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研究会王丽华老师转:不当“虎妈”,不做“猫爸”,父母还能怎么做?
虎妈狼爸辩论

1、问:对于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啸认为,对于家长来说,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要看看孩子幸福吗,他在班里被同学们接受了吗,不要老是看中分数,在那种向分数看齐的畸形成才观下,不要说成“才”,成“人”都很危险。
虎爸狼妈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而设计的成才观。
成才观和应试教育都是环境中的客观素材,可以说是俯仰即是的素材。
如果教育的大环境是一种极为开明自由的情况,虎爸狼妈的教育方式仍可应用于那些高等和美妙的教育任务中。
2、问: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表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000个孩子有10 00种教育的方法。
不论是“虎妈”,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
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
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
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
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2 成功如果源于因材施教。
那么,请问,所谓“可以普遍推广的教育方式”,不就与成功的个异性相互矛盾了吗?提出空虚而泛泛化的美话、空话,是没有教育力度的鬼话。
教育方式一旦没有明确的偏激性,就等于没有教育效果。
况且任何成功都是有风险的,教育的成功也是如此。
3、问:如果没有“孩子进北大”,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体罚和棍棒教育,舆论和公众必会很不屑,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抛弃,不能随意打骂孩子,要尊重孩子。
可是,因为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的遮掩,人们便是非不分了,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
一俊遮百丑,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尊重教育的规律,而是以“教育的成果”来判断。
家长为了孩子进北大,可以不择手段。
现代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

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佟丽华,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多个栏目的点评专家。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许多父母都开始考虑,该给孩子送一份怎样的礼物。
日前,十八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的《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一书出版。
在作者看来,父母的反思与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90%的父母都不合格”“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们的观念”……其中诸多观点在父母看来无疑是一枚枚“重磅炸弹”。
市面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并不少见,作为一名公益律师,佟丽华这些火药味十足的论点是否是偏颇的?当今的父母需要反思什么?在家长们越来越维护孩子在学校、社会的权利时,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父母自己”,改变应该从哪里开始?做父母的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父母有勇气反思自己的教育吗?记者就此采访了佟丽华。
■本报记者赵秀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记者:您有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观点?佟丽华:过去这些年来,只要提到反思教育,我们首先一定要提的是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当前还是所谓应试教育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吗?我的观点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父母以及孩子都有了许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尽管绝大多数孩子还不得不拥挤在那座主要的“桥”上,但很多孩子已经在另辟蹊径,他们中很多人生活得很精彩。
告别“虎妈” 做“中国好家长”心得体会

告别“虎妈”做“中国好家长”心得体会期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不少人感慨,在争夺教育资源这场战争当中,父母和孩子承受的巨大压力、作出的巨大牺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需要倍加呵护、关爱的花朵儿。
但是随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也是越划越不靠谱,从拼大学、拼小学,直至发展到拼幼教、拼胎教,其中家长的良苦用心也让旁观者越来越琢磨不透:这种方式的爱与呵护,是否是孩子稚嫩的肩膀不可承受之重?毋庸置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念。
但是,代际之间的差异并不会斩断爱、斩断薪火相传的美好传统。
所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漂亮的、值得在朋友、亲戚们聚会上夸耀的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和德育。
在家庭里,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爱。
一对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父母,不可能给孩子示范,如何用爱与宽容来化解矛盾;一对不敬重长辈的父母,不可能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可以收获到的是别人加倍的尊重;一对不懂得肯定对方、不懂得体谅对方的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关怀别人,而这些品质,远远要比一个分数珍贵,因为它们将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在家庭里,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父母在待客接物时表现得落落大方、有礼有节,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父母开车出行遵章守法文明驾驶时,孩子也会懂得交通规则对于安全出行的重大意义;当父母在公共场合做到了不喧哗不插队时,孩子也自然明白文明和谐来自于每一个人付出的努力。
这些都是体现在一个家庭的未来的身上最值得赞赏的“家风”,是名符其实的“传家宝”。
所以,望子成龙的“虎妈”们与其让年幼的孩子在各种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在夜半的灯下写作业,倒不如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启发孩子,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
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佚名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在2015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既有"虎妈"也有"狼爸",他们认为对孩子必须要"狠",逼迫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等情景也经常在剧中出现。
不过,在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则明确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不能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总页数】1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2.教育部:加强家庭教育,不做“虎妈”“狼爸”
3.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式家长
4.告别“虎妈狼爸”尚需“家长教育”
5.教育部:消除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硕士论文 论虎妈和狼爸教育

