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第四章(交通版)
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最新版

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其他个人和组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格管理.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组织全社会参与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交通状况,每五年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确定工作目标,提出管理对策,落实经费保障,并组织实施。
对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安监、交通、建设、农机、工商、质监、卫生、规划、教育、水利、监察等部门应当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第六条道路经营管理单位、车辆所有人等有关个人和组织,应当依法履行道路交通安全义务。
个人和组织发现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或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举报。
第二章交通安全责任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和突发事件交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定期组织评价交通安全状况。
对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督促辖区单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教育公民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第八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严格车辆登记和驾驶人考核发证,严格公正执法,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聘用人员协助疏导交通,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聘用的人员不得实施行政处罚。
交通安全课的教学设计(详细教案)

交通安全课的教学设计(详细教案)第一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1.1 导入:讲解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2 内容:交通安全概述:介绍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如驾驶员素质、车辆状况、道路条件等交通安全的目的:阐述提高交通安全水平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交通法规与安全知识2.1 导入:讲解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2.2 内容:交通法规:介绍我国交通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安全知识:讲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遵守交通信号、保持安全距离等第三章: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3.1 导入:讲解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和原则3.2 内容:交通事故的预防:分析交通事故的成因,提出预防措施交通事故的处理:介绍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方法,如报警、保护现场等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讲解交通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如救助受伤人员、保护现场等第四章: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4.1 导入:讲解交通安全教育与宣传在交通安全中的重要性4.2 内容:交通安全教育:介绍交通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如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交通安全宣传:讲解交通安全宣传的方式和手段,如广告、海报等第五章:交通安全评估与改进5.1 导入:讲解交通安全评估与改进的意义和目的5.2 内容:交通安全评估:介绍交通安全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如事故率、违法行为等交通安全改进:讲解交通安全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如改善道路条件、加强管理等第六章:交通安全在家庭中的实践6.1 导入:强调家庭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和责任6.2 内容:家庭交通安全教育:介绍如何在家庭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家长榜样作用、子女安全教育等家庭交通安全实践:讲解家庭在交通安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出行前检查、遵守交通规则等第七章:交通安全在校园中的实践7.1 导入:强调校园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和责任7.2 内容:校园交通安全教育:介绍如何在校园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课堂教育、校园活动等校园交通安全实践:讲解校园在交通安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遵守校规、安全出行等第八章:交通安全在公共交通中的实践8.1 导入:强调公共交通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和责任8.2 内容: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介绍如何在公共交通中进行安全教育,如司机培训、乘客宣传等公共交通安全实践:讲解公共交通在安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车辆维护、安全驾驶等第九章:交通安全在非机动车驾驶中的实践9.1 导入:强调非机动车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和责任9.2 内容:非机动车驾驶安全教育:介绍如何在非机动车驾驶中进行安全教育,如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头盔等非机动车驾驶安全实践:讲解非机动车驾驶在安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遵守交通信号、不逆行等第十章:交通安全在特殊环境中的实践10.1 导入:强调特殊环境在交通安全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10.2 内容:特殊环境交通安全教育:介绍如何在特殊环境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雨雪天、夜间行驶等特殊环境交通安全实践:讲解特殊环境在安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降低车速、使用安全带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环节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交通安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教学课件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 安全管理概述
