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四时(上)

合集下载

传统保健体育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传统保健体育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传统保健体育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下列哪些属于传统保健体育()A:竞技武术 B:导引养生术 C:醉拳 D:太极拳答案:ABCD2.传统保健体育包括导引养生术、传统武术、拳击()A:对 B:错答案:B3.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中医整体观念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A:错 B:对答案:A4.传统保健体育能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机能()A:错 B:对答案:B5.传统保健体育既有()也有()的属性A:运动 B:养生 C:医疗 D:体育答案:AC第二章测试1.人体脏器、经络走向皆为()A:三角形 B:圆 C:正方形 D:菱形答案:B2.在什么观念指导下的综合调理方式构成了传统功法的最基本的理念和指导思想?()A:治未病 B:天人合一 C:整体观念 D:辨证论治答案:C3.以下选项中不是阴阳学说在功法中的具体体现的是哪一项?()A:左式和右式 B:虚实 C:握固 D:重心转移答案:C4.整体观念就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A:对 B:错答案:A5.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认识,即(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

()A:对 B:错答案:A6.功法要求对内强调“精神修养、(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五方面的综合调理的养生法。

()A:对 B:错答案:A7.五禽戏中鹿戏对应哪一五行中的哪一行?()A:水 B:金 C:木 D:火答案:A8.传统保健体育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精气神)()A:错 B:对答案:B9.各脏腑功能的强弱由什么决定?()A:气血 B:经络 C:精气神 D:阴阳五行答案:C10.(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A:错 B:对答案:B11.传统保健体育通过什么来实现形体锻炼?()A:导气 B:循经导引 C:循经取动 D:引气答案:C12.经络学说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分为(联络作用)和(运输作用)两个方面()A:对 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下面哪个不是传统保健运动养生原则()A:控制运动量 B: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 C: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D:高强度锻炼答案:D2.中国的养生学说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思想是大力发展,充分利用人体自身潜能()A:对 B:错答案:A3.健身功法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A:对 B:错答案:A4.传统保健体育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的体现在()A:血管 B:肺脏 C:心脏 D:血液答案:ACD5.在心理方面哪一项不是练习武术套路培养出来的()A:自制性 B:目的性 C:协调性 D:坚定性答案:C第四章测试1.自然体现在(功法锻炼的一招一式)和(顺应自然的规律)。

尚食文言文翻译

尚食文言文翻译

尚食,者,尊崇食物之谓也。

古之圣贤,皆以饮食为大事,认为饮食之道,关乎民生、国家兴衰。

故而,尚食之道,始于选材,终于品味,其间烹饪之法、饮食之礼仪,亦不可或缺。

一、选材尚食之道,首重选材。

食材之优劣,关乎饮食之美味。

古之人,认为食物生于天地之间,各有其性。

故而,选材之时,需顺应四时,因地制宜。

春之蔬菜,鲜嫩可口,宜于养肝。

夏之水果,甘甜多汁,宜于解渴。

秋之谷物,香糯可口,宜于养胃。

冬之肉类,肥而不腻,宜于温补。

此乃四时食材之特点,饮食之道,当顺应自然。

二、烹饪之法烹饪之法,为尚食之关键。

古之人,讲究火候、调料、刀工,以使食物色香味俱佳。

火候,烹饪之灵魂。

火候适宜,食物才能熟而不烂,鲜而不腥。

调料,烹饪之灵魂。

调料得当,食物才能香而不腻,鲜而不腥。

刀工,烹饪之灵魂。

刀工精湛,食物才能切得恰到好处,口感更佳。

三、饮食之礼仪饮食之礼仪,尚食之重要组成部分。

古之人,认为饮食之道,亦为人之道。

故而,饮食之礼仪,关乎人格修养。

饮食之时,应尊老敬幼,礼让为先。

上座之人,宜先动筷,以示谦恭。

饮食之次序,宜从尊贵者开始,依次递减。

饮酒之时,宜举杯敬酒,以示尊敬。

尚食之道,亦讲究饮食之节奏。

饭前宜静坐,以养神;饭中宜慢嚼,以养胃;饭后宜散步,以消食。

此乃饮食之节奏,有助于身体健康。

总之,尚食之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选材、烹饪之法、饮食之礼仪,皆为尚食之重要组成部分。

今人应继承和发扬尚食之道,使饮食文化得以传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以下是尚食文言文的翻译:尚食者,尊崇食物之道也。

古之圣贤,皆以饮食为大事,饮食之道,关乎民生、国家兴衰。

故而,尚食之道,始于选材,终于品味,其间烹饪之法、饮食之礼仪,亦不可或缺。

一、选材尚食之道,首重选材。

食材之优劣,关乎饮食之美味。

古之人,认为食物生于天地之间,各有其性。

故而,选材之时,需顺应四时,因地制宜。

春之蔬菜,鲜嫩可口,宜于养肝。

夏之水果,甘甜多汁,宜于解渴。

秋之谷物,香糯可口,宜于养胃。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一、起居有常(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

