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怎么写

绪论怎么写引言绪论是学术论文的开篇之部,它在整个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绪论的写作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说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之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有效的绪论,以及绪论的结构和内容。
一、研究背景绪论的第一部分应该介绍研究的背景。
研究背景可以包括对该领域的概述、对相关问题的描述和重要性,以及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回顾。
在这一部分,需要向读者明确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或数据来支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绪论的第二部分是研究问题和目的的描述。
这一部分要明确研究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问题应该清晰明确,并且可以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来描述。
研究目的应该与研究问题相对应,可以阐述研究的目标、目的和预期结果。
三、前人研究综述绪论的第三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包括其理论、方法、结果和不足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应该对重要的前人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文献作为支持。
同时,还可以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引出本研究的研究动机。
四、研究方法和设计绪论的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和设计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需要详细介绍并解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给出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同时,还可以说明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行的限制。
五、研究预期结果绪论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预期结果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根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阐述研究的预期结果。
需要明确的描述研究的预期结果,并说明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或图表来说明预期结果的表达方式。
结论绪论在整个学术论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读者对整个论文的第一印象。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清晰明确地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和目的,回顾前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说明研究的方法和预期结果。
毕业论文绪论

毕业论文绪论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绪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毕业论文的绪论内容:引言、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
引言:首先,引言部分应该包括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其对论文感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引用相关研究或者介绍背景故事来实现这一目的。
随后,引入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目标和重要性。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这一部分,需要对研究的背景和当前研究状况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包括相关理论或概念、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等。
还需要说明为什么对该研究领域感兴趣以及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在提出研究目的时,要明确指出此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解释其在理论或实践上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并说明这些问题或假设在该领域中还未得到解答或验证。
如果需要,可以提出研究的假设,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验证。
研究方法:在绪论中,还需要对将用于研究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这包括研究的范围和限制、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的选择方法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还需要说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并解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回答研究问题。
此外,还可以介绍研究工具或仪器,并描述其用途和操作过程。
若有必要,可以讨论所提出的研究方法的潜在局限性,即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结论:在绪论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简要总结前文所述,并提出预期结果。
同时强调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的实现意义。
总之,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篇之作,旨在引导读者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理解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合理性。
准确、全面、清晰地介绍研究内容和目标,以确保读者对毕业论文的后续章节有充分的理解和期望。
绪论

绪论:绪论相当于论文的开头。
一般包括: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法、方式。
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前言是刊在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
可以由编写者自撰,也可以由他人撰写。
而绪论是在正文中,作为第一章开始的。
用来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绪论(课件)》课件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论文 绪论

论文绪论
绪论是整篇论文的开端,用以引出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引言部分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此处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案例或问题入手,引发读者的兴趣,使其对论文主题产生好奇心。
例如,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是其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研究背景部分,即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动力和依据。
例如,目前大气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组分的检测和污染源的定位,而对于不同污染源的分析和对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重点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分析和防治措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最后是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的应该明确、具体且可行,与论文主题紧密相关。
例如,本文旨在通过采集不同污染源的样品,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和排放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
的三个方面。
引言部分引起读者的兴趣,研究背景部分介绍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和问题,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引出,读者可以对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毕业论文绪论怎样写

