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量子理论发展史
量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的发现
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当时赫兹在验证麦克撕韦 的电磁理论的火花放电实验时,意外发现:如果接收电磁波 的电极受到紫外线照射,火花放电就变的容易产生。并将这 一现象发表于论文《紫外线对放电的影响》。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霍尔瓦克斯(Hallwachs)证实,这 是由于放电间隙内出现了荷电体的缘故。
碎 。
常 思
经 典
现 将
维科人
方学类
式的的
的观观
玻 观念念 尔 念,
的而
—— ——
克普 像朗
§10.2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一.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有关规律 3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4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 5光子的质量、动量和能量
二.康普顿效应
1康普顿散射 2康普顿关系 3康普顿散射的光量子解释 4康普顿成功的因素
不管光强多小,只要频率大于临界值,就立即产生光电 效应。
勒纳德的解释:1902年他提出触发假说:电子原本就是以 某一速度在原子内部运动,光照到原子上,当光的频率与 电子本身的振动频率一致时发生共振,原子就以其自身的 速度从原子内部逸出。
光电效应实验及装置图
W 石英窗
阳A 极
K阴 极
Ekmax 1 2m2ve|U0|
1899年,J.J.汤姆逊测出产生的光电流的荷质比,结果 与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相近,说明产生的光电流和阴极射 线一样是电子流。
于是得出结论:光照射到 金属表面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 子获得更大的动能,因而从金 属表面逸出。但是:
金属
2.光电效应的有关规律
截止电压的发现: 1899~1902年,勒纳德为了研究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规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但是经典物理学并不能解释这些微观领域的现象,于是量子力学就被提出来了。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波动力学阶段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能量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能量只能存在于长为h的不连续的能量量子中。
这一假设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连续性的假设,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假说,即物质不仅具有粒子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这个假说解释了一些微观领域的现象,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波恩和海森堡等人在德布罗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应的波动力学,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二、矩阵力学阶段1925年,海森堡和约旦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说明了物理量如何通过测量来测量,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三、波恩统计力学阶段1926年,波恩提出了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了原子内部运动的问题。
他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一些论证。
此外,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量子力学不是描述自然的完整理论,而是对一些确定问题的理论描述。
四、量子力学的完善阶段1927年,波尔在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上发表了著名的“科学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者”的文章,这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2年,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它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成为理论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此外,量子力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半导体、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量子力学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解释量子纠缠、重正化等问题。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未来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
[整理]量子力学发展史
![[整理]量子力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87d06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2.png)
量子力学发展史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量子力学本身是在1923-1927年一段时间中建立起来的。
两个等价的理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几乎同时提出。
矩阵力学的提出与玻尔的早期量子论有很密切的关系。
海森堡一方面继承了早期量子论中合理的内核,如能量量子化、定态、跃迁等概念,同时又摒弃了一些没有实验根据的概念,如电子轨道的概念。
矩阵力学,从物理上可观测量,赋予每一个物理量一个矩阵,它们的代数运算规则与经典物理量不同,遵守乘法不可易的代数。
波动力学来源于物质波的思想。
薛定谔在物质波的启发下,找到一个量子体系物质波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它是波动力学的核心。
后来薛定谔还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完全等价,是同一种力学规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述。
事实上,量子理论还可以更为普遍的表述出来,这是Dirac 和Jordan的工作。
矩阵力学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波动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关系λ=h/p,和量子关系E=hυ(及薛定谔方程)这两个关系式实际表示的是波性与粒子性的统一关系, 而不是粒性与波性的两分.德布罗意物质波是粒波一体的真物质粒子,光子,电子等的波动. 他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曾被喻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起源、基本原理、实验验证、建立标准模型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以探究其历史和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起源始于1900年左右,当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辐射在吸收和发射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一个被称为“量子”的能量单位构成的。
随着后来的研究,这个假设得到了证明,被称为“普朗克能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光电效应理论,提出光子假说,即光是由一些分散的、能量离散的粒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确立,在量子力学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更多的证据,量子力学逐渐奠定了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基础。
