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中的话语_语体及文体_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_评析_田海龙

合集下载

话语学经典著作

话语学经典著作

话语学经典著作1.《话语与社会》- Norman Fairclough《话语与社会》是英国话语学家Norman Fairclough的经典之作。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话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话语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话语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并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来分析话语的社会功能。

2.《话语与权力》- Michel Foucault《话语与权力》是法国哲学家Michel Foucault的经典著作之一。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话语如何被用作权力施展的工具。

通过对知识、权力和话语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如何塑造和维持社会秩序,并对话语权力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

3.《话语与行为》- John Searle《话语与行为》是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作者通过对话语的语用学分析,揭示了话语如何通过言语行为来实现特定的目的,并对话语的语用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4.《话语分析导论》- Deborah Tannen《话语分析导论》是美国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的经典著作之一。

她在书中介绍了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了话语如何反映和影响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揭示了话语如何传递信息、构建认同和建立权力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实用的分析框架。

5.《话语的社会心理学》- Michael Billig《话语的社会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家Michael Billig的经典之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话语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话语如何反映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情感。

通过对话语的心理分析,作者揭示了话语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并对话语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6.《话语分析:从对话到文本》- James Paul Gee《话语分析:从对话到文本》是美国教育学家James Paul Gee的经典著作之一。

语言 话语与文学 话语文体学入门

语言 话语与文学 话语文体学入门

语言话语与文学话语文体学入门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等各种信息的方式。


话语,则是指使用语言的具体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通过话语,人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共享知识等。

话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书面和口头。

书面话语通常指包括文字、符号等等在内的书面信息,如文章、书籍、信件等等;而口头话语则是指人们在口语
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如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演讲、口头报告等等。

话语文体学则是对话语的类型、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它主要包括话
语类型的分类和话语特征的描写。

话语类型的分类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
等等,根据话语的目的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归类。

话语特征的描写则是对话语本身的语言特点、结构特征、文体风格等等方面的分析,以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研究。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文学这一领域对话语文体学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文学的形式之一,话语文体是中西方文学中最具有表现力与社会价值性的一种文体形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在话语文体的创作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艺术和语言表
达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作家思想和情感的深刻表现,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
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话语文体学的研究在语言、文学、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
用和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语言、文学、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_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_田海龙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_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_田海龙

2006年第2期总第129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6,N o.2Serial N o.129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Ξ田海龙 张迈曾(南开大学,天津300134;天津商学院,天津300134)提 要:交际双方的地位不同,对话语的控制程度也不相同;话语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构成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V olo inov将社会组织结构划分成直接情景和社会情景的论述,对语用学家Austin,Searle,Thomas和社会学家F oucau2 lt,Bourdieu关于话语权力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语用学从直接语境出发,视话语权力为个体行为,强调话语与权力的对应规则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永久不变;社会学从社会语境出发,视话语权力为机构行为,强调话语权力的隐蔽性和变化性。

对比分析语用学和社会学对话语权力关系的研究,可更清晰地认识话语权力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话语;权力关系;语用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话语权力特征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6)02-0007-07 1 话语研究与话语权力对话语的研究,有形式主义的,有功能主义的,还有社会的。

Schiffrin论述了前两种话语研究。

他指出,形式主义的话语研究认为话语是超出句子的语言单位,与词素、小句一样同属语言的等级系统之中(Schiffrin1994:24)。

虽然这种研究试图摆脱西方主流语言学把语言作为封闭的抽象系统进行研究的束缚,把研究对象由“语言”转向“言语”,但其语言思想仍囿于形式主义的桎梏之中,对话语的研究也仅局限于话语的内部结构上,把话语的理想化形式作为研究的目标。

功能主义的话语研究认为话语就是语言运用(Fas old1990: 65,Brown and Y ule1983:1)。

这种研究摈弃了形式主义注重结构分析的方法,转向研究话语的模式、交际目的以及情景对意义的决定作用。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

二○○六年第八期 南京社会科学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成 文1 田海龙2(1天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天津300134)(2天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天津300134)摘要:以Kress &Leeu wen 提出的多模式话语理论为基础,运用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3年5月9日发布的病例报告进行批评性分析,提出多模式话语参与社会实践的特点是形成合力,其多模式之间的关系亦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并以一种模式为主的特点。

关键词:病例报告;多模式话语;功能分析;社会实践;特点中图分类号:H 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6)08-0135-072003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也称S ARS,最初发生在广东省,后蔓延到内地26个省市自治区。

到四月下旬,北京的病人急剧增加,许多医护人员受到感染。

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人类还未认识其传播规律,还未掌握治疗的技术,这种恶性传染病不仅夺去人的生命,并使更多的人染病,而且给人们心灵造成了极大恐慌和不安。

