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堂近代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一)《一声钟》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
其前身为《广东日报》的附刊《无所谓报》,自1905年4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李汉生接办《广东日报》后,报发行的附刊改名为《一声钟》。
1905年5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一)在香港出版。
内容有:文界(杂文或杂说)、白话、谐文、谐谈、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栏目。
《一声钟》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刊登了不少说唱材料,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禁华工苛约,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在“班本”一栏,曾刊出《国民义讨袁世凯》唱词,揭露清廷权臣袁世凯卖国、媚外的丑态。
《一声钟》于1905年底停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创刊,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及发行。
半月刊。
主办人陈去病(佩忍)、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实际创办人国陈去病与汪笑侬。
发刊辞为柳亚子所作(署名“亚卢”)。
该刊宣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内分:论说、传记、小说、传奇、班本、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译编、杂录、调查、答问等栏目。
刊出的主要文章有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静庵《安乐窠传奇》、汪笑侬《长乐老班本》等,卷首还刊有汪笑侬扩日本名优宫崎寅藏肖像。
《二十世纪大舞台》原定月出两册,但仅出刊二期后,即被清政府封禁。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杂志目录》(二)第89页载:《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日本东京舞台丛报社出版,与一般说法不同。
《二十世纪之支那》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为《民报》的前身。
1905年6月3日(原件上标有:开国纪元4603五月初一)由宋教仁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等几个省的留日学生联合创办。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发行。
主编程家柽,参加编辑和发行工作的有:田桐、白逾桓、陈天华、刘公、鲁鱼、何谌霖、雷克宇、张炳标、高剑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浅谈近代日本在华报刊的发展过程(1882-1912)

浅谈近代日本在华报刊的发展过程(1882-1912)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刊物是最受欢迎的大众媒体。
伴随着外国入侵,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近代报刊逐渐在中国出现。
在外人在华报刊中,日本在华报刊虽不是最早出现的,但是最有影响力的,客观来说起到了一定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作用。
随着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日本在华报刊服务于日本侵华的侵略性质逐渐暴露。
三十年时间日本在华报刊从孽生到规模成型,经历了以促进中日贸易为主转向致力于对华宣传,再到侵略性质逐渐显露的过程。
关键词:日本在华报刊;中国近代报业;大陆政策一、引言自日本被迫对外开放后,日本政府就十分重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当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后,幕府当局积极主动去了解、接触外国信息,主动着手翻译荷兰东印度总督府的机关报,该报成为日本最早公开发行的官方报纸。
伴随着国外知识、技术的传入,日本出现了早期政论报纸,幕府派和尊王派通过报纸发表各自政见,颇具近代传媒色彩。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调动舆论,推动新政实施,制定了“报纸印行条例”,该法规规定宽松,推动了日本报业的发展。
日本报界也因此赞颂新政措施,为推行国策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可见,日本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报刊等大众媒体对舆论的作用,对民众思想的影响。
把控国内舆论促进改革之外,明治政府也将目光转移到了国外,开始利用报刊等媒体来影响国际舆论来谋求好感。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建立后,为了尽快摆脱不平等条约,了解西方列强并且获得他们的好感成为日本首要目的。
日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对外宣传活动。
日本政府会收买有影响力的欧美媒体人登载有利于日本的报道,把自己宣传为积极学习西欧文明的学生,来扭转西方对日本的落后印象。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大陆政策步步实行。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瓦解中国。
