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
疟疾(Malaria)

疟疾(Malaria)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疟疾(Malaria)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作为疟疾病原的疟原虫,它的有性体即配子体(gametocytes)随着按蚊吸人血而进入蚊胃内,经过结合(雌雄配子体结合→合子→动合子)、动合子停留在蚊胃壁弹性纤维膜下发育(动合子→早期卵囊)、增殖(早期卵囊→成熟卵囊→子孢子),成为能感染人的子孢子(sporozoite)。因此消灭配子体是治疗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
疟原虫虫种之下还有不同的株(亚种),每种疟原虫可因它引起的潜伏期及复发间隔的长短、对药物的敏感性、对按蚊的易感性、致病力和宿主对原虫的免疫力等,区分为不同的株。我国北方的间日疟原虫长短潜伏期兼有,以长为主(6-8个月或更长),近似朝鲜株(Korean strain),在江苏、辽宁等地已发现长潜伏期间日疟原虫。南方地区的间日疟原虫,主要是潜伏期短(12-22天)的,近似西太平洋区的溪桑株(Chesson strain)。近年国内学者研究报道,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的子孢子数量有关,感染的子孢子数量大,表现为短潜伏期,感染的子孢子数量少,则潜伏期有的长,有的短。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共有四种:①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它在人体循环内经过裂体增殖而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6-48个小时;②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它的裂体增殖周期为48小时;③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它的裂体增殖周期为72小时;④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它的裂体增殖周期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疟疾

疟疾(malaria)是因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间歇性发冷、发热、贫血及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
引起人类疾病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 falriparum)、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 oexile)。
疟疾是世界上最常见且危害性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我国也很常见且危害也较严重,但在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后,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恶性疟也已局限在云南和海南两省。
自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抗氯哇恶性疟以来,开发新的抗疟药及联合应用抗疟药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
疟疾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平原地区主要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
预防主要在于灭蚊,治疗带虫者及患者,并加强流行区人群的个体防护,如应用浸泡过除虫菊醋的蚊帐等。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不过间日疟也有潜伏期长达6-12个月或以上的长潜伏期型者。
(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发热不规则,每日均可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即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肛门温度)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疟疾常识

疟疾常识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我国经过大规模防治工作,近年发病率已大为降低。
典型症状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
“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
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
在疟疾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
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
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
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
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
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
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
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
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
疟疾

1、血液涂片 染色后检查疟原虫,并可鉴定种类。 2、骨髓穿刺涂片 阳性率高。
三、血清学检查
检测抗体,可做为流行病学调查用。
【并发症】
一、黑尿热
是疟疾病人的一种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急起寒战、高热与腰痛、血红蛋白尿, 急性贫血与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生原因
• ①红细胞中缺乏G-6-PD • ②抗疟药,奎宁与伯氨喹宁 • ③疟原虫释放的毒素 • ④人体的过敏反应。
3、卵形疟:
与间日疟相似,多较轻。
4、恶性疟
发作无规律性,多较重,严重者可致脑型疟疾。
二、其它症状与体征
1、肝脾肿大,ALT升高。
2、贫血,恶性疟贫血较重。
三、脑型疟疾
最为严重。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多见于缺乏
免疫力的小儿和初进入疟区的外来人口,病后 又未及时治疗者。 CSF:压力升高,WBC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百质轻 度升高,糖、氯化物正常。 严重者可引起脑水肿、呼衰。低血糖:原因1. 疟原虫消耗,摄入不足;2.奎宁、奎尼丁可刺 激胰岛素分泌。
按蚊主要有四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雷氏 按蚊嗜人血亚种,大劣按蚊。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短暂免 疫力 四、地区分布:间日疟遍及温带和热带地区, 南方较多。季节分布:夏秋季发病较多
【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裂殖子+疟色素+代谢产物--入血---寒
战、高热,继以大汗。获得一定免疫力后可成 为带虫者。 疟疾的病理改变多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2周。长潜伏期在一个月以上。
一、典型发作
1、间日疟
常呈间日发作
(1)寒战期
• 突起畏寒、寒战,可持续10分钟至2小时。
疟疾

