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念奴娇-赤壁怀古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二、教学重点1、感受苏词豪放词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是清乾隆手书,上面写了“虫二”两字,表示这块地方风光美好宜人。

很多人不解其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这两个字应该加上两个边框,读作风月无边,盛赞风景之美。

古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总会产生不同的奇思妙想,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著名词人苏轼来到传说中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后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知人论世【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

历时五个月,苏辙等人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苏轼,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作,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8729;赤壁怀古》【乌台诗案】(四)解题这首词词牌是?“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赤壁矶头怀古的情感。

教学时,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苏轼怀古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怀古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典故和寓意,感受苏轼的怀古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历史画面: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当时英雄辈出,赤壁之战更是家喻户晓。

请大家谈谈对赤壁之战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

(2)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寓言和历史典故,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怀古之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2)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朗读、讨论,我们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美,感受了苏轼的怀古之情。

希望大家能够背诵这首诗,将苏轼的豪放派风格融入自己的文学修养之中。

六、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怀古之情七、作业设计1. 请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境美,不少于10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精选10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背景。

(教师略作提示)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

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

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

)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优秀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优秀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热爱和敬仰。

(2)体会诗人豪放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诗句理解。

2. 诗歌背景和诗人的情感分析。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审美情趣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释义和诗句的理解。

2. 诗歌背景和诗人的情感分析。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审美情趣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诗人的审美情趣。

3. 采用合作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赤壁古战场。

(2)简介诗歌背景:东汉末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诗人苏轼感慨万千,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诗句。

(2)分析诗人的情感,如对历史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6. 作业布置:(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千古赤壁,豪情万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篇目,群文分析根据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指导思想,本课的教学篇目确定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杜牧的《赤壁》,以“千古赤壁,豪情万丈"为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把握诗词内容,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思想感情,体会苏轼在失意中的旷达与豪迈情怀。

其中与“赤壁”相关的历史事件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两篇课文联系在一起,主要从题材、风格、手法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鉴赏比较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相同题材的作品,通过知人论事,从中感受作者的人生际遇、观点态度。

“豪情"则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两篇课文联系在一起,这两首词主要鉴赏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同一风格的作品,从中体会不同的豪迈情怀,进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苏子的人格力量。

课前预习相关背景材料,了解关于“赤壁”的那些人、那些事。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东坡生平及思想,理解其豪放风格,总结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及鉴赏方法;2、在比较鉴赏中,加深对作者不同风格特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解读;3、领悟东坡身处逆境却能乐观豁达的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的处世能力。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熟悉东坡生平及思想,理解其豪放风格,总结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及鉴赏方法;2、在比较鉴赏中,加深对作者不同风格特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解读;3、领悟东坡身处逆境却能乐观豁达的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的处世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在烟波浩淼的长江岸边,于悬崖绝壁之上,“赤壁"二字清晰可见,字迹苍劲有力,气势宏伟。

面对昼夜不息的江水,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赤壁战火中的刀光剑影,还有“羽扇纶巾”英姿飒爽的周郎,还有“酾酒临江,横朔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还有“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子及其友人……自幼亲近山水、热爱自然的北宋文坛领袖苏东坡,在“赤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今天我们将用智慧的双眼、比较的方法,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心情。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快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潇洒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宽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概宏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概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乐观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同学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同学,对学习资源利用和学问信息的猎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力量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深厚爱好。

2.学习习惯:学问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觉和自主学习力量。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沟通与协同争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采纳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美丽,感情深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同学多多诵读,品尝语言,感悟意境,特殊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同学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育了同学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可直接编辑使用).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可直接编辑使用).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 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 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3.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婉约与豪放词不同的妙处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解说:这一曲豪迈悲壮荡气回肠,唱的是汉末时期社会动荡,英雄辈出豪杰争霸,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各地,谋士武将如云,孙权霸居长江以南,聚东南精英,刘备有关张二弟诸葛军师,最终以赤壁之战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千古英雄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

800多年后,北宋一位伟大的词人在古战场故地曾游,慕英雄之业,怀千古之思,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推进新课,听范读,并整体朗诵感知。

解题:念奴娇”是词牌。

念奴娇:本因唐代天宝中期,著名歌妓念奴得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怀古”是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整体感知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上阕:(赤壁) (怀古)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下阕:(怀古) (伤今)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所慨 : 多情善感风流潇洒早生华发才华横溢人生如梦四、品评上阙(赤壁)(一)研讨:起首三句写景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比较赏析)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幻片1】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请问,他是谁?——苏轼。

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

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课题】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2、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

请大家看时结合词的内容想象。

你看完之后,有何感受?结合你刚刚读诗的初步理解(豪放)。

宋词在风格上有豪放和婉约之分,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这首词是豪放派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犹如贝多芬的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