教育硕士论文论虎妈和狼爸教育在开展时机分配极不平等的社会里,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寻找承受个性化教育的时机,而不是盲目追求考试成绩最高。
不管可能造成怎样严重的长远后果,美籍华人“虎妈”的教育,据说成功了。
随后,与国内其他喜赶时的杂志一样,《家庭》杂志又发表了一个“狼爸”教育案例,在父亲的棍棒之下,四子女当中的三人考入北京大学,另一人正在“走向”中央音乐学院。
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实质在于“权威”指示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
在孩子眼中,父母或多或少总是有权威的。
不过,父母或多或少意识到,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权威并非在一切领域都对孩子有益。
例如“教育”领域。
因为,教育是否成功或是否正确,从来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标准。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假设非专家,怎可预知百年之后自己的教育成果是否成功或正确?以棍棒为依据的权威,怎可论证考取北京大学就是教育的成功或正确?人格的扭曲,知识构造的偏差,因在权威指示的单一方向上的盲目努力而错过各种其他技能与核心价值的学习窗口而导致的心智缺陷,所有这些可能的后果,难道棍棒权威可以有正确的判断?教育真如此简单,为何我们举目望去,世界各国均自承教育失败而不敢自称教育成功?我提醒读者注意这一事实:各国教育的通例,是失败而非成功。
为什么?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有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且由此引发的决策错误,恐怕只有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引发决策错误的严重后果,可相提并论。
其次,不同于医疗,教育是否成功,需要等待几十年至上百年才见分晓。
在这样的长期预测中,教育者很难判断受教者未来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及相应地不得不有重大改变的教育。
第三,也可能是最关键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教育者很难预知受教者将来的人生经历,而正是受教者人生经历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应是个性化的。
孔子遵循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至今仍是教育者应当遵循的两项根本原那么。
已有的许多心理学测验和最新发表的几份脑科学研究报告,共同论证了下面这一事实: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 家庭教育该当如何

前有“虎妈”后有“狼爸”家庭教育该当如何2012年03月08日07:38来源:成都晚报/news/detail_2012_03/08/13047794_0.shtml前有虎妈,后有狼爸,在这个崇尚望子成龙的国度,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总能引起众人的关注。
“虎妈”、“狼爸”、“猫爸”、“羊爸”等的相继登场,更是让这场家庭教育的战场扑簌迷离。
家庭教育究竟该当如何,棍棒教育值得效仿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呢?怪兽家长大盘点A虎妈虎妈,原名蔡美儿,因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包括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家规,“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引起了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在蔡美儿的著作《虎妈的战歌》中,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索非亚(中文名蔡思慧),即将成为长春藤盟校的学生。
蔡美儿在她的博客中表示,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她在写给《波士顿前锋报》的电邮中说:“我不能居功。
我不觉得我的教养方式与她被录取有关。
我觉得这百分之百是索非亚自己努力的结果。
”○虎妈十大家规◆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B狼爸狼爸名为萧百佑,因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口号而被称为“中国狼爸”。
在“打”的教育方式下,狼爸儿子萧尧、女儿萧君同时考上北大,创造了北大历史上的第一次。
2011年,老三萧箫也被北大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
萧百佑出版《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讨论。
虎妈猫爸家庭教育辩论