第二章 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交通运输安全理论与方法
第四章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分析
第五章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评价
第六章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管理
第一章
安全管理概述
一、安全管理重要性
交通运输事故惨痛教训
任何事故都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损
失和破坏。交通运输的目的,是要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或一种状态
或二者的结合。
二、基本概念
安全基本概念
隐患的特征
(1)隐蔽性
隐患是潜藏的祸患,它具有隐蔽、藏匿、潜伏的特点,是不可明见的灾祸,是埋藏在生产过
程中的隐形炸弹。
(2)危险性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安全工作中小小的隐患往往引发巨大的灾害。
因此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就决定了事故将必然会发生,只是在或迟或早
的问题,其随机性仅表现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意外触发产生而已。
(2)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从概率论角度出发,事故其实是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该
生产过程相关的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冲突的结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事故的必然性中,又包含着规律性。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
(3)重复性
针对某具体隐患,经过一次或若干次的治理后,并不等于该隐患就会从此销声匿迹、永不发
生了,也不会因为已经发生一两次事故,就不再重复发生类似隐患和重演历史的悲剧。
二、基本概念
安全基本概念
隐患的特征
(4)传播性
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常常遇到一种隐患掩盖另一种隐患,一种隐患与其它隐患相联系而存
新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对比

新《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2022年2月,公安部发布了新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公安部第163号令)将于202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2022版《办法》在保持对酒后驾驶、交通肇事致人伤亡后逃逸、使用伪造变造牌证等严重妨碍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的前提下,根据对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影响的程度,对交通违法记分做了调整,相比“2016版”交通违法与记分,2022版记分的交通违法共50项,其中7项记12分,7项记9分,11项记6分,15项记3分,10项记1分。
记分类型增加了扣9分、删除了扣2分的违法行为。
修订后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记分分值第三章记分执行第四章满分处理第五章记分减免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记分制度的管理、教育、引导功能,提升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减少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以下简称交通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累积记分制度。
第三条记分周期为十二个月,满分为12分。
记分周期自机动车驾驶人初次领取机动车驾驶证之日起连续计算,或者自初次取得临时机动车驾驶许可之日起累积计算。
第四条记分达到满分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参加满分学习、考试。
第五条在记分达到满分前,符合条件的机动车驾驶人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减免部分记分。
第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互联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业务窗口提供交通违法行为记录及记分查询。
第二章记分分值第七条根据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一次记分的分值为12分、9分、6分、3分、1分。
第八条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交通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12分:(一)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二)造成致人轻伤以上或者死亡的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三)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校车标牌或者使用其他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四)驾驶校车、公路客运汽车、旅游客运汽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百分之二十以上,或者驾驶其他载客汽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百分之百以上的;(五)驾驶校车、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二十以上,或者驾驶其他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六)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的;(七)代替实际机动车驾驶人接受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和记分牟取经济利益的。
