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与秋季
气象学入四季标准

气象学入四季标准
气象学上通常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这些季节的划分通常是根据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来确定的。
在大部分地区,四季的划分如下:
1. 春季:春季一般指3月、4月、5月这段时间,气温逐渐回升,植物开始生长,降水量逐渐增多。
2. 夏季:夏季一般指6月、7月、8月这段时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日照时间长。
3. 秋季:秋季一般指9月、10月、11月这段时间,气温逐渐下降,植物开始凋零,降水量逐渐减少。
4. 冬季:冬季一般指12月、1月、2月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是基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因此在地球不同的区域,四季的划分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赤道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那么明显,而在极地地区,极昼和极夜现象会对季节的划分产生影响。
三季是指一年中的哪三个季节?

三季是指一年中的哪三个季节?一、春季,又称为春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它在阳历中从三月初至五月底。
春季是冬天过去后最早出现的季节,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以下是春季的几个主要特点:1.1 回暖融化:在冬天的寒冷之后,春季的气温逐渐回升,阳光也变得更加温暖。
积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解冻,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 春雷惊蛰:春季的天空中时常可以听到雷声的响起,这是因为地球进入春季后,阳光的照射加强,地面上的温度升高,导致雷电活动频繁。
1.3 萌动生机:春季是万物苏醒的季节,大自然开始呈现勃勃生机。
树木开始发芽,草木渐青,花朵逐渐绽放,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出现在花丛中。
二、夏季夏季是在春季之后的一个季节,它在阳历中从六月初至八月底。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如下:2.1 高温炎热:夏季的气温较高,通常会出现一些酷热的天气。
白天阳光直射地面,使得气温迅速上升,人们常常感到燥热难耐。
2.2 多雨潮湿:夏季是一个多雨潮湿的季节。
由于高温导致水蒸气的蒸发增加,形成了大量的云层,进而带来了频繁的雷雨天气。
2.3 丰收季节:夏季也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
收获的庄稼如稻谷、小麦和玉米等,在夏季得到了充分的生长与成熟。
三、秋季,在阳历中从九月初至十一月底,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这个季节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3.1 凉爽宜人:秋季是一年中最凉爽宜人的季节。
夏季的高温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清凉的微风,人们可以享受着秋风拂面的舒适感。
3.2 丰收盛宴:秋季也是丰收的季节。
随着夏季的过去,农作物如水稻、玉米、果实等开始成熟。
人们在这个季节举办庆祝丰收的活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3.3 枫叶飘香:在秋季,树木逐渐变黄,红叶似火,特别是枫叶,以其美丽的红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秋天的风景如诗如画,给人一种宁静与温馨的感觉。
总结起来,一年中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春季回暖融化,带来希望与生机;夏季酷热多雨,人们热情高涨;秋季凉爽宜人,丰收和美丽风景给人带来满满的幸福与感动。
三季之间的气候特点有哪些区别?

三季之间的气候特点有哪些区别?一、春季的气候特点:1. 气温回升: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气温开始回升,大地逐渐从寒冷的冬天中苏醒过来。
阳光变得更加温暖,昼夜温差逐渐减小。
2. 多变的天气:春季天气状况不稳定,常有阵雨、雷雨等天气现象。
气温和湿度的波动较大,早晚温差较大,需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3. 植物复苏:春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春风带来雨水,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和营养。
大量花草树木开始抽出嫩芽,呈现出青翠的景象,各种植物的花朵纷纷绽放。
二、夏季的气候特点:1. 高温炎热: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气温普遍较高,尤其是在午后时段。
白天阳光强烈,人们容易受到暑热的侵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暑措施。
2. 多雨潮湿:夏季气候湿润,常有强降雨和雷电活动。
由于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容易形成暴雨、雷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对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3. 防暑降温:夏季人们需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多饮用水、适量补充盐分和维生素,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三、秋季的气候特点:1. 温凉宜人: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凉爽宜人。
早晚温差增大,白天还会有些暖意,但晚上会感到微凉,注意及时添衣保暖。
2. 干燥少雨:秋季是较为干燥的季节,降雨量相对较少。
气温适中,湿度适中,不易引发疾病传播,也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收割和贮存。
3. 果实成熟:秋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多种水果和蔬菜陆续成熟。
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水果,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野和农村。
四、冬季的气候特点:1. 寒冷干燥: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气温较低,尤其是清晨和夜晚。
如需外出活动,需注意保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2. 多雾少雨:冬季常有雨、雪或霜冻现象,但总体降雨量较少。
天气晴朗时,常有大面积的雾霾出现,需注意交通安全和健康防护。
3. 植物休眠:冬季是植物休眠的季节,草木凋零,树叶凋落,大自然进入休眠状态。
人们也应该适应自然界的节奏,减少户外活动,并注重室内气温和湿度的调节。
节气小知识秋分与春分的异同

