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视刀环歌》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古诗奔亡道中五首翻译赏析

古诗奔亡道中五首翻译赏析《奔亡道中五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其二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受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四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五森森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前言】《奔亡道中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同时抒写了作者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注释】⑴《唐书·地理志》:伊州伊吾县,在大碛外,南去玉门关八百里,东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里,有折罗漫山,亦曰天山。
《苏武诗》:“食雪天山近,思归海路长。
”盖以天山为匈奴地耳,其实苏武啮雪及牧羊之处,不在天山也。
⑵《史记》: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
韦昭曰:海中山曰岛。
《正义》曰:按海州东海县有岛山,去岸八十里。
⑶《后汉书》:崔骃,字亭伯,为窦宪主簿,出为长岑长,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
⑷《汉书》:李陵败降匈奴,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
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
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
《梦溪笔谈》:窄袖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便于涉草。
⑸左太冲诗:“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⑹《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
’乃自杀。
”⑺函谷,关名。
《后汉书》: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古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翻译赏析

古诗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翻译赏析《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锡麟。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前言】《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
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翻译】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鉴赏】“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出自唐代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的意思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的意思“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视刀环歌》,其古诗全文如下: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注释】⑴视刀环歌:刘禹锡创乐府新题。
典出《汉书·李广苏建传》,含盼人早日还归之意。
⑵恨:遗憾。
⑶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⑷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翻译】常常恼恨言语的表达粗浅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
今天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地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鉴赏】《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
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
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
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
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
“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
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
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
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著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古诗词赏析

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3、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间隔。
7、数重:几层。
读shù chóng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1全文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
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
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词鉴赏

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词鉴赏望驿台唐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1)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2)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3)居人:家中的人,这里指元稹的妻子。
客:在外的人,指元稹。
【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作品赏析】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
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
“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
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
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的意思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的意思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从军行·从军玉门道》,其古诗全文如下: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⑵玉门:即玉门关。
⑶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
《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
遂欲灭之,明年,复遗右校尉耿夔、司马尚任、赵博等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
”⑷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萧士赟注《古今乐录》:“鼓角横吹五曲中有《梅花落》,乃胡笳曲也。
”
⑸明月环:古代大刀刀柄头饰以回环,形似圆月。
⑹海:瀚海,大漠。
⑺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⑻铁关:即铁门关。
《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
”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翻译】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赏析】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
其中第一首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五,诗作述写了战士的作战经历、从军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此诗反映的就是军旅之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刀环歌》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视刀环歌》全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视刀环歌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刘禹锡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译文
常常恼恨言语的表达粗浅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
今天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地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注释
⑴视刀环歌:刘禹锡创乐府新题。
典出《汉书·李广苏建传》,含盼人早日还归之意。
⑵恨:遗憾。
⑶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⑷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
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
于是
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
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
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
“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
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
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
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
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
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
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
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