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颁布日期:2006.08.01 实施日期:2006.12.01颁布单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7月28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00六年八月一日2006.08.01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第三章车辆管理第四章道路通行条件第五章道路通行规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机动车通行规定第三节非机动车、行人通行规定第六章交通事故处理第七章执法监督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编辑本段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
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资金投入,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编辑本段第二章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道路交通安全领导责任制,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制度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组织评价交通安全状况,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布局和交通需求编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履行交通安全职责,公正执法,依法查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履行相应的职责,并按照隶属关系指导和督促本系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
第四章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1)-事故多发点的鉴定方法答辩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事故多发地点的称谓有不同的表述prone,Hazardousspots(黑点)事故多发位置””、“事故多国内使用的多为““事故多发位置国内使用的多为”发路段””或“事故多发地点事故多发地点”4起以上含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点或交通事故多发点;起以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段或交通事故多发段。
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欧顿》道路安全工程指南》K.W.OGDEND)在)在《《道路安全工程指南一书中将事故多发位置定义为:道路系统中事故具有无法接受的高发生率位置。
北京工业大学任福田教授、刘小明教授认为:在事故次数明显多于其他路段,或超过某一规定的数值时,则该路段即为同济大学方守恩对事故多发位置作如下定义:事故多发位置是指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或特征与其他正常位置相比的某些位置(点、路段或区域)。
的路段和交叉口称为事故多发点或湖南省在全面排查治理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工作过程中,对事故多发点和事故多发路段做了500m范围内,在一年中发生3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区域称为事故多发点,道路上2000m 范围或道路桥梁、涵洞全程的事故多发地称之为事故多发路段。
black routes and black areas, accident prone locations, hazardous),从直观上解释即是指该地点事故发生的数量较其它正常地点多的地点。
其内涵包括:地点””可以是一个路口、一个路段、整条地点道路或一个区域。
具有一致性,应该统计比较同一事故多发位置对数据统计时间有要求—“较长一段时。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事故统计的偶然性,这个““时。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事故统计的偶然性,这个的长度应根据所研究道路的运营状况分析确定,时间过短,事故的偶发性过大,不能说明一般规律;过长,则路网中的道路状况、交通设施、交通量、交通环境及交通管理水平等的改变,使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我国年再次,定义中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事故的绝对次数,也可以是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各种事故率、死亡率、事故损失等不同指标,或某些事故特征的发生量(如:超速引起的)。
交通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23年5月1日)

交通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23年5月1日)交通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23年5月1日)第一章:总则本调查处理条例是为了加强交通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工作,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章:事故报告第一节:报告义务- 任何参与交通事故的当事人都有义务及时报告事故发生的情况,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车辆的基本情况等。
- 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便捷的报告渠道,提供多种报告方式,为当事人报告交通事故提供便利。
第二节:报告内容- 当事人应当如实、详细地报告事故发生的经过,并提供可查证的相关证据材料。
-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的原因分析、当事人的过错程度评定以及损失的初步估计等。
第三节:报告时限- 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在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向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如有特殊情况,可在48小时内报告,但必须说明特殊原因。
第三章:事故调查第一节:调查程序- 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人员对报告的交通事故进行调查。
- 调查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事故调查。
第二节:调查手段- 调查人员有权采取必要的调查手段,包括勘验现场、查阅相关文件和记录、询问当事人等。
- 当事人有义务配合调查,提供所需的证人证言和相关资料。
第三节: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结束后,及时编制事故调查报告,该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地反映事故的原因和责任。
