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真题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构成。
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②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且具有单向性。
2、食物网:食物网是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①输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光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热能(如蚯蚓、蜣螂、秃鹰等)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必要)④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形式:热能2、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解析】
读图知甲、丁为双向关系,且乙、丙、甲
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 CO2库,戊为分解者,群落还包含戊,A错误;乙1、丙1间 也存在竞争,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D错误;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
【答案】 B
考向2 与生态系统功能相结合的综合考查 2.(原创题)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进行了相 关研究,如下表所示。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 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据此判 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B.自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 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
【思路分析】 正确解答此题应从以下2点突破:
)
①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
【解析】 依据表格中各生物种群的个体消化道内的 食物组成及图2的碳循环途径可判断C为生产者,B、E、 D、A均为消费者,图2中的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 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或大气中的CO2)。图1中的E和B 均以C为食,二者形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的食物比例C∶E =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1/2x÷ 0.1+ 1/2x÷ 0.1÷ 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时,设B中的 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2/3y÷ 0.1+1/3y÷ 0.1÷ 0.1=40y; 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从表格 分析知,食物链(网)中的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富集了较多 的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对此湖泊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 的影响。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

规律方法——生态系统 4 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 (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至少有“3” 个指出箭头的 D 为“生产者”,至少有“3”个指入 箭头的 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 D→A→B,确定 A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若问 D、A、B 具体是什么生物,则 D 主要为绿色植物, A 主要为动物,B 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图示中 D、A、B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但食物链(网)中只 包括 D 和 A。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物质循环角度 看,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 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特例分析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 分解者 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动物都是 秃鹫、蚯蚓等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以动植 消费者 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
项目 营养 方式
生物 种类
生产者
消费者
自养
异养
①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绿色植物、蓝藻 等 ②能进行化能合成 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营寄生生活的 植物(如菟丝子) 和细菌、病毒等
分解者
异养
①营腐生生活 的细菌、真菌 ②腐生动物, 如蜣螂、蚯蚓 等
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2.连线
【自练自测】
1.判断正误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 利用。(2014年江苏)( )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2014年海南)( ) (3)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 被鱼类捕食,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2012年海南改编)( )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名师课件(必修3)

3.复习方法 ①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 ②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 知识进行分析。
谢谢观看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纲考频】
2016年最新考纲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知 识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Ⅰ) 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容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2.复习线索 ①以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实体为主线,串联出结构及物质 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从而达到对稳定性机制 的全面理解。 ②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现这一原理为主线,分析各种 结构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的功能。 ③复习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应从理解概 念入手,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摄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 清具体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层面和所属的生物多样性的价 值。
近5年全国课标统计 5年4考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考
5年1考 5年2考 5年0考 5年0考 5年0考
【备考指南】
1.考情分析 (1)考查内容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② 物 质 循 环 的 实 例 —— 碳 循 环 图 解 与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图 解。 ③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热点) (2)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部分稳态与环境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模型图示:
(2)相关说明: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 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 整的食物链。 ②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 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③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 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 者,第二营养级。
(×)
(5)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但不同消费者所处
营养级不同
(×)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 )
2.连线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3.连线食物链中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及其营养级级别
4.观察下面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特例
细菌都是分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 解者 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 费者 泄物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是绿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原核生物也是生 色植物 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产者
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5)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__量__、__分__解__者_____。 (6)食物网中各生物间的关系包括 捕食 和 竞争。 (7)图中“吃虫的鸟” 不是 (填“是”或“不是”)一个种群。
[师说考点·解疑难]
1.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划分及在认识上的误区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 8 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_草__→__食__草__昆__虫__→__蜘__蛛__→__青__ _蛙__→__蛇__→__猫__头__鹰___。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 三、四、五、六 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_狐__、__猫__头__鹰__、__吃__虫__的__鸟__、__蜘__蛛__、__青__蛙__、__蛇__。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要点探究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③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3.不同环境污染的共性:
(1)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的共性。
栏
目
①成因:植被减少(吸收CO2、SO2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 链
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D )
栏
目
链
接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 产量下降
要点探究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 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
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栏
目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
链
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接
解析: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 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 能最终毁灭。
要点探究
考点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五种环境问题的比较:
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危害
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①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栏 ②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目
主要是硫的氧化物(SO2等) 溶于雨水后降落到土壤或
栏 目
全__部__基__因__和各种各样的__生__态__系__统____。
链
接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__基__因____多样性、__物__种____
多样性、生__态__系__统__多样性。
基础回顾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栏
答案:①-c ②-a ③-b
目
__护_。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栏 目 链 接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二. 学习内容:本讲重点复习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相关特征和问题分析三. 教学重点:1. 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物群落的概念。
四.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五. 学习过程:(一)种群1. 概念生活在特定环境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概念:一定区域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相同的。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动物);样方法(植物)出生率 概念:种群中 的个体在 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和死亡率 意义:决定种群 和 的重要因素。
年龄组成类型:类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
性别比例 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饲养的种群,如鸡、牛。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的昆虫,如白蚁、蜜蜂。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数量。
3. 种群数量的变化;变动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两种增: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 增长。
特点:种群数量 。
(2)种群数量增长的“S ”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 值(K 值)后,将 增长,或在K 值左右保持相 对稳定。
当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影响种群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数量变化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的因素 人为因素:4.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合理利用,保护 资源。
防止害虫。
(二)生物群落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的总和。
结构类型:形成原因: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 。
垂直结构:在 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水平结构:在 方向上,因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等因素使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2.据图回答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问题(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8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狐属于次级消费者,占第三营养级;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2)三个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高频考点·讲练悟通] 命题点1 1.(2018·苏州检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真题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5年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2.(2015年天津卷)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个体,乙表示种群,丙表示群落,丁表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群落应包括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2017年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
(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2类)
【解析】(1)该地成为荒地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也有可能存在,所以,从此地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两者为捕食关系;杂食性鱼类又与昆虫共同捕食水草,两者为竞争关系,故杂食性鱼类与昆虫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用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呈带状分布的种群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4)水草与浮游生物类中的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两者会争夺该水域中的资源。
若水草部分死亡,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资源增多,且水草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等可被浮游植物利用,故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都以浮游生物类为食,浮游生物类中既有浮游植物,又有浮游动物,同时杂食性鱼类还以水草和昆虫为食,故这三种生物类群中既有初级消费者,又有次级消费者。
以蛙为食,又被猛禽捕食的生物有爬行动物(如蛇类)、哺乳动物(如鼠类)、鱼类(如肉食性鱼类)等。
4.(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
态系统的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
5.(2016年四川卷)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
呈____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摄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
(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解析】(1)豌豆蚜虽然是动物,但其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施用蔬果剂后,仍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分析题意可知,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可取食利马豆,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消费者摄食有机物后,经消化吸收,将其中的一部分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以食物残渣的形式排出体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根瘤菌属于固氮微生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同时利马豆可将自身合成的有机物供根瘤菌利用,故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见,除去部分利马豆的豆荚
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反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小,故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