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物理的初创
初四物理共享课程第4讲:正负电荷的移动——电流(教师版讲义)

第3讲正负电荷的移动---电流【温故知新】(5-10分钟)1判断一下电路为何种电路?图3 图4答案:1.串联、2.并联、3.并联、4.串联【趣味引入】(5-10分钟)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电的现象,比如导线再断裂会有电火花出现、干燥的天气脱衣或者两人接触是会被“电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知识梳理】(25分钟左右)一、电流1.定义:表示电流强若的物理量。
2.符号:I3.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4.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电路是通路。
二、流表及其应用1.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2.电流表一般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
(1)三个接线柱:一个“—”接线柱共用,“0.06A”和“3A”为两个正接线柱。
(2)两个量程:当使用“—”和“0.06A”接线柱时量程为0~0.6A;当使用“—”和“3A”接线柱时量程为0~3A3、电流表的使用(1)、校零,用平口改锥调整校零按钮.(2)、选用量程(用经验估计或采用试触法)电流表归结起来有三看和三问先看清电流表的量程,一般在表盘上有标记.确认最格的一个表示多少安培把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入电路后,观察指针位置,就可以读数了.此外还要选择合适量程的电流表.可以先试触一下,若指针摆动不明显,则换小量程的表.若指针摆动大角度,则换大量程的表.一般指针在表盘中间左右,读数比较合适.一看:量程.电流表的测量范围.二看:分度值.表盘的一小格代表多少.三看:指针位置.指针的位置包含了多少个分度值.(3)、电流表连接方法要正确,必须串联到电路中。
(4)、必须负接线柱接负极;正接线柱接正极。
不可反接,一旦反接,则挡针左偏,有可能损坏指针。
三、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总=I1=I2=……2、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总=I1+I2+……【典题探究】(30分钟左右)例1、摩电器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5A,则该用电器可能是()DA电视机 B白炽灯C洗衣机 D家用空调例2、读出线面电流表示数电流表接0~0.6量程电流表接0~3量程答案:0.3A 答案:1.4A例3.如图,比较的读数大小()AA.I1>I2>I3 B.I1<I2<I3C.I1=I2=I3 D.I2<I1<I3例4.某物理学习小组想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准备测量a、b、c三处的电流,并从实验室取来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电池和导线若干进行实验.(1)画好电路图后,小燕同学开始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该是的.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她开始实验,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格中.小燕同学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I b/A I c/A I a/A0.18 0.18 0.36(2)小美同学认为小燕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可能错误,主要原因是:.(3)小浩说,我们应该换另外两个规格(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小灯泡再次实验.(1)断开;(2)由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或选用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3)不同.【当堂练习】(20分钟左右)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哪个电路是正确的()A2.关于电流的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带电微粒的运动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B.金属中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C.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规定的电流方向相反D.科学上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3、实验室里通常用______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讲 共点力的平衡-动态平衡模型

γ
βɑ
F3
F2
高考真题:(多选)(2017·全国卷Ⅰ·21)如图,柔软轻绳ON的一端O
固定,其中间某点M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初始时,
π
OM竖直且MN被拉直,OM与MN之间的夹角为α(α> ).现将重
2
物向右上方缓慢拉起,并保持夹角α不变.在OM由竖直被拉到水
AD)
平的过程中(
A.MN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N以及绳对小
球的拉力FT的变化情况是(
D)
A.FN保持不变,FT不断增大
FN
FT
O
F
B.FN不断增大,FT不断减小C.FN保持不变,FT先增大后减小
FT
D.FN不断增大,FT先减小后增大
mg
一、共点力:
第三讲
共点力的平衡
1.定义 : 物体受力在同一点或力作用线相交于一点。
mg
=
=
= =
C.墙面对凹槽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一、共点力:
第三讲
共点力的平衡
1.定义 : 物体受力在同一点或力作用线相交于一点。
2.平衡条件 : F合=0
F1
二、动态平衡模型:
1.解析法:拉密定理:
=
=
TOM
B.MN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C.OM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OM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TMN =0
mg
高考真题:(多选)(2017·全国卷Ⅰ·21)如图,柔软轻绳ON的一端O
固定,其中间某点M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初始时,
[初二物理第4讲:人体的感应-温度](教师版讲义)
](https://img.taocdn.com/s3/m/3e56a00648d7c1c708a14597.png)