而报刊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最普遍、最受欢迎的大众媒体,是日本重视的对外宣传工具,日本在华报刊因此充当了日本对华宣传的媒介。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853 1857 1868 1872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 1872 , 上 海 ) 、 《 万 国 公 报 》 ( ( , 上 海 , 中 文 名 《 字 林 西 报 》 ) 名 、 , 北 京 ) 、 , 香 港 ) 、 《 六 合 丛 谈 》 ( , 天 津 , 中 文 , 上 海 ) 、 , 上 海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是套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 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 东西洋考》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 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 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 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北 京 ) 等 一 大 批 中 外 文 报 刊 。
《 新 闻 报 》 ( 1893 , 上 海 ) 、 《 顺 天 时 报 》 ( 1901 ,
《 京 津 泰 晤 士 报 》 ) 及 《 申 报 》 (
《 中 西 闻 见 录 》 (
(
办 了 《 遐 迩 贯 珍 》 (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2、历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卓南生:是“记”,不是“纪”。
(1)创办者及主要编辑人员
创办人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其他编辑人员:
• 米怜(Milne) (1785—1822),1813年7 月来华,刊物主编及主要执笔者。
• 麦都思(1796—1857),1817年6月12日 抵达马六甲,负责印刷部门。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 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
近代香港报业诞生的时代背景:
1、香港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发达。 2、欧洲从14、15世纪就有了报道商业信息
的报纸,外国人把欧洲的商业报纸带 到了香港。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
1、《香港钞报》(Hong Kong Gazette)(1841 年):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刊物。 2、《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 1842年。 3、《德臣报》(China Mail)(1845-1974):香 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4、《孖剌报》(Daily Press)(1857年):香港 最早的英文日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日报。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XX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XXX、XXX、XXX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XX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
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XXX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
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XXX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3、《民报》: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4、《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XXX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XXX、XXX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5、《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创刊于1815年8月

●《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刊于1815年8月5日,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由英国伦敦布道传教士米怜创办。
●内容首先为基督教教义,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也刊登阐述伦理道德的文章。
曾刊登过中国第一篇新闻《月食》。
●木刻竹纸印,每月一期木刻印刷。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MA 循环日报●《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他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取名“循环”,因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丰者。
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MA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6月17日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由英敛之创办并主持。
该报报头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1902年前宣传君主立宪,1902年后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1949至今,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MA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4月26日创刊于东京的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民报》的出版与宣传,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长达一年半的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也使孙文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一)《一声钟》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
