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王祯农书》,原名《农书》,是元代写的一部大型农书,王祯撰。

《王祯农书》词语札记

《王祯农书》词语札记

《王祯农书》词语札记王祯农书,又称《农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古典农学著作,汇集了丰富的关于农业的知识,记载著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农书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农学家王祯所著。

这部古典著作,非常系统地记载了古代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如何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

这部著作对建立起完整的农业体系,填补了大量空白,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王祯农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农业知识,也有社会文化、气候等方面的记载。

它记载了适宜的园艺方法,重视土壤耕种,认识到要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种子和种植方式,以期获得较高的产量。

记载了如何把作物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以利于获得最佳的生长条件,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种植作物。

同时,它还记载了如何捕捉、保存和使用雨水,如何防治病虫害,及农耕社会中婚姻,政治以及心灵修养等等,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王祯农书》中的许多内容,也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的内容不仅提出了技术、科学的观点、伦理思想,并且还涉及到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方面。

例如,它提出了劳动的尊重,把劳动和人的尊严放在同一个高度的概念,表明其重视劳动。

同时,它还以自然为人类生存禀赋一种理解,提倡从自然中学习,并以此来获取智慧。

宪宗时期,《王祯农书》作为官方教育读物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宣传,影响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工农业社会的入口,使人们认识到了“以物为先贤”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篇章,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知此非昔,知昔无今”,由于古代王祯所著《王祯农书》,碰撞出了一场农业文明的革命,使中国古代农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被誉为“中华农书”,令我们高度感谢和敬佩,也让我们倍感激悟启发,牢记王祯农书的教诲,努力学习和传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内容及作者简介20160105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内容及作者简介20160105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

该书总结了两千多年以前以我国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验,还讲述了南方的水田耕种方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书中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对作了详细的总结。

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区田法”把耕地分为上、中、下农区三种类型,通过深耕、勤浇、精管,使农作物获得高产。

还介绍了“穗选法”、“溲种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同时还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

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人,古代著名农学家。

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

成书于公元6世纪30—40年代之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主要反映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标志着以精耕细作技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也已臻于成熟。

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其篇幅之巨在古农书中可谓罕见。

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全书的体例以系统严整著称,其内容含盖农、林、牧、渔、副等各业,首先重点讲述的是大田作物和蔬菜的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栽培以及动物的饲养等主要内容,接著讲述了酿造、食品加工等副业和兼述有实用价值的南方热带植物。

这种编写的体例,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先后传到日本、欧洲等世界各地。

作者: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山东寿平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王祯农书》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人。

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

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尹。

而且,王祯还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主要内容《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

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

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

王祯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考察。

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交流。

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

《王祯农书》是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吕氏春秋·上农》等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齐民要术》。

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烹饪占了很大的篇幅。

王祯创作巨著《农书》

王祯创作巨著《农书》

王祯创作巨著《农书》王祯创作巨著《农书》王祯创作巨著《农书》王祯字伯善是元代杰出的农学家,也是印刷技术的改进者。

他少年时,边学习,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他对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后来做了官,也仍然关注着农业生产的情况。

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王祯在旌德、江西永丰任县官时,提倡农桑,注意公益。

一有闲暇时间,不是从先代典籍中收集有关农业生产及农械革新的材料,就是到田间观察庄稼的长势,到百姓家询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他主张要注意改良品种,改革农具,他认为,如果不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多下工夫,单是被动地接受天时、地利,要想提高粮食产量是很难的,如果不能积累粮食,遇到荒年歉收,百姓就要受饥饿之苦,那些到了死亡边缘的贫民,为了生存就会铤而走险,攻打官府,抢掠财物,到那时,要再想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就要花十倍的气力了。

因此,他把抓农业生产作为治理地方的关键。

他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体会,写成了22卷约30万字的农业生产著作《农书》。

王祯的《农书》分为三部分:“农桑通诀”是总论性质,论述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基本思想是“以农为本”,综合天时、地利、人事方面的有利因素来发展生产。

它概述了耕、耙、种、锄、粪、灌、收等农业生产的理个环节,以及泛论林、牧、纺织等有关技术和经验。

“百谷谱”谈的是栽培技术,是农作物栽培各论的部分,分项叙述了各种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竹木、药材等种植、保护等栽培技术以及贮藏和利用的方法。

