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仲裁中偏私规则适用研究
uncitral仲裁示范法

uncitral仲裁示范法UNCITRAL 仲裁示范法是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制定的关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一个国际公约,旨在推广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快捷、公正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
UNCITRAL 仲裁示范法包括了许多关于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的规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所采用。
UNCITRAL 仲裁示范法与国际商事仲裁具有如下的特点:1. 强调快速解决争议UNCITRAL 仲裁示范法倡导尽可能快速地解决商事争议。
这一特点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仲裁庭应该在收到申请后尽快召开首次听证会,裁决应该在接到所有证据后尽快作出等等。
UNCITRAL 仲裁示范法旨在使商事争议的解决时间尽可能缩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活动的干扰。
2. 强调公平、公正、公开UNCITRAL 仲裁示范法强调仲裁程序应该公平、公正、公开。
这一特点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当事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仲裁员、当事人有权参加开庭审理、裁决应该是由仲裁庭全体仲裁员签署等等。
UNCITRAL 仲裁示范法旨在确保仲裁程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维护商事争议解决的正常秩序。
3. 强调仲裁裁决的最终性UNCITRAL 仲裁示范法强调仲裁裁决应该是最终的,即仲裁裁决不应受到司法审查的干扰。
这一特点保证商事争议的解决结果能够迅速得以执行,从而保障商事交易的正常进行。
总之,UNCITRAL 仲裁示范法具有诸多优点,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公正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国际公约在推动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规范和加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刑法规制

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刑法规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二、体育比赛中的操纵行为概述 (4)2.1 操纵行为的定义 (4)2.2 操纵行为的表现形式 (5)三、国内外关于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现状及分析 (6)3.1 国内研究现状 (7)3.2 国外研究现状 (9)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10)四、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刑法规制建议 (11)4.1 完善立法体系 (12)4.1.1 制定专门的反操纵体育比赛法律 (13)4.1.2 完善相关刑法规定 (13)4.2 加强执法力度 (15)4.2.1 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 (16)4.2.2 提高执法透明度与公信力 (17)4.3 提高运动员素质与道德水平 (17)4.3.1 加强体育道德教育 (18)4.3.2 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查 (19)4.4 推动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20)4.4.1 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21)4.4.2 引导舆论宣传正确方向 (22)五、结论 (23)5.1 研究成果总结 (24)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5)一、内容概要随着体育竞赛的日益激烈,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操纵体育比赛。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体育比赛的公正性和运动员的权益,也影响了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对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刑法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1.1 背景介绍随着体育比赛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操纵体育比赛行为不仅损害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降低了比赛的观赏价值,还可能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对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刑法规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维护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各国政府和国际体育组织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手段来打击操纵体育比赛行为。
这些手段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法律意识等。
仅靠行政手段和道德约束难以完全遏制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发生,刑事立法成为打击操纵体育比赛行为的重要途径。
仲裁法书籍目录

用 南海仲裁案裁决之批判
仲裁法专题研究 仲裁在中国
国际商事仲裁实务 股权转让案例精读 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专题研究 比较的仲裁法(上)(下) 仲裁裁决被撤案例精析 商事仲裁法律与实务 国际仲裁:法律与实践
出版时间
