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老子的为道思想
老子 上善若水,大道至简

92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一:文 孙聚成写上、下两篇著作,合计五千言。
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首,故人称《道经》,论述自然运行与国家治理之道;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起首,故人称为《德经》,论述个人修行处事之哲理,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一经问世,老子的思想便如拂晓的清新阳光,唤醒了睡眼朦胧的世人,于懵懂之中,有了一份清醒,老子的言论如一泓清水,浇灌在干涸的中华大地,催绿了勃勃的智慧生机。
《道德经》既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
《道德经》一书,流传几千年,解读版本汗牛充栋。
但是,无论怎么注释,《道德经》的内涵和外延都无法穷尽。
从幼时看星星月亮,到老年悟道有解,老子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充满尊重。
在《道德经》中,老子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不强求改变,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强调大道至简,指出道的本质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尊重万物自然的变化法则而不加干涉,在社会生活方面,也不需要过度的限制和过分繁琐的规则。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礼崩塌,社会混乱。
作为博览老子 上善若水,大道至简函谷关上,不知名的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寂寞而执着地等待东方圣者的到来。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一个要塞雄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名。
这里群山蜿蜒,树木青葱,云蒸霞蔚,鸟语花香。
公元前5l6年,即周敬王四年,函谷关迎来了一位重要过客:老子。
那年,积弱已久的周王室又一次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孤无奈,与大臣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
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被迫辞职。
《老子》的简短介绍

《老子》的简短介绍1.《老子》的简短介绍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编辑本段]老子哲学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太极阴阳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什么叫道德经《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认为:“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所缺少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而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老子生平老子,名李聃,字聃,又称李聃。
相传他是周朝的史官,为周襄王的老师。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伪作品,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记载。
老子的生卒年代也没有确定的记载,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晚年隐居黄老之后所著。
二、道的概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和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它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捕捉,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为、无名、无迹、无物。
他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于宇宙和人事物之中。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简化官僚制度,减少规章制度的干预,让天下自然而然地运行,才能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努力,而是“无以为而治”。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生生之谓若”,强调生活中要顺乎自然法则,自然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真实状况。
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表明不积极干预,反而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适用于生活哲学和修身修心。
老子主张在处事上要坚持“非为”,而在为人处世时也要“无不为”,这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五、阴阳哲学老子的思想中融入了阴阳哲学,他认为万物以阴阳的方式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根本。
老子认为阴阳之道贯穿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六、墨家与墨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墨子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老子代表了道家思想,墨子则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勤劳和和平。
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简介学习总结

老子简介学习总结老子简介(一):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国苦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简介(二):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楚国苦县。
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简介(三):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简介(四):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与孔丘同时而略早,曾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王室图籍。
孔子到周,曾向他问礼。
老子见周衰,即离去,莫知其所终。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说老子即老莱子。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是关于老子身世最权威和详尽的资料,可是也仅有几百字,并且老子的姓名、年龄不定,生卒年月无存。
老子简介(五):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71年——前471年之间。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读后感2000字

《老子》读后感字《老子》读后感2000字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
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如下是小编精选的关于《老子》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
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
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道德经》以简洁凝练优美的五千字,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深邃、博大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影响之广、影响之深非一般典籍所能及,不但融汇道、儒、释三位一体,铸成华夏文明基本框架,并且它的许多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所接受。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个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
据《史记》载,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大约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后来被道家学派尊奉为创始人、被捧为天上神灵。
尤其是到了唐代,被李唐王朝尊奉为李家始祖,进一步神化。
事实上,老子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另说老子出生时须眉皆白(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基因发生了变异),故被称为“老子”。
老子曾经做过周朝洛邑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或历史博物馆的馆长),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后来老子弃官旅行,途经我的故乡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约二十公里)时,应关令尹喜要求,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我们应该感谢尹喜和他的后人,将这份珍贵的资料保存了下来,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81章,分上下两篇。
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文物推算,《道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最初称为《老子》,后来道教盛行,《老子》才被称为《道德经》。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而是战国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
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简要了解一些老子的思想观念。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是华夏民族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神的意志的哲学家。
老子思想及其影响