因此我们读时要铿锵有力。

3、生个别读。

谁来读一读?将这种气势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读出点气势,朗读时如行云流水。

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4、齐读。

要把这种气势读足,我们还需细细的咀嚼。

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

【幻灯片3】三、合作探究(一)上阕1、人说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要唱苏轼的词都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然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这是唯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

下面请同学们来品一品,你品味出了什么?【明确】“大江”空间之广阔,“千古”时间之悠久,人物之众多。

①字面: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把他们都淘洗净吗?②面对长江我们会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谁的感慨?(孔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已”喻指时光的流逝。

孔子早就有这样的嗟叹,苏轼登赤壁临长江,也会由这滚滚的江水想起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声匿迹,不再有当年的光彩。

苏轼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并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气势恢宏,笔大如椽,但苏轼挥起这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三国周郎赤壁”交代了什么时代?(三国)什么地点?(赤壁)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

3、在我看来,“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

这里,周郎是指周瑜,能否改成“周瑜赤壁’?联系课下注释揣摩一下。

明确:“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这是一个有亲切意味的美称。

赤壁,原不属于哪个人,词人却让他归了周瑜,赤壁因周瑜而著称。

反过来,周瑜指挥了赤壁大战而扬名,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

接下来,词人浓墨重笔描写赤壁的景色。

【齐读】4、我们知道,古人作词讲究炼字,留下许多炼字佳话。

【幻灯片4】下面请同学们品一品,你喜欢哪几个字?【讨论】结合图片来细细的咀嚼。

【明确】“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

“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石:从形的角度,写出了山石奇峭高峻。

“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水:从声的角度。

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卷”: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犹如白雪。

从色的角度。

“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

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词人从不同角度而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描写出赤壁景色的什么特点?(雄奇壮阔)【板书赤壁雄奇景】把我们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这种境界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群雄逐鹿,三国鼎立。

群雄割据。

问鼎中原。

英才辈出。

)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种写法叫?(衬托的手法)我们齐读上阕,再次感受这赤壁雄奇景。

(二)下阕6、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你们的心中,可堪称英雄的有谁呢?(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的曹操,流行歌曲;驰马射虎的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隆中对策的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身是胆的赵子龙…)真是“一时多少豪杰”!7、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作者却情有独钟地认为周瑜是英雄,我请个同学读描写周瑜的句子,【个别学生读】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讨论】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制了一个表格。

【幻灯片5】①“遥想公瑾当年”,“当年”指何时?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正意气风发。

②“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

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周郎与她结婚,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

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小乔在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把他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写,是不是诗人的疏忽了?应把“初”改成“出’比较好吧?写他的婚姻生活,是否是闲笔?【明确】“初”刚刚开始,“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

在这里,词人玩了个时空穿越,因为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看似闲笔,其实不闲,有意用这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嫁给他主要衬托周瑜的,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周瑜什么呢?(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③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深谙兵法,八十万大军直下江南,不可一世。

当时周瑜只有34岁,作为东吴的主帅,本来应一身戎装,一脸严肃,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什么是羽扇纶巾?(羽扇是鸟羽所制的扇,纶巾是青丝编成的头巾。

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这是儒将的行头)把周瑜描写成儒将,风度翩翩。

④接下来,又写其谈笑。

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火光中,在刀光剑影中,周瑜这一笑,比星空还灿烂,写出了周瑜临战前的从容镇定,稳操胜券。

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很容易挫败了敌人。

老师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一个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可以吗?【明确】“樯橹”指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

借代的修辞,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在这里,词人怀着极大地热情赞颂周瑜【板书英雄周瑜颂】。

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我们一开始不是说他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吗,他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难道他也有不如意吗?在哪一方面?政治上。

谁来说说这首词的背景。

从某种程度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

8、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此时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词人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什么关系?(对比)在诗中如何呈现?有几层?我们看大屏幕,填一下表格:【幻灯片6】【明确】①年龄:方才我们说过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

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

②外貌: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

③婚姻生活;周瑜有倾国倾城的江南美女小乔相伴,苏轼被告贬黄州之前,【幻灯片7】便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弗,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他曾经为她写了一首读后令人柔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远处话凄凉。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三组对比,都是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下文重要对比应是什么对比?④事业上的对比。

周瑜34岁就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报国无门,【幻灯片8】所以苏轼在他《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这样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若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什么意思?想我一生的功业,就是被贬到黄州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惠州,儋州,可谓满纸芳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泪眼朦胧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词人孤独的背景,事业上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

【幻灯片6】我们看一下表格: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在这里,苏轼写周瑜就是为了写自己,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9、【幻灯片3】最后词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明确】“人生如梦”,写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

正如苏轼《赤壁赋》在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尤其会有这种喟叹。

他为何有这种概叹?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但是已近知天命之年,就没有机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