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伏邪病因论治冠心病新模式的思考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胡秀清;黎鹏程;邓媛妮【摘要】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发为冠心病.本文论述了伏邪理论的源流,通过伏痰、伏瘀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伏痰、伏瘀阻于心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因此,在邪气伏而未发的未病阶段应积极通过调理饮食,调畅情志,提高人体正气,早期筛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在邪气伏而已发的已病阶段应根据伏痰、伏瘀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在邪气伏藏的"瘥"后阶段应继续调理脏腑,杜绝伏痰、伏瘀的产生.【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4页(P889-892)【关键词】冠心病;伏痰;伏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作者】胡秀清;黎鹏程;邓媛妮【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冠心病目前为全球死亡的首位原因,患病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本病的中医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痹阻心脉,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2-4]。
痰瘀在体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伏于体内,日久痹阻心脉,可导致冠心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笔者在跟随导师黎鹏程门诊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诊治冠心病从中医痰瘀着手疗效确切[5],故本文将从痰瘀伏邪角度分析,探讨痰瘀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并运用痰瘀伏邪理论指导冠心病的临床防治。
1 伏邪理论源流伏邪,《中医大辞典》[6]将其描述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伏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伏邪即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瘀血、痰浊、水饮、内毒、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以及先天遗传等藏匿于体内的邪气;狭义伏邪是指“冬伤于寒,春必温病”[7]。
姚魁武教授从邪正关系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

姚魁武教授从邪正关系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华鑫2崔艳静2朱爱松3徐舒欣2王擎擎2林建国2姚魁武2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北京100053;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姚魁武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以正虚为基础,过程中伴随邪正关系的变化。
邪正关系变化的本质为人体标本虚实的转化,是人体和合失守的表现,具体为气血失和、升降失常、肝脾失调、情志失畅。
治疗时遵循“和合”思想,以“和”法为指导,坚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通过气血同调、活血温通、调和肝脾、升清降浊、调畅情志等治法,使人体达到气血调和、气机通畅、情志和谐的状态,则正气得充,邪气自去,临床治疗冠心病收效良好。
[关键词]冠心病;邪正关系;和合思想;验案;姚魁武冲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5(C)-0149-04Experience summary of Professor Yao Kuiwu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 and vital qiHUA Xin12CUI Yanjing ZHU Aisong3XU Shuxin2WANG Qingqing^LIN Jian'guo2YAO Kuhvu21.The FirsL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anxi Province,Xianyang712046, China;2.DeparLmenL of Cardiology,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3.Basic Medical College,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310053, China[Abstract]Professor Yao Kuiwu believ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based on the deficiency of qi,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 and vital qi.The esse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 and vital qi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human specimens,which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disharmony of human harmony,specifically the disharmony of qi and blood,the disorder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the imbalance of liver and spleen,and the loss of emotion.During the treatment,Professor Yao Kuiwu follows the野harmony冶thought,takes the野harmony冶method as the guide,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and treats through the coordinating of qi and blood,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regulating liver and spleen,promoting clearing and reducing turbidity,and regulating emotions.The method can make the human body reach the state of harmony of qi and blood,unobstructed qi,and harmony of emotions,then the healthy qi will be filled,the pathogenic qi will go away,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ll be effective.[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 and vital qi;Harmony ideology;Proven case;Yao Kuiwu姚魁武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曾先后师从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和薛伯寿教授、全国岐黄学者王阶教授和李建生教授,将诸位大师的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并用于临床,临床疗效显著。
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浅析

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浅析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称为胸痹。
伏邪是指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痰、伏瘀等都属于伏邪,是胸痹的重要致病因素,平素伏藏于体内伏而待发,如伏痰、伏瘀突然加重或感受外邪可立即发病。
本文主要探讨伏痰、伏瘀等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标签:伏邪;冠心病;浅析【Abstract】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 common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Chinese medicine called thoracic obstruction . latent pathogen is a disease which is hidden in the body and not immediately,V olts phlegm,blood stasis and so are latent pathogen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 in the thoracic obstruction,Usually latent pathogen hidden in the body,Such as volts phlegm,blood stasis sudden increase or feelings of the disease can be immediately onset .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 olts phlegm,blood stasis,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Key words】Latent pathogen;Coronary heart disease;Analysis伏邪作为中医概念的提出见于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指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基于伏邪理论探究冠心病的治疗