其前身为《广东日报》的附刊《无所谓报》,自1905年4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李汉生接办《广东日报》后,报发行的附刊改名为《一声钟》。
1905年5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一)在香港出版。
内容有:文界(杂文或杂说)、白话、谐文、谐谈、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栏目。
《一声钟》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刊登了不少说唱材料,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禁华工苛约,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在“班本”一栏,曾刊出《国民义讨袁世凯》唱词,揭露清廷权臣袁世凯卖国、媚外的丑态。
《一声钟》于1905年底停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创刊,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及发行。
半月刊。
主办人陈去病(佩忍)、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实际创办人国陈去病与汪笑侬。
发刊辞为柳亚子所作(署名“亚卢”)。
该刊宣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内分:论说、传记、小说、传奇、班本、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译编、杂录、调查、答问等栏目。
刊出的主要文章有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静庵《安乐窠传奇》、汪笑侬《长乐老班本》等,卷首还刊有汪笑侬扩日本名优宫崎寅藏肖像。
《二十世纪大舞台》原定月出两册,但仅出刊二期后,即被清政府封禁。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杂志目录》(二)第89页载:《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日本东京舞台丛报社出版,与一般说法不同。
《二十世纪之支那》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为《民报》的前身。
1905年6月3日(原件上标有:开国纪元4603五月初一)由宋教仁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等几个省的留日学生联合创办。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发行。
主编程家柽,参加编辑和发行工作的有:田桐、白逾桓、陈天华、刘公、鲁鱼、何谌霖、雷克宇、张炳标、高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瀚堂近代報刊·S.ㄙ(ㄕ)·申報·民國.黃金十年·申報(1934.Fulltext)·申報(1934.Fulltext.新聞)·Oct.19,1934,Num.22091·⑧·皖省工賑計劃
總共需款四百萬元
安慶通信皖省今旱被災區域廣裘、曾經皖省府擬定救災工作計劃、準備實施茲省府以省庫支絀、不易實行、特將此項救災工作範圍切實修改另擬為工賑計劃、呈報三省剿匪總部核示其內窄要點、大致如下、(甲)疏浚要河道一皖河·濟河、舉工賑疏浚下游之路綫、擬(一)自城西鹽河口上溯咎濱港·石庫·石牌·老鴉潭·施公渡·油漆舖·至英港、稱為皖河正綫(二)自老鴉潭上溯經家閘·熊家埠王家河、稱為潛河支綫、兩共施工長度計一百九十五公里、在未經分段實測確定縱橫斷面設計以前暫以平均每公里挖土一萬二千公方為範圍、共計濬土二百三十四萬公方、按每工每日平均能作公方計可容納一百十七萬工、以三個月計、救災民一萬三千人、每公方給賑銀一角、計需二十三萬四千九測量費及工程管理費、另行組列、樅陽河·掛車河·東河昌河工賑疏浚路撥(一)目棕陽鎮夾江口上溯經長河手矣湖、稱為樅陽河(二)目菜子湖西部鴨子湖口上溯經唐·梅竹榻·新安渡·至老梅樹街、稱為掛車河綫(三)目土橋灰河口上溯、導通山西湖·陳洋湖·白蕩湖·竹大湖·稱為東河綫(四)目竹大河梢上溯經楊家嘴·言家渡至界河口稱為嚴昌河綫、共計施工長度一百五十公里、照前列皖河方法、計需挖土一百八十萬公方、可容納災民萬人、支持三個月、照前列皖河辦法計算需款十八萬元、三、裕溪河、擬目裕溪江口上溯、家鎮·漕鎮、黃河鎮巢縣·至港口巢湖東部、計施工畏度一百十公里計需挖土百三十二萬公方、可容納災民七千三百餘人、支持三個月需款十二萬二千元、四巢湖施口水道撥自忠廟經施口浚至合肥縣城、約長五十五公里、內(一)忠廟至施口一段、二十公里浚深公尺、底十邊坡一比二、約需浚土十六萬公方、用挖泥機開浚、(二)施口全合肥段、三十五公里、平均浚深一公尺五、底酌量收窄、約計浚土三十萬公方、第一段需用災工輔助、第一段全用災工、兩共可窄災民三千人工作三個月以上合計需款十四萬二千元、五、青弋江·水陽江·魯明江·擬(一)自無湖江口·長河響濮家店·清水河·折南天成易太兩圩及方村鎮·灣沚鎮·至西河鎮·稱為青弋江幹綫、(二)自東梁山夾江、大儅河、經門、接扁担河至濮家店、東接正幹、稱為青弋江第一支綫(三)由清水河取道楊青河、接二里埂、與水陽通、是為青弋江第二支綫、(四)自當塗金柱關外江口、顧姑溪河、經家灣·三里黃池·烏溪·雁翅至水陽鎮、稱為水陽江幹綫(五)自瀂港江口、經義橋·石砲·至黃慕渡、稱為魯明江幹綫、以上五綫共擬浚治百三十公里擬浚土二百七十六萬公方可容納災民萬一千五百人、四個月需款二十七萬六千元、六、灘河源議由導淮委員及皖兩省分擔擬備協款三十萬元丶以上關於甲項浚河部份、共長約九百五十公里、計需上費一百二十六萬四千元、外加測量費及工程皆理費、以百分之五計、約作六萬六千元、總計需款一百三十三萬元、(乙)浚洽溝渠塘堰、列五十二萬元、(丙)修建江淮湖河和堤涵閘險工、暫列六十萬元、(丁)修築災區公路約計應築六百五十公里、需款六十五萬元、(戊)增進防災設備、(一)設置須水機站、約需款十萬元、(二)勘定容水區域、此項勘區及辦理水文測量、共約需費十五萬元(三)舉辦開發水利兩大工程(一)舉辦華陽河節水工程擬分三期施工共
需經費二百零三萬三千元、現應速辦第一期工程需費五十萬元、(二(舉辦引渒工程、計需款十五萬元、以上甲乙丙丁戊已六項、總共需款四百萬元、(十六日)
瀚堂近代報刊·S.ㄙ(ㄕ)·申報·民國.黃金十年·申報(1928.Fulltext)·申報(1928.Fulltext.新聞)·Jul.28,1928,Num.19887·⑨·國內要聞二·蕪湖快信
蕪湖小輪六公司。
以各地匪患未平。
公同開會議決。
為維持交通。
只可開駛載客。
不得裝運現款。
以防危險。
(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