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_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以艾略特为例论新批评的历史意识

以艾略特为例论新批评的历史意识

张楠关键词:T.S.艾略特新批评历史意识传统文学创作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美国-英国诗人和批评家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和英国美学家、批评家I.A.瑞恰慈(I.A. Richards,1893-1979)。

1915年至1925年是艾略特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上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他于1917年发表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圣林》,其中有几篇文章成为新批评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源头。

作为新批评主义的先驱,在新批评派兴起之后,艾略特从来没有赞同过新批评派的形式主义。

这一点,从1927年后其批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从宗教正统出发进行道德文学式批评就可以看出。

然而,艾略特对新批评的产生仍然功不可没,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

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一.对经典的评价:经典作品的创造和形成与历史传统息息相关在阐释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艾略特经常运用到他的历史知识。

针对这一点,兰色姆曾经在其作品《新批评》中称:“艾略特将他的历史学研究用于文学解读…将自己的学问恰如其分地用到了批评上”。

他通常自称自己努力寻求的是一种规范的诗歌创作,这种规范源自英国诗歌的主流或者“传统”---或者更大更权威的欧洲诗歌主流。

对于这种诗歌创作是否符合这些“主流”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历史判断。

由此,T.S.艾略特的历史意识首先就体现在他对古典这一概念的判断上。

1944年在《什么是经典作品?》这篇文章中艾略特发表了自己对经典的看法。

在他看来,一个成功与成熟的文学作品后必然存在一个成熟与有序的历史。

这个历史不仅是一摞手稿与著作,同样也是语言在其自身范围内一种无意识但有序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产生非常复杂。

现代理论家倾向于从教育、社会机制、权利分配等其他方面解释这一过程。

福克曼认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是对等的。

《乔治艾略特》课件

《乔治艾略特》课件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 女性命运的主题,她关注女性在
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
她通过自己的写作表达了对女性 命运的思考和关注,为女性争取
权益和自由发声。
她的作品也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 特视角和风格,为女性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斗争、道 德伦理等。
主题思想
社会批判
人性探索
艾略特的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的 揭示和批判,反映了她对社会不公和 道德沦丧的关注和担忧。
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性探索 的主题,她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 理描写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女性意识
作为一位女作家,艾略特的作品中充 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她通 过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 命运。
《乔治艾略特》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乔治艾略特简介 • 作品风格与主题 • 主要作品解析 • 乔治艾略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 乔治艾略特的遗产与影响
01
乔治艾略特简介
生平简介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原 名玛丽安妮艾略特(Mary
Anne Evans),1819年出生在 英国的沃里克郡。
02
作品风格与主题
作品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 格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 挖掘和细致描绘,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心理描写细腻
艾略特擅长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 物形象,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语言质朴自然
艾略特的文笔质朴自然,不矫揉造 作,用词简练明快,表达力强。
04

乔治·艾略特作品的历史主义文学观透视

乔治·艾略特作品的历史主义文学观透视

事实 上 , 新 历 史 主 义 仍 然 活动 于历 史 主 义 的 时 间范 畴 内 , 只是关 注对 象 发生 了 变化 , 是历 史 主义 衍
化 出 的一 种新 的类 型和 理 论 。故 而笔 者认 为 , 新 历
进 程 中 。乡 间 的最 普 通 民众 所 经) 乔治 ・ 艾略 特 的文 学背景折 射 历 史进 程
发展 脉络 , 组 织 文 学话 语 。历 史 主 义 成 为 传 记 文 学
乔治 ・ 艾 略特作 为 英 国维 多利 亚 时期 的典 型女
的主要文学理论 , 也用于其他类型文学 中情节发展
时对 历史 事件 和人 物 的嵌 入 。通 过这 种 以历史 的代
实、 最 常态 的情感 和生 活 。
楠》 就 塑造 了这 样 一 个 在 乡 问 被 资本 吞 噬 和 残 忍 剥
削 的最下 层 劳 动 者 形 象 。《 弗 洛 斯 河 上 的 磨 坊 》中
托 利 威夫 妇被 迫 忍 辱 负 重 受 雇 于 人 的 故 事 , 都 发 生
在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 、 阶级层次发生变化 的历史
在 。历史 主 义文 学 观 的解 析 下 , 乔治 ・ 艾 略 特 的 作
作者 简介 : 刘星 慧( 1 9 7 6一) , 女, 山西忻 州人 , 讲师 , 研究方 向 : 英语教 学法及外 国文学 。
28
2 0 1 7年
刘星慧: 乔 治艾略 特 作 品的历 史主 义 文学观 透视
第 3期
品反 映 出的是 工业 革命 早期 英 国 乡间发 生 的人 际和
中迷信 虚无 的旧宗 教 审 判 , 使 得 马南 遭 受 命 运 的不 公, 被 剥夺 仅有 的财 产而 背井 离乡 、 颠 沛流 离 。马南