基于伏邪理论探究冠心病的治疗
王健康;纪爱欢;郭家娟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24(22)2
【摘要】冠心病为我国疾病谱的常见病、多发病,现成为我国医药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疾病。
伏邪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伏邪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也愈见增多。
基于“伏邪理论”,从伏寒、伏痰、伏瘀、伏毒角度论治冠心病,把握冠心病的发病规律,丰富伏邪理论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临床冠心病的辨证施治、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总页数】5页(P366-370)
【作者】王健康;纪爱欢;郭家娟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2.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
3.基于“痰、瘀、毒”伏邪理论探析冠心病的防治
4.基于情志伏邪理论探究乳腺癌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5.阮诗玮基于伏邪理论运用透邪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研究进展

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研究进展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引发心肌梗死的一种疾病。
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而冠心病的先天伏寒证则是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一种认识,是指人体先天禀赋寒凉体质所致的冠心病证候。
先天伏寒证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备受中医界的关注和研究。
伏寒证主要是指人体先天禀赋的体质特点,即体表末梢循环较差,手脚容易发凉,易感冒,舌淡、苔薄等症状。
中医认为,先天寒凉体质的人更容易受外邪侵袭,导致内脏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针对冠心病的先天伏寒证,中医治疗注重调理体质、温补心阳,增强冠脉的免疫力,改善心血管环境,提高血管弹性等方面进行干预,为患者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治疗途径。
在深入研究中,人们不断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深入探讨冠心病的先天伏寒证病机,积极推动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中医药的角度出发,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多方面手段,对冠心病先天伏寒证展开了深入探讨。
人们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资料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存在大量的先天伏寒证患者。
随着先天伏寒证的病理生理机制日益清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更多的证实。
针对冠心病先天伏寒证,中医药可以通过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调节心脉气血等方法进行治疗,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达到减缓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症状的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为先天伏寒证的病因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先天伏寒证的病理生理机制。
基于伏邪理论辨治冠心病

瘟热论》 把“ 伏火 ” 作为伏邪共 同的病 因, 使辨证求 因与 审因论 治
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 中医大辞典》 给出了伏邪的明确定义 : 伏邪 即“ 藏伏 于体 内
而不立 即发病的病邪 ” 。有 狭义 和广 义之分 。狭 义伏邪 是指伏
宋代朱 肱《 伤寒类证活人书》 指 出: “ 伏寒化温 而发病 ,实必
到了很大 的发展 。明 ・ 王安 道谓 : “ 春为病 温者 , 盖 因寒 毒 中于 肌肤 , 阳受所郁 , 至 春天地之 阳气外发 , 其人身受郁之 阳 , 亦 不能 不出 , 故病作也” 。并 明确指 出伏气温病 的病 现是 “ 热 自外达 ” 。 其中汪石 山对温病 以病 因分为伏 邪 、 新感 、 新感引 动伏邪三 型 , 极 大地 丰富了伏气 的病因和发病理论 , 使伏气温病 学说系统化 。
关键 词 : 冠心病 ; 伏邪理论 ; 辨 证 施 治
中图分类号 : R 5 4 3 . 3
文献标识码 i B
文章编号 1 0 0 0— 0 7 0 4 ( 2 0 1 5 ) 0 5— 0 0 4 2— 0 2
临床研究中 , 痰 瘀伏 邪致病之说 越来 越被 广大 临床 医家所
2 伏 邪 理 论 的 范 畴
《 伤寒论》中指出“ 冬时严 寒 , 中而 即病 者 , 名 日伤寒 , 不 即病者 ,
寒毒藏 于肌肤 , 至春 变为温 病 , 至夏变 为暑 病。 ”对伏 邪 理论 加 以引 申 , 首创“ 伏气 ” 之名 。《 伤寒 论》 第8 5条 中以 “ 伏寒 ” 表 示 伏邪概念 的外延 , 用 于指称 冬时感 受寒 邪 ,留而未 发 ,至春 发
一
心血管疾病的新杀手:“伏邪”