2023年 2020年 2023年 2014年 2020年 2018年 2021年 2016年 2021年 2010年 2023年 2006年 2016年 2017年 2020年 2018年 2013年 2017年 2017年 2017年 2019年 2018年 2018年 2020年 2015年
作者/编者
江伟 肖建国 乔欣
沈微 张磊 赵文秀 孙巍
刘晓红 袁发强 石国华
杨秀清 史飚 杨秀清 杨良宜 黄会丽 杨良宜 林一飞
北京仲裁委员会 林晓春
中国国际法学会 杨玲 樊堃 许杰
北京仲裁委员会 张春良 黄晖 蓝瀛芳 施文 赵汉根
[美]加里B博恩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名
仲裁法(第四版) 仲裁法学(第三版) 《仲裁法》修订评述:重点和难点 国际商事仲裁法(第二版) 中国商事仲裁法律与实务(第二版) 国际商事仲裁法案例教程 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制度与案例) 仲裁法学(第三版) 仲裁司法审查裁判规则理论与实务 仲裁法:从开庭审理到裁决书的作出与
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本通 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
法律出啊八年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中国法制 法律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体育仲裁院反兴奋剂庭仲裁机制研究

ADD仲裁庭的裁决以多数意见为准,否则由仲裁 庭主席作出裁决。裁决书应是书面的、带有签名并在 签署前交与不同于CAS秘书长的ADD法律顾问进 行修订,体现ADD体系上的独立性。
当事人可在裁决通知后的10天内申请对于裁决 书的解释,“解释裁决书的申请不会中断上诉时效”。 除非《ADD仲裁规则》A15条第1款适用,否则当事方 在收到最后裁决通知并说明理由后21天内,可向 CAS提出上诉。 2.2对反兴奋剂庭基本定位的分析 2.2.1构建独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兴奋剂纠纷案件 一审机构
一旦ADD受理,便需要确定仲裁庭和仲裁员的 人数。在ADD仲裁庭的选择上,当事双方可选择独 任仲裁庭或者三人仲裁庭两种仲裁方式。当申请人 选择三人仲裁庭仲裁时,被申请人无论是否同意都要 在7天内作出声明。若当事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则由 ADD主席转交案件给独任仲裁员。
当确定为三人仲裁庭时,申请人需在3天内在特 别仲裁员名单提名一名仲裁员,被申请人在该仲裁员 任命后3天内同样需提名一名仲裁员,各当事方应在 7日内就任命仲裁庭主席达成共识,否则交由ADD主 席任命。根据《ADD仲裁规则》A15条,当选择三人仲 裁庭时“当事人亦同意该三人仲裁庭的仲裁程序是终 局仲裁程序,并同意放弃他们向CAS上诉仲裁庭上诉 的权利”,也即视为放弃上诉权,但“不得影响 《WADCM2015版)第13.2.3 e项与f项的规定”,采取 “一裁终局"的方式。
体育赛事的公平性探讨

体育赛事的公平性探讨在当今社会,体育赛事不仅是展现运动员个人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舞台,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商业利益的不断介入和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体育赛事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赛事的公平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体育赛事的公平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兴奋剂的使用,二是裁判的公正性,三是赛事规则的不完善,四是技术手段的不公平利用。
关于兴奋剂问题,尽管国际奥委会和各国体育组织已经采取了严格的检测措施,但仍有部分运动员和教练铤而走险,使用禁药提高成绩。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裁判的公正性问题也是影响体育赛事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裁判的主观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比赛结果,因此确保裁判的中立性和专业性至关重要。
目前,通过引入更多的技术辅助判决、增加裁判培训和监督机制是提高裁判公正性的有效途径。
赛事规则的不完善同样是导致公平性问题的原因之一。
随着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比赛规则可能不再适用,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竞赛需求和保障比赛的公平性。
最后,技术手段的不公平利用也逐渐成为体育赛事公平性的隐患。
例如,一些运动队可能会利用高科技装备或数据分析来获得竞争优势,这对于资源较少的队伍来说是不公平的。
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1. 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和管理,提高运动员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水平,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建立更加完善的裁判选拔和培训体系,确保裁判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辅助裁判,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3. 定期对体育赛事规则进行审查和修订,确保规则的时效性和适应性,防止因规则滞后导致的不公平竞争。
4. 对于技术手段的使用,应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保证所有参赛队伍在相同的条件下竞争,避免技术手段成为影响公平性的因素。
总之,体育赛事的公平性是体育精神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基石。
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国际商事领域的跨国争端解决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秩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国际商事仲裁的有效进行和裁决的有序执行,联合国制定了《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该公约于1958年通过,并成为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核心法律文书,至今已有164个缔约国,是国际商事纠纷解决领域最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法律框架之一。
