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羧酸金属盐补强橡胶

合集下载

Zn(MMA)2对硫黄硫化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Zn(MMA)2对硫黄硫化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Zn(MMA)2对硫黄硫化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作者:栗敬君王同海王海威张文洁崔雪静赵季若冯莺来源:《当代化工》2017年第03期摘要:甲基丙烯酸锌(Zn(MMA)2)在自由基存在下可以与橡胶发生接枝和交联反应,在橡胶中引入金属离子键交联结构,发生自聚合反应生成纳米聚盐粒子等,使得硫化橡胶具有多元的交联网络结构和多元的填充网络结构,这使得硫化胶的物理力学性能大大提高。

为了获得Zn(MMA)2所给出的优异性能,需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虽然过氧化物与硫黄并用的体系有很多报道,但是都没有单纯采用过氧化物硫化时的性能好。

由于硫黄硫化是不饱和橡胶最广泛采用的硫化体系,因此在硫黄硫化条件下,获得Zn(MMA)2的优异性能,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化学计量角度设计了胶料中硫黄的摩尔用量远远大于Zn(MMA)2的摩尔用量(14:1/mol:mol)的情况,对比了三种硫化体系(S、Zn(MMA)2/S、Zn(MMA)2/S *)硫化天然橡胶的特点。

结果表明Zn(MMA)2/S体系硫化胶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显著提高,这使在硫黄硫化体系中实现Zn(MMA)2的优异性能成为可能。

论文分析阐述了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关键词:硫黄;甲基丙烯酸锌;天然橡胶;定伸应力;压缩生热中图分类号:TQ 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7)03-0404-05Abstract: In the presence of free radicals, grafting and 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zinc methacrylate (Zn(MMA)2) and rubber can occurred, crosslink structure of metal ion bonds was introduced, nano polysalt particles were generated, which could make the vulcanizate form multiple crosslinking network structure and multiple filling network structure, so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ulcanized rubber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Usually peroxide curing system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Zn(MMA)2.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reports about peroxide system/sulfur system, they do not have good performance comparing with simply using peroxide vulcanization. Sulfur curing system is most widely used in unsaturated rubber vulcanization system.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obtain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Zn (MMA)2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ulfur vulcanization. The relative amount of sulfur (S) and Zn (MMA)2 was designed from a stoichiometric standpoint to make that the molar amount of sulfur was far more than that of Zn(MMA)2 (more than 14:1/mol:mol)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ubber vulcanized by three kinds of curing systems (S,Zn(MMA)2/S,Zn(MMA)2/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ulcanizate vulcanized by curing system of Zn(MMA)2/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ich c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Zn(MMA)2 in sulfur curing system.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was put forward.Key words: Sulfur; Zinc dimethacrylate; Natural rubber; Modulus; Heat build-upZn(MMA)2属于不饱和羧酸金属盐类,在自由基存在条件下有很高的聚合反应活性,会与橡胶发生接枝反应引入金属离子键交联结构,同时会形成纳米聚盐粒子,从而对橡胶产生补强作用。

填料与补强

填料与补强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即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表征了材料的受力极限 玻璃钢: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玻璃布、玻璃带、等为增强材料,以树脂为粘结剂,经一定的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功能型的新型复合材料。

吸留橡胶指未硫化混炼胶在填料(炭黑)中能被良溶剂溶解的那部分像胶 结合橡胶也称为炭黑凝胶,是指炭黑混炼胶中不能被橡胶的良溶剂溶解的那部分橡胶。

硫化:线性的高分子在物理或化学作用下,形成三维网状体型结构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把塑性的胶料转变成具有高弹性橡胶的过程。

结构化效应:硅橡胶与白炭黑的混炼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会出现粘度上升,硬度增加,以致无法返炼的现象。

离聚物或称离聚体是指含有少量离子基团的聚合物。

并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橡胶或橡胶与合成树脂,借助机械力的作用搀混成一体,用以制造各种橡胶制品,称为橡胶机械共混或橡胶的并用 聚合物的相容性:指两种不同聚台物在外力作用下的混合,移去外力后仍能彼此相互容纳并保持宏观均相形态的能力。