第4讲 人体的感应-温度【温故知新】(5-10分钟)问: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冷热之分呢?【趣味引入】(5-10分钟)问:把两只手分别放在温水和冷水中,能感觉到差别吗? 学生回答:可以冷还是热?问: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再一起伸到温水中,感觉有差别吗?答:有差别问: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是冷的,但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是暖的。
两只手对同一个温度的感觉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判断结果。
这就说明,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为什么同样是温水,结果感觉不一样呢?答:因为人的感觉是不准确的[批注]:这个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取的例子需要有趣或者贴近生活,也可以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引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点来。
通过总结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现象,提问学生: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冷热程度呢?【知识梳理】(25分钟左右)【说明】这部分内容基础知识基本都涉及到了,注意探究性实验涉及的不多,适当引导学生秋季课我们在接着讲。
一温度(一)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1。
(二)摄氏温度1表示符号:℃,读作摄氏度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3常见值: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者“零下4.7摄氏度”。
[批注]:讲完以上知识点,需要讲解【典题探究】例2。
二温度计(一)基本介绍(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4)分类: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二)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范围就是它的量程,实验室温度计量程一般是-20~110 ℃;再看清分度值,分度值是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实验室温度计的分度值一般是1 ℃。
初中物理竞赛及自主招生专题讲义第四讲光现象初步第二节平面镜成像含解析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亦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会聚为虚像,如图2.37所示。
当我们在镜前时,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光线看起来好像是从镜后的虚像S 发出的。
二、平面镜的典型问题(一)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确定平面镜观察范围的光路图观察者不动,通过平面镜能看到物体的范围是多大?对这一问题常应用光路可逆性原理,把眼睛看做“发光体”,眼睛发出的光照亮的区域即为能看到的区域。
例1 如图2。
38所示,某人躺在地板上,眼的位置在A处.一只小虫在地板上从右向左爬,从天花板上的平面镜MN看到小虫的像,问小虫爬到何处时,人在平面镜中就看不到小虫了?请画图说明。
分析与解假设人眼为一光源,它的像为A'.人眼“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后,反射出的光照亮地板的区域为S S,注意画12光路图时要按光实际传播的方向加上箭头。
如图2.39所示,S S区域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12可到达A点,即A处的眼睛可通过平面镜看到S S区域的小虫的像,当小虫爬到12S S区域以外12时,就不能通过平面镜看到它的像了。
例2 (第22届全国预赛试题)内表面只反射而不吸收光的圆筒内有一半径为R的黑球,距球心为2R处有一点光源S,球心O和光源S皆在圆筒轴线上,如图2。
40所示。
若使点光源向右半边发出的光最后全被黑球吸收,筒的内半径r最大为多少?分析与解当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圆筒内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全部被球接收,则点光源向右半边发出的光最后全被黑球吸收。
自光源S作球的切线SM,并画出S经筒壁反射形成的虚像点S',从S'画出球面的切线S N',如图2。
41(a)所示。
可以看出,只要S M'和S N'之间有一夹角,则从简壁上反射的光线就有一部分进入球的右方,不会完全落在球上被吸收。
高一物理第四讲匀变速直线运动 vtxa关系学生版

第四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v 、x 、t 、a 的关系【基础知识】一、匀加速(减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减少)的变速直线运动,即相同时间Δt 内速度变化量Δv 都相等。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①速度与时间关系:②位移与时间关系:③速度与位移关系:三、公式推导及深入理解 (一)速度与时间1、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 tv=∆∆可得t v ∆=∆·a 即v -v 0=at ,v =v 0+at 2、矢量性:(1)公式中的v 0、v 、a 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a 、v 与v 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 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2)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 与v 0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位移与时间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其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要求t 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我们可以把时间分成n 小段,从每小段起始时刻的速度乘以时间tn 就近似等于这段时间的位移,各段位移可用一高而窄的小矩形的面积表示,把所有小矩形的面积相加,就近似等于总位移.如图甲所示.如果n 的取值趋向于无穷大,那么结果就很精确了,实际上v -t 直线下面梯形的面积就表示了物体的位移.如图乙所示,面积为:S =12(OC +AB )×OA ,换上对应的物理量得x =12(v 0+v )t ,把v =v 0+at代入,即得x =v 0t +12at 2.2、矢量性:因为v 0、a 、x 均为矢量,使用公式时应先规定正方向.