他各领域,这样,各种物化关系都可以还原为经济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整个社会(至少按照趋势)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 [1]159㊂对此,霍耐特却认为,卢卡奇的这种论证实际上是先验的推理,而非具体经验的分析,后者预设了 他原先仅在资本主义市场交流中发现的物化现象,将会像疾病感染一般地,扩散到所有社会生活世界里 [2]129㊂而在实际情况中,卢卡奇的论证并不能合理解释非经济领域的物化,例如种族歧视㊁人口买卖等㊂在霍耐特看来,这种过度重视经济因素的视角具有片面性,以至于卢卡奇对于各种意识形态上的偏见视而不见,也无法正确看待造成物化的其他社会因素㊂因而,霍耐特批判卢卡奇采取经济优先性的立场对物化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一立场导致卢卡奇从商品交换这个单一的维度出发,将经济领域的物化总体化了㊂(三)在论证路径上批判卢卡奇未能完全摆脱主客二分框架的囹圄霍耐特认为,卢卡奇早期的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倾向就促使他尝试摆脱主客二分的局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㊁人与人㊁人与自身的分裂状态进行了审美维度的描述,针砭时弊地指出了文化整合的乱象,因此,卢卡奇的早期著作被他称为 批判理论的地震感应器 [6]16㊂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中,卢卡奇超越了浪漫主义的视角,以历史哲学的论证路径接续了这种对主客对立的思维框架的批判,然而最终仍然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囹圄,自身也充满了矛盾㊂在评价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过程中,霍耐特尽力将物化批判引向其承认哲学框架㊂沿袭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这一理论框架强调主体对他者(世界㊁他人与自身)预先的承认优先于主客二分的对象化认识方式和实践模式㊂因此,霍耐特一方面认为,卢卡奇对以对象化为核心的物化批判,是基于对非物化实践的追求㊂这种 真正的实践 与其所主张的基于承认的实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个实践主体应作为 有机整体 ,以一种 参与其中的 ㊁ 合作的 方式经历到外在世界㊂ [2]26这种实践被霍耐特称之为 共感参与的实践 ㊂与海德格尔的 牵挂 ㊁杜威的 互动 等概念一样,这个概念的预设对于卢卡奇批判和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㊂[2]37就此而言,霍耐特并不认为 卢卡奇采用主客体分析模式 [7],而是直接承认了卢卡奇对主客对立模式批判的态度㊂然而,霍耐特不赞成卢卡奇的是其对主客二分批判的论证框架㊂在他看来,卢卡奇既然预设了参与实践的基础地位,就应该将这一点贯彻到底,而不应该再回到费希特等的同一哲学框架中将人类的实践视为主体创造的客体,来追求阶级意识与历史客体的统一㊂因此,他说: 毫无疑问地,在今日看来,卢卡奇的同一哲学取径使他失去了以社会理论来证成其 物化 批判的机会㊂ [2]27也正因为如此,在霍耐特看来,卢卡奇与真正的物化批判失之交臂,既不能揭示物化的真正内核,也不能找到克服物化的有效路径㊂㊀㊀二㊁霍耐特承认视角下的 物化 内涵在对卢卡奇物化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霍耐特重新界定了物化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物化批判理论㊂他以承认理论为框架,把对承认的遗忘作为物化的实质和关键㊂他指出: 物化就是预先承认的遗忘,我把它作为概念的核心㊂ [5]58可见,在霍耐特这里,理解物化的关键在于对承认的理解㊂所谓承认, 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㊁个体与共同体之间㊁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认可㊁认同或确认 [8]3㊂在认知与承认的关系中,霍耐特坚持承认优先性,主张 承认先于认知 ㊂他认为,认识活动始于对他者采取承认的态度,只有与所认知的事物保持情感上的联系,才能避免将其看作纯然的客体,才能避免物化㊂如果遗忘了这种态度,将会把他人视为无感情之物,采取纯然旁观式的态度对待,物化就因此产生㊂霍耐特首先批判了社会交往中存在的物化现象㊂这种物化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导致人与社会处于分裂的状态, 这是因为,人们之间的必要联系只是在认知上被生产出来,而不是从情感上被体会到 [6]5㊂也就是说,人们遗忘了先行的承认关系,采取旁观式的态度处理社会交往中与他人的关系,缺少了情感上的投入㊂霍耐特从两个方面对人与人之间物化的具体成因进行了详细说明㊂一种是目的理性行为导致的遗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过于狂热地追求某个特定目标,以至于忽略了原初的动机与目的㊂他以网球比赛为例作出解释,在比赛中选手只专注于胜负而忘记了对方是他的好朋友,也忘记了这场比赛基于他们的友谊关系才得以进行,内心只有赢得比赛这个单一且绝对的目标㊂ 当认识的目的脱离了原先的脉络,认识态度便会渐趋偏狭而僵化 [2]94,这会造成情境中其他要素在视线中淡化甚至消失,导致人际交往的物化㊂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或刻板观念造成人们对原在承认的遗忘,这种僵化的思考范式造成对事实选择性的解释,对某些重要因素的忽视㊂例如,性别歧视㊁种族歧视等,都是受长期形成的历史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思想上的偏见,是人的信念体系遭受的物化㊂霍耐特认为,虽然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先行承认的遗忘,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别㊂第一种情况是个人内在因素表现在特定外在实践活动中的物化,而第二种情况是外在决定条件造成个人内在信仰体系的物化㊂可见霍耐特对卢卡奇的物化进行了拓展,卢卡奇只看到了第一种实践活动中的物化,而霍耐特则揭示了二者不同的成因,特别注意到了第二种意识形态上的偏见㊂在论证了人际世界存在的物化现象后,霍耐特进一步将物化批判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㊂他认为,在非社会化的客观世界也存在着以中立的态度㊁外在的衡量标准看待客观对象的状况,这种待物方式同样是不恰当的㊂对于此种形式的物化,霍耐特放弃了卢卡奇的 共感参与之实践 范畴,认为卢卡奇用来证明外在自然也有可能被物化的直接取径显然不再堪用,而需要另辟蹊径,将其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物化的延伸和间接反映㊂他指出, 对他人的先在承认同时包含着尊重他人所赋予客体之各种意义面向 [2]98,即遗忘了与他人承认关系的同时也会相应地遗忘他人赋予客体的意义㊂在此,霍耐特引用了阿多诺的相关论述证明他的观点㊂阿多诺认为,幼儿对其所爱之人的情感认同是其认知的前提,这种情感认同还会使其所爱之人对于客观对象的观点长久地留在他的记忆中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人赋予对象物的意义会通过幼儿的模仿活动被再次赋予客体㊂霍耐特借此说明物化自然是对物化他人的转借,而对人之外的客体的承认源于他人对于客体的立场和态度㊂由此,他把物化自然定义为 我们在认识对象物的过程中不再注意到该物所具有的㊁源自具体他人观点之种种意义面向 [2]99㊂这种物化将客观事物看作无生命之物,未看到它们与周遭之人的联系以及所具有的多元意义,遗忘了他人赋予客观事物的先行承认关系㊂所以,霍耐特把物化自然作为人际世界物化的延伸,通过主体间的承认优位间接论证客体对象的物化㊂霍耐特认为,内心世界是物化的第三个场所,主体与自我之间原初的共感态度会被纯然旁观的态度取代,导致主体与自我关系分裂而无法正确认识自己㊂他使用反向论证的方法,先解释了侦探主义和建构主义所描述的两种错误的自我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表现主义才是自我关系的正常状态,通过正反两种情况的对比证明了自我物化这种有误的偏差状态是存在的㊂霍耐特认为,侦探主义以观察的态度建立自我关系㊂在侦探主义模式下,主体的内在意图呈现为先验存在,主体只需像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观察自己的内心状态,主体对于自我的把握只是寻找和发现的过程㊂霍耐特之所以认为这种模式是自我关系物化的表现,有两方面原因㊂其一,这种模式将主体视作认识的器官去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感知自我的活动会形成相应的心灵状态,这种状态又需要更高一级的知觉活动去感知,最终导致感知能力的无限后退㊂其二,主体的内心状态实际上具有混杂不定㊁不易被掌握的特点,而侦探主义却将其视为有着固定特点和清晰轮廓的客观实体,因而造成了对自我关系的错位描述㊂另外一种模式是建构主义,在霍耐特看来,建构主义模式下主体的内心世界是由自我主动建构而成的,主体能够操纵控制自身内在的欲望㊁情感㊂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实际是先验存在的,而非自我建构的,主体只能通过语言活动将其表示出来㊂霍耐特理清这两种自我物化关系之后,提出了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表现主义,他认为表现主义能够恰当说明原初的自我关系㊂在他看来,表现主义在表达内心感受时必然认同其价值,否则就无法获得通向内心的途径㊂ 任何一个主体若要能与自身处于一种表达的关系,她或他必须先能肯认自我,肯认自我的心理经历值得被主动认识及表达㊂ [2]117而一旦遗忘了这种自我肯认,就会将自我的内心世界看作纯然的客体对待,就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自我物化㊂霍耐特认为,表现主义既没有把自我的内心状态当作僵化固定物去认知,也没有将其视为可制造之物去操控,而是以承认的方式借助语言表达了自我的心理状态㊂因而,表现主义能够正确描述原初的自我关系,侦探主义和建构主义则是自我关系物化的不同表现㊂总之,霍耐特认为,物化他人㊁物化自然以及自我物化这三者形成的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虽然存在差异,但究其根本都归结于遗忘了先行的承认关系,采取旁观中立的态度而非共感参与的情感认同态度来看待所面对的对象㊂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他的物化理论建立在承认优位基础之上,离开承认优先性就无法谈物化的生发过程㊂物化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冲突模式的变化,即从基于承认的斗争转变为妥协或阴谋㊂霍耐特不无忧虑地指出: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到,社会冲突变得越来越野蛮,多元承认已经行不通了,其内在的对尊严的保护原则已经荡然无存;人们越来越被迫地使用妥协或非公开斗争的方式来获取生存的尊严,但这种仅存的主体间的承认也越来越少有人能够做到㊂因此,当今的社会冲突变得野蛮化了,其原因就在于为承认而斗争的道德根基在过去几十年内已经遭到严重摧毁,以至于这种斗争愈演愈烈地成为徒有其表的争论㊂ [9]㊀㊀三、对霍耐特物化批判理论的评价由上可知,霍耐特的物化批判理论源于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这些批判从主体间相互承认的视角上既拓展了物化批判的社会理论视野,又深化了其规范性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㊂对于其理论贡献,学界已有所认识,[10]在此作两点补充㊂一方面,从卢卡奇以阶级为主体的历史哲学视角转变为以社会行动者为主体的社会理论视角,揭示了物化的规范性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物化在今天为何是社会病症的问题㊂正如阿尼塔㊃查里所说, 霍耐特的物化批判基于人类与世界的承认㊁关心㊁富于感情的关系,而不纯粹是认知的㊁被动的态度 [11]249,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卢卡奇未曾关注的个体情感视角㊂同时,霍耐特 承认先于认知 的立场补充说明了由世界观㊁意识形态偏见或刻板的观念造成的物化现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卢卡奇未能解释的人口买卖㊁种族灭绝㊁宗教歧视等问题㊂正如学者所言,其理论 不仅适合分析近些年来的群体差异和独特性承认的社会运动,也可以揭示近百年来的要求基于种族㊁民族㊁性别以及生理能力的社会平等的社会运动 [12]93㊂另一方面,霍耐特的物化批判理论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㊂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雏形,对于后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霍耐特在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中,展示出他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改造和深化㊂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再到霍耐特,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实际上表现为由生产范式到交往范式再到承认范式的转化过程㊂哈贝马斯虽然超越了生产范式,指出了社会的交往面向,并以交往范式构建起新的社会考察维度,但他停留在话语交往层面,仍然用语言来解释社会主体间的规范性㊂而霍耐特则超越了语言理论框架,他将交往理性转化为主体间的承认, 从而将哈贝马斯所没有实现的社会批判理论立场和日常道德经验连接起来 [13]306,从社会病理学的角度为批判理论探索新的规范基础,推动了批判理论的新发展㊂同时,无论是卢卡奇还是法兰克福学派,受韦伯合理性思想影响,都停留在工具主义的解释层面㊂他们从工具理性的视角对时代作出批判性诊断,而霍耐特以承认的优先性基础为依据,从本体论意义上解释物化,他指出, 在我看来,与人类的本性相关的承认是一个社会本体论事实 [14]353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解释传统,为批判理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维度㊂尽管如此,霍耐特的物化批判理论并非无懈可击,我们不能过度拔高它的价值,对此已有学者对他进行过深刻批判㊂我们以为,这一理论在如下两方面是不当的㊂一方面,由于过度批判了卢卡奇的历史哲学论证路径,霍耐特专注于物化的情感投入方面,以至于忽视了其社会物质基础和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㊂他在批判卢卡奇从生产范式出发进行预设时,过于强调文化㊁心理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一切社会不和谐都归结为主体间没有形成相互认同的情感状态㊂他对卢卡奇过分专注于经济物化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而过度诉诸文化和心理的体验㊂正如克里斯汀㊃洛兹所说: 霍耐特物化概念向心理学和规范性基础的转向,使它不可能发现物化的物质基础,更值得可信的是霍耐特无法为现代性内在的社会病理的经济学解释留下空间㊂ [15]184-200因而,霍耐特所说的物化更多的是心理化的物化,他抛弃了对物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分析,抛弃了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㊂另一方面,霍耐特以社会病理学方法代替了卢卡奇的阶级分析方法,从所谓本体论角度进行批判也使得他很难解释预先存在的㊁先验的承认为什么会被忘却㊂虽然霍耐特提出,主体持续参与某种单边性实践时会迫使他们把人的 定性 辨别特征撇开不管,而此时主体就会忘记甚至钝化基础承认关系㊂但他也指出: 即使是今天,我也不能完全确信这种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合适途径㊂但同时,我也找不出别的方法来解释把他人视为同类这种根深蒂固的基础认同是怎样被取消的㊂ [3]因此,从本体论出发,他很难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找到真正物化的事例, 只有在例外情况下,当社会达到零点时,我们才能谈及这些基础承认被取消的情况 [3]㊂这使他虽然列举过一些例子进行说明,但大都限制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