孩子的成长除了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以外,也包 括心智的发展和心灵的健康。虎妈的教育模式过于 苛刻和粗暴,比如说因为女儿练钢琴的指法力度不 够而受到耳光。虎妈以伤害孩子的自尊、摧残孩子 的心灵来提高孩子的技能,这样将会得不偿失,尽 管她的女儿幸运地进入哈佛。至于虎妈认为青少年 自制力差、严苛的教育模式是必须的,父母要有耐 心引导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而不是替孩子 做决定,强迫孩子练小提琴。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能成方 圆并不是靠家长的严苛和暴力,而是靠家长的理解 和信任。只有像猫爸的教育模式这样,理解、信任 孩子,对他们宽容、民主,更好地引导孩子,激励 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双方Βιβλιοθήκη 辩论,我们将父母对子女 的家庭教育的最终观点总结如下:
虎妈式教育强调“严”字当头来指导孩子如何选择发展,其自 律性比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也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猫 爸式的观点强调孩子自身兴趣的选择和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天 赋,然后加以引导。猫爸认为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她乐 意对你敞开心扉。只有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教育。
第二、从独立自主而言,严苛的 教育是让孩子按照家长所设计的 道路,凡事都为孩子决定好,安 排好,这样很难孩子培养独立的 思维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而宽容 的教育则是在孩子提出自己想法 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因此宽容的 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 的能力。
由于未成年认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 对许多事情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虎妈的出现正 好可以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树立孩子坚持不懈,踏实 认真的精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有自己完全特殊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 征。所以,教育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成功的例子也无法复制。 教育者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比如,自 主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就应该多一些约束,不能一味的放任。 而对于自我约束力强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给于孩子更多的空间, 这样有利于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
教育部喊话家庭教育:家长别做“狼爸、虎妈”

