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扩大和缩小的隐喻转喻机制

合集下载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李静文【摘要】A large number of set phrases, originating from the book of Zhangzi, are polyse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se set phrases make use of the flora and fauna, entity, human body, time and space as a metaphor source domain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addition, many variant of these set phrase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variant form reflects the coercion theory. Zhuangzi represents a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emantic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以《庄子》为语源的成语相当丰富,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词多义,其中大量运用了动植物、实体、人体、时空作为源域进行比喻,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特点。

另外,在成语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的变体,其变体形式体现了构式压制理论。

《庄子》代表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也应注意其文化语义的对应。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庄子》;隐喻;转喻;构式压制;成语英译【作者】李静文【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5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陈瑜赵华俊 CHEN Yu ZHAO Huajun 作者单位:陈瑜,CHEN Yu(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赵华俊,ZHAO Huajun(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沈阳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008 20(1) 分类号: H136 关键词:词义扩展隐喻转喻一词多义词类转换。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是词语发展演变的常见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以下
是一些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例子:
1. "明"字的词义扩大,在古代汉语中,“明”字的本义是指光
线明亮,后来逐渐扩大到表示清楚、明白的意思,比如“明白”、“明了”等词语。

2. "官"字的词义缩小,古代汉语中,“官”字原指官员、官府,后来词义逐渐缩小到只表示政府机构中的官员。

3. "心"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心”字除了指人体器官外,还用来表示感情、思想等内心活动。

后来,“心”字的含义逐
渐转移扩大,也用来表示意志、意愿等概念,比如“决心”、“用心”等词语。

4. "言"字的词义扩大,古代汉语中,“言”字原指说话、言语,后来词义扩大到表示言论、言论自由等更广泛的概念。

5. "风"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风”字除了表示自然界
的风之外,还用来比喻风俗、风气。

后来,“风”字的词义转移扩
大到表示风度、风范等含义。

这些例子充分展示了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现象,说
明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事物
认知的深化和语言表达需求的变化。

当我们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词
语的含义和使用。

词义转化变通

词义转化变通

词义转化变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词义转化变通是指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即一个词或短语在特定语境下的词义会发生变化或转化。

这种现象是语言生动多样的表现之一,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方面。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理解和运用词语有着重要意义。

词义的转化变通可以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喻、转义等。

在这些转化过程中,词语的意思会根据特定的语境或背景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含义或语用效应。

这种变通的现象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说话、表达情感、思考问题等。

词义的扩大是指原本有限的词义得到了扩展,包含了更广泛的意思。

“亲人”原本指的是血缘关系亲近的人,但在口语中也会用来指朋友、同事等。

词义的缩小则是相反的过程,原本广义的词义逐渐变得狭义化。

“书”本来指的是任何写了文字的东西,现在广义的含义逐渐缩小为印刷的书籍。

词义的转喻是指由某一原始含义引申出新的含义。

“心碎”本来指的是心真的碎了,后来用来表示感情受到严重打击。

转义则是指原本的词义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偷”原本指的是非法拿取他人的财物,但在网络用语中也会用来指秘密学习、模仿等。

词义的转化变通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帮助我们用更加准确、生动地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词义转化变通的规律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词义转化变通的技巧,使文笔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巧妙的运用词语的转化变通,可以让文字更加具有表现力和独特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阅读他人的作品时,也要善于发现和理解词义的转化变通,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第二篇示例:词义转化变通是指一种语言现象,即单个词语在不同语境或语义环境下,可以发生意义的转化或变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含义。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因为它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为交流和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试谈词义上下位化的相关问题

试谈词义上下位化的相关问题

2020年第4期(总第119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No.4.2020Genera1.No.119试谈词义上下位化的相关问题贾燕子(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词义的上下位化是词义演变的类型之一,也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

根据新义性质的不同,词义上下位的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指称义→泛指义/特指义→扩大/缩小三个不同的阶段。

词义的扩大、缩小发生之后,原词义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意义而存在,因而一般不会增加新的义位。

上下位化的机制是与转喻相关的基于R原则的语用推理。

词义的上下位演变具有不平衡性,上位化现象比下位化更为常见,这与名词的可及性等级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上下位化;演化阶段;义位关系;机制;不平衡性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114(2020)04-0069-05对上下义关系(Hyponymy)的研究是词汇语义学对于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以及部分-整体关系等词汇意义关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下义关系,早期学者也称之为语义包含(Inclusion)关系①,指纵向两层类聚之中有两类词,其中意义较概括的、表示上位概念或类概念的词叫做上位词(Su-perordinate)或上义词(Hypernym),意义较具体的、表示下位概念或种概念的词叫做下位词(Subordinate)或下义词(Hyponym)。

上下义关系是分层级的,常见的是两层,也有多层的[1](P66-67)。

汉语史上,有一些词的词义古今发生了上下义位的变化。

例如“江”“河”,先秦时期专指长江和黄河,汉魏以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臭”春秋时期表气味义,东汉以来则主要指臭味。

