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阅读题答案)

合集下载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

《论语·宪问》、《论语·子路》和《孟子》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1.信,这里指小信。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2.①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肯定了管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表现了孔子评价人物的灵活性。

①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如果“中行”之士不可求,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但一定要和积极向上的狂放之人或不肯做坏事的狷介之人结交。

说明孔子在人际交往上既有变通又有原则性。

所以,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是“圣之时者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

谅:小信。

(2)本句意为:那就一定结交狂放之人和孤傲自守之人吧。

狷: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材料一中,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还辅佐了曾经的敌人,看似不符合个人修养对“仁”的要求,但孔子认为他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让百姓沐浴恩泽,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

材料二中,孔子表达了在找不到中道之士结交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狂放之人和狷介之人”结交,因为他们积极向上,不做坏事。

浙江省2021届高三考前语文模拟精选汇编:经典阅读专题(含解析)

浙江省2021届高三考前语文模拟精选汇编:经典阅读专题(含解析)

经典阅读专题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1(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8分)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颜渊》)21.“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喟然叹曰”表达了颜渊对孔子的____________之情。

(2分)22.结合材料,谈谈孔子以“文”“礼”育人的目标是什么。

(6分)21.叹崇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叹”可知,“喟然”是感慨的样子,“喟”可解释为“叹、感叹”。

根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知,这是颜渊在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认为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太好,让自己对学习“欲罢不能”。

22.学习文献以达到博学,学习礼制以约束行为,最终成为博学循礼的君子,不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材料一“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知,孔子以“文”“礼”育人是想让人博学,并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根据材料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成为博学循礼的君子后,就不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

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论语•子罕》)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论语•颜渊》)浙江省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决胜卷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8分)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万章问曰:)“何以谓之狂也?”(孟子)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

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26. (2020年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

【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4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3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②重点词汇: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

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无乃……乎——恐怕……吧然——正确③解析:注意第一问问的是孔子评价的内涵,“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可以”,表示肯定;一种是“还可以”,表示不是十分赞同。

第二问是通过描述概括仲弓的形象,每一句都要分析到。

④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

(1分)可:可以,好。

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

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论语》解析(宪问篇)

《论语》解析(宪问篇)

《论语》解析(宪问篇)
宪问篇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上达,⼩⼈下达”;“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思不出其位”;“君⼦耻其⾔⽽过其⾏”;“修⼰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
14·1 宪(1)问耻。

⼦⽈:“邦有道,⾕(2);邦⽆道,⾕,耻也。

”“克、伐(3)、怨、欲不⾏焉,可以为仁矣?”⼦⽈:“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的学⽣。

(2)⾕:这⾥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夸。

【译⽂】
原宪问孔⼦什么是可耻。

孔⼦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问:“好胜、⾃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篇第13章⾥,孔⼦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提到“耻”的问题。

孔⼦在这⾥认为,做官的⼈应当竭尽全⼒为国效忠,⽆论国家有道还是⽆道,都照样拿俸禄的⼈,就是⽆耻。

在本章第⼆个层次中,孔⼦⼜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孔⼦在这⾥认为脱除了“好胜、⾃夸、怨恨、贪欲”的⼈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知。

显然,“仁”是最⾼的道德标准。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南京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达标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京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达标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京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达标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论语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论语

2023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论语一、名著阅读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罕》)(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概述孔子对出仕的看法。

(2)请结合孔子对出仕的看法,谈谈下面材料中漆雕开表示对出仕没有信心,为什么孔子却感到高兴。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公冶长》)2.(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

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

3.(2023·北京海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论语》阅读及答案详解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论语》阅读及答案详解

北京市2020届高三各区历次统一考试《论语》阅读及答案详解一、试题部分二、2020适应性测试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注释:【1】愈:胜。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

(4分)(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3分)海淀区201911(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6分)1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②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2】:“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注释: 【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

【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

朝阳区2019111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①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

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宪问)阅读题答案
一、禹、稷躬稼的目的是用“德”的温和方式来治理国家,改变羿、奡统治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困苦,稳定自己的统治,这符合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重劳心、轻劳力的,就是好礼、好义、好信、以身作则,倡导礼、义、信。

在孔子看来,弟子更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如此,劳力者自然就会敬服、听话、忠实、归顺,不用事事亲力亲为。

二、(1)B(孔子并非不讲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


(2)子张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这是孔子一贯的人生态度。

三、【解析】(1)“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应为“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

【答案】(1)B
(2)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

人应该见利思义,而不应见利忘义。

有勇力者也应秉承义的原则,否则会成为祸害。

四、(1)D(错在“在小山沟里经营劳作”,“自经”是“上吊自杀”之意。


(2)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批评。

但他又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他肯定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对于未能殉主的管仲,并不因其人格上的缺失而加以否定,而是从更大的社会背景看问题——其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而赞之曰“如其仁,如其仁”。

可见孔子对“仁”的评价,基本上是根据是否在历史上对民众和社会有利,这意味着“仁”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即不仅是个体心性之仁,而是社会之仁、普遍之仁。


五、(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

(1分)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

(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分)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4.(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
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分)。

六、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

(4分)
七、(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1分)。

八、(1)愤慨(担忧)、无奈 (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九、(1)B(孔子认为今之学者只是为了他人的赞美而求学;孟子认为,今之君子将错就错,不知悔改;孔孟二人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是古非今。


(2)古之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百姓都可见到,他们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因此,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百姓依然敬仰他们。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

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

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


十51、(1)D(“过”,是“超过”,不是“指出过失”。

句意为“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孔子希望人们谨言慎行,先做后说,少说多做;要言行一致,以行动取信于人。

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行动力强的人,如果只会夸夸其谈而做不好实事,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

(我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言在行先,有时可以先声夺人,为自己赢得一些进取的机会。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才是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可以说是一个君子了)。

”(2.13)
孔子说:“古代人不把话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4.22)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4)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4.27)
十一、(1)“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十二、32、(1)A(“修己以敬”是指修养自己而使自己符合敬重和谨慎的原则,“以”是表目的;“以敬修己”是指用敬重和谨慎的原则来修养、提高自己,这里的“以”表手段。

)(2)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使民众皆安。

此处说明,安百姓,尧舜犹难,即告诉子路,安民的工作没有止境,但其基本工作则是“修己以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