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7章
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沟通(简)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
(一)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 (二)沟通双方要有对符号系统及交往情境的共同理解。 语言符号系统:语音(口头)和文字(书面)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视—动符号系统、时空组织系统、目光接触系统、 辅助语言系统。 (三)沟通中存在着社会性障碍、心理障碍和文化障碍。 社会障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年龄(代沟)、性别等。 心理障碍:认知失调、情绪差异、个性差异。 文化障碍:语意障碍、态度障碍、文化程度障碍 (四)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 传递过程中,最重要的保存下来,其余的再加工,信息就会失真。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 一、人际沟通的要素及基本过程 (一)基本过程 背景
反 馈
信息 编 码 渠 道 接收 译码
发送者 信 道
接收者
障 碍
(二)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1、信息发送者(编码):书面文字?口头讲解?实物?模 型?照片?示意图? 2、信息的接收者(译码) 前提:两人对此信息有共同的理解。 图式、经验、个性、能力等对信息理解程度有影响。 3、信息:必须转化为各种可能被别人察觉和理解的符号系 统。 4、通道:指信息传递的方式。 5、反馈:作用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过程。 6、背景:在沟通中,许多意义是由背景提供的。 7、障碍:一般的沟通障碍:信息渠道、符号系统的障碍; 社会性(地位、组织结构)、心理性障碍、文化障碍。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一、语言符号系统 二、非语言符号系统 语 言 口 头 有声 辅助语言 身体 非语言 书 面 无声
身体语言:
1、手势:语言不通者;聋哑者;加强语言效果者; 提供缓解紧张的机会。 2、体态:前倾、后倾、正襟危坐、随意晃动等。 3、面部表情:喜、怒、哀、惧、厌恶、惊奇等。 4 4、触摸:握手、亲吻、拥抱、拍肩膀、摸顶等。 5、目光接触:眉目传情、横眉冷对、望穿秋水、 虎视眈眈、不屑一顾、暗送秋波等。
社会心理学第7章社会感情

社会心理学第7章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涉及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仅会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还会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感情网络。
本章将着重探讨社会感情的定义、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社会感情的定义**社会感情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既包括对自己的情感反应,也包括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和反应。
社会感情不仅表现为个体的情感体验,还表现为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互动。
从定义上看,社会感情强调了个体情感与社会群体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情感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感情的特征**1. 社会性:社会感情与个体感情不同,它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社会感情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2. 多样性:社会感情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关系会引发不同的社会感情体验。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交往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反应,这种多样性给社会感情研究带来了丰富性。
3. 动态性:社会感情是动态变化的,它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会随着社会互动的不断进行而产生变化,这种动态性是社会感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社会感情的形成过程**社会感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认知、评价、情感表达等过程来形成对社会他人的感情体验。
个体的情感体验不仅受到自身情感处理模式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情境和他人情感的影响。
**四、影响社会感情的因素**1. 社会互动:社会感情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从而产生类似情感或者情感共鸣。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社会感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缓解负面情感,增强情感应对能力。
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思维心理学 人类工效学 言语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整理ppt
5
五本书
• 1、《社会心理学》
• 4、《社会心理学》
– 时蓉华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年5月第1版
3、《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
• 候玉波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整理ppt
32
1939~194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库尔特·勒温
– Kurt Lewin – 1890-1947 – 德国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
哲学博士、教授。 – 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
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 – 场理论主张,一个人的行为是一种场
的机能,这种场是由在行为发生时就 存在着的各种条件和力量交织而成的。
– He then demonstrated this effect in a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concluded that children perform a simple lab task faster in pairs than when performing by themselves.
– 《行为:比较心理学引论》(1914) –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
心理学》(1913); – 《行为主义》(1924) – 强调社会行为的学习理论
1924年
• 弗劳德·亨利·奥尔波特
– Floyd Henry Allport – 1890-1978 –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 第三本社会心理学
张明 研究对象 社会认知 态度 人际交往 爱情 助人与侵犯 群体心理 领导心理 消费心理 大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第7章社会感情.