一、《公约》核心原则《公约》的核心原则是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有效性。
根据《公约》,当一个国家的仲裁裁决被认定为外国仲裁裁决时,其他缔约国应该予以承认和执行。
这项原则的实施有助于保护仲裁裁决当事人的权益,促进仲裁裁决的快速执行,有效维护国际商事交易的秩序和稳定。
二、《公约》的适用范围《公约》适用于解决属于商事性质的仲裁裁决。
商事性质是指与经济利益相关的,包括合同纠纷、公司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一系列与商业活动有关的争端。
但是,《公约》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诸如仲裁裁决违反当事国的公共政策,仲裁程序存在不公正等情况下,裁决未必会被承认和执行。
三、《公约》的具体程序根据《公约》,当一方当事人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在另一方当事人的国家提起执行程序。
执行程序包括提交裁决书副本、提供与该裁决的公证副本等。
这些程序旨在确保外国仲裁裁决在当地得到妥善承认和有效执行。
四、《公约》的优势与局限作为国际仲裁领域的核心法律文书,《公约》在促进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有效执行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广泛接受的法律框架,为各国间仲裁裁决的认可和执行提供了共同的标准。
其次,缔约国之间的相互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义务有利于减少国际商事争端的诉讼成本和时间,并保证了仲裁裁决的快速实施。
然而,《公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国家对于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存在一定的保留态度,对于一些特定行业和争端类型仍存在限制。
其次,如何解决国内与国际法律冲突和解释差异也是一个挑战,这也导致了在一些情况下审理外国仲裁裁决的正当性问题。
论体育仲裁接受司法审查的正当性

论体育仲裁接受司法审查的正当性一、体育仲裁接受司法审查的含义与形式(一)司法审查的用语选择与“司法审查”相近的概念包括司法监督、司法介入、司法干预、法院监督、法院协助等等。
尽管这些用语所表达的含义与具体的适用范围并不一致,但其核心内容都反映了国家司法权对仲裁的监督。
司法权具有被动性的特征,实行不告不理。
“从性质上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
要想使它行动,就得推动它。
”①比较而言,司法审查这一用语就反映了司法的中立性、被动性的特征。
因此笔者倾向使用“司法审查”这一用语,认为它最能符合司法权居中判断、审慎查明的特征。
(二)体育仲裁的司法审查在上述列举的用语中,司法审查与司法监督是更为相近的概念,司法监督的含义更广,表明了国家通过法院对仲裁施以审查的方式来达到支持其发展、进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②。
即,法院对体育仲裁不仅有“审查和控制”的作用,还有“支持和协助”的功能。
本文采用“司法审查”的表述,认为体育仲裁的司法审查指的是法院对于体育仲裁裁决的合法性进行的审查,对于合法的仲裁裁决和仲裁予以支持,如果不合法,其不予支持。
相比而言,司法审查是一个客观的、中立性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比司法监督要小一些。
通过后文对体育仲裁司法审查的论述,我们也会发现从文义上,“司法审查”这一用语并不包含对体育仲裁“协助和发展”的作用,但是在体育仲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
后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三)体育仲裁司法审查的类型体育仲裁的司法审查实为一国法院对体育仲裁裁决的监督。
体育仲裁司法审查的类型指的是法院对于体育仲裁裁决所涉及的事项和问题,在司法审查后所采取的具体做法。
在传统的民商事仲裁中,法院在司法审查之后一般会作出如下几种的裁定:1、关于保全的裁定;2、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裁定;3、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4、关于不予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③。
但是结合体育仲裁的特殊性,体育仲裁的司法审查基本上为前述第三种类型,即撤销体育仲裁裁决,因为目前大多数体育仲裁案件针对都是对运动员的处罚、对运动员所获利益的剥夺所提起的。
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

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一、我国的仲裁法律体系在相关领域的现状争端解决机制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前进的。
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凭借其本身的特性往往适合特定的历史阶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效率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仲裁成为了现在解决国际商事争端比较热门的手段。
然而仲裁的体系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司法支持,在对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方面尤其明显。
我国仲裁的法律体系主要由《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构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我国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或者基于互惠原则受理决定外国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故此,1958年的《纽约公约》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法律依据。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加入《纽约公约》的时候做出了两项保留,即:“互惠保留”和“商事保留”。