乔治.爱略特悲剧思想的艺术表现

乔治.爱略特悲剧思想的艺术表现

乔治.爱略特悲剧思想的艺术表现作者:崔东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罗摩拉》悲剧结构悲剧特征伦理摘要:《罗摩拉》是乔治·艾略特唯一的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哲学小说,也是她展现其悲剧思想和悲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部小说。

本文从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结构的特征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蒂托的伦理观三个方面讨论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从而展示乔治·艾略特在表现其悲剧思想时所采用的独特艺术技巧。

《罗摩拉》(1)是乔治·艾略特继《亚当·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织工马南传》之后的第四部小说,也是艾略特七部小说中唯一一部以英国国域之外的地方作为小说背景的历史小说。

评论界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在乔治·艾略特一生中写出的七部长篇小说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是毋庸置疑的。

19世纪很多作家的小说都具有明显的悲剧特点。

作家们通过小说在叙述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洋尽地揭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痛苦、堕落的悲剧主题应该达到的效果以及人的责任与遭遇:与其他悲剧小说作家不同的是,艾略特将小说的悲剧艺术化了。

艾略特小说故事的悲剧意义并非体现在她的小说所展现的痛苦、堕落、罪恶与惩罚,而是通过小说,她创造了一个反映痛苦是无尽的“道德模式”。

对她而言,悲剧是人类坚忍不拔精神和人类发展过程的表现。

恶行受惩罚不可避免,但惩罚的形式不尽相同,有些恶人受到肉体上的惩罚,有的则在精神上受尽折磨,甚至终生都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煎熬。

尽管艾略特在她的其他小说中也有个性鲜明的悲剧性表现,但《罗摩拉》一书是她对悲剧的理解极为彻底、悲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部小说。

一、《罗摩拉》故事历史背景的悲剧特征首先,艾略特为故事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性历史背景。

邱紫华在讨论政体的更迭和悲剧的产生之间关系时有着这样的论述,“总的说来,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引起一切方面的冲突和否定性行为的普遍发生,如果这种冲突、更迭是采取急剧过渡,即以暴力在短期内完成这种过渡的话,那么可以说这是悲剧频发的历史时期”(邱紫华,《悲剧精神》148)。

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

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

乔治·艾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情节及心理分析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米德尔马契》倍受读者青睐。

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巧妙地安排了作品的构成,尤其是在情节设计和心理描写方面:情节转折上不着痕迹,人物内心世界真实细腻,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塑造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出生于1819年,是英国第一流的小说家,她创作的《米德尔马契》在情节转折、并置、线索等方面设计非常成功,在心理描写上为小说艺术创造了新高度,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真正的代表作。

艾略特采用多种技巧使小说情节设计严谨连贯,用艺术形式对心理深层意识进行理性阐述,充分展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独具匠心和卓越超群的艺术才华。

一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构架,是承载小说意义的载体。

《米德尔马契》所设计的情节布局如一直延伸、盛大壮丽的大山脉,展示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起彼伏,由此及彼,浑然一体,以此展示了人物性格、思想等生活事件的演化。

小说在情节编排上非常完美,作家用极其细腻的情节描写了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结婚前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而夫妻蜜月归来后产生的距离和彼此怀疑直到花园里卡苏朋的暴毙,交叉着利德盖特和罗莎蒙德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则是整部小说的精华,各种人物、事件和关系使读者目不暇接。

作家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胸有成竹,使其所设计的每一位人物的出现和暂时谢幕顺理成章地自然发展,使小说中全部人物和事件通过或真或假的关系相联。

而对于人物的塑造发展,艾略特运用不同的视角,将个人和社会生活,将外部与内心紧密融合,组建成纵横交错、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网状情节结构,把小说的每一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悬念叠加中紧扣读者的心弦,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英美新批评 ,以艾略特为例

英美新批评 ,以艾略特为例

文学和私人关系。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他迅速的被迷 住了,两人于当年的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 薇安一长串感情史后更是深深的困扰,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频于破裂,但也无 可置疑的开创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要应付开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 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学校担任讲师,又担任一本先锋杂志《自我主 义者》的助理编辑。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他 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 份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新批评早期代表人物
艾略特(1888-1965) 美-英诗人、文学批 评家,新批评的思想 先驱。主要提出“去 个性化”观点。 瑞查兹(1893-1980) 英国文论家。主要进 行了“文学语言与科 学语言”的区分。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荪(1906-1984)英国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
生平履历
1888年9月26日,托马斯· 斯托姆·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 易斯城,是新英格兰一个名门的后裔,他的祖父威廉· 格林利夫· 艾略 特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也为《哈佛拥护者》写 稿。他三年完成了本科课程,然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索 邦大学、牛津大学莫顿学院深造。 1914年来到欧洲时,艾略特遇到了埃兹拉· 庞德,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

