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集锦

合集下载

专题13:与朱元思书(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13:与朱元思书(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13:与朱元思书一、(2020·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从:跟、随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许可C.互相轩.邈轩:往高处伸展D.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猛浪若.奔若.士必怒C.蝉则.千转不穷入则.无法家拂士D.鸢飞戾天者.宜多应者.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二、(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甲】与朱元思书(节选)吴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集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题训练集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课内阅读专训集锦(分类型)姓名:等级:一、按课文内容及题目要求填空。

1.《燕子》一文以___________ 为线索,是按燕子的_________、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_________、和燕子_________顺序记叙的。

“一身_________的羽毛,一对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__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的小燕子。

”这是对燕子_________ 特点的描写。

2.“__________________,万条垂下绿丝绦。

”它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这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写的《》中的诗句。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他写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_________代_________ 的《》中的诗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胜日”指_________ ,“光景”指_________。

我还能写一句写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句有关友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我忽然觉得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穿着_______________,站在_________。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_________,雪白的衣裳_________。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_________。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 ,又想到_________。

十年(2013-2022)语文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专题4:狼(含详解)

十年(2013-2022)语文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专题4:狼(含详解)

专题4:狼一、(2020·广西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投之.:指示代词,此指代狼B.一狼洞.其中:挖洞。

C.又何间.焉:参与D.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时才明白面前那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迷惑对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2011·广东湛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二、(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

……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二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50篇(集锦)

二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50篇(集锦)

二年级下册阅读练习题50篇1、塑料袋的自述我是一个被人丢弃的塑料袋,在空中已经飞了好多天了。

我漫无目的地飘呀飘,时而东时而西,时而高时而低。

突然,我在一个高坎上被绊了一下。

哦,原来是个又脏又破的塑料饭盒。

“喂!饭盒小弟,你怎么呆在这儿呢?”我问。

“唉,昨天中午,一个小青年到饭店买吃的,我高兴地装满了饭菜。

谁知,他扒了几口,嫌味道不好,就把我扔到这儿了。

这不,风伯伯正准备送我启程哩。

”风儿把塑料盒刮到了高坎下边。

几天的奔跑,我实在是筋疲力尽,正当我有力无气地飘落在地上时,突然听到了伤心的抽泣声,侧耳细听,原来是土壤姐姐。

土壤姐姐你怎么了我问土壤姐姐看了我一眼说都怪你我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土壤姐姐。

土壤姐姐伤心地说:“你们塑料家族的姐妹们,一年又一年,湿而不腐,干也不烂,我的身体都让你们给弄坏了。

”说完,又呜呜地哭了。

听了土壤姐姐的哭诉,我也挺伤心:这能怪我们塑料家族吗?1、拼一拼,写一写。

jīn pílìjìn yǒu qìwúlìmòmíng qímiào chōu qì( ) ( ) ( ) ( )2、请给短文中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土壤姐姐哭泣的原因是。

4、听了土壤姐姐的哭诉,塑料袋挺伤心。

这能简单地怪塑料家族吗?你觉得应该怪谁呢?2、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爸爸是树干,妈妈是枝叶,我是树上的小鸟。

树干支撑着我,树叶为我挡风雨。

烈日当空,我不怕,浓密的枝叶遮住骄阳;寒风袭来,我不怕,庞大的树干托着我温暖的巢。

我为枝叶欢唱,我为树叶舞蹈,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小鸟()的枝叶()的树干()的巢()的土地()的天空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当()()乐()()3、照样子,写句子。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我是4、你认为小鸟为什么觉得自己快乐?3、怎样区分生蛋和熟蛋如果把生蛋和熟蛋混在一起,不准把蛋打破,你能把生蛋和熟蛋区分开吗?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因为不准把蛋打破,从外表上看生蛋和熟蛋又没有什么区别。

专题28:湖心亭看雪(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28:湖心亭看雪(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

专题28:湖心亭看雪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pdf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pdf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专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专题

页眉内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①离开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答案1.⑴:移动⑵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1.B2.B晏子谏杀烛邹1.略2.ABC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今者臣来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2.马良、用多、御者善南辕北辙3.行动和目的相反张姓者,偶行溪谷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石崇与王恺争豪1. ①都用尽,用来②曾经把,左右③比得上2. ⑴①击珊瑚②展珊瑚⑵枝柯扶疏,铺垫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⑷傲慢,又胸有成竹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董行成1. 神探(或:破案高手)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12册语文课内阅读集锦《三亚落日》(一)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敛()兴许()涨溢()似乎()2. 用横线和浪线分别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与拟人句,再分别造一个句子。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选段中作者分别把落日比作____和____,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三亚落日的优美情景。

选段中“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____和____的情感。

4. 文中画线部分是____句,写出了大海由原来的____色变成了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夺目( ) 感染( )2. 照词语的组成方式,仿写词语。

红扑扑(ABB式且表示颜色) _____,_____,_____潇潇洒洒(AABB式) _____,_____,_____3. 这段话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如“_____”,“_____” ,“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_____”和“_____”。

4. 落日是美丽的,那么,初升的朝阳,中午的太阳会是什么样的请你仔细观察,展开想象,也采用拟人手法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笑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天和海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烟台的海》(一)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 ning nin )重。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

小山似( si shi )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 qi qie )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像)。

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恋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或者读音。

2、读了画线的句子,你分别想到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成语。

3、“……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从句中“数百斤重”、“十几米远”我体会到_________,“竟”应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这个片段中“前赴后继”一词充分表现了__________,一个“掀”字让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语境,理解“寒流”一词的意思。

①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寒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小华的心中立刻涌起一阵寒流。

“寒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把烟台的海比作人,那么春天烟台的海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日烟台的海宛如__________,冬天烟台的海仿佛是__________。

6、片段中作者把小山似的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你还可以将小似的涌浪比作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将下列句子写完整。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像________像________……7、这段话写出冬日烟台的海_____的特点,作者采用了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_____比作_____和_____,写出了海浪的气势盛大;还采用具体数字,用_____和_____,写出__________;另外,作者还用许多词语生动反映海浪汹涌,请你作一分析: __________。

8、请你为烟台的海设计一句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

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1、用“”划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并分别用“宛如”、“像”仿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话抓住了_____、_____写夏日烟台海的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感受到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3、品读描写日出的句子,你认为作者写日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烟台的海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分别是_____, _____, _____, _____.烟台海的景观最独特之处是__________ ,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烟台的海,是_____,是一道__________,是一座__________。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_____的活剧。

”这句话中,“活剧”是指__________对这句话,你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填写并背诵有关“海”的古诗句。

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 __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记金华的双龙洞》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

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再查___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黑暗——()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5、用“”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什么吗?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____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____,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____,一条____。

9、从画线的句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卢沟桥烽火》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泄泻)在卢沟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渐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或拼音。

2、先解释点的字,再写出词语的意思。

同仇敌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词拒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寡悬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在威武不屈的正义之师面前,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加点的词语写出了中国守军_______的气势,与众不同了中国守军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半截蜡烛》(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