基于量子力学,许多热门领域得以诠释和解释。
其最基本的原理是能量和物质的离散化,即能量存在于基本单元中,同时它也支持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量子效应,如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等。
二、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验证。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被提出来,用来验证和探究这个新兴的物理学体系。
以双缝实验为例,它是探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双缝实验中,以光子为例,它通过两个狭缝进行干涉,最终形成了干涉条纹,这种形象的结果直接说明了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存在。
除此之外,狄拉克提出的“反粒子”假说也成功得到验证,情况是那么普遍,以至于最基本和常见的物理机制都可以在实验验证中得到印证。
三、标准模型的建立随着量子力学的逐步发展和实验验证,标准模型逐渐建立起来。
标准模型是一个涉及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各种粒子的理论框架,旨在对基本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的特性进行描述。
它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
标准模型虽是一个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非常好的理论框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量子理论发展史

量子理论发展史20世纪初,Planck提出了能在全波段与观测结果符合的黑体辐射能量密度随频率分布的公式,即Planck公式。
要从理论上导出Planck公式,需假定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quantum)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ε.由于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在经典力学中是完全不容许的,所以尽管这能量为hv=个假设能堆到出与实际观测极为符合的Planck公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量子假设并未受到重视。
Einstein在用量子假设说明光电效应问题时提出了光量子概念,他认为辐射场就是由光量子组成,采用光量子概念后光电效应中的疑难迎刃而解。
Einstein 和P.J.W.Debye进一步把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应用于固体中原子的振动,成功解释了温度趋于零时固体比热容趋于零的现象。
至此,物理学家们才开始重视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并用它来解决经典物理学中的其它疑难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光谱的问题。
1896年,汤姆生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即正电荷均匀分布于原子中,电子以某种规则排列镶嵌其中。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及几乎全部质量集中于原子中心很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
有核模型可以很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但引来了两大问题:(1)原子的大小问题。
在经典物理框架中思考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特征长度。
(2)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电子围绕原子核的加速旋转运动。
按照经典电动力学,电子将不断辐射能量而减速,轨道半径不断缩小,最后掉到原子核上,原子随之塌缩。
但现实世界表明,原子稳定地存在于自然界。
矛盾就这样尖锐地摆在面前,亟待解决。
此时,丹麦年轻的物理学家玻尔来到卢瑟福的的实验室,他深深为此矛盾吸引,在分析了这些矛盾后,玻尔深刻认识到原子世界必须背离经典电动力学。
玻尔把作用量子h(quantum of action)引进卢瑟福模型,提出原子的量子论:一是原子的具有离散能量的定态概念,一是两个定态之间的量子跃迁概念和频率条件。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量子理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它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量子理论的发展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曲折的历史。
以下是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理论,这是量子理论的开端。
普朗克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的特性。
他假设能量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发射和吸收的,这个假设引发了量子化概念的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在他的光电效应论文中提出了光是以粒子形式存在的理论,这个理论被称为光量子说,它也是量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氢原子的光谱线。
这个模型的关键是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中运动,并且电子在跃迁时会释放或吸收能量。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伯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它指出,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原理改变了我们对粒子的认识。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描述了量子系统的演化。
它也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1927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式,它描述了电子的行为,并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著名的EPR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
这个实验也引发了量子信息学的发展。
以上是量子理论的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
现在,量子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加密等。
量子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量子论到量子力学

发展历程
量子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电子、光子等 微观粒子的性质。在经典物理学中,这些微观粒子被视为连续的波动,但随着实 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微观粒子的行为越来越像粒子,具有不连续性和不可预 测性。这促使了量子论的诞生。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成功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数据, 标志着量子论的开端。之后,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等人不断完善和拓展量 子理论,提出了光子概念、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重要观点。到了20世纪 30年代,海森堡、薛定谔等人建立了量子力学,实现了对微观世界的更准确描述。
量子力学的பைடு நூலகம்立与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纪念普朗克创立量子论100周年
在21世纪的开端,我们迎来了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量子力学诞生 100周年。自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量子这一概念以来,量子力学的发展改变了我 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并引领了无数科技创新。本次演示将回顾量子力学的建立 过程,探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展望量子力学的未来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建立