工艺相容性: 这种共混物在微观区域内分成了两个相,构成多相形态,但在宏观上仍能保持其均匀性。

韧性是指材料破坏前吸收外加能量的能力。

冲击破坏是材料在高速冲击下的断裂现象. 冲击强度是标准试样在冲击断裂时单位面积上所消耗的能量或断裂时单位切口所消耗的能量,是度量材料在高速冲击下的韧性大小和抵抗断裂能力的参数。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相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人工合成的,各组分间有明显界面且性能优于各组成材料的多相材料。

影响高分子材料强度的因素1.高分子本身结构1.1 分子链结构的影响1)主链结构 ,高分子链刚性增加,聚合物强度增加,韧性下降,像主链含有芳杂环结构的聚合物其强度和模量比脂肪族主链高。

主链上含有大的侧基,刚性大。

2)链节极性,链节含有强极性基团或氢键的基团使得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强度提高3)空间立构:结构规整和等规度高的聚合物因结晶而强度提高。

原位生成ZDMA补强POE的研究

原位生成ZDMA补强POE的研究

毫\ 骥 巡
成建强等. 位生成 Z 原 DMA 补 强 P E 的研晕 0 ∞ O \ 氆 究 0
59 一 z \ 2 Ⅲ. 毯疆
2 2 ZDMA 理 论 生 成 量 .
Z DMA 理 论生 成量 对 P OE物 理性 能 的 影 响
如 图 4 6所 示 。 ~

魁 副 Biblioteka 硫化 剂 D P用 量对 P E物理 性能 的影 响如 C O
图 1 3所 示 。 ~
P OE, 号 E g g 3 0 美 国 杜邦 陶 氏化 学 牌 n a e7 8 ,
作者简介: 成建 强 (9 3)男 , 1 8 一, 山东 邹 平人 , 岛 科 技 大 学 在 青 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 从 事 高 分 子 材料 改 性 研 究 。
不 饱和 羧酸金属 盐 可以用作 过 氧化物硫 化橡 胶 时 的助交联 剂 , 够 提高 硫 化胶 的交 联效 率 和 能 交 联密度 。同时 , ] 不饱 和羧 酸 金 属盐 也 可 以补 强橡 胶 , 能够赋 予硫化 胶一 些特殊 的性 能 , 提 还 如
公 司产 品 ; 硫化 剂 D P 化 学 纯 , 国医 药 ( 团) C , 中 集 上 海化 学试 剂 公 司产 品 ; 氧化 锌 , 析纯 , 津 市 分 天 广成化 学试 剂有 限公 司产品 ; MAA, 析纯 , 分 天津 瑞金特 化学 品有 限公 司 产 品 ; 氧 剂 1 1 , 业 抗 00 工 级, 北京 化工 厂产 品 。
12 主 要 设 备 与 仪 器 .
高橡胶 与金 属 的粘 合 性 能 。前人 对 采 用 不饱
和羧酸金 属 盐 补 强 NB 和 氢 化 丁腈 橡 胶 ( R HN— B 进行 了较 为系统 的研 究 。 日本 瑞翁 公 司采 用 R) 不饱 和羧 酸金属盐 补 强 HNB 成功 开 发 出 了商 R,

不饱和羧酸盐补强橡胶机理

不饱和羧酸盐补强橡胶机理

近十年来,不饱和羧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是一种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生成分散相的纳米复合材料。

所谓“原位聚合”增强,是指在橡胶基体中“生成”增强剂,典型的方法如在橡胶中混入一些与基体橡胶有一定相容性的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物质,然后通过适当的条件使其“就地”聚合成微细分散的粒子,并在橡胶中形成网络结构,从而产生增强作用。

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增强橡胶就是“原位聚合”增强的典型例子。

1.不饱和羧酸盐的制备不饱和羧酸盐的通式可用M n+(RCOO-)n表示,其中M为价态为n的金属离子,R为不饱和烯烃。

RCOO-可以是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和马来酸等的羧酸根离子,其中AA和MAA等α,β-不饱和羧酸最为常见。