晓发现了这个看似矛盾的情况 , “ 我 和一 些研 究者 发现 ,决 定父 母教 育
好孩 子的 是较高 的教 育素 质 ,即教
育理念 、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家庭 教育 有多重要?几千年来 ,
“ 修 身 、齐家 、治 国 、平天 下 ”便
育部 基础 教育 一司负 责人 对记 者强 调 ,切 实 加强 学校家 庭教 育 工作 ,
北 京市 第五幼 儿 园中一 班张善 渊 的 往往 与错 误的家 庭教 育密 切相 关 ,
家 长徐 攀为 怎 么当好 家长 ,陷入 了 而不 少失 败的家 庭教 育的 父母具 有 是让 每一 位学 生享有 人生 出彩 机会
育 ,培 养 孩 子 积 极 学 业 态 度 ,与 会支 持的 家庭教 育工 作格 局 ,中小
学校 配 合减 轻 孩 子过 重 学 业 负担 , 学幼 儿园要 建立健 全 家庭教 育工 作
《 指 导意见 》指 出 ,家庭 是孩 子 的 指 导 孩 子 学 会 自主 选 择 。切 实 消 机制 ,统筹 各种 家校 沟通 渠道 ;各
无不 得益 于家 庭教 育。 “ 从一 个 人
的生 命历 程来 看 ,家庭 生活 是其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 , 家庭教育的观 点 、
教 育部喊话 家庭 教育 :
方式 ,家庭 成 员的作 风 、习惯 、品
家长别做 “ 狼爸 、虎妈 ”
文/ 张 烁
德修 养 ,家 长 的心理 品质 、心 理发 展水 平和个 性 、价 值追 求都深 深影 响着 个 人发展 。”北京 人大 附 中朝
是我 国 家庭教 育的核 心要 义 ,其 逻 辑起 点正 是 “ 国之本 在家 ,家之 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当“虎妈”,不做“猫爸”,父母还能怎么做?
在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是天性(或遗传)重要还是教养(或环境)重要呢?这个问题曾经在心理学界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
所幸的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都已经摒弃了非对即错的一元思维模式,转而认为天性(或遗传)和教养(或环境)对人的发展都很重要,只不过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方面,两者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
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一个人先天的生物特征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人的发展,并对环境影响做了精细的分析。
他把环境定义为“一套嵌套结构,一层套一层,像一组俄罗斯套娃”,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中心,被几层环境系统所包围,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更远的环境,这些环境系统之间以及环境系统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一个人的毕生发展。
其实,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相互影响。
家庭中的每个人和每种关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人和其他关系。
简单地说,父母会影响孩子,而孩子同样也会影响到父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
父母教养风格的四种类型
父母的教养风格会影响孩子应对周围世界的能力。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家长既不应该过度惩罚孩子,也不应该淡漠处之,应该为孩子订立一些规则,并有感情地对待他们。
她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程度,把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1、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
权威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多。
在权威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
他们和同伴关系融洽,能够与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无条件的服从,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温情。
他们强加给孩子一些不经解释的规则,对孩子进行严密的限制和控制,还可能会经常惩罚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在专制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感觉不快乐,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形成孤僻和不信任的性格,通常很被动和缺乏沟通技巧。
3、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少关爱和温情,也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在忽视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自控力和独立能力也较差,自尊水平较低。
4、放纵型: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但极少有要求和限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放纵型教养家庭长大的
孩子,很难学习到自我控制,往往对父母或他人缺乏尊重,甚至会变得霸道、自我中心、固执,很难与同伴相处。
由此可见,权威型教养风格是和积极的发展结果联系最紧密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既需要爱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规则,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没有任何规则和约束,他们可能就难以学会自我控制。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权威型父母呢?
既要“讲爱”,也要“讲理”
在生命之初的前几年,家庭这个微环境系统对于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儿童的工作。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甚至当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
……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与另外的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就是最好的早教环境,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场景,父母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师。
1、家庭是情感支持的纽带,需要“讲爱”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
它通过血缘关系、依恋关系、手足之情,可以将所有家庭成员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每一个成员内心情感支持的联结纽带。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之源。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他就需要从抚养者那里不断获取身心成长所必须的情感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2、家庭是社会性发展的起点,需要“讲理”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所有的社会中,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繁衍后代,并通过养育使其社会化。
虽然家庭只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中一个子环境系统,但是家庭在儿童社会化发展方面的影响更早、更持久。
其他社会环境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但就其力度和广度来看,是永远无法与家庭相提并论的。
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儿童获得社会中年长成员所认为的那些重要
和适宜的观念、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的过程。
首先,社会化是规范儿童的行为、控制其不合理冲动的一种方式;其次,儿童在社会性发
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愿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儿童会成长为有能力、适
应性强、亲社会的成年人。
因此,在家庭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里,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讲爱”,对孩子有关爱、有尊重、有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且还要对孩子“讲理”,对孩子有要求、有限制、有约束,给孩子立界限、定规则。
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底线,耐心而坚决地树立权威
鲍姆林德指出,一开始,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往往会反抗父母的要求,但是父母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坚定不移,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孩子变得顺从,而不会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会以势压人,长此以往,孩子最终就会变得更顺从。
这就要求父母温柔而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原则和要求面前不轻易向孩子让步,耐心而坚决地树立自己的权威。
否则,孩子很可能得寸进尺,最终令父母难以招架,让父母的权威甚至尊严逐渐丧失殆尽。
1、坚持要求孩子做出适当行为
在引导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适当行为时,孩子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甚至故意作对的情况。
一旦我们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就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切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如果父母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和底线都不能坚持,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钻空子。
2、坚决而耐心地对待不顺从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顺从行为时,我们不要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的耐心去等待孩子,通过我们的坚决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断了不顺从的念头。
孩子虽小,但察言观色的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孩子察觉到自己的不顺从行为轻易得逞,那么下一次表现出的很可能就是更大的不顺从。
最终摧毁的就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和地位。
究竟如何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创建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
为了对孩子负责任,家长应该做到:
1)不搞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
2)不与家人(尤其是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
3)每天花一定时间陪伴孩子(最好是父母一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家庭的温馨;
4)避免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等;
5)尽量不说抱怨话,给孩子传递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2、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家长的殖民地,孩子和家长都是平等的人。
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应该做到:
1)学会倾听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给孩子;
2)给孩子独立的权利和机会,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3)不要看不起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
4)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孩子的日记,不偷听孩子的电话和偷看孩子的短信;
5)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迫孩子接受你擅自给孩子做的选择。
3、善于发掘优点,学会赞美孩子
孩子需要被人发现,才会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发掘孩子的优点,家长应该做到:
1)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亮点,并找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成长;
2)学会赞美孩子,一定要真诚、具体、实事求是;
3)不把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身心发展;
4)对待孩子有耐心,不把自己的压力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4、允许孩子犯错,学会管教孩子
孩子一定有犯错的时候,也一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父母要学会引导和管教。
如何引导,如何规范,家长应该做到:
1)给孩子犯错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经历和体验做错事的后果;
2)对于触及原则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批评;
3)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采用辱骂和体罚等粗暴简单的方式;
4)对待孩子的价值观要坚定,前后要一致。
以上这些方面,并不全面,也未必全部适合于所有家庭。
所以,需要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