节气小知识秋分与春分的异同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约十五天左右,包含了每年的重要节气。
其中,秋分和春分是两个重要的节气,分别代表着秋季和春季的开始。
虽然它们都是昼夜平分的日子,但在气候、习俗和文化等方面却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一、气候的异同秋分和春分在气候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秋分是秋季的开始,代表着夏天离去,秋天正式来临。
此时气温逐渐下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明显增大,人们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和干燥。
而春分则是春季的开始,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春分时节,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苏醒,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二、作物与食物的差异秋分和春分在作物和食物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秋分是秋季的收获季节,此时许多作物已经成熟,如稻谷、小麦、玉米等。
人们可以品尝到新鲜的谷物,享受秋季丰盛的食物。
而春分是春季的开始,此时一些早熟的蔬菜和水果开始上市,如韭菜、豆芽、草莓等。
人们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春季蔬果,迎接新一季的美食。
三、节日文化的异同秋分和春分都与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相关。
秋分时节,中国人庆祝中秋节,这是一场庆祝丰收和家庭团圆的盛宴。
人们会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猜灯谜,共度美好的夜晚。
而春分时节,中国人庆祝清明节,这是一场祭祀祖先、扫墓祭奠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坟祭拜,瞻仰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
四、民间习俗的差异秋分和春分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民间习俗。
秋分时节,人们会祭祀祖先,供奉祖先喜爱的食物以示孝心。
同时,秋分也是踏青赏秋的好时机,许多人会外出郊游,欣赏秋天的美景。
而春分时节,人们会放风筝,这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春天的欢迎和祈福。
此外,还有打春、跳绳等一些民俗活动,人们通过这些习俗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祝福。
综上所述,秋分和春分在气候、作物和食物、节日文化以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
秋分代表着秋天的开始,收获和凉爽;而春分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温暖和生机。
一年的季节与月份

一年的季节与月份一、春季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一般从3月份开始,持续到5月份。
春季的特点是气温逐渐回暖,大地苏醒,生机勃发。
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仿佛换上了新装,万物开始复苏。
春风拂面,微风送暖,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季节。
二、夏季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一般从6月份开始,持续到8月份。
夏季的特点是酷暑难耐,阳光强烈,天空湛蓝。
夏天里,太阳高悬在头顶,大地被烈日炙烤。
人们纷纷脱下了厚重的衣物,享受清凉的游泳池和沙滩。
夏季是一个尽情享受阳光与水的季节。
三、秋季秋季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一般从9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
秋季的特点是天气凉爽,树叶变得五彩斑斓。
当秋风袭来时,树叶纷纷飘落,铺满了大地。
人们沉浸在秋天给予的宁静与收获之中。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四、冬季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一般从12月份开始,持续到来年的2月份。
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刺骨,天空灰蒙蒙。
大地被白雪覆盖,整个自然界似乎都进入了沉睡状态。
冬天里,人们会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取暖用的火炉也会熊熊燃起。
冬季是一个寒冷但温馨的季节。
五、季节的转换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它们之间的变换也是一种美丽的景观。
每当一个季节即将过去,另一个季节就会悄然而至。
比如,春季转换成夏季,大自然中的花朵竞相开放,鸟儿开始啁啾。
夏季转换成秋季,大地上的树叶逐渐变黄,天空慢慢地变得湛蓝。
秋季转换成冬季,冷风吹过,大地逐渐变得寒冷而安静。
而当冬季转换成春季时,大地被春风吹醒,万物复苏。
六、月份的变化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节日。
比如,一月份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会欢庆元旦;二月份是农历的新年,会举行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五月份是劳动节,人们会放假休息,享受阳光和大自然;十月份是国庆节,人们会庆祝祖国的生日。
每个月份都有属于自己的重要意义和活动。
综上所述,一年的季节和月份构成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每个季节和月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欣赏每个季节的美丽景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奇妙。
季相变化的名词解释

季相变化的名词解释季相变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季节在自然界中的变化。
季相变化是地球上气候周期的一部分,其周期性地对植被、动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现象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复杂相互作用所引发。
一、春季:苏醒与新生春季是一年的开始,也是自然界万物苏醒和新生的季节。
随着地球轨道向太阳靠近,日照时间逐渐增长,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土地开始解冻。
这一季节的特点是植物开始发芽、动物迁徙和繁殖。
新生命的涌现给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无数种类的花朵绽放,各种鸟类鸣叫,填满了空气。
二、夏季:生命的骄阳与繁盛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季节,也是生命最为繁盛的时候。
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地球的辐射最为强烈,使得气候炎热、湿度高。
这种极端天气对于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许多农作物在夏季得以丰收。
同时,夏季也是动物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
许多动物选择夏季来繁殖,并开始大量捕食以满足种群的需求。
人类也喜欢在这个季节进行各种活动,如露营、游泳和户外运动。
夏日的太阳给人们带来充沛的能量和愉悦的心情。
三、秋季:丰收与凋零秋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为多样化和壮观的变化时期。
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开始迁移,日照时间逐渐变短,气温逐渐降低。
这一季节的特点是大量作物开始收获,色彩斑斓的叶子逐渐凋落。
在秋季,我们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红叶、金黄的稻田和成熟的果实,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为了新的生命而凋落的片刻伤感。
这种氛围给人们带来一种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变迁的感慨。
四、冬季:寒冷与静谧冬季是季相变化中最为寒冷的时期,也是大自然进入休眠状态的季节。
随着地球轨道离开太阳,日照时间进一步减少,气温急剧下降。
这一季节的特点是寒风呼啸、万物蛰伏。
冬季的大自然更加寂静,白雪覆盖的土地传递出宁静和纯净的氛围。
这个时候,大部分植物进入休眠,动物也选择冬眠或者迁徙到更温暖的地区。
人们喜欢在这个季节体验雪中嬉戏、冰上滑行等冬季活动。
总结:季相变化不仅是自然界的循环,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一年的季节与月份