“互惠保留”是我国政府仅承认和执行《纽约公约》缔约国领土内做出的仲裁裁决。
“商事保留”明确了可仲裁事项范围为契约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
由于起步较慢,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所建立的仲裁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规范过于简单,同时一些相关的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可操作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国外仲裁机构的裁决,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其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办理。
第二百六十条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做出的裁决,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二)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四)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㊀第1期V o l .35N o .1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 o u r n a l o f S po r t sA d u l tE d u c a t i o n 2019年2月F e b .20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 D A 330).作者简介:张鹏(1980G),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㊁体育法学.国际体育仲裁中偏私规则适用研究张㊀鹏(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3)摘㊀要:偏私规则是为确保决定作出者及其关系人无法从其所决断的事项中获得利益而设定的法律规则.规制对象包括个人偏私与机构偏私两种类型.在英美法系国家,偏私规则的司法认定标准区分为实际偏私与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但近年来两者体现出融合的趋势.具体到国际体育仲裁,偏私规则适用于运动员选拔㊁技术性争议之例外㊁兴奋剂检测㊁纪律处分,以及仲裁庭组成等领域.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适用偏私规则受到英美法系国家司法实践的影响,采用客观认定标准,着力完善制度构建避免仲裁员身份转换所带来的偏私之嫌,并对偏私主张的提出设定程序性要求.关键词:体育法学;偏私规则;个人偏私;机构偏私;实际偏私中图分类号:G 80G0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G268X (2019)01G0000G04A p p l i c a t i o no fB i a s e dR u l e s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po r t sA r b i t r a t i o n Z H A N GP e n g(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R u l e o fL a w ,N a n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b i a s e d r u l e i s a r u l e o f l a we s t a b l i s h e d t o e n s u r e t h a t t h e p e r s o nw h om a k e s t h e d e c i s i o n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d on o t b e n e f i t f r o mt h em a t t e r t h e y d e c i d e .T h e o b j e c t o f r e g u l a t i o n i n c l u d e s t w o t y p e s ,i .e .,p e r s o n a l b i a s a n d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b i a s .I nA m e r i c a n a n dB r i t i s h l e g a l s y s t e m ,t h e c r i t e r i o n o f j u d i c i a l c o gn i z a n c e o f t h e r u l e o f b i a s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r e a s o n Ga b l e d o u b t o f a c t u a l b i a s a n de x i s t e n c e o f b i a s ,b u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y h a v e s h o w na t r e n do f f u s i o n .S p e c i f i c t o i n t e r n a Gt i o n a l s p o r t s a r b i t r a t i o n ,b i a s e d r u l e s a r ea p p l i c a b l e t o t h e s e l e c t i o no f a t h l e t e s ,e x c e p t i o n s t o t e c h n i c a l d i s p u t e s ,d o p i n gt e s t i n g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s a n c t i o n s ,a n da r b i t r a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 i a s e d r u l e s b y a n a r b i t r a t i o n t r i b u n a l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u r t o f S p o r t sA r b i t r a t i o n i s s u b j e c t t o j u d i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i n c o u n t r i e sw i t h c o mm o n l a