乔治·艾略特作品《罗摩拉》的悲剧特色探析

乔治·艾略特作品《罗摩拉》的悲剧特色探析
现 出来 , 而不是像 其他人 那样 表现得过 于直 白 , 这样 的表达 方式容 易使 人接受。而且 在艾略特 的作品中 , 他 的 目的不是去传达 给读者那 种悲观 的色调 ,而是
起到 了很大 的作 用 , 那 时人们仍 然很信奉他 , 但是 好 景不长 , 当与法国人发生争 斗时 , 蒂托也预想到 了 自
蒂托本 身就 是一个极具政治 实力的人物 ,因此 可 以 在各大政派 中盘旋。但是 , 他 的优点也最终成为阻碍

《 罗摩 拉》 故事发生的悲剧背景特点
邱紫华教授 曾对 悲剧这样评论 过 : “ 社 会形态 或 政体 一旦发生 变更 , 必会 引起 多方 面的变化和 冲突 , 想要 将这些冲突立 刻解决 ,那 么只能选 择暴力革命
文将 以《 罗摩拉》 为探讨对 象 , 深入 赏析乔治 ・ 艾略特
的悲剧特 色。
作为乔治 ・ 艾略特第 四部经典 巨作 , 《 罗摩 拉》 这 部作 品诞生之初 就超 过 了之前 的三大 巨作 : 《 亚当・ 贝德 》 《 弗洛斯河上 的磨坊》 《 织 工马南传 》 , 也被视 为 艾略特 唯一一 部不 以英 国地 区为背 景 的悲剧作 品 ,
作 品“ 缺 乏形式 感 ” 。但是 , 此 评论 是对是错 都不 重 要, 重 要的是乔洽 ・ 艾略特本身所 创作的作 品并不是
《 罗摩拉》 中故事发 生的背 景就 具有 一定 的悲观 色彩 。这 部作 品中的故 事 ,是发 生在历史 变更的 时 期, 1 5世纪 中期洛伦 索・ 梅迪奇去世 ,作 为梅迪奇 整
所 以在当 时受到 了广大读者 的关注 , 与此 同时 , 也 引
个人物 的出现 , 是社会乃 至剧情 的需要的结果 , 但是
人物在特定 环境 特定 时间里 出现 ,则是被人 安排好 偶然 出现 的。” 蒂托 于动乱 时期 出现 , 看似 很偶然 , 其

艾略特各时期作品特点

艾略特各时期作品特点

二.从艾略特的各时期主要著作特点来具体发掘“非个人化”理论的内涵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

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诗集》。

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

第二个时期包括1922年至1925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

《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

第三时期包括从《灰星期三》开始,一直到他晚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个时期的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来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矛盾变化的心理,这个男子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过度压抑自我,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在《诗集》中,艾略特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社会风起不振的一种厌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

第二个时期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如在《空心人》中,艾略特描绘了西方人精神空虚的生存状态:“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互相依靠头脑里塞满了稻草。

唉!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我们干涩的声音毫无起伏毫无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或像老鼠走在我们干燥的地窖中的碎玻璃上。

”诗人以“空心人”、“稻草人”来比喻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危机。

全诗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氛。

第三个时期艾略特继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思想开始出现变化。

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

艾略特在加入了英国国教之后曾在《兰斯劳脱安特罗斯》的序言中声明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表明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荒原状态转向了宗教的怀抱。

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作为艾略特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描写了一个皈依宗教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的精神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陈蕾蕾内容提要: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读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

文章首先揭示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作品中暴露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迫害等问题,剖析作者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最后,从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剖析作者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亚当·贝德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新历史主义乔治・艾略特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以其博学多才和反传统的身世倍受瞩目,而她的作品更因其冷静深刻的哲学思索、对人文社会政治的关注成为维多利亚小说的研究热点。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又纷纷用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解读她的小说,使这一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的气象。

¹但是,她的早期作品º还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整体走入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视野。

»由于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政治性解读,所以,新历史主义者多把目光投向艾略特的后期作品。