一年的季节与月份一年被划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所代表的月份。
春季(3月-5月)春季是大自然苏醒的季节,标志着寒冷的冬天过去了。
随着气温的回升,春季往往伴随着绽放的鲜花和绿色的新叶。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迎来了愉快的气氛和期待新生的希望。
三月是春季开始的时间,树木逐渐抽出新芽,鲜花开始盛开。
四月是春季的中间月份,天气逐渐温暖,花朵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加。
五月是春季接近尾声的时候,大部分树木已经重新长满了绿叶。
夏季(6月-8月)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阳光明媚,天空湛蓝。
在这个季节,人们往往会选择去海滩度假,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的快乐。
夏季也是户外活动和野餐的好时光。
六月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穿上轻薄的夏季服装。
七月是夏季的中间月份,太阳照射时间最长,人们纷纷前往游泳池或者海边避暑。
八月是夏季接近尾声的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天气渐渐转凉的迹象。
秋季(9月-11月)秋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大自然的世界被五颜六色的秋叶装点得如诗如画。
秋季也是丰收的时节,人们收获了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并且感受到了季节的变迁带来的宁静和平和。
九月是秋季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人们开始穿上长袖衣物。
十月是秋季的中间月份,枫树叶变红,大自然变得丰富多彩。
十一月是秋季接近尾声的时候,天气转凉,秋叶逐渐凋零。
冬季(12月-2月)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寒冷的天气让大地变得一片银装素裹。
冬季也是庆祝传统节日的季节,人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度过温馨的时光。
十二月是冬季的开始,天气寒冷,人们开始准备迎接圣诞节和新年。
一月是冬季的中间月份,天寒地冻,人们穿上厚重的冬季服装。
二月是冬季接近尾声的时候,人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渴望暖和的阳光。
总结一年的季节与月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春季带来希望与新生,夏季带来阳光与快乐,秋季带来丰收与宁静,冬季带来温馨与期待。
这四个季节交替循环,构成了大自然的律动,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节气是指地球运行轨道上对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分类和介绍其特点。
第一类: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节气是指驱寒春回暖、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的时节。
其中,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传统上人们认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雨水时期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惊蛰意味着虫类开始复苏;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清明是对逝去亲人的祭扫时期,也是农耕的重要时间;谷雨时期是农作物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浇灌。
第二类: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节气是指气温升高、阳光强烈的时节。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小满时期是作物花粉飞扬的季节;芒种是农作物开始结穗的时候;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小暑时期热浪袭来,气温逐渐升高;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第三类: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节气是指天气渐凉,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的时节。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处暑时期气温回升,夏天的余热未散;白露时期是露水开始凝结的季节;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温逐渐下降;寒露时期寒意开始加重,植物开始凋零;霜降时期气温逐渐下降,霜开始出现。
第四类: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节气是指气温极低,寒冷的季节。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寒冷;小雪时期开始下起小雪;大雪时期雪量增加;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各地的气温也达到冬季的最低点;小寒时期寒冷加剧;大寒时期气温达到最低点。
总结: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类别。
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气候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农耕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季与秋季。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 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
《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 韦昭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
《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
《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 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 汉张衡《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
《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 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
《战国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 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
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
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
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
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惧,作《春秋》。
” 宋范仲淹《近名论》:“ 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
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
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
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
亦泛指史册、历史。
《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 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 康有为《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 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 王(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因此有成语“皮里阳秋”、“皮里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
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
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
《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之末,羣经方备。
” 唐韩愈《进士策问》:“ 春秋之时,百有馀国。
”[1]书籍:《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中国起源最早。
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该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
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
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
《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
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
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
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春秋》的人。
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
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
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
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
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
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
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春秋·经》: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
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
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又是中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
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
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
”(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
)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
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易。
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记清楚。
所以,后世的学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
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亦云。
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
《史记·孔子世家》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
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
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是有点道理的。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
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
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