一般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1)若a 与v 0同向,则a 取正值; (2)若a 与v 0反向,则a 取负值; (3)若位移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这段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为正; (4)若位移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这段时间内位移的方向为负.3、重要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和的一半即: (2)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三)速度与位移 1、公式推导 由v =v 0+at 可得a v -v t 0=代入x =v 0t +21at 2可得v 2-v 02=2ax 2、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 2-v 20=2ax 为矢量式,应用它解题时,一般先规定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1)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 取正值,做减速运动时,a 取负值.(2)x >0,说明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x <0,说明位移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3)当v 0=0时,公式简化为v 2=2ax . 当加速度一定时,可通过位移求解末速度或通过末速度求解位移. (4)当v =0时,公式简化为-v 02=2ax .在加速度一定时,可通过位移求解初速度或通过初速度求解位移.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的比较1.关于基本公式的比较(1)⎭⎪⎬⎪⎫v =v 0+atx =v 0t +12at 2为基本公式,原则上可解决任何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如果问题中涉及运动时间,一般优先考虑用两个基本公式求解问题.(2)如果题中无运动时间t ,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导出公式v 2-v 20=2ax . (3)如果题中无加速度a ,也不涉及到加速度的问题,用v -=x t =v 0+v 2计算比较方便.【课堂精讲】题型一、速度公式v =v 0+at 的应用例1、(2013•金山区一模)质量为lkg 的小球从空中某处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 A .小球下落时离地面的高度为0.45m B .小球在0.8s 内的路程为0.8mC .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的加速度大小为10m /s2D .小球与地面碰撞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的大小为2m /s解析:A 、小球下落时离地面的高度等于图象在0﹣0.5s 内“面积”大小,即得h 1=m 55.021⨯⨯=1.25m .故A 错误.B 、小球在0.5﹣0.8s 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h 2=m m 45.03.03.021=⨯⨯.则小球在0.8s 内的路程为S =h 1+h 2=1.7m .故B 错误.C 、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则得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的加速度大小为a =t v ∆∆=3.03m /s 2=10m /s 2.故C 正确.D 、小球与地面碰撞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为△v =﹣3m /s ﹣5m /s =﹣8m /s ,速度的变化量的大小为8m /s .故D 错误.答题技巧: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图象的意义:速度图象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熟练掌握运用图象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变式1、(2013•郑州一模)做匀加速沿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5s内的平均速度小3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1 m/s2 B.2 m/s2 C.3 m/s2 D.4 m/s2变式2、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它时间为t时,未速度为v t,当它的时间为nt时,末速度为()A.nv t B.v t n C.n2v t D.n t v变式3、如图所示,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有等间距的五个点A,B,C,D,E,相邻两点间距离为L=30m.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这五个点,已知汽车(车头最前端)通过AB段和BC段所用时间分别为3s和2s.试求:(1)汽车的加速度a的大小;(2)汽车(车头最前端)经过E点时刻的速度V的大小.(3)汽车(车头最前端)经过BE所用时间.变式4、猎豹是目前世界上在陆地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时速可达上百公里,但不能维持长时间高速奔跑,否则会因身体过热而危及生命.猎豹在一次追击猎物时(如图),经过4s匀加速,速度由零达到最大,然后匀速运动保持了4s仍没追上猎物,为保护自己它放弃了这次行动,以大小为3m/s2的加速度减速,经过10s停下,设此次追捕猎豹始终沿直线运动,求:(1)画出猎豹奔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2)猎豹加速时的加速度多大;(3)全过程中,猎豹奔跑的位移为多少?题型二、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应用例2、(2010•江西模拟)一架飞机静止在水平直跑道上.飞机起飞过程可分为两个匀加速运动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飞机的加速度为a 1,运动时间为t 1.当第二阶段结束时,飞机刚好达到规定的起飞速度v 0.飞机起飞过程中,在水平直跑道上通过的路程为s ;求第二阶段飞机运动的加速度a 2的大小和时间t 2.解析:第一、二阶段结束时飞机运动速度分别为V 1=a 1t 1 V 0=V 1+a 2t 2 运动的距离分别为211121t a s =22221221t a t V s +=所以总距离为s =s 1+s 2解得a 2=2112121202t a -s t a -Vt 2=1102112t a V t a -s + 答题技巧:本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直接应用,比较简单.变式1、(2007•北京)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透苹果瞬间的照片.该照片经放大后分辨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象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已知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m /s ,由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 A .10﹣3s B .10﹣6s C .10﹣9s D .10﹣12s变式2、为了测试某一赛车的加速性能,让该赛车在平直的道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经过某一路标时开始计时,此时的速度是6m /s ,经2s 它的速度提升到14m /s ,求: (1)该赛车的加速度有多大? (2)5S 末该赛车的速度是多少? (3)经过6s 该赛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少?