心血管疾病的新杀手:“伏邪”根据五运六气或者运气学说,今年夏天属于火运过旺,所以今年夏季特别炎热,而因为湿热发病、病情加重的患者也特别多。
中医认为藏伏在身体内,不立刻发病的邪气就是“伏邪”。
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藏于体内,二是不立即发病。
邪毒深伏在体内,必然损伤脏腑,暗耗正气。
“伏邪”的危害“伏邪”一日不除就会危害人体健康。
①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②中焦失守脾胃失调③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病例:去年夏天,一位43岁的男患者来找杨主任看病,当时他体内有很明显的湿热潜伏,需要进行中药调理,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好好吃中药调理,在去年11月的时候发作了急性心肌梗死。
杨主任提醒:有三高的病人要把伏邪驱除干净,否则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会堵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危机。
如何辨别“伏邪”?对照下面的问题,判断自己体里有无“伏邪”:1是否夏天身体不适、生病2是否有困倦、疲乏、急躁3是否有大便干结、便溏、腹泻4舌象是判断体内是否潜伏着邪气的重要依据之一。
“伏邪”的舌苔:舌体胖、舌质暗、舌苔厚(黄白)攻补兼施降“伏邪”的方法祛除“湿热伏邪”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健脾祛湿,对于一些常见的祛湿食物,专家有什么不同见解呢?▪赤小豆赤小豆祛湿效果很好,但是易伤脾气,湿气比较重的时候,往往脾胃也比较虚,如果长时间用赤小豆祛湿,会影响到脾胃功能。
▪藿香和佩兰藿香和佩兰可以芳香化湿,但是用久也会耗伤脾气,导致脾胃功能下降。
▪豆芽豆芽具有很好的祛湿功效。
《神农本草》记载了一味用豆芽做的药叫做大豆黄卷,具有利湿的作用。
豆芽可以清肝胆湿热,虽然作用比较弱,但是可以来辅助用药,用豆芽煮过的水来煎汤药,祛肝胆湿热。
攻补兼施降“伏邪”的方法又是什么呢?专家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蔬菜、一粒种子和一味药材。
▪藕节专家认为藕节是非常好的祛湿食物,它性味甘、涩、平,具有利水通经、散瘀止血、补中焦、扶正气的作用。
藕节搭配滑石效果更好,能够增强利水的功效。
滑石具有利水祛湿、清热解暑。
名中医姜德友基于寒地致病因机特色论治冠心病经验

