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全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明

内江一女子,才色 出众,读《牡丹亭》后, 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 辞,女不信。后果见汤 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 投水自尽。
柳梦梅,既热中功名又 忠于爱情的人物。他一 方面才华富丽,另一方 面又日夜盼望“走马章 台”,终于博得个 “状 元及第”,为叛逆的爱 情换取了一个 “金殿封 赠”。 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 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 思想上的局限。
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杜丽娘
追求爱情
坚持理想,
生死以之,
敢于斗争,
杜丽娘的遭遇和反抗精 神在那个时代有着广泛 的代表性。 据记载:当时有娄江女 子俞二娘,因读《牡丹 亭》断肠而死。
杭州女伶商小伶,演 《牡丹亭》至“寻梦” 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 幸,伤心而死。
冯小青,:“冷雨 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 《牡丹亭》;人间亦有 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 青?”
《牡丹亭· 惊梦》〔皂罗袍〕
4、把 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压抑人性的
封建礼教。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的爱情当作思想 解放、个性解放运动的突破口、或者一 种缩影来表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 之内。
二、 《牡丹亭》的 艺术特色
1、第一次把浪漫手 法引入传奇创作并 取得巨大成就。
“汤义仍《壮丹亭》一 出,家传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沈 德符《野获编》)
一、 《牡丹亭》的 思想内涵
主题:剧本通过 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 不谕的爱情,歌颂了 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 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 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 粉碎宋明理枷锁,追 求个性解放、向往理 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1、“以情格理”(情与理的斗争) “情” 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憧憬。 “理”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和封建道德观念 对人们思想上的禁锢。 “第云理之所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题辞》)
关于国学大师汤显祖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汤显祖简介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一)汤显祖诞生在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 年)八月十四日卯时,江西省抚州临川县的一处人家。
汤家不是世家大族,家境却也算富有,从高祖到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是秀才,在当地很有些名气。
在汤显祖出生时,他的祖父懋昭已近七十岁,这位老人在早年多次参加秋试没有中举,做了四次幕客,最后终究是郁郁不得志而归。
四十余岁,汤懋昭到离家15 里外的酉塘庄去隐居了几年,在山林中寻求道术的美好。
除了祖父,汤显祖的祖母、父亲都对仙道绝不陌生,儒家与道家思想在这个家庭共存,使得汤显祖在幼时就已多少了解到超现实的灵魂之事,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收集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作品七十五首,其中有十一首流露出仙道思想。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
没有一年没有农民叛乱。
农民起义的燎原大火把延续280 年的旧王朝烧成一片废墟,也不过就在汤显祖身后不到三十年。
他十一岁时,被征募上前线抗御倭寇的两广民兵在福建闽清县夺取仓库起事,进军江西。
抚州邻县失陷,居民逃散,知府闭城而守。
汤显祖全家奔逃在外,到第二年秋天事平才回家。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经历乱离之事,那之后,他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乱后》,这是他留下的最早一首诗。
文学思想(二)汤显祖在其诗文创作中反复强调过“情”这一范畴,“言情”是晚明士人的一大人生追求,各个领域中无不显示出“言情”的踪迹,而汤显祖无疑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汤显祖与阳明心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他自幼接受王学熏陶,其师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可以说是汤显祖言情说的思想渊源。
汤显祖认为,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
提出“情生诗歌”,把“情”作为美的根源、美的本质,把艺术当作情感的表现形式。
他眼中的“情”,是一种宇宙的精神,生生不息,鼓动万物,使人无端而悲,无端而喜,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力量巨大,超越生死。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字义仍,号若士。
三十四岁考中进士。
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
1591年(万历十九年)因上章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
两年后量移浙江遂昌知县。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春弃官归里。
汤显祖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尤其是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
《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以及《紫箫记》和“临川四梦”都有明清刻本传世。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其思想和创作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⑴,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⑵,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⑶。
朝飞暮卷⑷,云霞翠轩⑸,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⑹。
[1]作品注释⑴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⑵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
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⑶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
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⑷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⑸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⑹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太。
韶光:大好春光。
全句意思是,被阻隔在深闺中,辜负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1]作品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已是公认的事实。他的四部传奇剧作
“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也可列为中国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著作相比,辉耀在世界文学之林,让后人赞赏不已。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更是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与伦比。真要做个恰当的类比,则莎士比亚在西方戏剧中的地位庶几近之。 汤显祖的时代,是距今四百年前的晚明,当时文坛注重的创作主流,是诗文而非戏曲。社会风气视戏曲为小道,而社会精英的主要精力则投放在唐诗宋词、唐宋古文之上,唱和诗词,精研“时文”(即八股文)。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则以复古为创新的手段,打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旗号,建构文学的新典范。虽然昆曲在此时勃兴,成为流行的演艺潮流,不少文人雅士也在诗文写作之暇,从事传奇剧本的创作,但是,这些文人对戏曲的基本态度,是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情,作为游嬉之作,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艺,在剧本构思及思想境界上都不曾专心致意,没有他们写作诗文时为求“传之不朽”的执着与认真,也就难臻艺术的大雅境界。 汤显祖则不同,他虽然在当时以诗文着称,承绍魏晋骈俪辞藻的华丽,展现了个人独特的风格,被人誉为一代才子,却倾心创作了临川四梦。他对戏曲创作的态度十分认真,不但不亚于创作诗文,甚至因为戏曲的特殊艺术形式可以表达人生际遇的错综复杂,可以通过不同角色而呈现多元的社会处境,可以借着不同的口吻说出世态人情的各种面貌。