不饱和羧酸盐的制备一般是通过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与不饱和羧酸进行中和反应制得的。

不饱和羧酸盐也可在橡胶中原位制得,即将金属氧化物和不饱和羧酸直接加入橡胶中,让中和反应在橡胶中原位发生。

一般是在密炼机中将金属氧化物和橡胶混合均匀,再加入不饱和羧酸。

2.不饱和羧酸盐补强橡胶的特点早期不饱和羧酸盐作为过氧化物的活性交联助剂,提高交联效率。

80年代后,不饱和羧酸盐在橡胶中的应用得到重视,发现不饱和羧酸盐不仅可以改善硫化特性,而且直接用不饱和羧酸盐补强的橡胶也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制造,如用于高尔夫球芯。

日本ZEON公司也开发了商品名为ZSC的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油田开采等领域。

与传统的炭黑补强相比,不饱和羧酸盐补强橡胶有以下特点:(1)在相当宽的硬度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强度;(2)随着不饱和羧酸盐用量的增加,胶料粘度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3)在高硬度时仍具有较高的伸长率;(4)较高的弹性。

3.不饱和羧酸盐补强橡胶的机理不饱和羧酸盐补强的橡胶中存在着大量的离子交联键并分散着纳米粒子,这种结构特点使硫化胶具有独特的性能。

离子交联键具有滑移特性,能最大限度地将应力松弛掉,并产生较大的变形,因此能够赋予硫化胶高强度、高的断裂伸长率。

原位生成丙烯酸镁补强EPDM性能的回归分析法研究

原位生成丙烯酸镁补强EPDM性能的回归分析法研究

锌、 氯化石 蜡 、 氧化铝 、 氢 白炭 黑 、 氧化二异 丙苯 过 ( 化 剂 D P) 丙 烯 酸 和 氧 化 镁 均 为 常 用 工 硫 C 、
业品。
1 2 设 备与仪 器 . X( ) 1 0型开 炼 机 , S K一6 上海 双 翼橡 塑 机 械有 限公 司产 品 ; —O T F HS l O — TMQ— R Z T型硫 化 机 , 佳
成” 强剂 , 补 如在橡胶 中混入 一些 与基体橡 胶有 一
定相 容性 、 有反应性 官能 团的单体 物质 , 带 然后通
过适 当的条 件 使 其 “ 地” 就 聚合 成微 细分 散 的粒
子 , 在橡 胶 中形 成 网络 结 构 , 而 产 生 补 强作 并 从 用 引。羧 酸金属 盐 的原 位 聚合 补 强 由于 具有 在 ' 基体橡 胶 中就 地 聚合 生 成补 强 粒 子 的特 点 , 服 克 了传统 补强 的缺点 , 同时 解决 了补 强粒 子 分散 及 与基 体橡胶 的界 面结 合 问题 , 一 种新 颖 的橡胶 是 补强 手 段 _ 。采 用 丙 烯 酸 盐 补 强 极 性 聚 合 物 3 ] NB R和氢 化 丁 腈 橡胶 ( HNB ) 为 常见 r ] 而 R较 4, 。
对非极 性 聚合 物 如 E DM 的补 强 研 究 较少 。本 P
鑫 电 子 设 备 科 技 ( 圳 ) 限 公 司 产 品 ; T— 深 有 G XB 2 M 型 电子 天 平 、 T 7 1一 型 气 压 自动 30 G 一0 6AR 冲片机和 AI 0 0 型 拉 力试 验 机 , 国 台湾 高 一 0M 7 中 铁 科技股 份有 限公 司产 品 ; 胶硬度 计 , 橡 上海 险峰
大后 减 小 、 联密 度 变化 不 大 。建立 的数 学模 型 能较 好地 描 述胶 料 各项 物 理性 能 与 氧化 镁 和丙 烯 酸用 量之 间 的关 系 。 交 关键词 :P E DM ; 烯 酸盐 ; 位 生 成 法 ; 丙 原 回归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TQ3 3 4O6 7 2 3. ; 2.1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8o 2O )20 2—3 10 —9X( O 8 1-7 20

