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第二讲:经济增长
第二讲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 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通过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兼并重 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 着眼于未来发展和下一轮国际市场竞争, 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鼓励和支持节 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 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 长点
美国的失业率
美国劳工部资料,2012年7月,美国共新增 16.3万就业岗位,虽然远超过此前经济学家 的9.5万,但是失业率仍出乎意料地升至 8.3%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调整出现的一个 特点,就是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 速增长期,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 缓慢曲折的过程
调整
从全球需求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来看,国际市场需
So we’re not interested in constraining China, we want China to do well. The only thing we want to make sure of is that a country like China as it is growing and inevitably will end up being the largest economy just because of the enormous size of their population, that they are also taking their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seriously and that they recognise that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奥巴马,2011-4-15
经济增长_经济学基础(第2版)_[共3页]
![经济增长_经济学基础(第2版)_[共3页]](https://img.taocdn.com/s3/m/c18cff9ccf84b9d529ea7a6e.png)
— 199 —第10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3.4 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段时间,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若用Y t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Y t −1表示t −1时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的增加率G t 可以表示为11t t t t Y Y G Y −−−= (10-35) 2.经济增长源泉如果宏观生产函数为Y = Af (L ,K ,R ) (10-36)式中,Y 、L 、K 、R 分别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投入的资本量和投入的自然资源数量,A 为技术状况。
对宏观生产函数进行一系列的变形可以得到一个表达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即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G Y = G A + αG L + βG K + γG R (10-37)式中,G Y 为经济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G K 、G R 分别为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增长率,α、β、γ分别是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产出弹性。
从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中可知,产出由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决定,或者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素质的提高或人力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自然条件的改良与技术进步。
(1)劳动。
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劳动力的质量或素质,如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与结构、纪律性以及健康程度,对一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可以购买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技术、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者,这些设备也无法发挥其功效。
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与生产技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与纪律意识,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理论a

15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C
G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也就是经济增长率。 S代表储蓄率。C代表资本产量比率。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哈罗德模型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
率与自然增长率这三个概念来分析了经济 长期增长的条件与波动原因。
23
第三节 零经济增长理论
一、增长极限论 二、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对零经济增长理论的反驳
·Sw
C
在式中,C是资本-产量比率,P/Y 是利润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W/Y 是工资在 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Sp是利润收入者的 储蓄倾向,Sw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22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就必须保持
一个一定的储蓄率,它取决于利润收入者 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的, 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 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的分配比率。
最早系统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是亚当·斯密, 《国富论》提出分工引起生产率提高,资本 积累使劳动者人数增加。
大卫·李嘉图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 重要性。
熊彼特关于创新与企业家重要性的论述。 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
中心是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 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7
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个时期:50年代,建立了各种经济增长模 型,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如索洛 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 第二个时期:60年代,定量分析为主要特点, 计量经济学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理论停滞时期。
– 第三个时期:70年代后,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极 限。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库兹涅 茨关于经济增长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关于社 会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PPT课件

9
10
11
12
13
14
干中学模型的动态分析
将知识生产函数代入 生产函数,并计算出 产出的增长率。经济 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 人口增长率。
由资本积累函数得到 资本增长率的微分方 程。资本增长率的动 态存在三种情况:
29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Y t K t H t A t L t 1
Y t A t L t
K t
A
t
L
t
H t
A
t
L
t
y t k t h t
k (t)
K t A t L t
h (t )
H t A t L t
30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 动态方程
k(t)
kt
教育投资应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 衡量符号。
26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 《人力资本》(1963):解释了人力资本的 形成过程。
❖ 在职培训:一般培训和特殊
Yt Kt Ht AtLt1
0 0 1
28
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K t s K Y t H t s H Y t L t nL t A t gA t
Y(t) K(t) A(t)L(t)1
A(t) BK(t)
B 0, 0
20
干中学模型:另一个版本
Y (t ) K (t ) A (t ) L (t ) 1
.
K (t) sY (t)
.
A(t) BY (t)
.
L(t) nL(t)
21
一个特殊情形
Y (t) K (t) A (t)1
第2讲-资本ppt课件

•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 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 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 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 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 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 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资本严重稀缺的条件下,加强资 本积累与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地配置 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 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 资本投资。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9
第六节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23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要突破“贫 困恶性循环”,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就应首先 使经济发展的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 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摆 脱困境。
•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 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 不经济。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 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第三,必须通过大量投资, 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 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 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 某一最低限度。
20
第四节 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
21
一、“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的十大先驱人物之一, 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
基本思想: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 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 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 实现工业化,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 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因此,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于各个工业部门, 特别投资于基础设施,以实现工业化。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讲世界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概念: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那么世界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还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非国家主体,世界上现在有近200个国家,正是它们与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家集团等组成的非国家主体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
国际贸易(贸易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
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
“贸易保护主义逆流”。
从2009年开始,贸易保护主义反酸回流,特别是2009年,中国变成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中国的贸易摩擦案和金额都创历史最高,本次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对世界贸易组织多年来致力于消除贸易壁垒的成果腐蚀得差不多了,本来就命运不济的“多哈回合”,现在更加遥遥无期。
国际金融: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最早在中世纪的欧洲象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北意大利地区。
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汇率: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是指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价关系,即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中国操纵汇率论”按照1989年美国的法律规定,美国财政部必须每隔6各月向国会提供一份《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其中要对主要贸易伙伴国是否是汇率操纵国作出一个评估,2011年2月4日,美国出台了最新的汇率报告,其中并没有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个汇率报告本来是应该在2010年的10月出台,但是由于有求于中国,所以美国政府决定这个报告要拖到胡锦涛访美后再出台。
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世界经济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运行机制,也有其协调机制,就是有关国家或者国际机构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了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以及大量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
第二十章 认识经济增长