说到诗词文章,显祖的戏曲里有诗词文章;说情节构筑的起承转合,他的戏曲里有起承转合;说人生哲思的深刻思考,他的戏曲里有深刻思考。不仅如此,他的戏曲里还有一些超越时代的思想探索与人世关怀,如质疑政治权力与荣华富贵的意义与价值,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肯定女性的主体意识等等。这也就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什么可以跨越了四百年,还受到后人的钟爱,不断搬演,在舞台上依然活跃的重要原因。他能超越同侪,名垂青史,在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他戏曲创作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对于临川四梦,吴梅曾有总评,经常被戏曲评论家引用。我却一直认为他企图超越“鬼侠仙佛”之说,不过是为翻案而翻案,没想清楚临川四梦的创作动机与构思脉络,更混淆了作者意图(author's intention)与艺术成品的关系。他的总评列了三种认识层次,由低而高,低者注意的是剧中主角,其次是“鬼侠仙佛”的寓意。高明如他,才理解汤显祖的曲意,原来是作者的介入操控了一切,以判官、黄衫客、吕翁、契玄为主观的主人(主角),而以杜丽娘、霍小玉、卢生、淳于棼为客观的主人(主角)。作者汤显祖操控了主观的主角,而主观的主角又提掇了客观的主角,一切按照显祖的“寄托之意”行事,若“傀儡”然: 故就表而言之,则“四梦”中主人为杜女也,霍郡主也,卢生也,淳于棼也。即在深知文义者言之,亦不过曰:《还魂》,鬼也;《紫钗》,侠也;《邯郸》,仙也;《南柯》,佛也。殊不知临川之意,以判官、黄衫客、吕翁、契玄为主人。所谓鬼、侠、仙、佛,竟是曲中之意,而非作者寄托之意。盖前四人为场中之傀儡,而后四人则提掇线索者也。前四人为梦中之人,后四人为梦外之人也。既以鬼、侠、仙、佛为曲意,则主观的主人,即属于判官等四人,而杜女、霍郡主辈,仅为客观的主人而已。玉茗天才,所以超出寻常传奇家者,即在此处。彼一切删改校律诸子,如臧晋叔、钮少雅辈,殊觉多事矣。 吴梅的总评用意虽然不错,想联系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说明创作意图与文本显示的“曲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然而,硬分层次,拐弯抹角,强作解人,其实根本没有说清汤显祖作为作者与临川四梦作为文本的关系,也没说明临川四梦四出戏之间的潜在关联,更没解释清楚四个“主观主人”、四个“客观主人”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什么具体的关系。 就我对汤显祖创作意图的理解来看,临川四梦可以分成两大类:前一类是入世的、追求“情至”的紫钗记与牡丹亭,后一类则是思索出世的、希望超越尘世污浊“情多”的南柯记与邯郸记。“鬼、侠、仙、佛”只是编剧者狡狯的幌子,不是汤显祖曲意的核心。汤显祖真正关心的“意趣神色”,前者包括了未完的紫箫记、改弦易辙的紫钗记、修成正果的牡丹亭,以爱情为中心,肯定的是“情真”、“情至”,是上天下地、“虽九死而未悔”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战胜死亡。后者则包括南柯记与邯郸记,以宗教超脱为中心,藉着谈佛论道的铺衍,思考荣华富贵的虚妄与世人的痴愚执着,企图通过度化情节的发展,显示超越生死困惑的愿望。 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毕生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文辞优美固不必说,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亦超越了同时代的文学著作。汤显祖得以不朽,艺术得以长存,根本的原因在此。
第11讲汤显祖(1550-1616)

《游园 惊梦》
“惊梦”这一出戏通过长期幽居 深闺的杜丽娘对美好春色的观赏,以 及对春光短暂的感叹,表现出她对大 自然的热爱和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 对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误的不满,反映 了在宋明理学等封建礼教桎梏下青年 女子的苦闷,揭露了扼杀人性的封建 礼教对青年人的摧残和造成的不幸, 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精神。
思考题1.《牡丹亭》的“至情观”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专一;生命至上)
2.《牡丹亭》的局限性
(1.奉旨成婚——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
反抗不彻底 2.杜丽娘还魂后对现实的妥协,矜持,持重,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父母之命, 媒牡丹亭》故事梗概:书生柳梦梅梦
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 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双全,从 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 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 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则为 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 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 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 石底。杜宝升任淮安抚使,委托陈最良 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 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 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 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 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 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二、《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 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 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创作 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 还魂记》 ,即《还魂记》, 也称《还魂梦》或《牡丹 亭梦》,传奇剧本,二卷, 五十五出。
• 梦中幽会.mp4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 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 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 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 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 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 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 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汤显祖(1550-1616),字一野,号临川,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
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剧本,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牡丹亭》和《紫钗记》,而《临川四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明代四大梦剧之一。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生平背景、《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以及该剧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部戏曲进行解读。
生平背景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他早年师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并受到程朱理学的熏陶。
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颇有声誉,他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还擅长戏曲创作,对明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代表作品,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这部戏曲描写了四个梦境中的故事,通过对人性、情感、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议题的思考。
该剧的主要人物有梦中人、唐玉龙、唐萍、青娥、佳梦子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着悬疑和神秘色彩。
通过这四个梦境,汤显祖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真实、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爱情的多姿多彩等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临川四梦》的艺术特色这部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形式上,该剧融合了汤显祖的戏曲、诗词和散曲的创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其次,在内容上,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此外,该剧还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教信仰等,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这部戏曲还展现了汤显祖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一部杰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明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部戏曲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还能够领略到明代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原文及译文赏析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