改善白炭黑在胶料中补强作用的方法

改善白炭黑在胶料中补强作用的方法
结合力,使白炭黑分散的更加均匀,减少白炭黑的 附聚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添加少量Si69就能发挥相当
人们在不断寻求各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白炭
黑等填料的分散,同时提高填料与橡胶之间的相
互作用。直接添加少量的分散剂是一种方便的方 法。一般认为分散剂属于金属皂基混合物。相对 于橡胶大分子,分散剂是小分子,又具有表面活性 剂的双亲结构。因此,分散剂的引入起到了增塑 润滑作用,可以弱化大分子之间的缠结,同时,分
般地说,大部分能够与白炭黑的表面羟基发生化
学反应的易挥发物质均可作为改性剂。 白炭黑的结构改性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白炭黑 进行分子设计,将亲水性的白炭黑改性成程度不 同的疏水性、两亲性的或带反应活性的白炭黑。 最近几年,国外出现了一种生产方法,叫硅酯水解 法,产品称为WPH,所得二氧化硅极细,最大粒径
键;活性羟基与有机大分子链上的氢形成氢键;白 炭黑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白炭黑一聚合物一白炭 黑与白炭黑聚集体间的“桥”链构成了空间网络 结构。其补强的机理可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白
散剂还利于缠结的解除。目前国内文献对分散剂
重要的作用,但必须使其在填充体系中能够均匀 分散,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Si69使用方法主要
包括直接混合法和预处理法两种。直接混合法是 将二氧化硅、生胶与Si69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 然后再加入其它助剂,以免阻碍偶联剂与聚合物
的合成及其对性能的影响也只作了初步研究,加 之对其组成的不明确,一般将其统称为加工助剂。
的混合物口J。
并均匀分散在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处理;湿式处理
则是在二氧化硅的制作过程中,用偶联剂处理液
此外,设法在组成胶料的聚合物分子上附加
可以和白炭黑粒子相结合的官能团(胺、酰胺、烷 氧基硅烷、环氧基、羟基等),使白炭黑可以直接

热塑性弹性体POE

热塑性弹性体POE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热塑性弹性体POE摘要本文介绍了POE的结构与性能,交联方法,讲述了弹性体补强的分类,补强机理,最后对POE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POE,结构,性能,交联,补强T 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E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E, crosslinking method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astomer 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and finally to the POE's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Keywords:POE,structure,properties,crosslinking,reinforcement1.1 概述POE是乙烯和辛烯的共聚物,其中共聚单体辛烯(C8H16)的含量为20%-30%。

分子结构中辛烯的存在破坏了乙烯的结晶,但是同时也赋予共聚物优良的透明性和良好的弹性。

在常温下乙烯的结晶做为物理交联点,在高温下乙烯解结晶使共聚物具有塑性。

窄的分子量分布使POE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性等[1]。

由于辛烯的支化作用,使得共聚物的切敏性大大提高,大大增强了聚合物的可加工性[2]。

与EPDM和EPR相比,α-烯烃在共聚单体中的比重较小,大大减少了分子骨架上的叔氢原子,这使得POE的耐热氧老化性能大大提高。

POE具有优异的性能(特别是高耐热氧老化性),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弹性体材料。

但是PO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热变形温度较低(热变形温度<80℃),这大大限制了该材料的应用领域。

热塑性弹性体POE在高温下,乙烯结晶相的消失,可能会导致某些性能(模量、耐溶剂性)等发生突变。

橡胶的老化与防护体系(原理)

橡胶的老化与防护体系(原理)

橡胶的老化与防护体系橡胶老化是指橡胶分子在受到氧、臭氧、酸、碱、及水等物质的作用或在热、紫外线、放射线、机械力等物理、生物因素作用下,结构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使橡胶的使用物性出现逐渐降低的现象。

