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省情教案分解

合集下载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教案标题:贵州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贵州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了解贵州省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对贵州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呈现一张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贵州省的大致位置。

2. 播放一段介绍贵州省地理特点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活动:3.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贵州省的城市或景点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该城市或景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信息。

4.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海报或PPT,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城市或景点的特色。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5. 小组展示结束后,全班共同讨论并整理出贵州省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总结。

拓展活动:6.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贵州省的一个民族风情展览。

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贵州省的民族,展示该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特色文化元素。

7.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贵州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口头报告,表达自己对贵州省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评估活动:8. 教师提供一份关于贵州省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贵州省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贵州省地理位置地图2. 贵州省地理特点的视频3.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4. 海报或PPT制作工具5. 角色扮演服饰和道具6. 问卷调查表格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贵州省的历史、经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贵州省的一些重要景点或民族村寨,深入体验贵州省的风土人情。

3. 学生可以进行贵州省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如手工艺品、服饰等,展示贵州省的独特文化魅力。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贵州省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培养对贵州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

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三年级

同学交往快乐多(教案)韩静洁城关镇寨沟小学【授课内容】同学交往快乐多【执教人】程辉(河南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执教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在同学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理解和谅解他人。

2、使学生知道与同学交往的好处,从而学会珍惜友谊,乐于交往。

3、让学生了解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体会如何与人交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教学方法】故事启发、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课前准备】学生:填写交往记录卡[回忆和同学交往中出现那些磕磕碰碰的现象,如何处理的,效果如何]教师:课件【辅导过程】一、音乐激趣尝试快乐活动1:互动交流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播放歌曲“找朋友”,学生随歌曲做动作)[点击播放歌曲]2.你们在一起做游戏心情怎么样?(突出心情快乐)教师小结:和这么多同学伙伴在一起学习、游戏、交流见闻会让我们感到多快乐(板书:同学交往快乐多)(此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探究明理感受快乐活动2 听故事,明道理1、同学交往中,有时因说话不注意,会发生小小的不愉快;在游戏中,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请听故事《四个好朋友》[课件动画演示]2、让学生说说四个好朋友哪些方面做得好。

活动3 迁移生活感悟快乐[谈自己]1、同学在交往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呢?你当时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小组内交流交往记录卡3、小组推荐哪些同学处理的最好?全班一起讨论。

4、教师要针对学生中常见的不当人际交往问题要重点引导分析这样做的后果如何,有无更好的办法。

最后强化明理:朋友相处要友好,互相谦让有礼貌。

有了误解要学会换位思考,谅解对方,烦恼就会离你而去,欢乐和友谊就会用永远陪伴你。

(活动2、3从童话故事迁移到个人的生活实际,通过讨论探究,目的使学生懂得在同学的交往中要宽容、理解和谅解他人,做到文明礼貌,团结友爱。

欢乐和友谊就会用常伴。

三年级省情教案

三年级省情教案

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

2. 探索并发现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探索并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3.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对其特点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2. 地图或模型展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

3. 图书、图片或视频资源,以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4. 学生绘制地图的材料,如纸张、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海报展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特点、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索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 展示地图或模型,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所在省份的位置。

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特点,如地势、气候、自然资源等。

了解省份的历史和文化:1. 利用图书、图片或视频资源,讲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2. 引导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

培养学生的热爱和自豪感:1. 组织学生绘制自己所在省份的地图,标出重要的地理特点、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所在省份的喜爱和自豪之处。

3. 带领学生合作制作一份关于自己所在省份的小册子或海报,展示给其他年级或学校。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于自己所在省份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对其特点的影响。

3. 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热爱和自豪感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名胜古迹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历史和文化。

三年级省情教案 -完整获奖版

三年级省情教案 -完整获奖版

主题一地图上的河南学习目标:1、掌握地图上的河南,知道河南的由来。

2、了解关于河南的知识。

学习重点:掌握地图上的河南,知道河南的由来。

学习难点:掌握记住关于河南的知识。

学习方法:五步学习法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一、定向诱导1、诱导、导入新课我们是哪个省的?你想知道关于河南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河南。

板书课题:地图上的河南2、定向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地图上的河南,知道河南的由来。

2、了解关于河南的知识。

二、自学探究出示自学提纲:1)河南的由来,为什么河南简称“豫”?中国面积很大,有多少个省?2)在地图上指认与河南省相邻的省份,在课本2页上的地图上填完整。

3)河南省的轮廓像什么?全省土地面积多少?占地总面积多少?在全国位居第几位?河南省和哪6个省份相邻?学生自学三、展示答疑1)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因为大部分地区在河南以南,所以称为“河南”。

古时候,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生长着大象、老虎等动物。

我们的祖先经常将捕到的大象牵回家喂养,并根据人牵大象的形状造出了象形文字“豫”至今,河南仍然称为“豫”。

中国面积很大,有34个省。

2)河南省东面是山东省和安徽省,西面是陕西省,北面是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面是湖北省。