6.凶险疟疾的护理 对凶险发作有惊厥、昏迷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按 惊厥、昏迷常规处理。
7.药物治疗的护理 ①使用氯喹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 道反应。另外,应特别注意观察循环系统的变化,应氯喹过量可引起心动过缓、 心律失常及血压下降;②服用伯氨喹3~4日后可发生发绀或溶血反应,应注意 观察,出现上述反应时需及时通知医生并停药。③凶险发作应用静脉点滴药物 时,应掌握药物浓度与滴速,并密切观察。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增殖
疟原虫
裂殖子
异性蛋白 反应
肌肉收缩产 热
疟原虫代谢 产物
肝脾肿 大
网状内皮系 统吞噬功能 增强
临床表现
间日疟•
10~20日 24~30日
三日疟 •
恶性疟 卵形 疟
7~12日
• 13~15日
(一)典型疟疾
1.寒战期:突起 畏寒、寒战、 面色苍白、唇 指发绀、四肢 发凉,持续10 分钟至2小时。 3.大汗期:高热 后期全身大汗淋 漓,体温骤降至 正常或正常以下, 自觉症状明显缓 解,但仍感疲乏, 持续2~3小时。
疟疾(Malaria)
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 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期定性发作的寒 战、高热、大汗,继之缓解,可有脾肿 大和贫血等体征。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治疗要点 护理措施
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 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正常或 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
疟原虫检查 1.血液涂片 (确诊),在寒战和发热初期采血 2.骨髓穿刺涂片 阳性率高于外周血涂片 血清学检查 没有重要临床价值
传染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的疾病。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commensalism)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或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 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平衡被打破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互相之间的作用,即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异,产生了不同的临床表现。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但无临床症状。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疟疾的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