变式3、(2014•蒙山县模拟)“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应了人体的灵敏素质.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垂直面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大小为4m /s 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m /s ,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8m /s 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1)该受试者在前10米的过程中匀速运动的时间; (2)该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变式4、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t 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是a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2a ;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t 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变为2a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变为a .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题型三、速度与位移公式v 2-v 20=2ax 的应用例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 增加到2v 时经过的位移是x ,则它的速度从3v 增加到4v 时所发生的位移是( )A .x 23B .x 25C .x 35D .x 37解析:令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v 2﹣v 02=2ax 有:(2v )2﹣v 2=2ax ,则有x v a 232=当物体速度由3v 增加到4v 时,同样根据速度位移关系有:(4v )2﹣(3v )2=2ax ′代入x v a 232=得:x ’=x 37故选D答题技巧: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列式求解,注意速度因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由v 增加到2v 和由3v 增加到4v 时间相同,物体在这两段加速的时间里平均速度不同.变式1、(2011•河南模拟)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同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他们通过下一路标的速度相同,则( )A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B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C .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D .三辆车同时通过下一路标变式2、列车长为L ,铁路桥长也是L ,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的速度是v 1,车头过桥尾的速度是v 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 .22v v 1+B .2v 2﹣v 1C .2v v 22+21 D .212v -v 22变式3、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1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加速度突然反向,且大小变为a 2,经过相同时间恰好回到出发点,速度大小为5m /s .求:(1)21a a 的值; (2)物体加速度改变时速度的大小.题型四、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灵活应用例4、如图所示,一滑雪运动员从85 m 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是1.8 m /s ,末速度是5.0 m /s ,滑雪运动员通过这段斜坡需要多长时间?解法一:利用公式v =v 0+at 和x =v 0t +12at 2求解由公式v =v 0+at 得at =v 一v 0代入x =v 0t +12at 2有2tv -v t v x 00)(+=故 2520=+=v v xt 解法二:利用公式v 2-v 02=2ax 和v =v 0+at 求解 由公式2ax =v 2-v 02得,加速度 2128.0m/s a = 由公式v =v 0+at 得,需要的时间t=25s解法三: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2v v v +=和vt x =求解 平均速度m/s v 4.3= 由vt x =得,需要的时间t=25s变式1、一辆正在匀加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在5 s 内先后经过路旁两个相距50 m 的电线杆,它经过第二根杆的速度是15 m /s ,求它经过第一根杆的速度及行驶的加速度.变式2、正在匀加速沿水平直轨道运行的列车长为L ,列车通过长度也为L 的桥,前、后速度分别是v 1和v 2,则列车的加速度为( )A .v 22-v 21LB .v 22-v 212LC .v 22-v 214LD .无法计算变式3、2011年8月10日,改装后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中国成为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2012年9月2日,瓦良格航母开始描线涂装舷号,与此前舰艇上黑色字体不同,航母上的“16”为白色字.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综合南海海域科研试验和训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2014新年第一天,辽宁号航空母舰顺利返航靠泊青岛某军港.已知该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度为L =300m ,某种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a =4.5m /s 2,战斗机速度要达到V =60m /s 才能安全起飞(1)如果航空母舰静止,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后开始加速,要保证战斗机起飞安全,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时的速度至少是多大?(2)如果航空母舰匀速前进,在没有弹射装置的情况下,要保证飞机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前进的速度至少是多少?