二、 情绪、情感与发展
(四)情绪成熟的指标
防卫机制
1、合理化 3、压抑
2、逃避 4、代替
5、表同
6、投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反向 9、升华
8、幽默
三、社会感情及其功能
(一)概念: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 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
三、社会感情及其功能
(二)功能:
1、动力功能:增力或减力 2、强化功能:巩固或改变行为和认知 3、信号功能:传递信息 4、感染功能:施加影响 5、迁移功能:爱屋及乌
(2)想象调节法
想象的力量有时超过意志的力量。用想象的方法来 对付挫折引起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也是很有效果的。 用想象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三种
①视觉形象想象法 使紧张和松弛相互作用的想象。闭眼,注意身体上 的紧张点;稍停。把你体验到的紧张或痛苦想象成某一 样东西,稍停。将松弛想象成另一样东西,稍停。让这 两样东西相互作用,使紧张消除(例如将紧张想象为一 块粗糙的冰团,把松弛想象为慢慢融化冰块的太阳)。
第四节 社会感情的调适
一、情感智商 二、情绪感知等级 三、情绪管理的方法
一、情感智商:D. Goleman
1、了解自我 2、驾驭情感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二、情绪感知等级:C. Steiner
解读情绪的能力:感知自己、感知 他人、管理控制、弥补伤害、有效互动
100% 高
1发展出某些技巧以应付挫折情境2能重新解释与接纳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不会一直自我防卫能避免挫折并安排替代的目标3知觉某些情景会引起挫折可以避开并寻找替代目标以获得情绪满足4能找出方法缓解不愉快5认清各种防卫机制的功能6能寻求专家的协助四情绪成熟的指标1独立不依赖父母2增强责任感及工作能力减少对外界接纳的渴望3去除自卑情结个人主义及竞争心理4适度的社会化与教化能与人合作并符合个人良心5成熟的性态度能组织幸福家庭6增进适应避免敌意与攻击7对现实有正确的了解8具有弹性以及适应力四情绪成熟的指标防卫机制1合理化2逃避3压抑4代替6投射7反向8幽默9升华一概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Copyri3ght 20利1他9行-2为0的1影9响因A素spose Pty Ltd.
4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者效应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期望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利他行为(altEruviaslum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 内化后的结果:
–内在酬赏:由于责任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和精神愉 悦,减少负罪感和内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v 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
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角色的作用)
ted wit§h互A••s惠帮我p助们规os需应范e要当:.S或帮lEi依 助dve赖那as我些luf们曾aotr的经io.人帮NnE助oT过nl3自y..己5 的C人lient Profile 5.2 §C社o会py公ri平gh规t 2范0:19-2019 Aspose Pty Ltd.
C耶op稣yr:ig“ht如2果01你9只-2爱01那9 些As爱p你os的e人P,ty 那Lt么d.你
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 爱你的敌人吧。”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v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因素比生物学基础更重要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益,成为社会习俗或规范 的一部分。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第七章 利他行为
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Table of Contents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3章自我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4章社会认知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5章社会行为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6章态度与偏见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7章人际关系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9章团体与领导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0章健康心理学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1章文化心理学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2章积极心理学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与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表1-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考点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表1-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1)联系一定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可以用常识来说明,但常识有时未必正确。
(2)区别①常识是理性的产物,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具有非理性特征。
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常识不同。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表1-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考点三:社会心理学简史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发展最为迅速。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和人本主义(第三势力)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流派。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表1-5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课后习题与详解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①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人际与亲密关系_2014级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着人们喜欢的程度。 Perlman & Oskamp(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 作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 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 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 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 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 越不像正三角,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 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喜爱
迷恋
空爱
第四节 浪漫关系和爱情
爱情类型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Lee)基于不同行为表现将男 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不同的爱情类型
人际中的互补往往发生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 间——性格互补。
另外一种互补的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 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这不是 严格意义的互补,而更是补偿作用。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 表面上,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二者有