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

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

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

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

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体育保健学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体育保健学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体育保健学_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体育保健学重点关注的是答案:体育锻炼的全过程健康2.关于个人健康描述正确的是答案: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答案:正确4.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倡导人们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至少半小时。

答案:正确5.根据健康中国行动规划,到203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应达到40%以上。

答案:正确6.不良的运动习惯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以下哪个不属于不良运动习惯?答案: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强度循序渐进7.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答案: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8.儿童青少年时期经常参加高强度运动,有益于身高增长答案:错误9.转动肩关节,发出连续响声,属于生理性弹响答案:错误10.关于体质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体质受先天遗传和或后天环境双重影响11.以下不是年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因素答案:经常体育锻炼12.体质是人体结构功能健康状况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答案:正确13.运动能够调动肌肉工作,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起到自然降糖的作用。

答案:正确14.机体摄入热量远大于消耗的热量是肥胖的基本逻辑。

答案:正确15.新冠肺炎预防中错误的做法是答案:打喷嚏时用手捂住,防止扩散16.运动时不需要补水。

答案:错误17.在日常锻炼时应该注意因时制宜,不要过度锻炼。

答案:正确18.踝关节的上关节面像字母答案:η19.网球肘的疼痛主要位置是答案:肘关节外侧20.颠勺(1)、手搓衣物(2)、用鼠标(3),长时间做以上动作,容易导致“网球肘”的动作有答案:1、2、321.“网球肘”的医学名称为答案:肱骨外上髁炎22.踝关节扭伤后,要立刻活动踝关节进行自我检查。

答案:错误23.在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并要进行专门拉伸。

答案:正确24.给成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时,胸外按压的频率是每分钟80-90次。

顺应四时养生法

顺应四时养生法

顺应四时养生法顺应四时养生法一年之中,气候呈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也呈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一原则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来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季节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的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于内。

此外,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热症。

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夏多急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除此之外,还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调摄护理之顺应四时

调摄护理之顺应四时

调摄护理之顺应四时
所谓调摄护理,就是采取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饮食调护、起居有常、合理给药、运动健身等综合调护原则,以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顺应四时中医强调养生要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等自然规律,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由此可见,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损害身体,导致疾病。

因此,顺应自然,就要适应自然,避免外邪,使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才能达到防病健身,促进健康之目的。

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在一年之中,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终防寒,长夏防湿。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护理一、中医康复护理的含义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形体和精神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

中医康复护理不同于中医临床护理,临床护理多需要依靠药物和常用护理技术,而康复护理运用独特的康复护理方法,配合自我康复训练使患者达到康复的目的。

“康复”一词,即恢复、整服或复健之意,是指综合地应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职业等措施,对残疾和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指导和训练,改善或恢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使他们重新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

中医的康复,是指病后身心的恢复。

如在形体功能的康复上,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残疾者,特别是老年病残,已成痼疾,运用康复医疗及护理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以利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恢复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中医高度重视正气复原在康复中的重要性,认为正气是人体防御邪气,调畅情志,修复形体,适应环境的关键,因此,把正气的复原作为康复的核心。

二、中医康复护理的对象康复护理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由于造成残疾的因素的多样化和中医康复的特点,目前,把一些可能导致残疾的老年病、慢性病和手术后以及某些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也作为中医康复护理的对象。

1、老年病证因老年人元气衰退,形神皆虚,气血不足,五脏亏损,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染病,古代称为“养老疾”,这类疾病多在慢性衰老的基础上发生,因此,老年病证应以预防为主,康复护理时,应先指导其养生、调摄,以预防生病,一旦生病,病后则以调养身心为主,使脏腑功能尽快恢复。

2、伤残病证和精神病证伤残病证是指残疾者,多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形残,主要有五官残疾和肢体残疾。

精神病证又称为“神残”,分为精神残疾和智能缺陷所致的精神病证和痴呆等,这两种残疾者需要通过康复护理尽量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功能或发挥残存功能的作用。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摘要】《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应四时(上)
何谓顺应四时
在《黄帝内经》中,顺应四时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一年之中,气候呈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也呈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当然这里的顺应四时不是冷了穿衣,热了脱衣这么简单的,而是在起居、情绪、饮食、锻炼等全方位的切合自然、与人体机能四季改变相适应的养生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养生为何要顺应四时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生活舒服了、身体状况缺却日益滑坡,对于他们来说,四季的概念已经模糊。