面对疫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到5月中下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6月24日,国际卫生组织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全国的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在抗击非典斗争初期,由于对非典袭击的准备不足,措施不到位,渠道不畅通,全国各地对非典病例的统计不够准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顺利进行。

针对这种情况,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从4月21日起每天发布全国病例报告,准确、真实的报告全国非典病例数字。

病例报告以表格数字的形式向公众公布病例的变化;同时,病例报告还以文字语篇的形式向公众介绍疫情的发展。

准确、真实的报告全国非典病例数字,在当时对稳定群众情绪、制定对应措施、以及表明我们战胜非典的信心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新闻办公室积极利用符号和话语资源进行话语实践,通过对信息的调控指导抗击非典斗争的发展,对取得斗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田海龙,2004)。

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交融与互鉴——访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

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交融与互鉴——访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

书记在国外访问期间所作的演讲 中, 经常引用访问国家的
谚语 或 民间故事 。 例如, 源自访 问 巴西 的演讲 中, 习总书记 在
田海 龙 : 对外 传 播 , 从 某 个方 面来 讲 , 就 是 我们 的话
所有社会 因素捆绑 在一起, 所 以, 英 国有个叫费尔克劳
( F a i r c l o u g h ) 的学 者 说 “ 话 语 是 一种 社 会 实 践 ” 。 这 是
的话 语 及 话 语 体 系 。 从“ 话 语秩 序 ” 角度 看 , 这 些不 同话
语并非处于相 同地位 , 有的由于其宣传工具先进或语言表
田海龙:“ 话语体系” 的概念与具体意义上的 “ 话语”
有相似 之处, 但 其 强 调 话 语 与话 语 之 间 的联 系 , 也 是 有 学 术 和 现 实意 义 的。 上世纪8 0 年代 , 法 国 思 想 家福 柯 提 出“ 话语秩序 ” 概念 , 讨论了 一 种 话 语 如何 区别 于 另一种 序 ”的概 念 强 调 了话 语 的个 体 差异 , 那么 “ 话 语 体 系” 的 概 念 应 该 与此 不 同 , 它 更 多强 调 不 同话 语 体 系之 间 的 联
田海龙: 就 对外传播来说 , 我们的话语体系有自己独
特 的概 念 术语 、 分 类范 畴 和表 达 方式 , 这 是 由我们 国家 和 民族 的 独 特 经 历 决 定 的 , 这种 情 况也 会 出现在 别的 国 家
的话语 体 系 中。 这些 不 同的 术语 、 范 畴和 表 达式 形 成不 同
陈大亮 : 那“ 话语 体 系”的概 念对我们 的对外传播 有什
么指 导 吗 ?
交流效果相关的机构权威等问题也是我们的关注点。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话语分析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33 09中文汪藜 32 09中文白慧 87 09中文张志琼 25 09中文李敏 63 09中文话语分析【摘要】自 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一、话语及话语分析1、话语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

“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贡献突出。

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范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

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

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陈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

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加以区别。

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3.关于比较的描述;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由于谁也不宣称对“真理”的占有,故谁也都不能被简单“排除在合理性”之外,这就更增加了今人选择概括的难度。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 Fasold(1990:65)也指出,对“discourse”的研究包括“语言运用的 各个方面”。
• Schiffrin(1994)也注意到“discourse”所含有的语言运用这层意思, 对此她用“言语序列(utterances)”这个词加以概括。“言语”在Schiffrin 的论述中指语境中使用的语言结构的结合体,即“言语序列”。
Fairclough, N. 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将 ” discourse” 的 这 两 层 含 义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是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中的”discourse” 。
Discourse analysis in CDA
Chouliaraki, L. & Fairclough, N. 1999. Discourse in Late Modernity: Rethink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dinburgh: Edin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ology
Foucault, M. 1972.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Foucault, M. 1984. The Order of Discourse. In M. Shapiro (ed.). 1984: 108-138. 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London: Verso. Jørgensen, M. & Phillips, L.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Sage.

学术话语的交融与交锋

学术话语的交融与交锋

作者: 田海龙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话语;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交流;交融与交锋
摘要:'话语'是一个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

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

文章讨论'话语'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批评话语分析'对'话语'的定义基础上,讨论其与'话语体系'的联系,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对'学术话语交流'进行解读,将学术话语之间的交流理解为话语的'交融'与'交锋'。

文章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学术话语交融和交锋的机制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著作中的话语、语体及文体 ——《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评析田海龙(天津外国语大学 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天津 300204)收稿日期: 2015-07-10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的交流策略研究”(14BYY070)作者简介: 田海龙,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由于对话语研究感兴趣,任何冠以“话语”的书籍都成为我阅读的对象,尤其是《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杨敏,2015,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①这本书有“话语”、“社会性”和“政治性”这些字眼吸引眼球,更是在网上有卖之后便立即放入购物框,并在快递员送达之日挑灯夜读。