20世纪初,随着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量子力学逐 渐建立起来。这一理论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限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微观 世界。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态叠加原理以及量子纠缠等。 这些概念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量子计算机的研 制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量子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它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物理 学中,量子理论不仅成功解释了许多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还为新材料的研 发和精密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化学领域,量子理论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为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指导。在生物学中,量子理论为 研究细胞代谢、光合作用等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力学是指描述微观物体的力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电子学、固体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量子力学的诞生、矩阵力学的提出、波动力学的发展和量子场论的形成。
一、量子力学的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发现了辐射的能量是由若干个最小单位的“能子”构成的,这一发现使得物理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微观物理学的规律。
随后,爱因斯坦、玻尔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光电效应”、“原子理论”等重要学说,但是这些学说仍然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原始形式,他认为微观粒子的性质是不连续的,其轨道和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在一系列量子状态之间跃迁,这些量子状态可以用数字来描述。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二、矩阵力学的提出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玻尔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其基本思想是用矩阵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这一方法引入了算符、本征值等概念,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矩阵力学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还补充了波动力学的局限性,为后来量子场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波动力学的发展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动粒子二象性”理论,他认为微观物体不仅具有粒子性,还具有波动性质,其运动状态可以用波函数描述。
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波动”和“粒子”二元论的观点,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薛定谔、狄拉克等学者继续丰富了波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本征方程”等重要概念,为进一步解决微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提供了重要手段。
四、量子场论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的成功应用引发了许多深刻的问题,例如瞬间量子纠缠、黑洞信息悖论等,这些问题让研究者意识到量子力学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统一。
光量子概念的实验检验
1915年,怀疑光量子论的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
检验光量子论的推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不得不
宣布“它的无歧义的实验证实”。
首先把光看作是某种以光速c在真空中运动的粒子亦即光量 子的是爱因斯坦。正式赋予光子这一名称的是康普顿。
稳定性问题。正在他日夜苦思之际,他在一位朋友汉森 (H.M.Hansen)向他提到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劝他认真考 虑这个事实。 同时,斯塔克(J.Stark)的著作中有关价电子跃迁产生辐射的
思想也对他有启发。
他把这些事情联系到了一起,突然头脑里出现了一个飞跃。
后来,玻尔回忆到:“当我一看到巴耳末公式,我对整个
不过,爱因斯坦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了牛顿的微粒论,对 波动论采取排斥态度,而认为两者各自反映了光的本质 的一个侧面:对于统计的平均现象,光表现为波动,对
于瞬时的涨落现象,光表现为粒子。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
换言之,爱因斯坦的粒子不同于牛顿的粒子,而是既具
有能量又具有动量的粒子,这就使得的光不仅具有波动 性,而且具有粒子性,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辩证统一, 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光子虽然能被认为是粒子,但又是波,因为它们 具有确定的振荡频率,又有实验上所完全确立的波动现
象,如绕射、干涉等效应。
由微粒而波动,由波动而波粒二象性的认识的历史发展 表明:人的认识的确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或 者说符合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3、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随着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人们对原子的结构也有了新认识。 1903年J.J.汤姆逊用一个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来解释 原子的各种性质。然而这一模型与粒子透过金属箔的散射
分布不相符合,因为实验观测到散射角远远大于按照汤姆逊
模型所作的理论预测。
1911年,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卢瑟福在他的α粒子散射实 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由电子绕原子核而旋转的原子模型, 即有核原子模型。
第七讲 量子理论的发展史
量子论的建立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5个阶段:1、“紫外灾 难”的出现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2、爱因斯坦的光量 子论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3、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的提出;4、旧量子论的困难和物质波的发现;5、量子力 学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创建
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另一项重大的创新是量子论的建立。 1900年普朗克(Max Planck)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 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也就是说,在辐射的发射或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 分的,而是有一最小的单元。这个不可分的能量单元,普 朗克称之为“能量子”或“量子”,它的数值是h,其中 是辐射的频率,h叫做“作用量子”,是一个普适常数,以