ws y s t e m s .I t i s s u g g e s Gt e d t o a d o p t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s t a n d a r d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e s t a n d a r d ,t r y t o p e r f e c t t h e s y s t e mt o a v o i d t h e b i a s c a u s e db y t h e t r a n s Gf e r o f a r b i t r a t o r s i d e n t i t y a n d s e t t h e p r o c e d u r a l r e qu i r e m e n t s o f f a v o u r i t i s m.K e y wo r d s :s p o r t s l a w ;b i a s e d r u l e s ;p e r s o n a l b i a s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b i a s ;a c t u a l b i a s ㊀㊀世界杯等体育赛事中被质疑偏袒一方的裁判判罚常常引发舆论热潮.判罚本身究竟属于裁判能力问题还是道德问题,界限模糊不易厘清.国际体育仲裁中就此专门适用偏私规则,以确保包括裁判在内的决定作出者保有独立性和公正性.鉴于偏私规则根源于英美法系国家普通法,对于国际体育仲裁中偏私规则的研究离不开英美法上适用标准的探析.1㊀偏私规则的基本内容与调整对象1.1㊀偏私规则的基本内容偏私(b i a s ),是指决定作出者(d e c i s i o n -m a k e r ,包括行政机构㊁司法机关)在所裁决的案件中无视当事人举证,而倾向(i n c l i n e )或偏袒(p r e j u d i c e )一方当事人,以先入为主的观念而非开放态度进行裁判[1].偏私规则是指确保决定作出者及其关系人无法从其所决断的事项中获得个人利益的法律规则.这一规则由程序正义之法谚 任何人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n e m o ju d e x i n r e s u a ) 演变而来[2],设定目的在于保证行政机构及决定作出者的独立性和公正性[3].1.2㊀偏私规则的规制对象根据决定作出主体复杂程度的不同,偏私规则的规制对象分为个人偏私(i n d i v i d u a lb i a s)和机构偏私(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b i a s )两类.前者仅关涉决定作出机构1第1期体㊀育㊀成㊀人㊀教㊀育㊀学㊀刊第35卷中裁判个体的独立性与公正性;而后者则是决定作出机构之整体存在不公正之嫌.个人偏私概括起来包含四种情形:第一,决定作出者从其决定中获得金钱或者物质利益.这是个人偏私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现代司法实践中认定个人偏私的难点在于:决定作出者所获金钱或物质利益可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而后者难以单独构成偏私的判断标准.在能源调查诉原子能控制委员会(E n e r g y P r o b e v.A t o m i c E n e r g y C o n t r o l B o a r d)一案中,加拿大原子能控制委员会延长了安大略省水能公司的核能发电站项目许可.该委员会的兼职成员奥尔森先生是向核电站供应电缆的飞利浦电缆公司的总经理,之前曾任该公司董事,并持有其股票;而飞利浦电缆公司曾在水能公司的核电站项目竞标中胜出并向其提供电缆.奥尔森先生是否因此构成偏私就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加拿大最高法院判定:首先,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在原子能控制委员会作出延长许可决定时,奥尔森先生与水能公司签订有合同,抑或在许可延长后可能从中产生新的合同;也没有证据表明奥尔森先生继续持有飞利浦电缆公司的股票或者仍作为董事供职,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利益,无法判定奥尔森先生存在实际偏私.其次,奥尔森先生可能具有的间接利益同样无法判定偏私的存在.原因在于:构成偏私规则认定标准的金钱或者物质必须是直接和确定的,本案中飞利浦电缆公司曾向水能公司供应电缆并不代表今后仍将获得这一便利,而是取决于新一轮的竞标,因而奥尔森先生与前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间接金钱或物质利益不足以判定偏私的存在[4].进一步而言,立法中对于特殊群体的间接利益的承认同样不构成个人偏私.即使决定作出者能够从其决定中获得间接利益,但只要该间接利益不超过同一领域中受益群体的平均水平即不构成偏私.例如,在帕尔曼诉曼尼托巴省律师协会裁决委员会(P e a r l m a n v.M a n i t o b aL a wS o c i e t y J u d i c i a l C o mm i tGt e e)一案中,帕尔曼在尚未成为律师之前以律师身份代理三个案件,违反了曼尼托巴省«律师协会法».该法规定,对执业违法行为的调查费用应由违规者自行承担,并被全部用于削减该省所有律师的执业费用.帕尔曼主张由于律师协会裁判委员会的成员同样是执业律师,能够从查处其违法行为中获得共同削减执业费用的间接利益,因此应被认定为存在偏私.但法院否认了这一主张:首先,该费用的缴纳并未创造出任何利润,只是调查程序实际花费的补偿而已;其次,由于该费用直接归入律师协会,裁定委员会的成员能够从中获利的主张过于牵强.最后,即使裁定委员会所有成员的执业费用均得以削减,但并未产生出比其他成员更多的利益,因而不构成个人偏私[5].第二,与纠纷所涉主体之间存在私人关系(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与决定作出者存在个人关系的并非仅仅是纠纷当事人,同样也包含其代理人㊁证人等等参与人.构成偏私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合理推断决定作出者与相关主体之间的个人关系足够对前者的公正性造成实质性威胁.例如,在皮诺切特意见书(I nR eP i n o c h e t)中,英国上议院在决定是否给予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继续赦免时,认定作为上议院成员的霍夫曼法官与案件的介入者(i n t e r v e n e r) 国际特赦组织存在私人关系:霍夫曼法官不仅是国际特赦慈善公司的董事长,其妻子同样在国际特赦组织的出版部门工作.因此,霍夫曼法官与该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能对案件判决造成影响,被认定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6].第三,事前知晓或得到争议事实的相关信息.