然而,之后数月被它搅动的心情却难以平静,终下定决心,写下下面这些文字,算是学术书评也好,算是读后感也罢。

《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支持,汇集了书的作者过去十年“专注于话语符号和语篇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解构与阐释”(见该书前言)的研究成果。

全书正文共7章,另有引言和结束语。

第一章,“语篇分析方法篇”,第一节简要介绍了语篇的结构主义分析、功能主义分析和批评式话语分析等“语篇分析的不同策略”(p. 4),第二节介绍了雅格布森的一些语言学说,主要是关于诗学的词义对等结构的论述,第三节回顾了书作者求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超个人话语建构篇”,分析了中国运动员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50年间的获奖感言,并将这些分析结果与美国运动员的获奖感言相比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中组成态度系统的三个方面(情感、判断、鉴赏)发现这些获奖感言的语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国家认同、集体认同和个人认同联系起来,说明中美运动员获奖感言的不同与这两个国家不同体育管理机制的联系。

第三章,“语言政策篇”,第一节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政策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历史,第二节通过观察中国孔子学院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操作策略讨论了国家认同问题。

第四章,“批评式话语分析篇”,第一节通过对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进行话语分析,讨论了语言在权力运作中的鼓动作用、强制功能、误导功能以及塑造功能,第二节通过介绍伯顿运用及物性多种过程选择模式对普拉丝小说进行的分析,评述了女权主义文体学。

第五章,“法律篇”,由5小节组成,前4小节分别对立法语篇的逻辑功能、文化语境、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所体现的权力意志进行分析,第5小节讨论了法律话语符号的翻译问题。

第六章,“政治篇”,论述了从语用学角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政治语篇的相关问题,前者包括预设、暗指及复调等概念,后者涉及身份、语言习性、谩骂语及标准化等概念。

第七章,“教学篇”,第一节是一个运用功能语法对一篇课文在语境、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人际意义及衔接手段五个方面进行语篇分析的案例,第二节讨论了美学的一些原则介入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015年9月Sep. 2015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22卷第5期Vol. 22 No. 5以上这些对该书内容的介绍,不是写这篇书评的动力。

书中各章内容早已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个别章节(如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还在两个期刊重复登载(杨敏, 2012a,2012b),因而也并非值得在这里介绍。

这些已刊载过的文章在该书重印,虽未遵循学术惯例给出出处,对原出版单位及合作者(有的文章第一作者并非该书作者)也未致谢,但它们在本书中仍可见其“文”的印迹。

每次阅读,都有“本文”、“本论文”的字样印入眼帘,难免产生手捧着阅读的不是一本装桢良好的书的感觉。

在第一章第二节就有“本文(下划线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主要介绍雅各布森的诗学词语结构对等学说”(p. 12),在第二章第一节也有“……本文即对此关注的响应”(p. 26),第二章第二节“因此,本文意在于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发现语言实践中的各种认同层次”(p. 47),再有就是“本论文拟从概念功能……”(p. 104),“本论文仅讨论立法语篇的文化语境的权力显示”(p. 111),恕不一一列举,但“本文”的出现很难让人感到该书是用心之作。

将已发表的文章重新编撰,形成主题突出的文集,并非不可,而且对不易找到这些原文的读者来说也很必要。

这方面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

例如,范柳文将其15年的研究成果编成主题文集,取名《话语与实践: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工具》(v an Lee uw en,2008),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种编撰并非难事,因为书中内容都是同一作者的成果,彼此都有内在的联系,如韩礼德《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一书那样,由一个在题目中体现的主题相连接(Halli d ay,1978:1)。

以此为基础,做些文字的调整,写一个翔实的、统领全书的前言和令人信服的结语,基本就可以成书了。

但是,该书恰恰在这些最细微的、最基本的环节弄出天大的事情。

先看该书的前言。

这只有两段文字的前言,与其说是前言,倒不如说是后记,而它的真正作用也被“引言”所代替。

在这篇题为“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引言里,理应成为论述重点的应该是该书的主题,即题目中体现的“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然而,表述这一主题的文字只被提及两次,一次是在论及“话语符号依赖社会而存在,反过来,社会依靠话语符号维持和进步”(p. 2)之后,指出“因此,话语符号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各种属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属性是社会性和政治性”(p. 2),另一次是在介绍该书运用各种理论“阐释话语符号、文本和语篇的社会性与政治性”(p. 3)。

