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合集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病因分析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痰湿内蕴痰湿内蕴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心肌缺血。

1.2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重要器官,当血液循环发生问题时,容易导致冠脉堵塞,引发冠心病。

1.3 肝火亢盛肝火亢盛是冠心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时肝脏功能失调,容易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2、中医辨证分型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以下几种:2.1 痰湿阻肺型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胸部胀满感。

2.2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胸闷、舌质紫暗、脉弦细涩等。

2.3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胸腹胀满、情绪烦躁、口苦、舌质红、脉弦。

3、中医治疗方案3.1 祛痰化湿法方药:陈皮、枳壳、茯苓、白术、半夏等。

功效: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血液循环。

3.2 活血化瘀法方药:丹参、桃仁、川芎、赤芍等。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情况。

3.3 疏肝理气法方药:柴胡、枳壳、郁金、白芍等。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胸腹胀满等症状。

4、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4.1 中医辨证治疗病例分析报告4.2 相关中医药治疗方案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5.2 辨证治疗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辨别疾病的表现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3 祛痰化湿法祛痰化湿法是中医治疗痰湿内蕴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去除体内的湿气,改善病情。

5.4 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瘀阻络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中药方剂,改善血液循环,清除阻塞血管。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脉受阻、血瘀、痰浊等原因导致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辨证论治是通过搜集病史、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冠心病,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论治。

首先,中医强调心脏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心脏主宰血液循环,而脾胃主宰气血生成。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要切实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冠心病,中医常用补益脾胃的方法,如服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的药物,配合适量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

其次,中医强调情志与心脏的关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改善心脏状况至关重要。

中医常用安神药物,如丹参、酸枣仁等,通过平抑情绪、疏通心脉,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中医也强调冠心病与血液循环不畅的关系。

对于有痰浊、血瘀等证候的患者,中医常借助药物来疏通经络、畅通血脉。

例如,当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舌苔黄腻等症状时,中医往往会给予清热利湿的药物,如草果、茵陈、郁金等,以达到祛痰、清热、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冠心病还注重个体差异的辨证施治。

不同个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体质、气血偏盛或偏虚等情况,因此,中医在辨证时也会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选用调理气血、滋补心脏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对于痰瘀阻滞的患者,则会选用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延胡索、枳实等。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诊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在治疗冠心病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情志、疏通经络、畅通血脉,并结合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冠心病辩证论治

冠心病辩证论治

(胸痹、心痛)冠心病辩证论治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一)经典辨证分型论治1.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黄酒70毫升,南星、半夏各12g,枳实、茯苓各9g,橘红6g,石菖蒲、太子参各6g,竹茹6g,甘草3g)常用药: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烷、宇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柴胡12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9g,炙甘草3g)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病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6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9g)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4.气阴两虚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恍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坏死,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和介入手术,然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与综合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中医学认为,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

根据不同的辨证,中医将冠心病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包括气滞型、痰湿凝结型、气阴两虚型、血瘀肝郁型等。

冠心病的不同辨证类型需要针对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气滞型冠心病气滞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心慌、气促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物,如丹参、川芎等,以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2. 痰湿凝结型冠心病痰湿凝结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伴有痰多、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阻塞了血脉而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等,以祛除体内湿气,改善痰湿凝结的状况。

3. 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痛、气促、怔忡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心肺功能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酸枣仁等,以补益心肺,增强心脏功能。

4. 血瘀肝郁型冠心病血瘀肝郁型冠心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常伴有情绪不稳、易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种类型的冠心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引起的。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桃仁、香附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胸闷、胸痛等症状。

二、冠心病的中医综合治疗除了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之外,中医还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调理、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浅谈中医临床上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

浅谈中医临床上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

浅谈中医临床上辨证论治冠心病(胸痹)冠心病多属本虚标实证,临床上辨证首先应辨别标本虚实。

标实可分为血瘀、痰浊、寒凝、气滞;本虚可分为气虚、阴虚、心肾阳虚和心阳暴脱。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必要时可标本同治。

标实证以血瘀为主,故活血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本病虚证以气虚为主,气虚可发展到阳虚,甚至到阳虚欲脱,故补气是治本的关键。

关于本病的证型说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络瘀阻证症状表现:胸部左侧刺痛,固定不移,甚则上引肩臂,入夜为甚,伴有胸口堵闷,心悸,面色晦暗,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宜活血化瘀,开胸通痹。

药用:旋覆花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茜草,桃仁,红花,瓜蒌仁,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等。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以增强祛瘀止痛的效果;失眠者加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如畏寒肢冷,可加炮附子、干姜、黄芪、人参;大便秘结者,可加蜂蜜、肉苁蓉。