¼4事实上,艾略特的早期小说已表现出她创作思想与新历史主义的偶合。

透过她所描绘的清新自然、古老怀旧的乡村生活的图景,我们发现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同时也看到作者暴露了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方面等诸多社会问题,从而显示了她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而她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更表达了她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本文将尝试从这一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艾略特的早期小说,并以此展示艾略特早期创作的新层面。

一乔治・艾略特早期小说的创作与她本人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及当时社会、知识界对她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从自己的感情世界、生活的周遭环境及阅读的文献资料中索取创作的素材,并找到了一种立足平民、书写大众历史的边缘性话语立场。

英国当代研究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专家詹妮弗・尤葛娄在细读乔治・艾略特时曾说,研究文学不能把它与它产生的年代割裂开来,不能无视作者的性别(g ender)和背景。

½同样,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创作观,首当其冲是追溯她的创作源泉。

我们发现,艾略特总是对她幼年生活过的沃里克郡(Warw ickshire)乡村环境情有独钟。

事实上,她早期小说中描述的事件、人物及环境都来源于她在故乡成长时的见闻与经历,来源于她对儿时乡村生活的记忆。

在这一点上,威廉・华兹华斯对她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次读华兹华斯的作品,就引起她强烈的共鸣:“我从未读过一本书能如此确切地表达我自己内心的情感。

”¾华兹华斯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在《序言》中表达了对乡村下层人民生活的深厚感情,并认为保持儿时的记忆、回想过去的自然事物可以安抚净化人的心灵。

深受这一创作理念的影响,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以下简称《亚》)写的就是一个乡土故事,并取材于姑母给她讲过的真实的故事。

第二部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下简称《弗》)更以艾略特早年家乡生活为蓝本,女主人公玛吉的童年轶事,青少年期的痛苦彷徨,与哥哥的兄妹之情,都是作者本人记忆碎片的重新组合。

《织工马南》(以下简称《织》)描述的也是一种古老、过时的乡村生活,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幼年时曾看到过的、“一个背上背着袋子的织工”的形象。

¿除了重拾旧时的记忆来构筑她的小说世界,艾略特也用她所汲取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营造小说的主题及哲学意蕴。

翻译施特劳斯的《耶酥传》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实质》使她确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摒弃了神学意义上的上帝;À从施特劳斯的理论、斯比诺萨(Spinoza)的《伦理学》,她演绎出自己的“同情学说”(doctr ine of sympathy):主张尊敬平凡的事物,同情人性的弱点,珍视人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忍耐。

Á此外,艾略特得益于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乔治・康布(Georg e Co mbe)的颅相学决定论,构筑了她“因果报应”的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相信上帝的旨意就是相信人自己,相信自己该有所得(失)。

b k康布的颅相学的原则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其观点,而观点又取决于其颅骨的构造。

他在《人的构造》一书中既强调颅相学的决定论,也突出了人思想的变通性,坚信人类的进步。

这就是为何艾略特小说在体现因果法则的同时,对人类及社会的进步也抱有深信不移的态度。

德国当代新历史学家卫曼的“拨用”(appropriate)观点认为,作品不断拨用过去的文类和素材,目的是赋予其新的意义,再现另一种历史。

b l艾略特在早期创作时反复拨用旧时生活、记忆的素材及各种思想观点,又试图用这些“历史碎片”再现怎样的历史呢?在《亚》中她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让我们崇尚另一种美,……不要……从艺术的领域中排斥掉那些用粗活磨损了的手擦洗着红萝卜的老妇人,那些在阴暗的小酒店里休息的粗笨的乡下人,……我们必须记住他们的存在,否则我们就可能把他们排除在我们的宗教和哲学之外,去构建只符合一种极端情况的高尚理论。

因此,让艺术时刻向我们提到他们,让我们如实地再现平凡的事物……b m在接下来的小说创作中,艾略特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属于“极端情况”的传统历史中记载的伟人伟业,国王英雄的历史功绩,而是诸如木匠、磨坊主、乡村织工等最普通的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坎坷命运。

这正是格林布拉特(Gr eenblatt)的“文化诗学”所倡导的“小历史”——一种进入社会边缘生活层面的历史的阐释。

对新历史主义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的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也说过:史学家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言语再现那些被掩埋的话语,他们存在的意义不取决于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重述了什么,取决于他们用新的言语重述大量被掩盖的话语。

b n这正是艾略特早期创作中“再现”历史时采取的新历史主义的边缘性创作策略:她再现的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不是“通史家”描述的横向发展的“大历史”,而是在“大历史”的一个切面上展示社会中习焉不察、见惯不惊的事物,倾听新的,被忽视、被压抑的边缘的声音。

通过历史取材,“重述”边缘话语这一新历史主义的“厚描”策略,b o作者对中心话语进行挑战、质疑,并试图实现对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重塑和巩固。