题型五、追及与相遇问题例5、甲、乙两人在一直道上赛跑,开始时两人相距7m .比赛开始时两人同时开始运动,假设开始时甲在前即刻能以6m /s 速度匀速运动,而乙在后从静止以2m /s 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问: (1)经多长时间乙追上甲? (2)乙追上甲时的速度多大? 解析:△S =5m ,V 甲=6m /s ,a 2=2m /s2甲的位移:S 甲=v 0t ① 乙的位移:221at S =乙②∴S 乙=S 甲+△S ③S t v at 0∆+=221 762212+=⨯t tt 2﹣6t ﹣7=0 解得:t =7s t =﹣1s (舍去) 乙追上甲时的速度:V 乙t =at =14m /s答:(1)经过7s 乙追上甲.(2)乙追上甲时的速度为14m /s .答题技巧: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变式1、(2010•孝感一模)一辆摩托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30m /s ,要想在3min 内由静止起沿一条平直公路追上在前面1000m 处以20m /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则摩托车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起动? 甲解法是:设摩托车恰好在3min 时追上汽车,则21at 2=υt +s 0,代入数据得:a =0.28m /s 2. 乙解法是:设摩托车追上汽车时,摩托车的速度恰好是30m /s ,则υm 2=2as =2a (υt +s 0),代入数据得:a =0.1m /s 2你认为甲、乙的解法正确吗?若错误请说明其理由,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变式2、(2011•泰兴市模拟)甲、乙两汽车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16m /s .已知甲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大小a l =3m /s 2,乙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大小a 2=4m /s 2,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 .为保证在紧急刹车中两车不相撞,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巩固提高】1、甲、乙两辆汽车以相同的恒定速度直线前进,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上的人A 和乙车上的人B 各用石子瞄准对方,以相对自身为v 0的初速度同时水平射击对方,若不考虑石子的竖直下落,则( ) A .A 先被击中 B .B 先被击中C .同时被击中D .可以击中B 而不能击中A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为s =5t +t 2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 的单位是m ,是国际单位制的一个基本单位 B .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6m /s C .任意相邻1s 内的位移差都是1m D .任意1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 /s3、一队伍以某一速度v 0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有紧急情况通知排头兵,一通讯兵以不变的速率跑步从队尾赶到排头,又从排头回到队尾,在此过程中通讯兵的平均速度为v ,则( ) A .2v v 0=B .v 0=vC .23vv 0= D .v 0=2v4、一质点沿x 轴运动,其位置x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为:x =15+10t -5t 2(m ),t 的单位为s .下列关于该质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5m /s 2B .t =3s 时刻该质点速度为零C .0~3s 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5m /sD .物体处于x =0处时其速度大小为20m /s5、汽车从A 点由静止开始沿直线ACB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s 末通过C 点关闭发动机匀减速前进,再经6s 到达B 点停止.已知AB 长为30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C 点时速度大小为3m /s B .通过C 点时速度大小为6m /s C .AC 段位移为12mD .汽车在AC 段与CB 段平均速度相同6、一物体沿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当下滑距离为L 时,物体速度为v ,当物体的速度是2v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A. 4L B . 2LC . 22L D .43L7、子弹以初速度v 0打入两块完全相同的木板,并恰好穿过这两块木板.假设子弹在木板中的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越第一块木板后速度为( ) A .20v B . 30vC . 20v D . 20v8、一物体从t 0=0时刻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位移中点时刻为t 1,速度为v 1,中间时刻为t 2,速度为v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1=t 2,v 1=v 2 B .t 1>t 2,v 1>v 2C .t 1<t 2,v 1<v 2D .t 1<t 2,v 1>v 29、如图所示,一修路工在长为S =100m 的隧道中,突然发现一列火车出现在离右隧道口200m 处,修路工所处的位置恰好处在无论向左还是向右跑均能脱离危险的位置,问这个位置离隧道右出口的距离是多少?他奔跑的最小速度至少应是火车速度的多少倍?10、2010年4月22日14时43分,某记者从厦门火车站的1号站台上了一列和谐号动车,提前体验福厦高铁的高速.该记者记录了如下数据:动车从静止开始启动经过时间280s 达到速率为70m /s ,并以此速率连续运行了1小时后开始减速进福州站,又经过280s 停靠在站台旁.设动车加速与减速阶段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试求: (1)动车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为多少? (2)厦门站到福州站的总路程为多少?11、A、B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84m处时,B车速度为4m/s,且正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12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12、超载、超速都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一货车严重超载后的总质量为50t,以54km/h的速率匀速行驶,发现红灯时司机刹车,货车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2.5m/s2不超载时则为5m/s2.(1)若前方无阻挡,问从刹车到停下来此货车在超载及不超载时分别前进多远?(2)在一小学附近,限速为36km/h,若该货车不超载,仍以54km/h的速率匀速行驶,看见正前方有一小孩后立即刹车到停止,幸运的是没有发生车祸,问货车比不超速行驶至少多前进了多远?13、2011年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发生多起有关客车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好车距.据经验丰富的司机总结:在高速公路上,一般可按你的车速来确定与前车距离,如车速为80km/h,就应与前车保持80m的距离,以此类推.现有一辆客车以108km/h速度行驶,一般司机反应时间为0.5s,反应时间内视为匀速运动,刹车时最大加速度为6m/s2,求:(1)若司机发现前车因故突然停车,则从司机发现危险到客车停止运动,该客车通过的最短路程?并说明按经验,车距保持108m是否可行?(2)若客车超载,刹车最大加速度减为5m/s2;司机为赶时间而超速,速度达到144km/h;且晚上疲劳驾驶,反应时间增为1.5s,则从司机发现危险到客车停止运动,客车通过的最短路程?并说明经验是否可靠?。