毕业论文绪论怎样写
论文的绪论部分是整篇毕业论文的开端,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良好的绪
论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研究主题,并明确阐述研究的目的、背景、意义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绪论。
1. 研究背景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展示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2. 文献综述
在绪论中应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先前的研究成果、学术观
点和研究方法,展现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同时,还要指出该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绪论部分的关键。
说明该研究对学术界和实际应
用的重要性,阐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结果对学术和实践的贡献。
4. 研究方法
在绪论中还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方法论,包括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
究设计等内容。
阐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 研究结构
最后,应该简要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和各章节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全面
的概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全貌。
绪论部分作为整篇毕业论文的开场白,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只有撰写出清晰、简洁、有逻辑性的绪论,才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展示出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贡献。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的参考,相信您将能够撰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绪论,为整篇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学生们通常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写好绪论。
绪论是整个论文的开篇之作,它不仅要引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还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写好绪论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绪论应该包含对研究背景和问题的介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概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绪论还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提出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例如,研究可能是为了填补前人研究中的空白,或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清晰地表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认同。
除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行性。
例如,研究可能只涉及某个特定的地区或群体,或者只关注某个特定的因素或变量。
通过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此外,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描述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例如,研究可能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或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清晰地描述其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以便读者能够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例如,研究可能预期得出某种结论或发现某种规律,或者可能对某个领域的理论或实践产生某种影响。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
绪论应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构成及研究内容等。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
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其实对于绪论和结论,其实是相互照应的。
结论要单独作为一章来写,但不可以加章号,比如不可以这样:“第七章结论”。
一般学校要求写论文都会提供相应的模板,比如字体大小,字体,页眉页脚等具体规定。
ABS的发展历史ABS的作用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
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缩短制动距离。
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2692549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
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
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g x y L L L y 1 2 3 g zg z
飞机基本操纵原理
• 纵向横向和航向的定义
飞机基本操纵原理
俯仰操纵: 飞行中,后拉驾驶杆,通过传动机构,升降舵后 缘上偏,产生向下的附加气动力,对飞机横轴形成抬头力矩 M,使飞机抬头上仰。 升降舵偏角e
内容
引言
1 基本概念 2 常用的坐标系 3 有关符号和分量的定义 小结
问题的引入