注意:美貌对男女可能不同的影响——男女的首 要需求特质
漂亮的标准:
大眼睛、高颧骨、窄( 宽)下颚、小鼻子、灿 烂笑,对称性(平均化 脸孔)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三)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
定和持久。 在吸引人的个人品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差异。男性
吸引他人的品质:真诚、果断、勇敢、理智、忠诚、冒险、 胸襟开阔、坚强等;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开朗、活泼、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热情、随和等。
第四节 浪漫关系和爱情
• 二、爱情与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第七章 人际关系 Ch7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第七章 人际关系
Ch1 Introd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吸引与排斥 亲密关系 人际关系的测量和调试
四、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 指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这些社会关系 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等。 社会资本 是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 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 会道德等方面。 护卫模型理论(Kahn,Antonucci) 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就像护卫舰一样围绕着个体,个体在任何时间点的护 卫舰是由他或她寻求支持的人以及依赖他或她给予支持的人组成的。 护卫舰网络结构 最内层、中间层、最外层。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个人特点 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外貌、能力与人格特质等。 2.邻近律 空间上的邻近如邻居、同桌、集体宿舍里睡上下铺等往往容易引 发心理上的接近,形成亲密关系。 3.相似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贴切反映了相似规律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 。 4.互补律 人们之间的区别和差异 刚好能够相互弥补或满足各自的需要时 ,彼此不仅不会相互排斥,相反会相互吸引。
二、爱情
爱情三特征(Z.Rubin,1972): (1)依恋 恋爱双方对恋人有着非常强的依恋,孤独时会寻求恋人的陪 伴和安慰,他人无法替代。 (2)关怀与奉献 恋爱双方会时刻关心和惦念对方,愿意为对方付出而不计回 报,并从对方的付出中感到快乐。 (3)亲密 恋爱双方会将彼此视为最亲近的人,愿意分享物品和生活中 的心理感受。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参照美国心理学家F.李瑞的8种人际行为模式: (1)一方做出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得到另一方的尊敬、 服从等行为; (2)一方做出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得到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行为 (3)一方做出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得到另一方的协助等反应; (4)一方做出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行为,得到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 行为; (5)一方做出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得到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6)一方做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得到另一方的惩罚或拒绝等反应; (7)一方做出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敌对、反抗等反应; (8)一方做出激烈、拒绝、夸张、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不信任或自卑等 反应。
第三节 亲密关系
一、依恋 二、爱情 三、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 四、个体性心理的发展
一、依恋
依恋(attachment) 是亲密关系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是指一种忠实、充满感情的关注 或联系。 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s) 就是基于个体在婴儿时期与主要教养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而来的个 体你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方式,通过对陌生情境测验,可分为: (1)安全型依恋模式(secure attachment style); (2)回避型依恋模式(aviodant attachment style); (3)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anxious/ambicalent attachment style) 。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类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四、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 五、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与心理 距离。 特点: 第一,不同的人际关系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第二,人际关系缘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变 化发展。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照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其性质与心理距离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人际关系或友好型、冲突型与疏离型人际关系; (2)按心理基础 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以利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与缺 乏任何基 础的陌路关系; (3)按社会角度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按亲疏远近之别 首属关系与次属关系; (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J.李威特的人际关系分类 a.根据时间的长度:长期与短期关系; b.根据权利大小:从属关系与平行关系; c.根据行为规则与社会角色:依赖关系与独立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深度
1.自我袒露的范围和深度(如图) 2.自我的分层; 3.自我袒露的原因(Derkega&Grzelak)和风险; (1)表达; (2)自我澄清; (3)社会确认; (4)社会控制; (5)增进关系;
三、人际交往的动机
1.生物和社会安全感需要; 2.独处需要和交往需要:舒兹的人际交往的需要类型 (1)“包容”需要; (2)“控制”需要; (3)“感情”需要; 这三类人际交往需要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表现形式,形成六 种人际关系倾向。 3.自我价值感需要 个体自我价值的确立和保护,需要通过社会比较得以实现。 4.工具性需要。 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资本的作用,通过人际交往 人们可以获取信息、心理支持和物质、资金、技术等帮助。
五、华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关系为主轴逐渐 辐射开去的人际网络。 传统人际关系特点: (1)自我主义;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 (3)特殊主义伦理; (4)人治社会; (5) 一、人际吸引过程分析 二、人际关系的深度 三、人际交往的动机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人际吸引过程分析
勒温格(Levinger&Snoek,1972)人际吸引过程的5阶段: (1)彼此陌生,互不相识,毫无了解,甚至根本未注意到对 方的存在; (2)单方或双方注意到对方的存在,但从未接触过; (3)彼此表面接触; (4)双方交感互动,产生了有益; (5)友谊的深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