二艾略特魂牵梦绕的19世纪英国乡村的田园生活并不象它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和富有诗意。

大卫・莫斯在他研究维多利亚文学与文化的专著中,论述了这一时期英国强大、稳定、和平的背后所隐含的动荡及不安定因素。

他对当时“英格兰”所涵盖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是这样描述的:英格兰与工人对立而维护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它意味着拥有财产和社会地位;……成为男性而非女性;守法而非暴力;体面满足受人尊敬而非怨声连连声名狼藉。

b p可见,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隐含着阶级分化,性别歧视等诸多社会问题。

艾略特在早期创作中,以深刻的历史意识洞察了乡村百姓历经的不平现实,彰显了由此产生的痛苦心灵,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

艾略特早期小说真实再现的19世纪前后的英国乡村的田园生活曾是众多的评论家有口皆碑的。

然而,新历史主义的透镜呈现的是田园图景中的不和谐因素,即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下阶级矛盾、性别歧视的无形张力。

《亚》中干草坡村波塞太太和老乡绅的一场辩驳从女性和农民的双重边缘立场出发,向地主特权阶层发出了挑战的声音,同时显示出农民阶层内部潜在的颠覆性力量。

b q阿瑟和《织》中高德夫雷在等级观念的操控下,利用牛奶房女工海蒂、酒馆女招待莫莉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憧憬,不负责任地玩起感情游戏,最终导致这两位下层女子一个身陷囹圄一个惨死雪地:作者赋予海蒂和莫莉阶级、性别的双重边缘身份,用其共有的悲惨结局警示了社会中阶级压迫和性别剥削的不平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痛苦、彷徨、无助和最终的悲剧。

如果说波塞太太的抗争,海蒂和莫莉的悲剧作为新历史观倡导的“符号”昭示读者关注社会中等级森严的不平现象,那么,《弗》中玛吉的命运作为另一个“符号”则集中反映了男权话语主宰和支配的英国维多利亚社会中女性权利与自由的缺失。

童年时代的玛吉去吉卜赛人的驻地寻求她心中的自由,却为人不齿;b r她渴求知识,却被剥夺了与哥哥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父亲破产后她辍学在家,内心仍充满着对知识、情感和生活的热切渴望,而这种渴望却被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家庭天使”b s的身份抹杀。

玛吉身处男权话语操控的社会,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以至始终找不到生活的答案,直到最终她被泛滥的洪水吞噬,我们看到的一直是一个女性心灵在男权社会压制下的孤独、痛苦和压抑。

无疑,作者以女性主义历史学家对“角色焦虑”和“角色反抗”的关注挑战了维多利亚的男权话语。

除了阶级分化和性别歧视,艾略特还对宗教中的非人性因素表现出质疑态度。

《织》中兰顿亚德教区里,被视为典范的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马南,被灌输的是泯灭人性的加尔文主义的抽象教条,这种迷信的教条让虚伪奸诈的威廉阴谋得逞,判善良、纯朴的马南有罪,使他放弃信仰,流落他乡,成为只会织布数金币的行尸走肉。

因此,同社会秩序的不平一样,神学的宗教给人们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带来的同样是苦痛、迷惘,甚至是精神世界的崩溃与消亡。

这是作者对宗教中非人性因素最彻底的颠覆。

无论是通过对阶级压迫、性别歧视的揭露,还是对宗教迫害的彰显,艾略特都在试图渲染维多利亚时期权力和权威的历史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物内心的焦灼、苦闷、压抑、抗争。

通过对人物心灵史的展示,作者以边缘话语的立场拆解了等级至上、男权至上的意识形态,以怀疑否定的眼光和态度对现存社会秩序加以质疑,并对一切不合理因素予以颠覆。

这种新历史主义的创作手法一方面解构了主流历史(“大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把“他者”从历史舞台的边缘推向中心,体现了其消解旧历史主义中心论的理论观点。

英国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乔那森・多利莫尔的“文化唯物主义”关注文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效果”,把文学的政治功能归纳为“巩固”“颠覆”“遏制”b t。

那么,在消解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后,艾略特又是如何对意识形态进行构建和巩固的呢?下面一部分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三意识形态的重塑基于艾略特的人文思想。

1851年,艾略特做了《威斯敏斯特评论》副主编后,在大量的阅读、撰写论文、书评及翻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文主义哲学观。

在质疑颠覆了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男权话语和神学宗教之后,她的人文思想便从她的道德说教(m oral teaching)、对女性角色定位及人文宗教三个层面反映出来,参与对意识形态的重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