提及不多,不是不足,问题在于该“引言”中许多缺乏逻辑连贯的表述,许多突然蹦出的没有任何界定的术语,使人无法捕捉该书作者所谈“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究竟意指何物。

例如,在读到“另外,话语符号在承担为人类传情表意的任务的同时,还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而发展”(p. 2)时,实在无法在前文中寻到“话语符号”的踪影;如果在“另外”一词的指引下,猜测“话语符号”可能与前文的“语言符号”为同一概念(p. 1),又不敢相信如此重要的概念相互混用,不加任何的说明和界定,便可以出现在这样一部学术著作之中。

这种术语混用的现象在这只有三页长的“引言”中不止一处,下面这句话也给读者造成理解困惑:“2000年以后的符号语篇学和语篇分析倾向于对话语符号和文本进行阐释……”(p. 3)。

读到这里,如果想了解2000年以前的“符号语篇学”是怎样一种情况,那么你会在前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符号语篇学”这个术语,何谈关于“符号语篇学”的任何论述。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引言中尽管没有说明何为“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该书作者在“结束语”中还是作了基本的交代:对于语篇和话语符号的政治性,笔者从国家认同、语言与权力、法律性等几个角度入手,…… 分析了中国运动员不同时期的获奖感言,中美运动员获奖感言的对比,中英两国的立法语言,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透明的交际工具,它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权力符号,体现国家的权力意志、法律的制度意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等政治性。

对于话语符号的社会性,笔者认为上述所有的语料在展示政治性的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性。

因为,政治存在于社会里,如果有政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性,则必有社会性。

此外,笔者用两篇阅读教学的语料,详示了语言的美学社会特征。

这说明,语言可以有社会性,未必有政治性。

(p.196)读者终于看到该书作者撩开了“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神秘面纱。

然而,这种阐释来的太晚,也太单薄。

如果这一结论性阐释在前面第2~7章的每一个小节最后的“结语”部分都能够突出一些,具体一些,明确一些,而不是像该书这样将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的编入该书,该书“结束语”中这种阐释就不会过于简单和苍白。

或许,该书作者编撰该书在精力消耗方面奉行了省力原则,但这不仅无法筑牢“结束语”中所述结论的基础,而且还动摇了读者对该书作者认真做学问精神的认同。

在第三章第一节关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政策百年史观”的论述中,作者谈到三点需要解决的问题:(1)中学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尤其听说技能基础不牢,词汇量要求较低……;(2)英语正像前副总理李岚清1996年6月28日讲话所指出的那样,费时多,效率低……;(3)因循守旧与一味照搬两种极端思想并存(p. 60)。

殊不知,这三点问题是作者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论文里的内容(杨敏,1999)。

将这些16年前发现的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封不动的写入2015年1月出版的书里,用话语研究中的“再情景化”的理论(v an Lee uw en,2008:3-22)来解析,其产生的话语新义就是当下的中国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这些问题。

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种编撰上的偷懒不可避免的与做学问的认真程度联系起来。

将原发表论文原封不动的编入该书,还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无法形成该书在内容上的整体连贯。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内容的连贯需要由衔接手段来实现(Halli d ay & Hasan,1976)。

但是,该书的每个章节之间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衔接,尤其是第五章,前4个小节的引言都是原文照搬过来,如出一辙的形似(p. 104,p. 111,p. 119,p. 129),没有任何的调整,不仅出现大段的重复,而且这几个小节的内容无法实现逻辑联系,更形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应用“前指”这些衔接手段,将原有的行文稍加调整,写成“在上一节从概念功能的角度探讨立法语篇的权力意志之后,这一小节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探讨立法语篇的权力意志”这样的文字,各小节的连贯性便可增强一些。

然而,这样做会增加编写的精力投入,尽管会显得认真一些。

说作者在编写该书时对原先发表的论文没有任何调整也未必完全符合事实。

第七章第一节的标题就作了改动。

原文的题目是“阅读教学中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杨树臣、杨敏,2004),在编入该书时该题目变成了第一节的题目“话语符号理论在阅读教学上的介入”(p. 177)。

这种改动不仅和下一节的题目“哲学思维对英语教学的渗入”(p. 184)相对应,而且也突出了该书“话语”这一主题。

可惜的是,这种改动只是针对题目,而非原文内容,以致第七章第一节的全部内容都和以前发表的论文内容完全一样,不仅造成这一节题目与内容的脱节,而且造成对读者的误导。

被题目吸引而来的读者在这一小节找不到任何涉及“话语符号理论”的论述,甚至连“话语符号理论”这几个词在这一节中都不曾见过,更不用说这个理论如何介入阅读教学了。

或许该书作者认为改动一下题目就可以突出主题了,所以才在书最后只有一页篇幅的“结束语”中极其概括的回答了什么是“话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这个该书的核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