2. 痰浊内阻证症状表现:胸痛窒闷,气短喘促,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咳嗽多痰,脘痞口黏粘,舌苔浊腻,脉滑。

如果痰浊化热,可见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通阻,宣痹开胸。

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处方:全瓜蒌,薤白,半夏,厚朴,枳实,桂枝,茯苓,郁金,杏仁,黄连等。

随证加减:痰黄,脉滑数者,加竹茹、黄芩;肢体水肿者,加猪苓、白术、泽泻、大腹皮;如胸痛剧烈,胸痛彻背,舌暗有瘀斑者,为痰瘀夹杂,应加赤芍、桃仁、王不留行、蒲黄、五灵脂。

3. 寒凝心脉证症状表现:胸痛彻背,受寒加重,畏寒肢冷,胸闷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冷汗,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弦紧。

治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薤白,桂枝,细辛,当归,赤芍,炙甘草,通草,炮附子,丹参,檀香等。

随证加减:胸痛剧烈者,可加炮附子、炮姜、肉桂、吴茱萸;肢体湿冷者,可含化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等,以温阳通痹止痛。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冠心病中医的病理解析及治疗原则?
我得知这个验方是纯中药的那么冠心病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专家: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元气亏耗、本虚标实之症。

由于体内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加之气虚,运化失常,过剩的膏脂浸淫脉道,沉积在管壁,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中医称之为痰浊、血瘀。

痰浊、血瘀阻塞脉道,影响血液运行,从而导致血管狭窄、闭塞、破裂,临床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治病必求于本,针对冠心病的根本原因,中医在治疗原则上主要抓住元气亏耗不足、瘀血、痰饮致病的病理机制,注重益气活血、化痰、涤饮,标本同治。

通过益气化瘀,促进新生血管生长,改善心肌缺血,降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消除斑块,从而起到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根本上避免冠心病恶性事件的发生。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中医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中医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1.寒凝心脉症状: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伴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

舌黯淡,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内侵,胸阳被遏,心脉痹阻,故胸痛彻背;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胸闷,心悸气短;阳气不足,寒凝血脉,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黯淡,苔白,脉弦紧,均为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候。

2,气滞血瘀症状:心胸窒门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

偏气滞者,胸胁窜痛,牵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为甚,心悸不宁。

舌黯,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故见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而痛;肝气横逆,则胸胁窜痛,牵引肩背;气滞血瘀,则心胸刺痛,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

舌黯带瘀,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3.痰浊壅塞症状:胸闷痛,气短,形体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痰盛,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故胸闷痛,气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浊困脾,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盛之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或伴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脉涩滞,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气虚无以行血,则头晕乏力;气虚失摄则自汗;阴虚内热则盗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5.脾肾阳虚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或心悸肢肿,重则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

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胸阳不振,心血不利,可见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阳虚水气凌心测见心悸肢肿;肾阳衰惫,阳气欲脱,心脉痹涩,故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均为脾肾阳衰或阳气欲脱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冠心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随着时代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愈发复杂。

其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阴阳亏虚、痰瘀阻滞络脉等致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痹”、“卒心痛”和“真心痛”等范畴。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冠心病病因病机研究文献,以期对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作一评析。

外感“六淫”、情志失调及饮食不节
乃冠心病触发或加重因素
寒主收引,可阻遏阳气,使血行癖滞而发本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民病厥心痛……心澹澹大动。

”《医学正传·胃脘痛》日:“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脉经》日:“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凡五论》也言:“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

”《诸病源候论》日:“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

”说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寒邪侵人人体密切相关。

火热伤津致津亏血瘀,心血瘀阻也可发为本病,《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

”《证治准绳杂病》云:“心主诸阳,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惟邪胜之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

”由于阳郁化火,气机不畅,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而且热结、血瘀二者在病机演变中又相兼互化,所以冠心病应重视“热结血瘀”的病机…。

此外,湿热体质已成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体质基础之一,湿热证也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证候类型。

而《黄帝内经》则认为,风寒湿燥火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

总之,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发冠心病。

七情由五脏所主,然由心神统领,《灵枢·口问篇》日:“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沈氏尊生书》日:“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于本心。

”陈无择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明确为“七情”。

有学者认为,情志的证候要素在各个阶段均持续存在,说明了“情志”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

情志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在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的重要性。