包括: 包括: 2、特征
二、源泉:Y=A×F(K,L) 源泉:Y=A×
(一)资本 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二)劳动: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三)技术进步
二、黄金规则(Golden Rule) 黄金规则(
(一)引言 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内容:如何分割消费与积累 (三)黄金分割率推导 (四)内容 延伸: (五)延伸:最优经济增长途径
基本方程式
方程式如下图 出发进行推导的结果( 从I=S出发进行推导的结果(P695) 出发进行推导的结果 )
∆ k = sy − ( n + δ ) k sy = ∆ k + ( n + δ ) k
可得结论如下:(1)经济均衡增长以投资等于 储蓄为条件;(2)根据假设,v不变,所以I相 对稳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储蓄。 2、有保证的增长率
3、自然增长率
GA、GW、GN之间的关系
1、GA<GW:厂商愿意增加的投资大于实际需要增 加的投资,如果厂商一意孤行,将面临产品滞销。
趋势:厂商减少投资,国民收入成倍减少,导致衰退 与萧条。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 模型
英国人与美国人的异曲同工 一、哈罗德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模型 (三)G、GW、GN的关系
二、多马模型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
哈罗德模型基本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用于投资, 也可用于消费 2、储蓄率s=S/Y 3、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与L,二 者比例始终不变 4、劳动力按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5、规模报酬不变:即L/Y、K/Y均不变 6、不存在技术进步和折旧,此时资本-产量 比等于加速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1、什么叫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品产出数 量的增加。简单地讲,一般指更多的产出。 经济增长的如何衡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指来衡量。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 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 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以货 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
B.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 即投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在一定时期保 持GDP的增长,但不可能持续。 我国目前为了保增长,开始大力推动民生投资,非常注重公共产品 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这是对的。但是,如果长期采取这种方式, 也会造成很多问题。 第一,如果投资控制不好,将会出现一大批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 有经济效益的“政绩工程”。 第二,因为民生投资的主体是政府,这种控制管理不严,权钱交易 不可避免。 第三,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用权力配置资源,也会对市场配置有 些削弱。 第四,生投资对中小企业解困作用不大,因为民生工程投资都是机 械化程度高,大企业才能承担。 第五,民生投资发展观念的影响 (2)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要做到又好又快 发展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 化的迫切要求。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3.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一)创新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主题。 创新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主题。 这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把握好两点; 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 础和“总钥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 展。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1.什么叫科学发展观,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精辟的 概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实际上回答了四个问题:一是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为谁发 展,发展的主体是谁;三是发展的内容以及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四 是如何发展,即采取什么方法发展。
(二)国内环境的新特征 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环境 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总体而言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 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 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 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 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列举了10个方面,这里主要列举6 个方面: 1.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 难度加大。 3.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4.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通胀存在一定预期。 5.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 题正待解决。 6.资源与环境约束,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并且强调相互协调性和发展的 可持续性。既遵循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遵循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矛盾的统 一性,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4)发展方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和方法论 在中国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统领 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战略思想,因此,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 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地 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
(1)人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自然资源与环境。 (2)一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机制。 (3)一个国家政府的执政理念、经济发展的指导思 想。 (4)一个国家的奉行的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投 资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等。 (5)一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的程度。 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式, 一般指通过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或者质量的改善来实现经 济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式增长方式;集约式增长 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要素结构的变 化,又包括产业结构、供求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还包 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来源于实践。 (2)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作 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是 发展的主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为 人民共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因为马 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础;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2、什么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实现现代 化的过程。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经济发展从广义上看,是指一个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 而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观念习俗的 变化过程。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数量的增长; (2)经济结构的优化,如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 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3)经济质量的提高 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 平、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居住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 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等。有的人把它称为“幸福指 数”。
(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 另一方面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1.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出发提出来的。 转变增长方式战略我国早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来了,1995 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现在已经十几 年了,有变化,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原因何在? 一是我国现有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转变的动力和压力。 二是在技术我们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比如对有些技术密集型产业 和产品,我们虽然有市场、有资金、有劳动力、效益好的项目我们干不 了,只能长期依赖进口。 三是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二者既相联系,也有 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 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经济增长,没有产出的增加, 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所以,经济增长不仅包括在经济发 展中,而且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又有区别。经济增长 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丰 富的内容,更具有实质性意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经济 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只有经 济增长而没有发展。 例如中东一些石油输出国,靠大量石油出口带来了巨 额财富,人均GDP的增长也很快,但由于分配不公,两极 分化严重,既没有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没有带来人口 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虽然增长了,但经济并没有得到 相应的发展。
三、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 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协调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 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 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在对“十一五”时期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二五”时 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围绕目标提出了发展主题 和主线。怎样实现目标,根据主题和主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主 要任务,其中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五项;从《建议》的第二至第六部 分。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从《建议》的第七至第九 部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大镜主要任务有五项;从《建议》的第十至 第十一部分。
(2)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 护主义明显抬头。 (3)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开始出现重组。 2.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 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水 平的发展做准备。 3.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即由单边治理向多边治 理转变。 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如围绕国际货币、汇率问题,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 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积极参与合作 与博弈,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 4.气侯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 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地区)产品 和劳务产出量的持续增加,而且还意味着经济结 构的优化以及整个社会面貌的变化;经济发展的 本质意义就是社会全体成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的不断提高。 (二)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般讲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 的投入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自 然资源等。 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泛 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上述因素之外、 还有多种复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因素: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张绍焱 主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分析了我国 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 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刻理解《建议》的精神实质和“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 对于我们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 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