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诗鉴赏专题之咏物诗讲与练

合集下载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

见学案★规律探寻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

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

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

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学案7:古诗鉴赏专题之咏物诗讲与练

学案7:古诗鉴赏专题之咏物诗讲与练

古诗鉴赏专题之咏物诗讲与练【一】咏物诗略说1.定义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好的咏物诗,要使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情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具有和谐自然之美;要即物生情,“情”附“物”上;要虚实得当,点化自然;要由小类大,由此及彼;要取“物”贴切,寄寓新颖。

力求做到四个统一:“不即”与“不离”的统一,“入物之内”与“出物之外”的统一,“不是此物”与“恰是此物”的统一,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2.咏物诗的特点: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咏物诗的分类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

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

“赋体咏物诗”“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

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

因此,也不愧为名篇。

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

——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比体咏物诗”特点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

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有四种形式。

(最新整理)(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最新整理)(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枝先开,幽香素艳
2021/7/26
希望他年应时而发, 在京城独占鳌头 20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 徒③玄鬓,指蝉
高唱、难飞
高洁的品性、
2021/7/26
2021/7/26
12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2⑷021/手7/26 法:托物言志
7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
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
上20正21/7是/26 诗人内心的独白。
16
3.分析咏物诗的表现手法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专练附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专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

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

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

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4分)答案:12.(1分)A13.(3分)D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1分)。

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1分)。

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蝉虞世南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咏物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鉴赏方法、步骤鉴赏方法(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咏物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咏物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咏物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国学欣赏咏物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三、实战演练1、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2、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一咏物诗鉴赏答案1、白云泉白居易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专题之咏物诗讲与练【一】咏物诗略说1、定义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好的咏物诗,要使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情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具有和谐自然之美;要即物生情,“情”附“物”上;要虚实得当,点化自然;要由小类大,由此及彼;要取“物”贴切,寄寓新颖。

力求做到四个统一:“不即”与“不离”的统一,“入物之内”与“出物之外”的统一,“不是此物”与“恰是此物”的统一,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2、咏物诗的特点: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咏物诗的分类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

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

“赋体咏物诗”“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

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

因此,也不愧为名篇。

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

——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比体咏物诗”特点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

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把“物”人格化。

或采用独白式,或选择呼告式,共同特点:把物当作有生命的人给予直接描写,读者几乎分辨不出哪是状物,哪是抒情。

比如高岱《灯蛾》“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这是灯蛾的独白,更是诗人的人格宣言。

又如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对后辈的期望全都包含在对海棠花的叮嘱之中。

再如于谦《桑》“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这哪里是桑,分明是一位倍受冷落的忠贞的爱国志士的画像。

二是借物议论法。

大致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状物,后半部分议论。

状物为议论创造条件,议论巧借状“物”提供的契机。

比如刘克庄《葵》:“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

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恶劣的环境与忠贞的气节,无情的冷落与赤诚的忠心,形成鲜明的对照,议论极其巧妙,又极有力极深刻。

又如蒋贻恭《咏金刚》:“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

刚被时流借拳势,不知自身是泥人。

”先描摹金刚之形,扬眉斗目;后两句则围绕“泥人”的本质展开议论,以极轻蔑的笔调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凭借权势忘乎所以无所不为的无耻之徒。

再如臧克家《老黄牛》:“块块黄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

”前两句写老黄牛劳作的身影,后两句则巧加引发,抒写了自警自励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是借题发挥式。

请看袁郊的《月》:”嫦娥窃月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题目为“月”,诗人既不描写月之形,也不写月之光,完全抛开了物的特点,“月”只不过是个幌子,诗人借它带出一个传说,再加以点化,极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再看倪瑞璇的一首《闻蛙》:“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咯咯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

”所状之“物”与所发之议论好像没有丁点联系,可是诗人的耳朵似乎特别的神奇,听出了青蛙的叫声里有“平安”二字,由此,又想到了百姓的不平安,再想到人不如蛙的现实。

这样,诗人借青蛙的叫声,展开联想,自然而又极具韵味的传达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四是语带双关法。

有一首咏“针”的诗写得极别致:“尖头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生在脚跟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诗中的针,尖头、没分量、只认衣裳,既是写针,又是写人,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善于钻营的势利小人。

杜牧的《叹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里的花开花谢、绿叶成荫、子满枝,既指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又是说少女的妙龄已过,已然结婚生子,借此诗人极其巧妙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惆怅与惋惜。

【三】鉴赏方法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因例说法一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的特点:与同伴离散、想念同伴、孤独、渴望跟同伴相聚的孤雁情与志:与家人离散、想念家人、渴望与家人亲友团聚艺术手法:以物喻人,拟人,对比因例说法二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

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

葡萄的特点:“新茎犹枯”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情与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艺术手法:以物喻人,比喻(“龙须”喻葡萄的藤蔓)因例说法三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的特点: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情与志: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拟人因例说法四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蝉的特点: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情与志: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因例说法五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的特点: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情与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势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对比(时人对“小松”的前后态度)、比喻(小松喻人)温馨提示: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4、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5、托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四】真题演练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 (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5.(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4分6.(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