可见七情内伤,逆犯心胞者可致气血运行障碍,心血瘀阻而发冠心病。

饮食失节,脾胃损伤,中轴升降功能失常,气机壅涩,聚湿成痰,阻于脉络,脉道瘀窄,血气不畅,胸阳失展而成本病。

《症因脉治》日:“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李健等”。

研究表明,冠心病有肉食嗜好者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肉食嗜好者。

因此饮食内伤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痰浊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肝郁可致气滞血瘀,如《薛氏医案》则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陈兆洋认为,心血得以流通无阻,须赖肝胆气机运转自如。

《景岳全书》指出:“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塞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

”即从脉象方面提出了气虚致气滞血瘀的病因理论。

又《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认为:“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

”说明气血痰水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王娟等研究揭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的病理基础与血液高凝高黏状态有关。

林钦等研究也提示:血瘀证、痰浊证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相关。

王子宽等认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大,狭窄程度的增加,气滞血瘀证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多。

也有学者认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并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正如《医述》引罗赤诚论:“如先因伤血,
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日瘀血挟痰……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日痰挟瘀血。

”可见痰瘀滞三者虽致病各有先后,但并不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结于体内,共同作用,共同致病。

总之,不论是肝郁致气滞血瘀还是气虚无力致气滞血瘀,均是津液与血失于调和,津液凝聚而成痰,血行涩滞而成瘀,闭阻心脉通过不同的演变途径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阴阳气血亏虚。

脏腑功能失调
1.阴阳气血亏虚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基础
冠心病以年老体衰之人多发,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之气阳不足,肾阳虚则不能鼓舞其他脏器之阳气,致心之气阳亦亏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或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心阴内耗,心阳不振,气血运行失畅;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进一步耗伤肾阴;又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均可导致本病。

又阴阳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相互转化,阳以阴为物质基础,阴虚易致阳虚,阳虚心阳不振,致胸阳失展,或气虚致气血运行不畅,可阻滞心脉而发病。

如《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

”即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引发本病。

《金匮要略》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痛以其阴弦故也。

”清代医家喻嘉言精辟论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林钦等研究揭示:胸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多见于气滞血瘀证,从本虚的角度考虑,随着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阳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重,对心功能的影响也就逐渐加大,从而使本虚证由阴虚、气虚逐渐向阳虚发展。

由于“阳微”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治疗上须辨清标本缓急。

总之,阴阳气血亏虚是该病重要的发病基础。

2.脏腑功能失调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乃邪盛正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

《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水在肾,心下悸”,“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景岳全书》认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由不因乎下,心气虚者,未由不因乎精。

”认为年老体弱、心肾气亏者易引发冠心病。

唐容川《血证论》指出:“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肝郁与肾虚可致气滞血瘀而发本病。

所以可从肾论治,也可从肝肾论治。

且疏肝理气活血法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又心脉的血行有赖于宗气的推动,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泛源,可使宗气生成乏源,从而使心脉之气不足,运血无力,终至气虚血瘀。

或中焦气机阻滞,可致血行不畅,心脉痹阻,则见冠心病。

正如《医宗必读》中指出:“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

孙志广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脾胃损伤为病机的关键。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

”即调脾治心之法则。

国医大师路志正基于心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胃心痛”证,即胃气上逆于心而引起的冠心病。

且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分布及狭窄有相关性,冠脉血管病变可能与脾虚痰浊的临床表现有因果关系。

冠心病“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可见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其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虚实夹杂是冠心病的主要机制
冠心病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虚实既可共同致病又可相互转化,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互为因果,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过程。

吴辉等对116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因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病机中包括了虚、实两类病理因素,以虚为本,虚者有气虚、阳虚、阴虚等,其中尤以气虚最为突出;以实为标,实者有血瘀、痰浊、寒凝、气滞等,其中又以血瘀为主。

有学者研究认为,“痰浊”、“瘀血”是冠状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寒邪、热邪、五脏虚损及情志失调均可导致痰浊、瘀血的形成。

冠心病病因病机涉及到气虚、痰浊、气候、地域、环境、年龄、
性别、起居、体型、体质、家族遗传等多方面内容,常由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精神抑郁、寒冷、暴食、悲伤过度、酗酒、过喜等因素诱发,属于综合性多因素复杂体系,概为脏气虚于内、痰瘀痹于中。

纵观古今文献,不论从重视“阳微阴弦”,到“血瘀致变”,再到“瘀毒从化”,还是从重视“易损斑块”,到重视“易损患者”,或从单纯关注“危险因素”到综合干预血管。

历代医家对冠心病病因病机论述虽各有偏重,但本虚标实始终为古今医家之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