“农器图谱”篇幅最多,约占全书的百分之八十,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农器图谱”是在宋代农器记载基础上的进一步记录。

共附图306幅,无论在数上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

不仅当时通行的农业机械形象被记录下来,甚至古代已经失传的机械也经研究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刘景宣的牛转连磨,一牛转八磨,东汉杜诗的水排等,王祯并在描绘的水排图中将皮囊鼓风改绘成当时通行的“木扇”,这为我国木风扇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王祯的文言文翻译

王祯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农书》卷三·农器图谱序:“夫农,国之本也。

古者圣王以农为天下之始,故《书》曰:‘后稷教民稼穑。

’《周礼》云:‘太宰之职,掌九谷之政,以供邦国之用。

’《礼记》又曰:‘耕读传家,所以教子弟也。

’盖自羲农以来,农事日益繁兴,器械日新月异,而《农书》之作,所以继往圣之遗烈,述先贤之遗训,俾后学有所考也。

”译文:《农书》第三卷·农器图谱序:“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古代的圣明君主把农业视为天下的根本,所以《尚书》中说:‘后稷教导民众耕种收获。

’《周礼》记载:‘太宰的职责,掌管九种谷物的政事,以供应国家的需求。

’《礼记》又说:‘耕种与读书传家,这是教育子弟的方法。

’自从羲和神农以来,农业日益繁荣,农具日新月异,《农书》的撰写,正是为了继承古代圣贤的遗业,传承先贤的教诲,让后学者有所借鉴。

”评析:此段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撰写《农书》的目的和意义。

王祯以古代圣王对农业的重视为引子,引出《农书》的写作背景。

他引用《尚书》、《周礼》和《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强调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以及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如使用“夫”、“故”、“盖”等古汉语虚词。

2. 确保翻译准确,如“后稷教民稼穑”中的“稼穑”应译为“耕种收获”。

3. 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整段译文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使读者易于理解。

王祯在《农书》中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后学的关怀,体现了他的崇高品德和远见卓识。

此书不仅是一部农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世之作。

“多才多艺”的山东农学家――王祯-2019年精选文档

“多才多艺”的山东农学家――王祯-2019年精选文档

“多才多艺”的山东农学家――王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南宋后期生,元中后期卒,活动于元朝前期至中期。

王祯之所以做《农书》,原因首先在于元世祖实行劝助农耕、发展生产的重农政策。

1260年,忽必烈即位,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初人表现出一种相率写作农书的风气。

具体到山东,除了有优良的农学传统之外,那时的东平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不少“名士”都曾经在东平设帐授徒,造就人才颇多。

其中王磬、孟祺等人不仅是一代名儒,而且熟悉农业和农学,孟祺就曾经参与《农桑辑要》的编撰工作。

这些人的思想言行对王祯也必然有所影响。

一、清正敬业的地方官王祯于1295年任宣州旌德县尹六年,1300年又任信州永丰县尹,任期不详。

县尹的职责是负责该县的农业生产和赋税徭役,职位低下,而元代县官的官俸是很低的,权势也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

王祯在二县任内,为人澹泊,实施德政,颇有政声。

他遵循“古先哲”的教训,躬任民事,教民耕织,至纤至悉。

王祯认为,地方官吏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劝农,而劝农必须身体力行,“不独教之以为农之方与器,又能不扰而安全之,使民心驯而日化之”。

他留心农事,深入系统的钻研,并经常深入农业生产实际调查研究,是一位重农、亲农又务农的地方官,这样的勤奋积累为他劝课农桑以及晚年编撰《农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王祯积极提倡农桑,奖励垦耕,教民以方,示民以器。

王祯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小农们的保守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坚持不用强硬的行政命令,而是“先示范,后推广”。

王祯由劝农而知农,目睹了农民的力瘁赋重,自愧素餐,深深地同情“野夫田妇”。

他重切实致用,反对虚文。

对滥发公文下乡扰民,箕敛无厌,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和地主老财给予了强烈的讥讽和抨击,指责他们在农业问题上徒有虚名,只做表面文章,盘剥老百姓的脂膏以肥己的丑陋行径。

王祯长于诗文,农史前辈缪启愉曾称赞王祯“诗、农兼备,可谓多才多艺,非同一般”,徐光启也说王祯“诗学胜农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中国是世界农来的重要起源地之⼀。