物理学史 物理的初创

海王星
海王星的发现
1846年, 亚当斯、 勒维叶 英国格林尼 治天文台 柏林天文台 王宁,
王宁,
具有争议的冥王星
起初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 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将冥王星划 为矮行星(dwarf planet)。但到了2010年,为了纪念 发现它的过程,美国伊利诺斯州的科学家又把它重新归 为九大行星之一。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于一个幸运的巧合而被发现的。一个后来被发现错误的计算 “断言”:基于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运行研究,在海王星后还有一颗行星(比地球还 大) 按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一个天体要被称为行星, 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围绕太阳公转、质量大到自身引力 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的其 他物体。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只有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直径 只有2300千米,比月球还要小。 冥王星和它的卫星
经典物理学的《圣经》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1642年,伽利略逝世,牛顿出生。
牛顿总结了整个时代的研究成果,把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建立起来。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认为:转动是绝对的,只有相对于绝 对空间的转动才是真转动,才会产生惯性 离心力。 定义质量为物质的量,认为质量与“惯量” 成正比,这些提法意义非常深远 在现代物理学中质量的概念有两种:惯性质量 和引力质量。惯性质量表示的是物体惯性大小 的度量,而引力质量表示的是物质引力相互作 用的能力的度量。这两个质量是严格相等的, 是同一个物理量的不同方面。
牛顿生活的时代,科学家都知晓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哈雷、 胡克、牛顿等明白,从开普勒第三定律(轨道半长轴立方与周期平 方成正比)可以推出:行星受到的太阳引力应该与距离的平方成反 比。就是不清楚这种力是否能形成椭圆轨道? 一次讨论中,胡克自称能证明这一点,但不愿公布。 哈雷去找牛顿,牛顿说已经证明出来,当场未找到证明稿。答应再 算,不久收到牛顿寄来的论文稿。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讲义

第4讲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双基知识:一、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点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Δx=aT2。
3.掌握使用速度—时间图像求加速度的方法。
4.掌握使用逐差法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
[部分器材用途]钩码通过细绳跨过定滑轮拖拽小车加速运动纸带记录小车在每次打点间隔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刻度尺用于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图2.打点计时器(1)电磁打点计时器:6V以下交流电源。
(2)电火花计时器:220V交流电源。
(3)当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f=50Hz时,每隔0.02s打一次点。
若交流电的频率变化,对应打点时间间隔也会发生变化。
3.处理纸带数据时区分计时点和计数点计时点是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
计数点是指测量和计算时在纸带上所选取的点,要注意“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与“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取点方法是一样的,时间间隔均为0.1s。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若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x为一恒量,即Δx=aT2,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t图像,若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5.由纸带计算某点的瞬时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n =xn+xn+12T来计算。
6.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1)逐差法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x4-x13T2,a2=x5-x23T2,a3=x6-x33T2,然后取平均值,即a=a1+a2+a33=x4+x5+x6-x1+x2+x39T2,即为物体的加速度。
2020年初中物理 培优教学方案 第四讲《透镜及其应用》教案+练习+作业(无答案)