这种从下位词演变为上位词的现象可称为上位化,从上位词演变成下位词的现象可称为下位化,两种现象可合称为上下位化[2]。

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扩展中的认知机制——以set为例

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扩展中的认知机制——以set为例

两者 之 间的相 对位 置 关 系 , 而动 体 在 其 运 动 过 程 中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O 4一 O l
作者简介 : 潘婷婷 ( 1 9 8 3 一) , 女, 湖北鄂 州人 , 助教 , 硕士 , 主要 从 事英 语 语 言 学 研究 。
长 江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 语言研 究


意 象 图式 、 隐喻 和 转 喻
认 知学把 隐 喻看成 是一 种重 要 的认 知 方法 。根 据L a k o f f 和J o h n s o n的定义 , 隐喻是 从 源 域 到 目的 域 的基本 或部 分结 构 的映 射 过程 , 其 实 质是 通 过 一 件事 或经 验来 理解 另一 件事 或经 验 。人 们通 过他 们
者 的根本 认 知依据 源 于 由 自身 的身 体体 验形 成 的认 知经验 基 础 。
关键词: 词义 扩展 ; 隐喻 ; 转喻 ; 词义 转换
分类号: H3 1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3 ) 0 6 -0 0 7 9 -0 3
要源 泉 。 ¨ 】 作 为一种 重要 的认 知方 式 , 隐喻是 掌握 词
语 的不 同义项 之 间联 系 的重 要 手段 , 也 是 实 现词 义
扩 展 的要 素 。
有 体验 性 ; 它是头脑 中抽象 的、 看 不 见 摸 不 着 的表 征; 它被 用来 组 织人类 的经验 , 把 看似 无关 的经 验联 系起 来 ; 它产 生 于具体 的概念 , 但 又可 以映 射到 抽象 概念 中去 , 因此 它可 以被 用来组 织 人类 的抽 象概 念 。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

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

后来泛指一般河流。

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

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后来泛指牙齿。

白居易《与元九书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

“响”,古义是指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

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铁”出现于春秋时期。

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一、语素概念及其在词汇构成中的作用语素是构成词汇的最小有意义单位,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语素在词汇构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赋予词汇不同的含义和语义。

二、语义扩展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语义扩展是指在词汇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词义的演变和拓展,使其具备更加广泛的含义和用法。

语义扩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隐喻和转喻。

1.隐喻的语义扩展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为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例如,将人的外貌特征比喻为动物特征,以强调某种品质或特点。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2.转喻的语义扩展转喻是一种通过将词汇的原本意义转移到其他领域,从而使其具备新的含义。

例如,将物体的名称用于描述抽象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来传达更深层的意义。

转喻能够丰富词汇的表达能力,使其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三、语素语义扩展中的常见表现形式及解析1.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意义。

比喻常常使用动物、植物、自然景物等作为隐喻的对象,通过对其特点和形态的描绘来传达某种含义。

2.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将人类的行为和特点赋予非人类事物的手法。

通过拟人,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词汇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3.借代手法借代是一种通过将词汇的原本意义应用于其他领域,形成新的含义。

借代常常使用衍生义和引申义来扩展词汇的语义范围,使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语素语义扩展在汉语表达中的应用语素语义扩展是汉语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转喻,能够丰富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语素语义扩展,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是一篇关于语素在词汇构成中的作用以及语义的拓展方式的文章。