古史中关于神农⽒始播百⾕、发明⽾耜等农具的传说,实际上告诉我们:在过去⼀个⾮常遥远的年代,我国的农业就产⽣和确⽴了。

这个年代的确很早,河北磁⼭和河南新郑裴⾥岗等新⽯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农业⼯具和⾕物遗存向我们证明,我国的农业有着近万年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直以农⽴国,古语常说“民以⾷为天”,因此历代对农业⽣产的发展都是⼗分重视的。

商代甲⾻⽂中,就有许多关于农事的⼘辞,内容涉及农作物的⽣长、天⽓的晴⾬、收成如何、粮⾷储藏等等。

其中出现了稻、⽲、稷、粟、麦、来(⼤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圳)、井、圃等⼟地整治的⽂字,说明当时的农业已经达到相当⾼的⽔平了。

周⼈的祖先后稷,传说是夏代的农官。

他们很早就是⼀个经营农业的部落。

从⾦⽂、《尚书》、《诗经》等古⽂献中的零星记载,我们知道周代在耕地整治、⼟壤改良、作物布局、良种选育、农时掌握、除⾍除草等农业技术⽅⾯都有了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已在其中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耕的出现,以及农⽥⽔利事业的发达,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的真正到来。

当时的耕作制度已从休闲制向连种制过渡,深耕、熟耘技术逐渐普及,⽥间施肥⽇益受到重视,⼈们更加强调良种的选育并提出了良种选育的标准;另外,当时对“农时”、“地宜”以及病⾍害防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的⽣产技术体系在这⼀时期已开始形成。

随着农业⽣产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学研究也开展起来。

到战国时期,重农思想已经形成,并且深⼊⼈⼼。

在诸⼦百家的著作中⼏乎都可以找到重农⾔论以及相关的农学知识的记述。

当时形成的众多学派中,有⼀个学派被称为“农家”,是⼀个专门研究农业政策和农学知识的学术团体。

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野⽼》等就是他们的作品。

但是,这⼀时期的农学著作现在都已失传,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吕⽒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审时》四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人。

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

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尹。

而且,王祯还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

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

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

王祯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考察。

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
别,致意于其间交流。

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

《王祯农书》是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吕氏春秋·上农》等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齐民要术》。

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烹饪占了很大的篇幅。

《王祯农书》则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把《齐民要术》中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煮胶、制
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去掉了。

《齐民要术》还没有明确的总论概念,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构成全书的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各论,分别孤立地叙述各项生产技术。

而《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则相当于农业总论,首先对农业、牛耕、养蚕的历史渊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时"、"地利"两篇来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再就是以从"垦耕"到"收获"等来论述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则和措施。

《百谷谱》很像栽培各论,先将农作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一一列举各属类的具体作物。

分类虽不尽科学,更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比,但已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比起《齐民要术》尚无明确的分类要进步。

《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所在,插图306幅,计20集,分为20门,261目。

另外,在《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之间,也相互照顾和注意各部分的内部联系。

《百谷谱》论述各个作物的生产程序时就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农器图谱》介绍农器的历史形制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效率时,又常常涉及《农桑通诀》和《百谷谱》。

同时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对待。

既照顾了一般,又重视了特殊。

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
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

我国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类齐全,形制多样。

宋代已出现了较全面论述农具的专书,如曾之瑾所撰的《农器谱》。

可惜该书已亡佚。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数量上是空前的。

《氾胜之书》中提到的农具只有10多种,《齐民要术》谈到的农具也只有30多种,而《农器图谱》收录的却有100多种,绘图306幅。

在做这部分工作时,王祯花费精力最多,不仅搜罗和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刘景宣创制的"磨",奇巧特异,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

可惜久已失传,王祯经过查找资料研究、把它进行复原,并名之为"连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

到元代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多方搜访,力求复原,并加以发展。

古代水排用皮囊鼓风,而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用木扇来鼓风了。

王祯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中,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

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又创制成了"水砻"和"水轮三事"。

其中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

《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

在此之后
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书籍,如《三才图绘》、《农政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书中与农事有关的插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本书。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

后图的原图已佚失,无法知其原貌。

现在书中看到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

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

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

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经济、使用方便,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

《王祯农书》附录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王祯把请工匠刻制的3万多个木活字,以及自己发明的可减少排字工人的疲劳与提高效率的转轮排字盘,用来试印《旌德县志》成功的方法与经验的总结。

虽然与农业生产无关,但都是对印刷排字技术的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