少善属文,有时名。
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
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
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
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
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
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
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
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
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
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
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
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
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
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
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
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
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
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
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
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此圣政可惜也。
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
”帝怒,谪徐闻典史。
稍迁遂昌知县。
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
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
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
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
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
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
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
帝怒,削其籍。
甫两月,时行亦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诸子延致延:请B.显祖祖谢弗往谢:拒绝C.擢首谏垣垣:矮墙D.省愆悔过愆:错误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一言相侵母孙二人,更相为命B.无不出之于外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鬻狱市荐以渔厚利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D.猥见任用渐见愁煎迫6.下列各句全都表现汤显祖“意气慷慨”的一组是()①显祖谢弗往②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③言官岂尽不肖④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⑤遣书迎之,谢不往⑥列时行十罪A.①③B.②③C.④⑤D.③⑥7.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汤显祖年青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学名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汤显祖

四、临川四梦
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1、《紫钗记》
• 取材于唐蒋防《霍小玉传》 • 《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衫客能做无 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 哉!”。
2、《南柯记》
• 取材于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 淳于棼顿悟:“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 苦乐兴衰,南柯无二”。
凸显的文化意义: →以情反理,反对程朱理学,宣扬人生至情。 →以梦反理,反对禁欲主义,崇尚人性解放。
4、《游园》精读
《牡丹亭》五十五出,最精彩的是第十出《惊 梦》,《惊梦》分为“游园”和“惊梦”两 部分。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 钟情,是她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 来为人们所传诵。
1、汤显祖的生平及重要事件
2、汤显祖的思想
深受泰州学派和佛学影响。 不满朝政的黑暗腐败,反对程朱理学。 推崇意趣,崇尚真情。
3、汤显祖的创作
“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 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 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 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3、主题与文化意义
杜丽娘是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 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 的浪漫主义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 批判了程朱理学;表现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 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歌颂了他们为实 现理想所进行的斗争。
二、《牡丹亭》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共五十五出。 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 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 杰作,与《西厢记》齐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故事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家教甚严,从师陈最良读书,读《关雎》,“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寻春后花园,梦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醒后相思成疾,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要求葬于花园梅树下,嘱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所见佳人。
杜丽娘魂魄与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陈最良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送信给杜宝,被杜宝囚禁。
柳梦梅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婚,闹到皇帝面前,最终奉旨成婚。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①塑造了杜丽娘、柳梦梅的艺术形象,“为情而死,因情而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者。
”(题词)歌颂了爱情的伟大,鼓励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
②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拗折天下人嗓子;“此案头之书,非场上之曲。
”(帅机评《紫箫记》)
③戏曲冲突设置合理,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
“情”是指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與真實狀態,人在生存過程中,與他人在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的情感、情緒、情思,“至情”泛指人的一切需求、欲望。
“理”是指使社會生活構成秩序的是非準則。
杜麗娘的“情”——需要自由。
尊重每个人特定的“情”。
“情”是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这是“情”的共性。
但是,每个人的“情”,每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又各有不同。
人的欲望是不可遏制的。
人的欲望具有合理。
社会应该对人的欲望给予肯定。
汤显祖不仅尊重自己内心的豪侠之情、率性之气,他也开始平心静气地理解、接纳、包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处事逻辑,理解和尊重每一位个体独特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