-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由交通管理部门审核,并及时告知当事人。
第四章:处理与救济第一节:责任追究- 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责任追究,对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 当事人应当在法定时限内履行赔偿义务,如有异议可以提起诉讼。
第二节:救济机制- 对于受害人,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必要的救济,包括协助受害人获取医疗救治、财产损失赔偿等。
- 受害人可以向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救济,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告知申请人有关救济结果。
园林工人交通安全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园林工人交通安全管理,保障园林工人的人身安全和公共交通安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园林行业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园林养护、绿化施工、苗木运输等工作的园林工人及其所属单位。
第三条园林工人交通安全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第四条各级园林管理部门应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园林工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项培训内容。
第五条岗前培训应包括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知识、交通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
第六条在职培训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内容包括新出台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交通安全操作规程等。
第七条专项培训应针对园林工人工作中的特定作业环节,如高空作业、机械操作、道路施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章交通安全管理第八条园林工人上岗前,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并熟悉所从事工作的交通安全要求。
第九条园林工人应遵守以下交通安全基本要求:(一)上岗前应检查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反光背心、防护手套等,确保其完好有效。
(二)不得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章停车。
(三)不得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车辆。
(四)驾驶车辆时应保持车况良好,确保制动、转向、灯光等安全设施齐全有效。
(五)行走在道路上时,应走人行道,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
第十条园林工人应遵守以下道路施工安全要求:(一)施工前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夜间施工应设置警示灯。
(二)施工区域应设立安全隔离设施,确保施工区域与交通道路隔离。
(三)施工人员应穿戴反光背心,并设置专人指挥交通。
(四)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
第十一条园林工人应遵守以下车辆运输安全要求:(一)运输苗木、肥料等货物时,应绑扎牢固,不得超载。
(二)运输车辆应保持车况良好,确保制动、转向、灯光等安全设施齐全有效。
(三)运输车辆不得在道路上随意掉头、转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不同气质的驾驶员教育、管理的重点不同。多血质的要加强踏实 专一教育;胆汁质要加强耐心、细心教育。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三、驾驶员的操纵特性 驾驶员交通信息处理过程:
道路与环境
信息感知
分析判断 反馈
操作反应
汽车的运动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4.3知觉的类型
与驾驶关系密切的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 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反映。 对驾驶员来说,最重要的空间知觉是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和 距离知觉 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
距离知觉:(远近知觉),主要靠视觉、听觉和运动觉提供。视觉 距离知觉: 有时会是错觉,例如下图线段长度的判断:
以NBA球员为例,分别是奥尼尔 、阿泰斯特、姚明、麦迪。
3.3心理学实验:
四名不同气质的人,去观看具有同样热情的戏剧。又故意使他们迟到,并拦 住他们必须等中间休息的时候才可以入场。这时:A类人便大吵大闹;B类人却 在想着怎么样躲过治理人员,找到入场的办法; C类人只是站在那里等剧场休 息时入场,他坚信剧场的规定是不容改变的;D类人只是站到了角落里,怨天忧 人、哀叹自己命运不济,进而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诸多的曲折。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1)视力 通过视觉器官辨认物体细节的能力,简称视锐度。 静视力——人与视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视力。 动视力——人与视标处在相对运动状态下的视力。 一般情况下,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驾驶 员的动视力比静视力低30%—40%。(图4-3,P89) 影响驾驶员动视力的主要因素 显示时间 :照度为75Lx时,视觉对象的显示时间由0.04s减少到0.01s,
A-发现物体;B-确认是人;C-确定运动方向;L-亮小灯;H-亮大灯
为安全角度讲,忌穿黑色衣服,鲜艳为好。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2)视觉适应与炫目 人眼对光线明暗程度的突然变化,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暗适应:由明处进入暗处时,起初视觉感受性很低,然后逐渐 提高,这个适应过程叫暗适应。通常基本适应要3—6min,完全 适应则需要30min。 明适应:由暗处进入明处时,视觉的适应过程叫明适应。完全 适应一般需数秒至一分钟。 为保证行车安全,城市与郊区道路夜间照明要逐步过渡,白 天进入照明不好的隧道暗适应时间长也容易引发事故。 炫目:即眼睛受强光刺激后,出现的暂时性的视觉障碍。可分 生理炫目、心理炫目两类。 生理眩目:强光射入眼球内,视野中极高的亮度或视野中心与背景间较大
垂直线和水平线的错觉
谬勒-莱依尔错觉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影响行车安全的距离知觉方面的错觉: 高速超车或转弯时,道路好像比实际变窄了; 下长坡后再上缓坡会感觉坡度比实际更陡; 前照灯照低时,好象车向低处走,前照灯照高时, 好像车向高处走; 对近处目标的距离估计误差偏大,对远处目标的距 离估计误差偏小; 连续圆周运动往往误以为是椭圆运动; 汽车双层轮廓标志灯,往往给人造成2个汽车的错 觉,同时又会使驾驶员觉得道路标高似乎在逐渐上 升;