3)从地图可以看出,河南省整个省域的轮廓好像一片叶柄朝东的树叶。

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位居第18位。

河南省东面是山东省和安徽省,西面是陕西省,北面是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面是湖北省。

四、拓展延伸仿照地图画出河南省的形状。

五、反馈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记住与河南省相邻的6个省份。

主题二河南省的行政区划学习目标:学习河南省的行政区划。

学习重点:掌握河南省的17个省辖市地大致位置。

学习难点:在地图上认识河南省的各个省辖市。

学习方法:五步学习法学习过程:一、定向诱导1、诱导你想了解河南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关于河南省的详细知识。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

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标题:小学三年级省情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省情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3. 发展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 了解所在省份的地形地貌特点。

3. 了解所在省份的气候特点。

4. 学会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进行调研和表达。

教学准备:1. 电子地图、纸质地图和图表。

2. 学生调研表格和问卷调查表。

3.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所在省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所在省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省情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所在省份的了解和认知。

2.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10分钟)- 使用地图,指导学生找到所在省份的位置,并介绍其周边省份。

- 展示所在省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了解省份的行政划分。

3. 地形地貌特点(15分钟)- 使用地图和图片,介绍所在省份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所在省份的地势高低和地貌类型。

4. 气候特点(15分钟)- 利用图表和气象数据,介绍所在省份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量等。

- 引导学生思考所在省份的气候对当地人民生活和农业产业的影响。

5. 调研和表达(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当地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等。

- 学生利用调研表格和问卷调查表,调查和收集相关信息。

-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调研结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对所选话题的了解。

6.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在省份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 对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展示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了解所在省份的历史、经济和人文特色。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或博物馆,加深对所在省份的认知。

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

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

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省情礼仪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基本的省情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 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 省情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海报,介绍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 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不同场景下的省情礼仪行为。

3. 小组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合作讨论和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PPT或教学海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省情礼仪?”和“为什么省情礼仪重要?”的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海报,向学生详细介绍省情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解释省情礼仪是指在不同场合下,遵守一定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行为方式。

Step 3:规范与准则(15分钟)展示一些视频或图片资源,让学生观察不同场景下的省情礼仪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注意言行举止等。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例如: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讨论并展示该场景下的省情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鼓励学生展示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在学习省情礼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促进他们对礼仪意识的深入思考。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并分析其中存在的礼仪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和传播省情礼仪。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礼仪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礼仪意识和技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省情礼仪展览或活动,加深对省情礼仪的理解和认识。

河南省情三年级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教案

河南省情三年级省情第1课
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河南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知道“豫”的由来;
3、让学生从小树立为家乡争光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与河南相邻的省份都有哪些;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河南为什么简称“豫”?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河南”的位置么?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河南省的地理位置》。

二、“豫”的由来:
师:课件出示《河南省地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想一想:河南的的简称的来历是什么?河南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生:认真观察后,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找出与河南相邻的省份:
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的观察地图,找出与河南相邻的省份有哪些?
生:仔细观察地图;
师:巡视指导;
生: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年级省情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省情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礼仪本组概述:主题设计主题:1《谁的走姿最矫健》——规范的走姿能体现动态的美,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人们常说“行如风”,就是指行走要轻盈自然。

2《鞠躬致意》——鞠躬致意是一种常见的礼节,源于我国的先秦时代。

3《鼓掌致意》——鼓掌致意是国际通用的礼节。

鼓掌要做到用力适度,时间适宜,五指并拢,掌心相对置于胸前。

设计理念:1、选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礼仪常识,对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小学生尽快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分享活动的快乐和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坚持方法创新,把创造和应用切实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选择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科学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礼仪》共3课:1、谁的走姿最矫健2、鞠躬致意;3、鼓掌致意;教学重点:选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礼仪常识,对小学生从坐、立、行、语、体态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小学生尽快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学习的弊端,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设计流程第二单元课题 2.1谁的走姿最矫健教学目标:1、看图了解谁的走姿最矫健?2、理解规范走姿应做到哪几方面。

任务评价:1、理解规范走姿应做到哪几方面。

2、知道不规范的走姿有哪些害处?教学准备:教学白板教学过程:一、自学1、看一看,议一议谁的走姿矫健?谁的走姿不得体?为什么?2、你知道吗?规范的走姿能体现动态的美,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黄河之滨我的家乡课题:河南省情概目标: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河南历史文化,矿产,区位优势难点: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教学过程:一、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

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

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

河南水资源丰富。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

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

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

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我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898公里。

截至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

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

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市场潜力巨大。

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

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六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

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省委立足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

“两大跨越”是指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两大建设”是指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两大建设”是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河南发展未来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课时中原名城省会郑州课题:中原名城省会郑州目标:了解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美好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爱母亲河重点:五龙峰景区和炎黄二帝景区难点:炎黄二帝景区教学过程: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原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6公里处,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岳山,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

景区依据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旅游、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黄河之旅的龙头。

[五龙峰景区]五龙峰景区是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区,这里三面环山,五峰攒簇,故取名五龙峰之名。