后人们称之为“普朗克常数”。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了他的这一 大胆假说,这就是量子论的诞生。
玻尔参加了射线散射的实验工作,帮助他们整理数据和撰
写论文。玻尔就这样在关键的时刻参加到卢瑟福的工作之 中,成为这个集体的理论核心人物。
玻尔坚信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很 了解他的理论所面临的困难,他认为要解决原子的稳定性 问题,唯有靠量子理论,即要描述原子现象,就必须对经 典概念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
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继承了普朗克所提出的这一革命性的观 念,用以解释当时的电磁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光电效应, 亦即在光的照射下,由金属逸出的电子的能量和光的强度
无关,但和波长有关。
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那么将能 很自然地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玻尔注意到,如果光辐射具有量子性,也就是说光辐射
时并不像经典电磁学所预期的那样,连续地释放出带电 粒子所具有的能量,而以不连续的形式,即至少以某种 “最小”的能量单元,亦即hv的形式释放能量,那么这一 量子性的起源,必定来自原子结构所具有的某些特点。
1912年底,玻尔已返回丹麦,他仍在研究有核原子模型的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从能量子到光量子
但爱因斯坦不满足普朗克把能量不连续性只局限于辐射的发
射和吸收过程,而认为即使在空间的传播过程中,辐射也是 不连续的,是由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
于是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中, 指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瞬时现象,波动论的结论同经验 不相符,要解释这类现象,只能假设光是由能量子所组成。
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认为,原子里面绝大部分是虚空的,原 子中间有一个原子核,该模型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也取得了 多方面的成功。
但是,卢瑟福模型也有一个原则性的理论上的困难,那就按
照电磁学的理论,外围电子在围绕原子核旋转亦即做加速运
动时,将不断辐射出电磁波,而最后却将掉到原子核里面, 为原子核所俘获,成为其半径只有10-13厘米大小的原子。然 而,当时所有测到的原子的半径,却至少有10-8厘米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1900年10月7日,鲁本斯夫妇访问普朗克,告诉他,瑞利 的辐射定律在长波部分同他的实验结果一致。普朗克受到 启发,立即尝试去寻找新的辐射定律,使它在长波部分渐
近于瑞利定律,而在短波部分则渐近于维恩定律。
当天晚上他把自己1899年的公式加以修改,就得到了合乎
上述要求的辐射定律。1900年10月19日他在德国物理学
事情就豁然开朗了。”于是玻尔很快就写出了著名的“三 部曲”,题名“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I、II、III的三 篇论文,经卢瑟福推荐,发表在1913年《哲学杂志》上。 玻尔的原子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完满地解释了氢光谱
会上报告了这一结果。鲁本斯当天晚上做实验检验,证明 普朗克的新的辐射定律同实验结果完全相符。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出台
但是,当时普朗克的辐射公式是根据实验数据凑出来的半
经验定律,得不到合理的理论解释。
为了寻找这个公式的理论根据,普朗克紧张地工作了两个 月,终于发现,要对这个公式作出合理的解释,惟一可能 的出路是假设: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能量不是 连续变化的,而是以一定数量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的。
为“紫外灾难”。
物理天空的第二乌云:“黑体辐射”
黑体(“绝对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全都吸收落在
它上面的一切辐射而没有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体,是用来 研究热辐射的。
黑体辐射的特点是:各种波长(颜色)的辐射能量的分布形 式只取决于黑体的温度,而同组成黑体的物质成分无关。
对“黑体辐射”的研究导致“紫外灾难”
家尼尔斯· 玻尔的杰出工作,迅 速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1922年)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因发
现原子核的非对称性而获1975年的 诺贝尔奖.
玻尔提出定态轨道原子模型始末
1911年,玻尔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正好这时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卢瑟福也曾是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研究生。一天,卢瑟福回
19世纪末期,实验已经能对热辐射所产生的光谱及其强度
的分布进行精密的测定。 1893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发现黑体的温度(绝对温度)同 所发射能量最大的波长成反比(维恩位移定律)。1896年维 恩通过半理论半经验的办法,找到了一个可用来描述能量
分布曲线的辐射定律。
这个定律或说公式,在短波部分同实验很符合,但在长波 部分却偏离很大。
1923年,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成为光量子论的判决性 实验,被物理学家公认为光量子存在的确凿证据。
康普顿实验的确证
1923年,康普顿在测量X射线和某些物质的散射时,发现某 些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变长了。康普顿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就除了假定光子的能量:E=hv以外,还吸收了在1917年由 爱因斯坦对光子还具有动量p的假定,亦即p=hv/c
1、“紫外灾难”的出现和普朗克量 子论的提出
物理天空的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 “紫外灾难” 量子论的产生是由黑体辐射问题引起的。根据经典物理学,
可以得到:辐射的能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当辐
射频率极高时,能量必然趋于无穷大,即在紫色端发散。
对于由经典物理学解决热辐射问题导致的这一结果,被称
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
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 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对氢光谱 作出了满意 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 旧量子论
波粒二象性新思想的提出
以后,玻尔、索末菲(A.J.Sommerfeld)和其他许多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
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待 于新的思想,那就是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早在1905年和1916年就已由爱因斯坦提出,并于1916
年和1923年先后得到密立根光电效应实验和康普顿X射线散射实验证实。
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却是晚至1923年才由德布罗意(Lous de Broglie) 提 出 , 这 以 后 经 过 海 森 伯 (W.Heisenberg,1901~1976) 、 薛 定 谔 (E.Schrodinger,1887~1961) 、 玻 恩 (Max Born,1882~1970) 和 狄 拉 克 (P.A.Dirac)等人的开创性工作,终于在1925~1928年形成完整的量子力 学理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并肩形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