决定作出者事前知晓或得到相关信息能否构成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的判断核心在于其先前卷入争议事件的性质和程度.在国际劳工服务联盟204地区诉强森(S e r v i c eE m p l o y e 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U n i o n,L o c a l204v.J o h n s o n)一案中,加拿大安大略省劳动关系委员会副主席在劳动争议提交之前即知晓该纠纷,并且其所了解的案情事实与双方主张并不相同,由其作出裁定显然将与其事先所知相互冲突,无疑将影响决定的公正性[7].在普通法上, 调解特权(m e d i a t i o n p r i v i l e g e) 规则将事先了解付诸调解之争议事实的裁判者排除在决定主体之外[8].第四,对决定结果的态度预先具有倾向性.决定作出者在决定程序中所作出的评论和表态是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的核心考量因素.如对一方当事人的敌对言论㊁私下与一方当事人进行交流㊁在决定程序中不适当的角色承担等均可能构成偏私.预先倾向性表现为在决定作出者的评论和表态中其具有判断已然封闭(c l o s e dm i n d),即无论双方当事人如何举证均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8].而机构偏私主要针对行政机构而言,其不同于司法机构,需要制定政策㊁统筹安排,并保持政策连续性.一旦行政机构在政策制定时所采用的方式影响到每一位决策成员的独立性和裁量的公正性,则将构成机构偏私.不当影响包括行政机构强迫决策成员作出某种结论㊁以他人意见代替个人结论等.这一问题来源于行政机构推进整体利益与确保决策成员的自由裁量权之间的冲突[8].2第1期张鹏:国际体育仲裁中偏私规则适用研究第35卷2㊀偏私规则之司法认定标准从加拿大㊁澳大利亚㊁美国与英国㊁新西兰等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来看,偏私规则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司法适用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加拿大㊁澳大利亚㊁美国采用 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r e a s o n a b l e a p p r e h e n s i o no f b i a s,又被称为显见偏私(a p p a r e n t b i a s)] 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而英国㊁新西兰则采用两分法 区分实际偏私(a c t u a l b i a s)和存在偏颇之担忧(a p p r e h e n s i o no f b i a s)两项标准.与实际偏私中偏私事实被查明的情况不同,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的认定中并未有直接证据证明偏私的存在[9].所谓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是指: 对于偏私的怀疑,必须是理性和正直的人置身案件之中并获得相关信息,从而认定该疑虑是合理的 [10].加拿大㊁澳大利亚㊁美国在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的认定中采用客观理性判断标准,即偏私的判断取决于公正的社会成员(f a i rm i n d e d p e o p l e)㊁理性人(r e a s o n a b l e p e r s o n)基于对案件事实的综合评价,会认定决定作出者存在偏私的可能性要比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并作出决定的可能性更大[10].这一判断标准根据不同案件中决定作出程序的本质和决定作出者所采用的程序等而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决定作出者先前参加申请人活动的两个案件,在正义与自由委员会诉国家能源委员会(C o mm i t t e e f o r J u s t i c e a n dL i b e r t y e t a l.v.N a t i o n a l E n e r g y B o a r d e t a l.)一案中,国家能源委员会主席克罗先生之前参与一研究团队,该团队随后在国家能源委员会申请输油管道铺设许可,加拿大最高法院判定克罗先生参与许可决定尽管并非构成实际偏私,但有偏颇之虞,其有无个人得失并非判定偏私的影响因素[11];而在帝国石油公司诉魁北克省环境部长[I m p e r i a lO i lL t d.v.Q u e b e c(M i n i s t e ro f t h eE n v iGr o n m e n t)]一案中,魁北克省环境部长曾监管某一被污染地区的净化工作,尔后其签发命令要求帝国石油公司对该区域进行实地污染研究,提出净化方案,并自行负担研究费用.帝国石油公司因此主张环境部长有偏私之虞.但加拿大最高法院否认了这一主张,认定环境部长代表环境保护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其合法行使裁量权的过程是为公众节省开支,并无个人利益,因而其要求帝国石油公司自行承担研究费用远远无法构成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12].两个案件的根本区别在于决定作出程序的实质不同,前一案件是准司法程序,决定作出者在众多申请中决定胜出者的判断是准司法性质的,有客观理由相信其可能存在偏私;而后一案件仅为行政事务,并非司法性质[8].加拿大等国并未将实际偏私单独确定为司法认定之标准,乃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从理论上而言,决定作出者毫无偏私地加以裁判是确保结果的合法性,决定程序的公信力的根本保障.无论是行政系统还是司法系统,公信力的建立均始于当事人,后扩张至全体社会成员.任何案件的结果公正与否不仅关系到当事人能够接受处理结果,并且影响着整个行政系统㊁司法系统的独立性㊁透明度等声誉[13].因此,偏私的认定不仅在实际发生与否的层面上进行,还需要从理性第三人的角度加以客观判断;第二,从实践角度而言,对实际偏私的证明存在难度.实践中往往很难依据决定作出者的言行即得出其主观上是否存在偏私的结论[13].因此,加拿大等国统一采用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近年来,英国司法实务中出现由前述二分法转向采用单一标准的倾向.