老子思想及其影响一、对老子的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1.老子的世界观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
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
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
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
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老子》 又称‘ 道德经》 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 , 世良方。
学著作。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原创性思想家, 他奠定 了中国哲学的基础, 搭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 他书中 的 人生哲学、 政治哲学、 军事哲学等影响了中 华民族两千
二、道” “ 论体系
年的 历史, 孕育了 无数的 帝王将相、 英雄豪杰。 近来, 随着
义道德的旗号。世界观、 人生观、 道德观 , 人们的一切观 的混元一体的存在。“ 使万物从“ 道” 虚无” 进入“ 存
念都在变革、 冲突。 这是一个天下无道的时代, 人性的弱 在” 从“ 到“ , 道” , 无” 有” “ 不是任何具体事物, 是具体 点 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事物的 有 本源。 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 老子》 ” ‘
十八章) 天之道, “ 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
( 道的 二) 超越性
“ 的超越性也就是“ 。“ 不可理解为“ 道” 无” 无” 什
不足以 奉有余。” ‘ ( 老子》 七十七章) 这些便是当时 社 么也没有” ‘ , 老子》 开篇筅一章即说“ 道可道, 非常道;
会的 真实写照。 老子曾为“ 周守藏室之史” ( 史记・ 名可名, ,‘ 老 非常名”提醒人们不可以具体世界的 , 概念、 名称
归宿点。 三、 为道” “ 的方法
“ 然” 自 则是“ 本来所是的样子” 从人的角 , 度说, 则是内 心虚一、 空灵, 执着, 不 不受约束的状 态。 老子形容得 道的人说, 古之善为 “ 道者, 微妙玄通。 深 不可识。 不识, 夫唯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 畏 四 俨兮其若容, 邻, 涣兮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
维普资讯
20 年第 3 06 期 ( 复总第6 期 ) 1
船 山学刊
C un a un ha hnJ ra s o l
N O.. 0 6 32 0
S m .1 u No6
简 论 老 子 的 为 道 思 想
罗 伟
摘 要 : 老子的为道思想是一个整体性体 系,既包括本体论上的探
子韩非列传> 就是主管藏书的史官, ) 他有机会熟读典 去理解“ 道 ‘ 名天地之始” ( 老子》 无, ,《 第一章) 万 “ 册, 解古代文化思想, 了 具有敏锐而深刻的 洞察力, 物生于有, 他深 有生于无” ( 老子》 十章) 无” ,《 第四 “ 是难以 切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弊病, 致力于寻求使天下有道的剂 言说、 名状的存 是超感觉、 空的 难以 在, 超时 真实存在。
越受到中 外学者的关注。
一
“ 是老子思想体系的 道” 核心, 道” “ 生万物, 既超越
教, 都探讨世界本源问题, 其论述会因文化、 地理、 历史的
中 外文化交 流的日 益频繁与深入,老子的为道思想越来 于万物之上, 又内在于万物之中。 无论中西方的哲学、 宗 差异而不同, 或名之以“ 上帝” 天” 真主” 佛” 或名 “ “ “ ,
索, 包括 由本体论 引中出来的对人生、 又 社会理想的追求 , 以及辨证的方法 论体 系, 内涵深刻而博大.本文试从老子的 “ 道”学产生的背景谈起 , 而 进 论述 “ 论体 系及如何为道。老子的为道思想虽产生在 两千多年前 , 道” 但至 今仍是现代哲 学和现代人十分
之以“ “ 道” 存在” 心” 理” 气” 但世界 “ “ “ , 本源都有此
三特点: 使万物生成、 超越性、 在性, 内 老子的“ 论体 道” 老子大约生于春秋末年,这是一个急剧动荡的时 系也有此三特点, 但不存在宗教特点, 不具有人格性, 富
代, 周朝贵族生活腐败, 迫使奴隶不断反抗, 新兴的地主 有哲学意味。
阶层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不断挑起战争, 兵戎相见。这 些出于一己私利的 权益之争,演出了一幕幕以强凌弱、
( 化生 一) 万物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 十 《 四
父子相残、 君臣相弑的丑剧。 各种血腥事件却又打着仁 二章)道是万物之母、 , 之宗、 之根, 它是不分精神与物质
一
7 2一
维普资讯
( 道的内在性 三)
以及辨证的方法论体系。贯穿在这三方面的是 “ 然无 自
道生万物, 超越于万物之上, 但又内 在于万物之中。 为” 的原则, 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1人生问题 、 从“ 中 无” 有了 徼向 具体性, 性、 万物就成了 可视、 可听、 可触的存 在。“ 内 有” 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支配具体事物。 如何看待人生? 怎样的 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人生? 老子 总之,道生成了万物, 无”是其超越的一面, 用“ “ 是 圣人” 来表达自己的 人生理想, 圣人是“ 得道” 人, 的 “ ; 有” 体” “ 是其内 在的一面, 用” “ 与“ 是 是“ , 无” 有” 那么如何“ 为道” 才可以“ 得道” 昵? “ 的 道” 双重性, 二者内 在统一。“ 的境界是“ 道” 无为” 、 “ 道” 方法老子说得很明 “ 为 的 确, 为道日 损之又 损, 以 无为”( 老子》 《 四十八章) 。日日 从心思意念 “ 然” 无为” 自 。“ 是指“ 生养万物, 道” 有功而不居, 损, 致于 有恩 损去由“ 我” 自 而发的一偏之见、 骄傲自 自 大、 私自 而不 道虽 恃。 无为, 但却具有生生不已的 作用。 自 是 入手, “ 然” 指道的一切表现都是天道本身本来如此。“ 然” 无 利等心理, 自 “ 达到“ 无为” 自 的 “ 然” 境界。“ 无为” 不是什 为”是 老子 看待 和处理人生问 题和社会问 题的出发点 和 么也不做, 而是一种不自 不执着, 私、 精神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