山坡上8根粗大的管子,尤如8条巨龙盘绕在山腰间,通过24.5公里的人工水渠,流入市区,这个现代化的中型提灌站每天从黄河提取50万吨河水,除供给郑州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65%以外,还灌溉着附近的10万亩农田。

把人们“五龙吸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人们形象地把这里比喻为“郑州人民的生命线”。

在五龙拱卫的山麓平地中,是繁花似锦的小花园,花园正中心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刻成的塑像——“哺育”。

“哺育”塑像座落于一个硕大的梅花池中央,高5米,重12.5吨,通体呈乳白色,“母亲”发束魏髻,身装唐装,怀抱甜睡的婴儿,形态凝重而高洁,表情安详而慈惠,她背依巍巍岳山,面向滔滔黄河,在壮丽山河的映衬下更显得端庄、惠美。

“母亲”是黄河的象征,黄河是母亲的化身。

塑像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黄河与华夏民族的血肉联系和母爱亲情。

塑像主题构思奇妙,造型逼真,人物传神。

“哺育”塑像曾作为省、市电视台的开播画面,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荧屏,是景区的标志性塑像。

[炎黄二帝景区]该景区包括二帝塑像、广场、祭坛三大部分,按中国传统手法,布置为中轴线,轴与磁北交角为北偏东17°23′20″。

二帝像高为106米,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头胸系由钢筋砼框架结构支撑外壳、外壳面采用花岗石雕砌,其下部以山体为身。

塑像以山为体,使山人合一,浑然天成,融黄河、黄土、黄帝三者为一体,以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的艺术效果。

二帝像用花岗岩雕筑而成,一个威武刚强、凤目龙隼、气宇轩昂,一个广额纯朴、智慧慈爱,他们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

炎黄广场长500米,宽300米,从山前一直延伸至黄河老滩,总面积15万平方米。

环广场为景区迎宾大道,从二帝塑像山体北坡脚至迎宾大道北道路中心为500米广场范围,东西迎宾大道内围合成300米宽的广场,从两侧道路向内栽植40米宽的柏树林,用以突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沿二帝塑像至黄河为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设60米宽的坛道,以坛为中心,坛道两侧南为八鼎,北为八簋,垂直于南北轴线对称设计万姓先祖纪念堂。

广场按地形分为三级,一级广场中有一尊6米高的青铜主鼎--炎黄鼎;二级广场两边对称,放置5米高的钟与鼓,喻钟鼓长鸣,炎黄子孙戒骄戒躁、再创辉煌;三级广场坛道两侧,分置4米高的青铜鼎8尊,与炎黄鼎合成九鼎之数,意为九州炎黄子孙共祭先祖,更象征祖国领土完整,江山永固,繁荣昌盛,永远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位于三级广场的纪念坛是祭祖大典的地方,连基座总高12米,总面积为8649m2。

呈三级梯形座落在三层台上,石质台面,中心为石琮,琮外方内圆,八块拼成,代表四面八方,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琮兼圆方,象征天地的贯通。

炎黄二帝巨塑于1987年开始筹建。

得到各界人士和众多海外炎黄子孙的鼎力支持,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建成之后,将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和旅游观光之胜地。

[黄河外滩景区](星海湖)览大河风光:与黄河零距离接触,感受黄河的宽厚、博大、壮阔,体味其“悬、险、荡、阔、浊”的特点。

品黄河文化:《黄河古韵》、《饮水思源》、《渔归》、《十二生肖》《少林功夫》雕塑小品以及水车等反映了黄河渊源流长的文化。

赏水乡小景:20000平方米的渚清湖四周,绿树成荫。

有滑车桥、滚筒桥、水上竹筏、独木桥、脚踏水车等水上娱乐,有问鱼桥、波浪桥、荷风桥、水云亭、观澜亭、知鱼亭、鱼荷亭、茅草亭等造型独特的水乡小景。

游花的海洋:灿若黄金的金钟花,在早春绽放;碧桃、寿星桃、山桃扎堆儿怒放,让人总想起“人面桃花”的诗句;缤纷的樱花,嫣红的海棠,姹紫的紫荆,令人怜爱的石榴花,长开不谢的月季花,更有那风情无限的荷花,都在向你诉说着夏天的花语。

康体娱乐:沙滩排球、沙滩竞马、荡绳软梯、绳笼钻网、踏板荡绳、磨秋、秋千踏道、跷跷板、原木攀岩。

休闲惬意:浅滩踏浪、浪里泛舟、岸边垂钓、帐篷夜宿、野味烧烤、混水摸鱼、黄河泥浴。

游路:金元宝铺就的“金钱路”,“梅花庄路”,“黄河澄泥丸健身路”。

约2500米长环湖道路平坦宽阔,垂柳抚堤,点缀以景石、座椅,可满足游客观景和休息。

沿路边石阶下来,是紧临湖面的卵石小径,蜿蜒穿行于绿树丛中,沿小径前行,湖面微风轻轻入怀,头上枝条轻抚脸颊,不知名的小鸟在树间歌唱,令人倍感轻松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