通过比喻和转喻的手法,可以赋予词汇更广泛和深刻的含义,使其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统 的 词 汇 语 义 学 偏 向 于 将 词 义 的 变化 归 于 历 史 的 、 社 会 的 因 素 , 些 固然 是 词 义 变 化 的 重 要 因 素 , 它 们 只 是 外 这 但
部 因 素 , 内 因来 源 于语 言 使 用 者 的 认 知 思 维 。历 史 社 会 因 其 素 只 能 说 明 变 化 的必 要 性 , 而认 知 因 素 才 能 说 明 词 义 变 化 的
中图分 类 号 : 3 HI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 2 0 0 0 6 17 8 1 (0 6)5— 0 7—0 4
的整 体 。根 据 这 两 条原 则 , 喻 将 新认 识 的 ( 象 ) 念 与 已 隐 抽 概 认 知 的事 物相 联 系 , 到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联 点 , 而 用 对 已 有 找 从 事 物 的认 识来 处 理 、 考 、 达新 概 念 , 是 产 生 了 两 个认 知 思 表 于 域( 即源 域 和 目标 域 ) 间 的投 射 . 生 了 新 的 语 言 意 义 , 之 产 特 别 是 发 展 了语 义 范 畴 的 抽 象 意 义 … 。 隐 喻 对 词 义 扩 大 和 缩
就无法形成词义 的扩 大 和缩小 。这 一点在 笔者 的另 一篇文
章 < 型 范 畴 理 论 视 角 下 的词 义 扩 大 与 缩 小 》 原 中有 详 细 论 述 .
这里不再赘言 。
本 文 以 < 代 汉 语 词 典 》 20 现 ( 0 2年 修 订 版 ) 语 料 来 源 , 为
【 金 项 目 】 文 为 安 徽 省教 育厅 “ 义演 变 的 认 知 分 析 ” 题 ( 号 为 2o J W14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基 本 词 课 编 o5P 0 ) 【 者 简 介 】姜 忘 , , 徽 省肥 东 县人 . 徽 教 育 学 院 中文 系 助 教 . 学 硕 士 。 作 女 安 安 文
法。
出 : 义 扩 大 类 l6例 , 中 名 词 性 类 8 词 l 其 6例 , 词 性 类 2 动 6例 ,
形 容词 性 类 l , 词 类 3例 ; 义 缩 小 类 14类 , 中 名 词 例 数 词 0 其 性类 9 例 , l 动词 性 类 l 3例 。 二 、 义 扩 大 和 缩 小 的 隐 喻 机 制 词
指 是 从 建 筑 物 投 射 到 概 括 抽 象 的事 物 ,疏 导 ” 是 动 作 的对 “ 则 象从 具 体 的 水 道 投 射 到 其 他 各 个 领 域 , 起 词 义 范 畴 由个 别 引
是指 在 识 别 和 记忆 事 物 时 , 们 倾 向 于 寻 找 有 规 律 、 化 小 人 变
采 用 封 闭域 的定 量 分 析方 法 , 机 取 样 , 隔 5页 取 l , 随 每 页 得 出词 义扩 大 和缩 小 义 项 若 干 , 演 变 类 型 分 别 统 计 项 数 , 按 得
在 微 观 层 面 , 体 词 例 中 词 义所 指 的认 知 域 通 过 隐 喻 投 个 射 于其 他 认 知 域 , 词 义 范 畴 也 从 个 别 用 法 扩 大 到 一 般 用 使

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
在 宏 观 层 面 , 义 的扩 大 缩 小可 以 看 成 由 原 型 构 建 的 范 词 畴 , 变 化 的 内 在 机 制 就 是 隐 喻— — 空 间 域 通 过 实 体 隐
射 到 不 同 的认 知 域 , 小 域 随 之 发 生 作 用 , 照 “ 体 物体 > 大 按 具
内在 机 制 和可 能 性 。 隐喻 和转 喻作 为 重 要 的认 知 方 式 , 词 在 义 的变 化 中起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 本 文 将 采 用 定 量 分 析 统 计 的
方 法 , 讨 隐 喻 和 转 喻 的 认 知 方 式 与 词 义 扩 大 和 缩 小这 一 对 探 词 义逆 向运 动 的 关 系 。
( ) 象 事 物 >行 为 动 作 >性 状 >… … ” 顺 序 依 次 投 射 , 准 抽 的
最终 构 建 了扩 大 与 缩 小 的语 义 范 畴 。 可 以说 , 有 隐 喻 机 制 没
定 量 分 析 法 可 以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避 免 单 凭 语 感 抽 取 语 料 式 的 研 究 所 带 来 的浓 厚 的 主观 色 彩 , 够 为研 究 提 供 较 为 客 能 观 真 实 的语 料 基 础 。
似 原 则 是 指 人 们 容 易将 相 同 或相 似 的 东 西 看 作 是 一 个 单 位 , 这 一 原 则 在 概 念 和语 言 的形 成 中 是 最 重 要 的原 则 ; 接 原 则 顺
疏 导 : 通 壅 塞 的 水 道 , 水流 畅 通 <泛指 引 导使 畅 通 开 使
“ 层 ” “ 导 ” 运 用 了实 体 隐 喻 。 “ 层 ” 词 义 所 底 和 疏 都 底 的
义 扩 大和 缩 小 的 内在 认 知 机 制 , 剐 是 转喻 中的 突 显 原 贝将 思 维 、 言 、 化 、 会 等 因 素 统 摄 于认 知 之 下 , 词 义 特 I J 语 文 社 对
扩 大 与 缩 小 的 大部 分 能作 出合 理 解释 。
[ 键词 ] 词义; 扩大; 缩小; 隐喻; 转喻 关
维普资讯
语文 学刊 ( 高教 版)
20 0 6年 第5期
词 义 扩 大 和 缩 小 的 隐 喻 转 喻 机 制
0姜 惠
( 安徽教 育学 院 中文 系 , 安徽 合肥 2 0 6 ) 3 0 1
[ 摘 要 ] 文章采用定量分析法, 利用隐喻转喻理论探讨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认为: 隐喻和转喻是引起词
( 大) 层 : 筑 物 地 面 上 最 底 下 的 一 层 <泛 指 事 物 最 扩 底 建
下 面的 部 分
跨 度 : 屋 、 梁等 建筑 中, 、 架、 券 两端 的支 柱、 房 桥 梁 屋 拱
桥 墩 或 墙 等 承 重 结 构之 间 的距 离 <泛 指 距 离
隐 喻 有 两 个 主 要 的认 知 原 则 : 似原 则 和 顺 接 原 则 。 相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