疟疾的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症状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
“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
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
在疟疾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
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
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
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
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
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
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
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
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
(传染病学)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 肝细胞内的发育 ➢ 红细胞内的发育
肝细胞内的发育
蚊子唾液中的子孢子→血液→肝脏→ 裂殖体→裂殖子→血液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体
红细胞内的发育
(1)裂体增殖 ➢ 裂殖子—环状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裂殖子 ➢ 小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全世界每年约有300 万人死于本病。居寄生虫病之最。
一、病原学
➢ 间日疟原虫P.v ➢ 卵形疟原虫P.o ➢ 三日疟原虫P.m ➢ 恶性疟原虫 P.f
48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36--48小时
以间日疟原虫在我国最为常见
间日疟原虫血片
左间日疟裂殖体 右间日疟配子体
三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 (4)间歇期:两次典型发作期间有缓解 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 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 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 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 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 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 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 得同步。
合征,称疟疾肾病。
3、卵形疟
➢ 与间日疟相似。 ➢ ,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
➢ 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 ➢ 体温高,热型不规则; ➢ 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 ➢ 脾大、贫血严重; ➢ 可致凶险发作; ➢ 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二)其他症状和体征
➢ 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 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 红细胞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三、流行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一般疟疾
2.凶险型疟疾 (1)体温过高者 (2)低分子右旋糖酐 (3)抽搐 (4)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3.黑尿热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2)控制溶血反应
二.抗疟原虫治疗 (一)常用的抗疟药物 1.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
(1)氯喹 (第1、2天4次/日,第三天2次/日) (2)青蒿素(蒿甲醚首剂160mg、第2天80mg, 疗程5-7天) (3)奎宁 (4)哌喹 (5)磺胺类与甲氧苄氨嘧啶
(二)疟原虫涂片检查 1.血液涂片 2.骨髓涂片 3.血清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表现 间歇性定时寒战、 高热发作,间日或三日一次,发作 时有明显的寒战、高热和大汗,继 之缓解,也可不规则发热、脾肿大 与贫血。脑型疟疾可表现为急起高 热、寒战、昏迷与抽搐。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疟原虫检查
(四)诊断性治疗
[鉴别诊断] (一)一般疟疾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败血症 2.伤寒 3.钩端螺旋体病
(二)脑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流行性乙型脑炎 2.中毒性菌痢 (三)黑尿热应与其他急性溶血性 贫血鉴别
[预后] 间日疟与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 常有凶险发作,死亡率较高。黑尿 热预后亦较差。
(传染病学应试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 )
例2.男性25岁.夏末发病,寒战,高热,间隔一 天发作一次,热退后自觉正常,血涂片查到间 日疟原虫,诊断为疟疾(间日疟),服用氯喹 和伯氨喹啉3天后出现腰痛,少尿,尿呈酱油色. 化验:血 WBC 7.6×109/L,RBC 2.4×1012/L, Hb 86g/L ,尿胆原+,尿胆红素阳性,该患者应 如何处理 A. 继续服用氯喹和伯氨喹啉 B. 诊断错误,应修正诊断后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C. 继续服用氯喹和伯氨喹,加用糖皮质激素 D. 改用奎宁 E. 暂停伯氨喹啉,对症处理
2.奎宁 目前应用较多,0.5加在5% 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8小时1次, 第2、3日再各给0.5, 1~2次,有效 抗疟浓度为2~5mg/L。该药对心肌 毒性较大,应严密注视血压。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根治现症患者 2.根治带疟原虫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例1.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 A. 鼠蚤 B. 按蚊 C. 黑线姬鼠 D. 蜱 E. 伊蚊
疟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增生。 脾脏 肝脏 脑 骨髓
其他器官如胃肠、肺、心、肾上腺 等亦有不同程度的疟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 潜伏期:间日疟1~3周,三日疟3~4 周,恶性疟1~2周,卵形疟2周左右。
(一)典型发作 1.间日疟 即间日定时的寒战发作, 两次典型发作之间可无任何症状。
2.三日疟 寒热为三日发作一次, 每次发作时间较间日疟略长,周期 较规则。
3.卵形疟 轻。
与间日疟相似,症状多较
4.恶性疟 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多 急骤,发热前可仅低热、畏寒、头 痛等症状,继以弛张热或持续高热, 可每日或间日发作,常无明显的缓 解间歇,严重者可致脑型疟疾。
(二)其他临床表现 1.脾脏 早期轻度肿大、质软。反复 多次发作后脾明显肿大、质较硬。
(四)复发与复燃 疟病人常有复发。
间日疟及卵形
(五)输血疟疾 由输入带疟原虫的 血液而引起。潜伏期约7~10日,亦 可长达一月左右,临床发作与蚊传 疟疾相同。此型只有红细胞内期疟 原虫,治疗后一肾损害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有 两个宿主。蚊为终末宿主,人为中 间宿主。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相似。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1.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蚊唾液→血液→肝细胞内→裂殖体一 周→裂殖子(肝细胞破裂) → 被吞噬细胞消灭 或重进血液→红细胞→小滋养体(环状 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裂殖子 → 红细胞胀破→①大量裂殖子、疟色素代 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临床症状; ②小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增殖,间 歇发作: ③部分裂殖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吸入 雌 性按蚊胃内 → 合子 → 动合子雌蚊胃壁 囊 合子→ 孢子囊 逸出 子孢子蚊虫叮咬 入人 体
疟 疾
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经按蚊 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 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 大汗而缓解,常有脾肿大与贫血。 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病原治疗首选氯喹和伯氨喹啉联合 治疗。
[病原学]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 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和卵形疟原虫。
(1)寒战期:突然发病,寒战、面色苍 白、唇指发绀、四肢发凉、脉速有力。 持续10分钟到2小时。 (2)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 或更高。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烦躁、 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快有力,持续 2~6小时。 (3)大汗期:高热后期大汗淋漓,体温 迅速下降至正常,症状明显缓解,疲乏 无力即入睡。持续2~3小时。
2.肝脏 轻度肿大、质软、有压痛、 血清ALT可增高。
3.贫血 反复多次发作后,常有贫血, 恶性疟疾贫血较显著。
(一)凶险发作 主要见于恶性疟。
1.脑型 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 呕吐、谵妄和抽搐、脑膜刺激征、 反射亢进、失语、瘫痪等。
2.过高热型 持续高热可达42℃, 谵妄、继之昏迷、抽搐,可在数小 时内死亡。
2.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磷酸伯氨喹(伯喹3片/日,疗程8天)
3.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
(二)一般疟疾的治疗 首选氯喹和 伯氨喹啉联合治疗。第1~3日两药同 服,均为一次顿服,第4日单服伯氨 喹啉;如需改用其他药物时,也应 同时用伯氨喹啉,且其剂量和用法 不变。
(三)凶险型疟疾
1.氯喹 可肌注或加在5%葡萄糖 500ml中静 滴,成人 第1日0.3(基 质),每8小时1次,第2、3日各0.3 (基因)静滴。由于恶性疟原虫对 氯喹的耐药性很高,故已较少应用。
疟原虫子孢子多型性假说
2.红细胞内期 (1)裂体增殖 (2)配子体形成
(一)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 有性生殖 孢子增殖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中华按蚊 微小按蚊 雷氏按蚊 巴拉巴按蚊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2.季节性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疟疾的凶险发作主要见于大量疟原 虫感染和进入高疟区的无免疫力的 居民。
(传染病学应试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