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下,亚健康人群批发生产出来。

这就是没有顺应四时的典型害处。

人活在地球上,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人在这世界上是经过了千万年的进化,这几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四季更替早就融进了我们生命的密码中,无论我们知道与否,我们身体的节律自然而然的跟着自然的节律起伏。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节律安排生活,就象踩着生命节拍起舞,轻舞飞扬,气血通畅,百病不生。

如果踏错了节拍,就会步步不顺,气血不畅,百病丛生。

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有大智慧者总是顺势而为,四时的变化是自然规律,我们的养生就应该顺应这个规律。

这四时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内经》告诉大家一个重点:人体的阳气就象太阳对于地球一样,在人体中,最重要也是阳气的变化。

中国的文化其实大多相通,这四时变化的核心就包含在太极阴阳图中,太极图中圆圈分成黑白两部分,像两条首尾相连的鱼,代表阴阳的变化。

白色表示阳,黑色表示阴。

具体到一年,正月初一开始新的一年,阴阳交接,阳气初生,整个春天,阳气慢慢成长,到了夏天,就是白色鱼的上半部分,阳气处于旺盛的状态,到大暑达到鼎盛时,就开始转到秋天,阴气开始生长,到冬天最为旺盛。

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那我们先看看春夏如何养阳。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真可谓“天地俱生”。

具体到人的养生,亦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着眼于一个“生”字。

首先是在精神调养方面,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

”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

作为领导更应该宽容一点,对于下属们多加鼓励,多讲讲美好前景。

特别强调的是不要生气,因为在五行中春天属木,肝也属木,怒伤肝,春天肝阳初生,更容易受损,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在起居方面应该讲究宽松随意,每天早点睡觉,早点起床,起床时,先不要马上睁开眼睛,稍候片刻,等心中感受到没有睡意再慢慢地睁开。

古人所谓:先醒心,后醒眼。

醒后慢慢坐起,平心静气,叩齿三十六通,再手合掌搓热,干洗脸数次。

起床后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通。

再梳头一两百下,然后去室外活动。

头为诸阳之会,春天头部的阳气更旺,如经常梳理可以达到舒通经脉、活血化瘀的目的。

对头晕头痛、目疾等都有一定疗效。

穿衣穿鞋不要太正规,太紧身,最好穿宽松的休闲服。

初春乍暖乍凉,要注意防风御寒,注意养阳敛阴。

衣着方面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

衣服不可顿减,如果过早脱去棉衣物极易受寒,寒则伤肺,出现呼吸系统的疾患,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病。

虽提倡“春捂”,但也勿要过暖以致出汗太多而伤及阴气,对身体反而不利。

道经还认为春天的衣着宜
“上薄下厚”以“养阳收阴”。

春季的活动最好是户外活动,中国古人在春天讲究踏青,蛰伏了一个冬天,看看桃红柳绿,浮沉与天地之间,在大自然中感受蓬勃的升腾之气,这就是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好方法。

但是要注意春季多风,活动时衣服不能穿得太少,注意尽量少出汗,因春主开泄,故应防止汗出过多伤人阳气。

运动量可以逐渐增加,不要盲目超量,以免引起过度疲劳。

另外在饮食上,春季宜清淡为主,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

如牛乳、山药、木耳、薏苡仁、银耳等,以清肝养脾,少食或不食生冷食物。

春季干燥,更需补充维生素,以菠菜最佳,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抗衰老,防止记忆力减退。

春季老年人还可喝一些保健花粥,如桃花粥、梅花粥。

还可饮茵陈茶。

总之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就好比人的少年,在易经中就是“初九,潜龙勿用”,要用对待小孩的态度来养生。

到了夏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

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就好像人的青壮年一样。

此时人们应晚一些睡觉,早早起身,不要讨厌日子长,使精神愉快,机宣畅通泄,抱有积极开放的精神,喜爱外界事物,多和外人接触,不要因为怕热怕烦,一天到晚呆在室内。

在精神调摄上,夏季养生着重养心,五行中,夏与心都属火。

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让人汗出淋漓,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

夏天天气多湿热,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

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

这需要要有好的精神寄托,可以多参加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集邮、钓鱼、旅游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人们的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谨防暑湿之邪伤人并应兼顾护阳气夏季预防暑湿侵袭是养生防病的重点。

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

现在夏天最大的为题就是空调病,是指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所患的一种疾病。

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出现这类症状更加明显。

在睡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

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饮食上在夏季要防湿邪侵袭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饮食原则是清淡,少油腻,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的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在四川重庆,不少人有夏天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

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夏季锻炼宜游泳,夏季气候炎热,游泳是最佳的锻炼方式,特别是7月最适合游泳。

水的浮力使全身关节不受身体重力的影响,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游泳还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锻炼后应注意三不宜:一不宜立即喝冰饮料。

二不宜立即大量饮水。

三不宜立即洗冷水澡。

因为这样都会是伤害人体的阳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