• 第 六 章 : 引 言 在飞行性能分析中,将飞机视为质点,所需的迎角、 滚转角(坡度)、发动机推力可以立即达到(忽略其过 渡过程),并能够保证无侧滑。 事实上,迎角、滚转角(坡度)、推力、及侧滑角需要 通过操纵驾驶杆(盘)、脚蹬舵及油门杆进行控制, 而且 存在过渡过程。 本章介绍与刚体运动描述相关的概念、定义
L
xt p u
O
N
r q zt w yt
M v
气流坐标系
• • • •
气流坐标轴系 原点在飞机质心, 轴OXa沿飞机速度方向, 轴OZa在飞机对称面上垂 直于轴OXq,指向下; • 轴OYa垂直于OXa、OZa, 指向右方
阻力D 、侧力Y 、升力L
D Y
L
航迹轴系与地面轴系
坐标变换
坐标轴绕z轴转动
•
•
常规飞机飞行轨迹控制原理图
基本操稳问题
第 六 章 : 引 言 驾驶杆(盘) 操纵 升降舵偏角 系统 动力 副翼偏角 学 方向舵偏角 飞机 刚体 动力 学
脚蹬
s
发动机油门杆
发动机 n 响应 动 力学
飞行 性能 飞机 问题 质点 实 动力 际 学 航 迹
平衡 广义地说,指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飞行。
第 六 章 : 常 用 坐 标 系
Ax‘dy’dz‘d: 固定于地表, Ax’dy‘d为水平面, Az’d垂直向下。 Oxdydzd: O为飞机质心, 轴向平行于Ax'dy'dz'd。 航迹轴系Oxhyhzh
机体轴系Oxtytzt
气流轴系Oxqyqzq 轴系间关系
右手正交系
机体轴系
原点在飞机质心, 轴OX平行于机身轴线,指向前方, 轴OZ在飞机对称面内,垂直于轴OX指向下方, 轴OY垂直于对称面,指向右翼, OX、OY、OZ形成右手坐标系统
认为油门不动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
外力模型
发动机推力
Pky Pky ( H , M , n)
相对于基准状态增量 Pky Pky Pky Pky H M n 忽略 、 Mx H 0 M 0 n 0 M z 等导数 H M n Pky H Pky M Pky n 空气动力 X X ( H , M , , , x , y , z , , , x , y , z , n,)
如定常直线飞行、正常盘旋等。 第 六 章 : 基 本 概 念
(平衡)稳定性 飞机受到外界扰动后自动恢复原来平
衡状态的能力。
不稳定 平衡 稳定 平衡
中立 稳定 平衡
稳态 增量
操纵性
飞机在驾驶员的操纵下从一 种飞行状态过渡到另一种飞 行状态的能力。 包括稳态增量和瞬态过程。
瞬态时间
t
P88
地面轴系Ax'dy'dz'd和飞机牵连地面轴系Oxdydzd
y / cos0 zd V0 (cos0 0 sin 0 ) V0 V0 0
横航向扰动 运动变量:
x , y , , , x y , , zd
耦合量
非耦合量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
气动导数分类
静稳定性导数: M z , M x , M y
阻尼导数:
Mz z , M x , M y y x
交叉阻尼导数: M x y , M x y
操纵导数:
洗流时差导数: 其它导数:
Mz z , M x , M y y x
M z
交叉操纵导数: M y , M x x y
小扰动方程
横 航 向
mV0 ( x sin 0 y cos 0 ) Z t G cos0 I x x I xy y M x M x x M x y y x M x x M x y y x y I y y I xy x M y M y x x M y y M x x M y y y y tan x y 0
V V V Pky , QV , Q , Y V , Y , Y z , M zP , M z , Z t
稳定性、操纵性概念 地轴系、体轴系、风轴系、航迹系之间的关系
第 六 有关符号和分量定义 章 : 小扰动线化方程假设、形式、特点 小 结 气动导数的基本类别
轴系间关系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定常直线 Nhomakorabea准运动方程
Pky0 cos( 0 P ) Q0 mg sin 0 0 Pky0 sin( 0 P ) Y0 mg cos 0 0
Z0 0
M x 0 M y 0 M z 0 0
纵向和横航向扰动运动可以分别讨论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
小扰动方程
纵 向
V mV [ Pky cos( 0 P ) QV ]V [ Pky0 sin( 0 P ) Q ] G cos 0 V mV0 ( ) [ Pky sin( 0 P ) Y V ]V 其中: [ Pky0 cos( 0 P ) Y ] G sin 0 d( ) Y z z () dt V V I z z ( M zP M z ) V M z M z M z z z M z z z z 纵向扰动运动变量:
L xt p O
N
r q
M yt
zt
滚转力矩L、俯仰力矩M 、偏航力矩N 气动力矩在体轴系上的分量。 滚转角速度p、俯仰角速度q 、偏航角速度r
飞机刚体运动旋转角速度在体轴系上的分量。 前向速度u、侧向速度v 、法向速度w
飞行速度在体轴系上的分量。
机体轴系
原点在飞机质心, 轴OX平行于机身轴线,指向前方, 轴OZ在飞机对称面内,垂直于轴OX指向下方, 轴OY垂直于对称面,指向右翼, OX、OY、OZ形成右手坐标系统
xd cos 0 V V0 sin 0 y H sin V V cos d 0 0 0
V , , , z , z , , xd , yd
耦合量
非耦合量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
相对于基准状态增量
z
X {Y , Q, Z , M x , M y , M z }
y
X X H H X M M X X X x x X X
y
z X X X x x X y y X z z X n n
左蹬舵-方向舵左偏为正
舵偏角定义
N<0 M< 0
L< 0
推杆
左压杆 右副翼下偏 左副翼上偏
升降舵后缘下偏
e > 0
蹬左舵
方向舵左偏
a > 0
r > 0
轴系间关系
s
(无风时)
航迹轴系
气流轴系
s ,
,
地面轴系
, ,
机体轴系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
s
(无风时)
航迹轴系
气流轴系
s ,
,
地面轴系
, ,
机体轴系
推杆-升降舵后缘下偏为正
横滚操纵
右转驾驶盘—右副翼上偏,附加气动力向下, 左副翼下偏,附加气动力向上, 形成右滚力矩,使飞机右滚转 左转驾驶盘— 形成左滚力矩,使飞机左滚转
副翼偏角a
左压杆-右副翼下偏为正
航向操纵 飞行中蹬左脚蹬,方向舵后缘左偏,附加气动力矩向右,对 飞机形成左偏航力矩 升降舵偏角r
基本假设
• 外 环 • 境 • 飞 • 机 • • 飞 • 行 • 地球为平的、不旋转的惯性参考系( Ax'dy'dz'd为惯性系) 静止大气 不计重力随高度变化 飞机为理想刚体 不计飞机质量变化 基准运动为对称定直飞行,无侧滑、无滚转
其 • 它 •
扰动运动为小量 纵向参数改变(V, , z 等) 只影响纵向气动力(Q, Y, Mz);横航向参数改变( , x , y等) 只影响横 航向气动力(Z, Mx , My)——小迎角飞行 不考虑高度变化引起的推力和气动力变化
基准运动
飞机在驾驶员的操纵下,按预定规律进行的运动。一般为 平衡运动,如定常直线运动、正常盘旋等。
扰动运动
飞机作基准运动时,由于外界瞬时干扰使其运动参数在一 段时间内不按预定规律变化所进行的运动。 总运动参数=基准运动参数+扰动运动参数增量
= 0+ 0, = 0+ , …
第 六 章 : 小 扰 动 线 化 方 程 和 气 动 导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