2020初中物理培优教学方案《第四讲 透镜及其应用》教案+练习+作业 姓名 班号 【知识要点】【典型例题】例1.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透镜及其应用 一、中考导航图解 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 透镜种类 凸透镜 凹透镜 透镜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透镜名词:焦点F 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 照相机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眼睛和眼镜 眼睛的结构 近视眼及其矫正:凹透镜 远视眼及其矫正: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f100(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中的中心大致在上.(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例2.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原理图,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机上.例3.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一定是()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例4.如图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A.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B.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C.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例5.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P 点趴着一只青蛙,它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如图甲所示,天降大雨时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 点,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你在图乙中利用光路图确定青蛙视野变化的大致范围,并用阴影线表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第三个重大贡献是提出“相对性原理”。
关于运动的相对性,自古以来各国人民都有粗浅的 认识。我国宋朝的陈与义曾在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伽利略再一次运用 理想实验来阐述思想: 设想把你关在大船的房 间里,招来小动物。再 拿一只盛水的桶, 里面 放一些鱼;船在静止不 动时,我们看到小动物 如何以同样的速度飞向 房间各处;看到鱼毫无 差别地向各个方向游 动。
自由落体
伽利略有一个直观的猜测:真空中的自由落体运 动应该最简单。他用极限的观点来推想这一运动。伽 利略说:“鉴于这点,我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阻 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
自由落体
伽利略虽然没有做 自由落体实验,但他仔细 做了斜面实验。他正确地 认识到,斜面上小球的下 滚运动,即是“冲淡了” 或“减缓了”的自由落体 运动。伽利略是通过思想 实验得到落体定律的。
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彗星由冰晶、尘 埃与冰冻的气体组成,靠近太阳时,冷冻的水汽和其它气体 蒸发,在太 阳风和光压 下伸展开来, 形成背向太 阳的巨大彗 尾。
大约150年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万 有引力理论算出的不符。两位年轻人——英国的亚当 斯和法国的勒维叶,各自独立地进行了复杂的计算, 都得到了未知行星的轨道。就这样发现了海王星。
斜面
伽利略又认为匀速圆周 运动也属于惯性运动。这是 因为他觉得行星绕日运动没 有受到力,却能永远转动下 去,应该是一个惯性运动。
太阳系
后来爱因斯坦的 广义相对论进一步修 正了开普勒的行星运 动定律,指出行星绕 日的轨道在三维空间 看来不是一个封闭的 椭圆,与封闭的椭圆 略有差异。而在四维 时空看来,此轨道是 测地线。
牛顿墓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n 1 2 3 4 5
R(理论值) R(观测值) 0.4 0.7 1.0 1.6 2.8 5.2 10.0 5.22 9.6 0.39 0.73 1.00 1.53
木星 土星
6 7
但n = 5 处有一个空位,当时没有观测到任何行 星。波德认为:这里应该有一颗行星,它的R值应该在2.8 左右。波德写道:“火星的外面是一片空间„„迄今为止 还没有看见那里面有什么行星。我们能够相信造物主会荒 废这片空间吗?”
7 万有引力定律
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45 岁的牛顿终于明确地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 定律和力学三定律一起,构成了此书的主要内容。
1682年,一颗明亮的彗星出现在天空。哈雷应用牛顿 的万有引力定律 和力学三定律, 算出了这颗彗星 的轨道和周期, 周期约为75年。 这颗彗星被命名 为哈雷彗星。
牛顿
1665年,23岁的牛顿取得学士学位,就在这一年的夏 天,英国爆发了大规模瘟疫,学校不得不停课。牛顿避居乡 下,这一年半(1665-1666年)是牛顿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的 时期。他一生的主要成果,几乎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做出的。 根据牛顿本人的说法,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 和色彩理论等等,都是在这段时期构 思而成的。
伏尔泰
伏尔泰和夏特莱夫人在西雷庄园生活了15年。那里不 但成为伏他们研究与写作的天堂,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的 文化中心。文人、学者、达官贵人纷纷到这里聚会和拜访, 来聆听伏尔泰先生的各种奇谈怪论。
夏特莱夫人
伏尔泰的作品与言论对法 国人民的启蒙发挥了巨大作 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和 文化准备。当然,对于学习和 研究物理的人来讲,还有特别 值得注意的东西,那就是伏尔 泰对牛顿哲学与物理思想的传 播起过重大作用。
牛顿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他是一个遗腹子,牛顿在学 习上奋发起来,决心与别的同学一比高低,经过艰苦 努力,毕业时竟在全班名列前茅。
牛顿
当时正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社会剧 烈动荡的年代。革命后的英国,使平民在一定程度上 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由此经过多方努力,牛顿在18 岁时终于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
1 自由落体定律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传说:伽利略在著名的比萨斜塔 上做过自由落体实验。他让不同重量的球,从塔上同时自 由下落,发现它们 同时落地。于是得 到重力加速度与下 落物体的质量无关 的结论。这一结论 被称为自由落体定 律。
然而,经过仔细考查,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伽 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自由落体实验。比较可靠的是, 伽利略的反对者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一实验,两个物 体没有同时落地,结果引发了围观者中伽利略支持者与 反对者的一场争吵。
伏尔泰
9 这片空间会荒废吗?
