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四季养生法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体也有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每个人都需要依据自己的体质找出“生、长、收、藏”的侧重点否则生发不足、收藏不够都会加重体质的偏颇。

人生有四季,年轻时的寒凉会成为年老时的病痛,年轻时的外放会成为年老时的病邪.一天之内有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都有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健康养生。

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四时变化生长收藏各有时。

身体的小毛病往往是脏腑病变的预警,如同异常气候打破了生长与收藏的平衡,人体的自愈系统能够利用阳气的生长收藏,为身体的各种问题找到最佳的调理方案,唤起人体的自愈能力。

四季变化与阴阳平衡古人将人与自然的一切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都称之为"消息"。

中医术语中,"消息"也指人体的调养。

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于内,修养生息。

张仲景告诉我们,其实人体与自然一样,随着阳气的变化,机体内也有两个阀门来控制,一个是释放阀门,一个是收藏阀门,释放闭藏的就是阳气,是生命的能量。

人们应该依据不同的年龄、季节、异常变化来控制阀门,一旦释放与收藏出了故障,疾病便会出现。

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而平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时也是我们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

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消息",那么就可以防治"未病"。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作者:白有春 更新时间:2007-4-11 14:55:58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额方法。《黄帝内经》有几大观点:
1.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2.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意志观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黄帝内经本神篇学习笔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黄帝内经本神篇学习笔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黄帝内经本神篇学习笔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黄帝内经本神篇笺注(一)【第一段】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开宗明义,谈到针刺之法的核心处。

黄帝说“凡针刺之法,本于神。

”这显而易见不是黄帝的假想,而是一种定理,公认的道理。

下面所说的也是同样。

以神为根本。

接下来呢,说到了“血、脉、营、气、精神”与“五脏”,这和“神”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又和“针刺之法”有什么关系呢?五脏所藏。

这给我们指明了接下来要谈论的还是这个脏腑系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我们看到有四个层面的“病因”:1.因淫泆离脏导致的精失2.魂魄飞扬3.志意恍乱4.智虑去身这四个层面是如何区分的呢?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这些病因从何而来?从外的“天”,从内的“人”。

天会有过吗?能明确的一点就是人会有过。

过,就是不正,所以出现了后面的病,需要治疗。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这里有13个主题,从德到虑。

黄帝怎么会提出这十三个话题?从提问的语气中,可知黄帝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黄帝要向老师岐伯问个所以然。

这十三个主题也是有层次的。

这里可以想到须菩提与佛陀之问答,是传道性质的。

【第二段】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在黄帝提出的十三个主题之外,岐伯加了“天”、“地”、“我”、“物”、“智”五个主题。

十三个主题,统合在“我”上。

我与“天、地、物”之和及交融则为智。

不和则会出现病症,针刺之法就是“调和”这些关系。

说到“本于神”,就说明“神”是其中的关窍。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 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 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死亡的关键,就 是要懂得“因天之序”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 则乱。”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 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
《内经》
干燥寒凉,宜选择利肾湿润性温热食物; 干燥温热,宜选择利肾湿润性寒凉食物; 天气偏寒,宜增加温热性并能提升血压的食 物; 天气偏热,宜增加寒凉性并能降压的饮食。
5、慎避虚邪 《素问· 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 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 之勿犯也。”
八正(也称八纪):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八正: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3、预防为主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对疾病“未雨绸缪,防 患未然” 圣医治未病;大医治已病;庸医不治病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 生病的医学
Hale Waihona Puke 4、顺时养生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地有五 里,故能为万物之母。”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四季的养生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 收敛之机。

有一篇讲顺应四时变化的古文

有一篇讲顺应四时变化的古文

《黄帝内经》中有一篇讲述顺应四时变化的古文,内容如下: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这段古文强调了顺应四时变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四时之气的不同特点,人体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因此,人们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寿夭可资形色之异而分辨,建立了一整套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寿夭机制假说,提出寿夭与地域、劳倦、精神、感邪等因素有关,为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

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 。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亡。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这就是人体疾病的本质。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

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

“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

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

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阶段养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首宋代有名的禅诗,看上去是写一年四季景色的,其实是写人生各阶段的心境的。

如果心态平和,没有是非,那么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美丽的。

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从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

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

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

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

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

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

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

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中谈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
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

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

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

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一切都将过去”“破财免灾”“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

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

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

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刺激,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


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

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

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

《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

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

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

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体位平衡、动静平衡等。

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
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

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