车辆、道路等
事故数 17662 12809 死亡 4607 3469 受伤 15559 —
2004 465083 2005 417355
2004年道路交通事故因素统计图 a)事故数 b)死亡数 c)受伤数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交通特性的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资料均表明,由驾驶员直接责任造成的交通事故 占全部交通事故总数的70%—90%,在驾驶员、行人、乘客和骑 自行车者等交通直接参与者中,驾驶员是与交通安全关系最为密 切的人。 研究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对减少交通 事故、保障交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驾驶员个性特征 1.性别差异: 男性:外倾,反应快、易冲动、忽视危险和困难,有身体优势; 女性:内向,反应慢、谨慎、依赖性强、无身体优势; 2.年龄差异: 年青:学习快、反应快、紧急情况处理好; 年长:经验丰富、稳重、一般情况下事故少。
视力由0.9降至0.4。一般察觉需要0.4s,辨认需要1.0s 相对运动速度 : 500Lx照度下,运动角速度由0增加到100°/s,视力由 1.2降至0.3。角速度大于72°/s时,动视力模糊不清。车速由60km/h提高到 80km/h,驾驶员辨认道路交通标志的视认距离则由240m降至160m。
目标物运动方向 :目标作垂直方向移动比水平方向移动视力下降得多。 年龄:年龄越大,动视力衰减得越多。 背景物的照度 :目标物运动速度为40°/s:照度为50Lx时,某驾驶员的
指从环境(包括车外、车内环境)传来的信息,被驾驶 员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接收,通过向心 神经传至大脑中枢器,产生相应映像的过程。此阶段要求敏捷 而准确,会出现的问题是感知迟缓或感知错误,因此阶段原因 造成的事故占驾驶员事故的一半。 指将感知信息与知识经验对照、分析并通过思考、判 断做出意志决定的过程,对车速、距离的判断最为重要。
第四章 交通心理与交通安全
更合适的题目应为: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更合适的题目应为: 概述:统计数据可表明交通事故组成因素中,交通参与者的因素
占很大比重,参与者又分为驾驶员、非驾驶员,前者是重点。
起因 年份
驾驶员
事故数 死亡 93550 91062 受伤 435787 —
乘员行人自行车等
事故数 35144 20090 死亡 8920 4207 受伤 29518 —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4.2.知觉特性: 选择性:对众多客观事物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如行车时看 到标志板,作为背景的原野等知觉是迷糊的。而有时路面、 行人是知觉对象,标志板成为背景。 理解性:知觉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知觉 对象产生理解后,获得事物的整体反映。 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人总是把知觉对象作为 统一的整体对待。 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 然保持不变。如远方的车驶近时,大小颜色都在变化,但知 觉仍视为同一对象。
夜视力——夜间光线黑暗环境下的视力。 影响驾驶员夜视力的主要因素 照度 照度增大,视力提高,照度在0.1—1000Lx范围内, 两者几乎成线性关系。
在10Lx照度下,视力只有日落前的50%,完全黑暗时,视力 只有白天的3-5%。 原因:锥视细胞功能下降,杆式细胞不辨细节、颜色,导致 视物不清,人称黄昏为“魔鬼时刻”。
动视力为0.5;照度增加到100Lx,其动视力增加到0.7
第四章 人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行驶中的视觉空间特性
注视点:随车速升高而变远,40km/h为180m、72km/h为360m、 105km/h为600m,形成“山洞视”,易导致道路催眠。注视点从 仪表变动到路面或路边需要1s左右。 标志牌:放置位置、排列间距、文字高度要适应道路速度。 速度确认:驾驶高速时,判断速度比实际偏低,遭遇障碍时( 行人、收费站)会减速不足。(收费站前设计多道减速标线的原因)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4.1.感知的定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 所产生的对事物属性的反映。 (1) 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一般地说,只要个别感觉器官 的活动就行了。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 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反映。需要有各种感觉器官联合的活动,才 能形成一个事物的完整形象。 联系: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 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感觉的 有机联系。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除初生 婴儿以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目标物的颜色
使用近光灯照明时: 白色、黄色视标最容易辨认; 绿色、红色视标次之; 蓝色视标最不易辨认; 使用远光灯照明时: 红色、白色、黄色视标容易辨认; 绿色视标次之; 蓝色视标最不易辨认 。
对比度
认知距离--发现视标的距离;确认距离--能够辨清视标的距离。 视标的对比度大时,认知距离与确认距离之差较大,驾驶员有 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应付各种事变,有利于行车安全; 视标的对比度小时,认知距离与确认距离相差极小,即从发现 有“物”到确认是“何物”的时间太短,对行车安全极为不利。 具体数据见表4-1(P90)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多。 年龄:20—30岁之间的驾驶员夜视力最好,之后年龄愈
大,夜视力愈差,60岁的人其夜视力只有20岁人的1/8。 物体大小与高度:主要受灯光影响。
行人辨识:根据衣着颜色,从发现物体、辨识是人、确
定运动方向的距离如图4-5,黑衣人有对向来车时如图 4-6。
感知
判断
第四章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三、驾驶员的操纵特性 由远心性神经将驾驶员的意志和决定传至效果器(指 运动器官手和脚等),效果器发出动作,操纵汽车正常行驶。 实际驾驶过程中,感知、判断、操作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感知是判断的前提,判断是操作的依据,操作是感知、判断的结 果。在这期间存在反馈环节。 在操作过程中,执行结果的信息又被重新感知, 即反馈,如果发生了偏差,汽车没有按照驾驶员的意志行驶,将 通过修正偏差,使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意志行驶。 整个驾驶过程就是感知、判断、操作(包括反馈) 整个驾驶过程就是感知、判断、操作(包括反馈)持续不断地 循环过程,任何一项的错误将导致过程的失败(事故)。 循环过程,任何一项的错误将导致过程的失败(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