英国法院反复阐明存在偏颇之担忧应当被认定是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而非采用更为复杂的其他标准[14],并主张存在偏私之合理怀疑实际上可以囊括实际偏私的认定, 英加两国之间的不同进路仅仅是在推理过程中方法论上的差别,而非产生根本不同结果之标准上的差别 [13].3㊀偏私规则在国际体育仲裁中的适用领域与认定标准㊀㊀具体到国际体育仲裁领域,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适用偏私规则的主要规制目的有:一是为维护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仲裁院的公信力,确保决定作出者自身及其关系人不会通过决定的作出获得相关利益,以维护公众对于体育组织的信心;二是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决定作出者为维护个人利益和关系而作出对一方当事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决定;三是保证决定本身有理有据㊁合法合理,避免决定作出者依据与决定程序不相干的因素作出决定.国际体育仲裁院偏私规则主要适用于下述5个准司法性质领域,而不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行政事务.3.1㊀运动员选拔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委员会[15]㊁皮划艇联合会㊁赛马联合会[16]等在奥运会运动员选拔办法中均明确将实际偏私作为选拔决定的抗辩事由.例如,在卢克 迈克尔诉澳大利亚皮划艇联合会(L u k e M i c h a e lv.A u s t r a l i a nC a n o e i n g)一案中,卢克是一名澳大利亚静水皮艇赛(f l a t w a t e r k a y a k i n g)运动员.2008年,卢克中指指骨炎症发作,医生建议其不要参加接下来的选拔赛事.卢克及其教练向国家竞技主任通报此事.但之后卢克仍带伤参加了第一轮和第二轮选拔赛事,3第1期体㊀育㊀成㊀人㊀教㊀育㊀学㊀刊第35卷并名列第六,取得了被提名参加澳大利亚奥运代表队的足够积分.另一名运动员克林特 罗宾斯(C l i n t R o b i n s o n)由于呼吸道炎症,并未参加第二轮的赛事选拔.然而,在皮划艇联合会最终敲定的奥运代表队名单中,克林特入选,而卢克意外出局.皮划艇联合会选拔委员会为此给出的理由是: 考虑到运动员情有可原的境况,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克林特 罗宾斯将更有可能达到提名标准. 卢克针对该决定上诉至皮划艇联合会上诉委员会.该委员会裁定支持卢克的上述请求,认定选拔委员会存在实际偏私.原因在于:选拔委员会在考虑克林特的伤病情况时,未能同样对卢克的受伤以及对其选拔赛中的表现给予同样考量,就此得出克林特将更有可能获得奖牌的结论构成实际偏私.上诉委员会裁定由选拔委员会重新作出选拔决定,但选拔委员会在重新选拔过程中并未重新任命新的委员会,而是由同一委员会作出了维持原选拔名单的决定.对此,卢克再次上诉至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裁定:首先,选拔委员会对于两名运动员类似的境况未能平衡考量,偏私的存在是高度存疑的;其次,在公正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在客观上有任命其他人员重新组成选拔委员会的条件下,再次以相同的人员作出选拔决定大大增加了偏私之嫌;最后,选拔委员会第二次决定作出之日正是上诉委员会退回决定之日,鉴于此次选拔并非仅是计算分数而需综合评价和判断,因此,有理由相信选拔委员会的再次决定乃是草率作出.仲裁庭最终裁定将该案退回选拔委员会重新作出选拔决定[1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米歇尔 艾尔斯诉澳大利亚射击联合会(M i t c h e l l I l e s v.S h o o t i n g A u s t r a l i a)一案(以下简称 米歇尔案 ).米歇尔是一名多向飞靶射击运动员,被提名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澳大利亚国家队的选拔.澳大利亚射击联合会飞碟选拔委员会(以下简称 选拔委员会 )由国家队教练瓦尔等4人组成.经过两轮选拔,该委员会从7名被提名的运动员中选出2人(亚当和迈克尔)组成国家队,最终米歇尔落选.对此,米歇尔上诉至澳大利亚射击上诉法庭,被驳回.尔后其上诉至国际体育仲裁院,主张选拔委员会存在实际偏私,并错误运用«奥运会参赛队选拔办法(O l y m p i cT e a m S e l e c t i o nB y-L a w)»第3(2)(c)条中的选拔标准.仲裁庭最终裁定实际偏私的主张不能成立;但是,由于错误运用选拔标准,上诉委员会裁定被推翻,选拔委员会应重新选拔参赛队员.仅就实际偏私的认定而言,«奥运会参赛队选拔办法(O l y m p i cT e a mS e l e c t i o nB y-L a w)»第3(2)(c)条中规定,澳大利亚射击联合会应当按照下述规则确定2个奥运会参赛名额: 如果没有运动员既取得第一轮或第二轮选拔赛的冠军,其资格积分又满足或超过相关赛事的基准分数,澳大利亚射击联合会则需依据其自身考量,来决定提名最有可能获得2016年奥运会奖牌,和,或,有希望在2020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 .从法律解释学角度而言, 和,或 的连用是不恰当的,容易造成文本含义的含混.但在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均承认,该规则意味着三种可能:第一,选拔最有可能获得2016年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第二,选拔最有可能获得2016年奥运会金牌,并且有希望在2020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的具有发展的运动员;第三,选拔最有可能获得2016年奥运会金牌,或者有希望在2020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的潜力的运动员.这也就意味着选拔委员会在进行选拔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种情形,易言之,2020年奥运会获胜因素必须被纳入考量范畴.但在选拔委员会的决定中,没有明文提及该因素;上诉委员会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推定选拔委员会对此已加以考虑,被认为是毫无依据的.但就实际偏私而言,米歇尔主张下列因素共同构成偏私:第一,选拔委员会未能考虑2020年奥运会的获胜因素;第二,作为选拔委员会成员的瓦尔是被提名运动员亚当的私人教练;第三,瓦尔是另一名参与选拔的运动员迈克尔的密友和私人教练;第四,瓦尔未能披露与亚当和迈克尔的私人关系,从而未能在选拔决定程序中避嫌.仲裁庭认为:本案中,米歇尔的主张是选拔委员会存在实际偏私,但实际偏私仅仅存在于 决定作出者对案件事先即作出不利于一方当事人的预判,或者在行为时存在偏袒或敌意,表现出决定作出者形成了对一方不利的观念,并且不再接受对该方当事人有利的说服 [18].证明决定作出者存在实际偏私的认定标准是从其言词和行动中客观判断其主观状态.但在本案中,米歇尔所主张之私人关系的事实,仅与判定实际偏私有关,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易言之,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采用了与前述英美法系国家司法机关相同的认定标准,间接利益的存在无法单独构成判定偏私的决定因素.