名中医姜德友基于寒地致病因机特色论治冠心病经验
王虎;张依轮;姜德友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24(45)1
【摘要】目的:总结姜德友教授基于东北寒地致病因机及寒地伏邪致病特点论治冠心病经验。
认为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为东北寒地致病基本因机,加之寒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伏寒、伏风、伏郁、伏火等潜藏为患,以致疾病迁延难愈。
其治,法当温润,治宜清化,逐其新痼,兼施通补,以自拟君络通为基,立足心脉之通达,分治以散寒温阳、祛风搜络,化痰祛瘀、活血开络,以通为补、理气畅络,益气生津、润燥复络之法,补其虚、祛其实,通心络、止痹痛。
【总页数】4页(P111-114)
【作者】王虎;张依轮;姜德友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金匮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姜德友从"虚"论治肾结石经验
2.姜德友教授从痰瘀论治冠心病思路探析
3.姜德友教授从肝论治顽固性失眠临证经验举隅
4.姜德友从肾论治痛风经验
5.名中医丛慧芳从“正虚邪恋”论治“寒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中医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 从伏邪论治冠心病新模式与现代研究
的相关性
• 从伏邪论治冠心病新模式的设想 • 展望
伏邪的概念
伏者,匿藏也。 《瘟疫论》下卷云:“凡邪所客, 有行邪,有伏邪……”,
所谓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 即发病的病邪(《中医大辞典》)。
能失常,尤其是久食膏脂肥腻之品,腐化 为脂液,久则蓄毒自生。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 别论》)。 ——毒邪内伏,气机壅涩,脉道瘀窄,血 气通畅不利而成。
• 情志失调,喜怒不节:引发气机阻滞,
五脏之道不畅,以致五脏失和,
——气化功能不全 ——气血循环不利 ——津液循行受阻
生瘀生痰,痰瘀互阻,毒自内生, 邪伏心脉。
• 先天禀赋不足: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此邪 毒将植于脏腑经络,邪伏经脉。
复因外邪入侵、情志过激、劳作太甚、饮酒 过度,造成心内外之经络、孙络、缠络、横络、 血脉、毛脉发生阻滞,津血、清气循行出现障碍, 或呈现拘急状态,造成心缺精血之滋润,乏清气 之温养,神气郁滞不展,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得
出,即发生心绞痛(即中医所谓厥心痛)。
• 气虚气滞、痰瘀阻络是其基本病理变化
在冠心病的不同阶段,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 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均存在着不 同程度的伏邪,临床上客观证实了这个论断。
中医治疗冠心病新模式的提出
• 中医《内经》早有“治未病”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目前之动脉硬化、血脂异 常、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与冠心 病密切相关。
如《伤寒论》说: “以伤寒为毒者, 以 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 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 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 。
• 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
既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 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
此脏腑有伏邪,即所谓《素问·气厥论 篇》言:“五藏伏气”,也包括了伏气温 病。如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 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 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
伏邪朔源
• 《黄帝内经》已有关于伏邪的记载。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截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
• 《灵枢·贼风》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
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 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 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 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 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 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 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 寒痹。”
• 伏邪入络
由于伏邪有病程长的特点,易于病久入络, 除了暗耗正气、脏腑多损外,还容易在体内成瘀。
瘀的形成除了加深伏邪的毒性,又能伤害人 体正气。使正虚更加感寒,伏藏于经中,不 即发者,谓之伏气。”故在用方上多辅以化瘀通 络药物等。
杂病伏邪的病因
•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说: “以伤寒
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 即病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 寒毒 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 暑病。”
此为论述后天伏邪,是对《内经》 的补充。
• 伏邪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论述。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曰:“凡邪所客, 有行邪有时邪,故治有难有易,取效有迟 有速……,先伏而后行者,所谓瘟疫之邪, 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
重则在上述病理作用下,迫使营气不能顺
行脉中,反而逆行于脉外,陷于心肌之腠理,故 血滞痰结,阳郁毒生,而使心肌受害,即出现心
肌梗塞,即中医的真心痛。
伏邪在冠心病的临床病理中的特征
• 针对伏邪这一病理现象任继学教授提出“杂
病伏邪”的假说
认为在后天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 出动态的发病规律,伏邪,以损耗正气,影响气血 运行为特征性改变,并引发伏痰、伏瘀等后天伏邪 的逐渐产生。
《羊毛瘟疫新论》曰:“夫天地之气,万物 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 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 水、诸虫皆有之。”
伏邪狭义与广义之分
• 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
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邪气得以伏 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 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
《内经》所提到的“故邪”,即 是明证。
• 伏邪传变
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壮火食气,气阴不 足,血气失和,瘀邪内伏,此为伏瘀,时值盛 衰,待机而发;瘀为阴邪,气机易滞,津液失 布,聚而为痰,伏痰内结,日久入络,气血失 和,又为伏瘀,变证尤生。
如朱肱《类证活人书》云:“伏气之病, 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始不竟病, 旬月乃发,脉便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咽 痹之病,次必下利”。
伏邪的分类
• 伏邪有内外之分 • 伏邪有外感所致伏邪,如清·刘吉人的
《伏邪新书》所云:“感六淫而即发 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 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 曰伏邪。”
• 内伤杂病所致伏邪
• 如《伏邪新书》所云:“已发者而治
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 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 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 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 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 邪。”
• 因遗有父母先天之邪毒所致伏邪
伏藏体内,逾时而诱发。如由 于先天禀赋各异,后天五脏功能失 调,自气生毒,渐而伏聚,遇因而 发等。
杂病伏邪的致病特点
• 隐匿性 • 长期性 • 反复性 • 复杂性 • 伏邪入
络
• 匿藏待发
环境因素与之密切相关,如《素 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 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 者少。……”
• 禀赋不足:此为先天遗传所致,男女
媾精,伏邪内遗,适逢后天失宜,伺 机而发。
• 失治误治,邪气未尽:此为后天失于
将养,邪气未尽,匿伏体内,待机而 发。
伏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伏邪
饮食失常 后天伏痰 情志失常 伏痰伏瘀
外在因素影响 冠
邪伏心络
心
病
伏邪在冠心病病因中的客观性
• 饮食、劳逸失度,脾胃有伤,中轴升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