橡胶老化的因素众多,有热氧老化、重金属催化老化、紫外线催化裂解、臭氧老化及动态疲劳老化。

热氧老化是橡胶老化最重要的氧化作用,由于橡胶制品是在空气中贮存或使用。

所以氧化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老化因素。

温度对氧化有很大的影响,提高温度会加快橡胶氧化反应。

橡胶制品在高温动态下使用时,生热提高,加快了橡胶的老化速度。

在众多的橡胶制品中,链烯烃类橡胶因它们的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键所决定,在光热等因素条件下极易发生氧化反应,使大分子产生交联或裂解,发生老化现象。

链烯烃类橡胶的热氧化过程表现出自动催化性质,氧化反应是一个不等速的吸氧过程,吸氧过程表现出由慢到快尔后又转慢。

吸氧初期有一定的诱导期,继尔进入吸氧期,后期进入缓慢的吸氧期。

橡胶的吸氧速度与氢过氧化物的积累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氧化反应过程有二个明显的反应阶段组成,即氢过氧化物生成的连锁反应,和氢过氧化物分解所引起的大分子链裂解反应。

吸氧化速度决定于体系中的氢过氧化物的积累及其活性。

在氧化反应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积累的同时也陆续分解出自由基RO或OH是第二阶段反应的活性中心,使大分子发生断裂、交联、支化等反应,同时生成一些低分子化合物,如醇、酮、醛和水等。