仲裁庭最终驳回了米歇尔对于实际偏私的仲裁主张.3.2㊀技术性争议之例外国际体育仲裁院在长期仲裁实践中形成了不予审查体育技术性争议的传统,尊重体育赛事中裁判当场作出的技术性判定[19],这一仲裁规则被称为赛场裁判决定(f i e l do f p l a y d e c i s i o n)或者体育比赛规则(r u l e s o f t h e g a m e).但这一规则存在例外情形:裁判在赛场上作出决定时由于偏私㊁歧视㊁腐败㊁任意裁判等原因违背法律㊁社会规则㊁一般法律原则和自然正4第1期张鹏:国际体育仲裁中偏私规则适用研究第35卷义,则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有权突破体育技术性事项的限制而加以审查[20]. 当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基于所有证据裁定在赛事裁判中存在偏私,并据此决定锦标赛被取消并进行重赛,这一决定并非以处罚决定代替裁判决定. [21]偏私在竞赛中属于裁判恶意运用规则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求申请人举证证明是由于裁判对参赛运动员㊁参赛队伍有意偏袒或者对其持有偏私,而导致裁判在评分时受到不正当干预和影响[22].如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法国裁判勒古涅承认在比赛过程中,受到来自法国滑冰协会的压力,为俄罗斯选手列日娜娅和西哈鲁利泽夺冠创造条件,因而在俄罗斯选手存在数个技术失误,而加拿大选手萨尔和佩特蒂尔表现可谓完美无瑕的情况下仍故意压低加拿大选手的得分,这一行为无疑构成偏私(加拿大选手上诉至国际体育仲裁院,在仲裁裁判之前,国际奥委会决定授予加拿大选手金牌.由于未有证据证明俄罗斯方面的介入,俄罗斯选手的金牌同样被保留).国际体育仲裁院严格区分裁判偏私与判罚错误:裁判在计算选手得分时出现疏漏与错误,甚至是影响乃至引发运动员冲突的判罚失误,均无法达到偏私的认定标准;但是,若裁判罔顾比赛规则㊁并明显针对一方选手而作出相当数量的不利判罚,则可能达到偏私的认定标准.以亚洲手球联合会㊁哈萨克斯坦手球联合会㊁科威特手球联合会诉国际手球联合会(A s i a nH a n d b a l l F e dGe r a t i o n,K a z a k h s t a n H a n d b a l l F e d e r a t i o n,K u w a i t H a n d b a l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v.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H a n d b a l l F e d e r a t i o n)一案为例,韩国男子手球队在通往北京奥运会的第一轮选拔赛中,以20ʒ28输给了科威特手球队,当值裁判是两位约旦裁判,尚未通过全球裁判培训项目,因而未获得国际手球联合会的裁判资格,却被任命执法该场比赛.在国际手球联合会 比赛规则与裁判委员会 出具的«科威特与韩国比赛分析结论»中,对 令人遗憾的但不可避免的(r e g r e t t a b l y b u t i n e v i t a b l y) 的裁判错误与偏私进行了区分:裁判由于缺乏经验所导致的裁判错误,裁判无法控制赛事压力所引发的失误,抑或在关键时刻的判罚失误均是令人遗憾的;但这与偏私行为的根本性质不同.约旦裁判的大多数判罚难以让人理解,如对于未曾发生的犯规作出判罚,错误次数高达40次,而其他裁判的正常失误值为5次.并且,裁判的上述错误给比赛结果带来了无可避免的实质性影响:吹掉韩国手球队原本符合规则的射门,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停止比赛并将球判给对手,错误吹罚犯规等.该场赛事的比赛结果已经完全超出由正常裁判执法所可能产生的正常比赛结果的范围,因而约旦裁判的判罚决定构成直接 干预 比赛进程的行为.更为关键的是,前述判罚全部针对韩国手球队作出,无一针对科威特队,在客观上形成了偏私的合理怀疑.最终,仲裁庭裁定约旦裁判并非简单的判罚失误,而是存在个人偏私[23].3.3㊀兴奋剂检测在兴奋剂检测领域,国际体育仲裁院的裁判重点在于区分检测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与个人偏私[24].在弗洛伊德 兰迪斯诉美国反兴奋剂机构(F l o y dL a n d i sv.U S A D A)一案中,弗洛伊德赢得了2006年环法自行车赛第17赛段的冠军,赛后尿样被送至法国反兴奋剂实验室进行检测.在A瓶检测中,来自运动员体外的睾酮被检出.在对B瓶进行检测时,弗洛伊德的律师和专家均在场,但结果仍呈阳性.尽管弗洛伊德在环法自行车赛的其他7瓶尿样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但美国仲裁协会委员会在随后进行的仲裁程序中认定其使用兴奋剂,并裁定自动取消比赛结果并处以2年禁赛处罚.在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程序中,弗洛伊德主张B瓶的尿检结果不可信,原因之一即是美国仲裁协会专家的偏私.在先前美国仲裁协会的仲裁程序中,弗洛伊德曾申请重新处理由法国实验室对第17赛段后尿样进行检测的原始电子数据档案.弗朗西斯科 博特雷博士作为美国仲裁协会委员会指定的专家被指派见证这一过程.弗洛伊德主张博特雷博士存在偏私,因为后者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实验室主任;而根据该机构«道德规范»第3.3条和第3.4条的规定,其应被禁止为运动员提供抗辩证据,同样也不能对 反兴奋剂项目中的个人诚信性和工作有效性 的质疑提供专家证言.但是,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认为,弗洛伊德已事先同意博特雷博士被任命为中立的见证专家,并未在先前程序中提出质疑,因此,仲裁庭认定博雷特博士并无偏私.第二,作为弗洛伊德的代表人,戴维斯博士指出法国实验室在兴奋剂检测时存在偏私㊁不连续和错误结论.理由在于:法国实验室未能在美国仲裁协会的仲裁程序中提供线性(l i n e a r i t y)研究文件(线性是指实验室能够准确判定违禁物质中的同位素含量的能力).但在美国仲裁协会委员会说明没有线性检测将违反«国际实验室标准»之后该文件又旋即被找到;而且该文件的名称序号与其他线性研究文件均不相同.但仲裁庭认为:弗洛伊德及其代理人没有有效对此加以举证:戴维斯博士一方面主张法国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采取了不适当的实验室程序,并采用其他手段掩盖上述错误 ;但另一方面,又在证词中谈到 并不认为他们(法国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曾努力让检测结果看上去更好 他们并未故意误导人们 .其次,仲裁庭 诧异 地发现,弗洛伊德在结案陈词时故意避开对此应承担的举证责任.最后,美国仲裁协会已证明线性研究文件被错误地放置在另一个档案盒中,只是由于工作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