1766年中学教师提丢斯发现, 太阳系各行星到太阳 的平均距离满足一个经验公式。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长波 德写出另一个与提丢斯理论等价的公式:
R = 0.3×2(n-2)+0.4 (天文单位)
使用这个公式时唯 一的例外是,对于水星 来说,应把 0.3×2(n -2) 一项用零代替。 右表给出当时已知各行 星R的理论值(波德公式 算出)和观测值:
牛顿
当时担任皇家学会实验总 监的胡克,实验水平很高,但 理论水平差一些。胡克对许多 领域都有兴趣,并有预见,可 是钻研不够深入。牛顿用微粒 说写成的光学论文,遭到胡克 的批评。
胡克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被看作经典物理学的 《圣经》。内容包括:绝对时空观,惯性系,相对性原 理,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迭加原理(平行四边形 法则)。
首先传播这个故事的人,是法国 著名文学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 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伏尔泰1738年出版 的名著《牛顿的哲学》一书中。
伏尔泰
比较可信的是,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历了一段时 间。牛顿做出重大发现是“靠不停地思考”。在长时间的思 考中,牛顿逐渐认识到,地球吸引地表物体的重力,与地球 吸引月球的力,以及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种力。这种 力是任何物体、任何物质都有的,因而是万有的。
接着,他又给出第 二定律,说明力、质量 和运动之间的定量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 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 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则指 出:两个物体间的作用 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 直线上。
6 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说,牛顿23岁左右在乡下躲避瘟疫时(16651666年),偶然看到苹果落地,促使他思考重力问题,并很 快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自由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生活的那个时 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按照这 个学说,重物会比轻物下落 得快;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 小球,如果同时开始下落, 重球应比轻球先落地。
他们设想把一块 重物和一块轻物用带子 捆在一起,让它们自由 下落。捆在一起时的下 落速度,应该比单独下 落的轻物快,而比单独 下落的重物慢。于是, 同样依据亚里士多德的 观点,得到了两个相互 矛盾的结论。
在 n = 5 的位置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行星呢? 它 们果真是大行星的碎片吗? 这个问题,还没有最后的答案。
10 走下神坛的牛顿
应该说,青年时 代的牛顿是一个谦虚、 谨慎的人。他的主要 学术成果,都是在这 个时期完成的。
长期的学术争论和受到的 人身攻击极大地刺激了牛顿, 学术上的成功也使他渐渐变得 傲慢起来,他沽名钓誉而且有 时不择手段。牛顿和莱布尼兹 争夺微积分的发现权。许多科 学家卷入其中,为双方辩护。
第四章 物理的初创
主要内容
介绍物理学中带有根本重要性的三条公理:自由落
体定律;惯性定律;相对性原理
牛顿建立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绝对时空观,力学三 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简介玻特定则 牛顿的成长,成就与缺点
思考题
简述伽利略对力学的几个重要贡献,惯性定律,自 由落体定律和相对性原理 牛顿对时间、空间有什么看法? 开普勒三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有什么关系? 有哪些实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 经典力学最基本的内容有哪些?
5 经典物理学的《圣经》
牛顿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 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 书中,这本书可以看作经典物 理学的《圣经》。牛顿在此书 中建立了一个完备自洽的物理 学体系。
总之,牛顿认为绝 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是客 观存在的、与运动和物 质无关的东西。物体就 在这空虚的绝对空间之 内,就在这均匀流逝的 绝对时间之中,永恒地 运动着。
“相对性原理” 的意思是说,所有 的惯性系都是平等 的。不能用任何实 验来区分一个系统 是静止还是在作匀 速直线运动。
4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爆发于1640年,清军入关发 生在1644年。就在这两个年 份之间,伽利略于1642年1月 8日逝世。那一年的圣诞节, 牛顿诞生在英国一个农民的 家庭中。
牛顿与莱布尼茨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微积 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 发现的。在时间上牛顿略早一 些, 但他没有及时发表自己的 工作。莱布尼兹发表得要比牛 顿早。应该说,他们二人都是 微积分的发现者。
与牛顿的成就相比,他的 缺点犹如太阳的黑子。牛顿对 物理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1727年牛顿逝世,安葬在伦敦 泰晤士河边的威斯特明斯教 堂,与英国历代君主和名人长 眠在一起,供世人瞻仰。
勒维叶
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发 表之后一百多年,卡文迪什用自己 设计的扭秤,精确测定了G值,认为 G是一个常数,对任何物质,在任何 距离下都相同。在卡文迪什之后, 许多人做了更精密的实验,确认了 他的结论。
引力常量
8 伏尔泰与思想启蒙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著 名的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 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生 活轻浮,语言尖刻,充满了 叛逆精神,而且才华横溢。 他的作品轰动全国,剧本在 巴黎长演不衰。他用辛辣的 笔锋揭露社会的黑暗,讽刺 教会和王公贵族。
牛顿认为,所有的匀速直线运动都是相对的,我 们不可能通过速度来感知绝对空间的存在。但是,牛 顿断言, 转动是绝对 的! 或者说加速运动 是绝对的。牛顿设计 了著名的水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