实验表明,氧化温度低于70度,大分子间有交联趋向,橡胶强度有所增加这是链终止的结果,氧化温度高于70度时,大分子易发生裂解,橡胶表面发粘。

低于70度的老化橡胶的定伸强度有加强的趋势,高于70度的老化橡胶定伸强度有下降的趣势。

此外在热氧化时易产生凝胶,实际也是产生交联的结果,在链烯烃类橡胶中,抗老化性能较差的天然胶、顺丁胶最易白炭黑凝胶。

它们在热氧化过程中表现出自动催化氧化的特性,链增长速度远低于链终止速度,聚丁二烯与聚异戊二烯生成的大分子自由基更不稳定,热氧化结果使橡胶不保和度显著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离聚物
典型的离聚物结构式如下:以离子
对于离聚物而言,离子间相互作用和由此而引起的聚 合物的性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聚合物主链的类型(塑料或弹性体) ➢ 2.离子基团的含量 (0-10%) ➢ 3.离子基团的种类(羧酸盐、磺酸盐、磷酸盐) ➢ 4.中和度(0-100%) ➢ 5.阳离子的种类(胺、一价或多价的金属离子)
ZnO交联的羧基NBR就是一种常见的离聚物, 由于其是一种弹性体,也被称为离子弹性体 (ionic elastomer)。
1.离聚物
离聚体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 Brown最早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羧化橡胶及其金 属氧化物交联,并提出了离子交联键的概念。
60年代,DuPont公司推出了氧化锌交联 的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商品名为Surlyn。 此后,由于离聚物的特殊性能和结构特点,吸 引了众多的研究者。对离聚物,尤其是离聚物 的结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
1.离聚物
离聚物最大的性能特点是可以在不含补强剂的情况下 具有极高的强度。
表为一组ZnO交联的XNBR的力学性能
1.离聚物
可见此类橡胶的拉伸强度甚至高于碳黑补强胶 的水平。
离聚物的这种高强度被归因于离子交联键的 滑移.在应力的作用下, 离聚物内的离子交联键会 发生交换反应,即产生了滑移,从而消除了应力集 中,所以拉伸强度提高。
离聚物的结构模型
核-壳模型(core-shell model)示意图
离聚物的结构模型
MacKnight等假设在离聚物中存在半径为0.8~1.0nm的 离子簇结构,每个离子簇平均含有50个离子对,一层厚度为 2.0nm的碳氢链壳层将离子簇与周围基质中的离子对隔离开, 壳层是由于离子簇与周围基质中的离子对之间的静电作用而 形成
其中,离子基团的含量、中和度和阳离子的种类这三 个因素决定了聚合物的性能
1.离聚物
离聚物的碳氢分子链可以是聚丁二烯、聚乙烯和乙 烯-丙烯共聚物、PS、POM或丁二烯-丙烯晴共聚物等,而 离子基团有羧基、磺酸基、磷酸基等。
5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如羧基丁睛橡胶和氯磺化聚乙 烯等高分子材料。这种改性最初用于提高了它们与纤维、 织物以及相互间的粘合,后来发展到用金属的氧化物或 盐来交联羧基丁睛等橡胶。
离聚物的结构
离聚物的结 构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Brown最早提出在ZnO交联羧化橡胶中产生了 一COO-Zn2+- 00C一的离子交联键。这种结 构式非常直观,为许多学者接受。但是它却 过于简单,完全没有考虑到锌离子基团的浓 度低,所以生成上面的结构的概率非常小。
离聚物的结构
进入70年代后,许多研究人员许多研究 人员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小角X光散射等实 验观测手段发现离聚物中有小尺寸的分散相 存在,根据不同的体系大小在10-200nm不等。 由此人们认为离子基团在碳氢基体中发生了 聚集并从基体相分离出来。橡胶中离子的聚 集体充当了交联点的作用。
传统橡胶补强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硫化橡胶制品,一般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低应变下低模量,另一方面,若低应变下模 量较高则会导致象塑料那样的脆性。
目前,采用传统的增强剂己很难获得更高性 能的橡胶制品,因此寻找高增强能力的新型增强 剂一直是橡胶行业研究的重点。
解决办法
研究表明,通过“原位聚合”形成互穿网络增强改性 橡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离聚物的结构
离聚物的结构模型
对于离聚物的结构,人们提出了很多结构模型。 最早定性描述无规离聚物形态结构的模型是由 Bonnoto和Bonner于1968年提出的。
该模型中离子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多官能化的 交联键;
离聚物的结构模型
Bonnoto和Bonner模型示意图
离聚物的结构模型
MacKnight等提出的“核-壳模型”(coreshell model),该模型则是一种核壳结构,核 为离子富集区离子簇,壳为碳氢份子连。
1.离聚物
离聚物或称离聚体(ionomer)是指含有少量 (10mol%)离子基团的聚合物。离子弹性体的主要成分是 碳氢分子链,在碳氢分子链上悬挂有少量的离子基团如羧 基等。离子基团经金属氧化物中和后,由于在碳氢分子链 间生成了离子键,以及离子基团的缔合和聚集,从而形成 交联。离聚物具有不同寻常的力学性质和流变性质, 离子 间的相互作用对聚合物的性能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引 起了学术界和工业上的浓厚兴趣。
所谓“原位聚合”增强,是指在橡胶荃体中“生成”增 强剂,典型的方法如在橡胶中混入一些与基体橡胶有一定 相容性的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物质,然后通过适当的 条件使其“就地”聚合成微细分散的粒子,并在橡胶中形 成网络结构,从而产生增强作用。
解决办法
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增强雄胶就是“原位聚 合”增强的典型例子,在交联过程中,不饱和 羧酸金属盐在橡胶墓体中原位生成纳米粒子 (聚不饱和羧酸金属盐),从而对橡胶产生优异 的增强效果,使其同时具有低应变下高模量、 高弹性和高伸长的性能.
离聚物的结构
1970年,Eisenberg通过对离子基团中 立体空间排列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离子簇 (cluster)-多重态(multiplet)的概念。
离聚物的结构
认为,离聚物中最小的单元为离子对(ionic pair), 离子对是由一个阴离子和一个阳离子紧密结合而成,一组 离子对较为紧密的聚集在一起,不含任何碳氢分子链的组 成,被称为多重态(multiplet),多重态是离聚物中的基本结 构单元;由于离子基团的极性和基体的极性差异很大,加 上多重态间的静电吸引,多重态会比较松散的聚集在一起, 形成离子簇。离子簇内允许含有部分的碳氢分子链,它就 是电镜所观察到的分散相。
1.离聚物
能够形成离子交联键的聚合物结构如图所示
带有离子官能团的线性大分子的结构:(a)带侧基的聚合物 (b)远螯聚合物(c)halatopolymers (d) 紫罗烯
1.离聚物
用来交联的金属氧化物有ZnO、CaO、PbO、 Mg2O、Al2O3等。 单价的金属氧化物如NaOH等 也可以用于离子弹性体的交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