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活动手册
初中物理实验课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时的现象。
2. 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分组讨论:光的折射现象是什么?折射定律是什么?2.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2. 讨论:为什么光在折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3. 拓展学习:介绍光的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掌握了折射定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光的干涉与绕射

实验5光的干涉与绕射一实验目的利用双狭缝干涉及单狭缝绕射证明光具有波动性﹐测量光的波长﹐并比较两者条纹之异同。
二实验原理1. 光的干涉如图5-1﹐雷射光源S经单狭缝S0(可视为光源)﹐再通过S1与S2﹐在一远处白屏幕或毛玻璃上显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是波的干涉现象所造成。
此实验称为杨氏双狭缝干涉实验。
图5-1双狭缝的干涉。
设光分别由S2与S1两狭缝到屏上P 点的光程差为Δr=¯¯¯S2P-¯¯¯S1P﹐又因L>>d﹐则:(1) P 点呈现亮带中线(即建设性干涉)之条件:Δr=d sinθ=nλ﹐n=0﹐1﹐2﹐3﹐……sinθ≈yL⇨y=Ld nλ(2) P 点呈现暗纹(即破坏性干涉)之条件:Δr=d sinθ=(n-12)λ﹐n=1﹐2﹐3﹐……sinθ≈yL⇨y=Ld(n-12)λ(3) 相邻两暗纹(或亮带中线)间隔:Δy =y n +1-y n = Ld λ式中 λ 为光的波长﹐d 为双狭缝距离﹐θ 为条纹方位角。
由对称性知白屏上所得的干涉条纹必对称于中央线。
2. 光的绕射如图 5-2 所示﹐设 W 为单狭缝的宽度﹐λ 为所用光波的波长﹐θ 为 ¯¯CP 与中央线 ¯¯CO 所成之夹角﹐则在屏上 P 点处产生干涉的情形为图 5-2 单狭缝的绕射。
(1) 暗纹 W sin θ=n λ ﹐ n =1﹐2﹐3﹐……Sin θ ≈ y L ⇨ y = LW n λ(2) 亮带中线 W sin θ=(n +12)λ ﹐ n =1﹐2﹐3﹐……Sin θ ≈ y L ⇨ y = L W (n +12)λy =0 为中央亮带中线。
(3) 中央亮带宽度 b =2Δy =2L λW (4) 两侧其他亮带宽度 Δy =L λW 绕射条纹也必对称于中央线。
三实验器材○1雷射光源2具∕组○2刀片 2 片∕组○3玻璃片 2 片∕组○4螺旋测微器 1 把∕组○5公制尺 1 把∕组○6木尺(长约30 cm﹐尺上贴有刻度纸片) 2 把∕组○7黑色墨汁 1 瓶∕组○8软毛刷子(毛笔) 1 枝∕组○9电炉 1 座∕组四实验步骤一﹑双狭缝干涉1. 在涂有黑色墨汁的玻璃片上﹐用两片夹紧之刀片划出两道直狭缝。
2020五年级科学活动手册

2020五年级科学活动手册一、植物生长观察1.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可以尝试种植不同的种子,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2.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如何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
3.植物的向光性:观察植物如何生长,了解植物的向光性原理。
二、动物习性研究1.动物的食物链:了解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不同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动物的防御行为:观察不同动物的防御行为,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
3.动物的交流方式:学习动物如何通过声音、体态等方式进行交流。
三、物理实验操作1.光的反射与折射:通过实验了解光在不同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物体的运动与力: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习力的平衡和力的传递等原理。
3.电与磁:通过实验探索电和磁的相互作用,了解电流和磁场的基本概念。
四、化学实验探索1.物质的溶解与分离:学习如何分离不同的物质,了解溶解、沉淀和蒸馏等基本概念。
2.物质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3.酸碱反应:学习酸碱反应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索酸碱反应的现象和结果。
五、地球与宇宙探索1.地球的结构与组成: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基本概念。
2.天气与气候变化:学习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
3.太阳系与宇宙探索: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六、人体生理探究1.人体骨骼与肌肉系统: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人体消化系统与营养:学习人体消化系统的运作,了解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原理。
3.人体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探究人体呼吸系统的构造,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交换过程。
七、环境保护实践1.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了解不同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方式。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探究水资源的珍贵性,了解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植树造林与生态恢复: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了解植被恢复对环境的影响。
高中生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实验材料:
1. 鲜活的植物叶片
2. 显微镜
3. 盖玻片
4. 小刀
5. 单层薄片玻璃
实验步骤:
1. 取一片鲜活的植物叶片,用小刀将其切成很薄的横切片。
2. 将横切片放在盖玻片上,加一滴水或甘油,用单层薄片玻璃盖上。
3. 将盖好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4. 在低倍镜下先观察整个细胞的形状和结构,然后切换到高倍镜下细看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叶绿体等组织结构。
5. 让学生做笔记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细胞图像的绘制。
实验注意事项:
1. 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调节焦距,避免过度调节导致仪器损坏。
2. 操作刀具时要小心,避免发生伤害。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器材。
实验拓展:
1. 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其他植物细胞材料进行观察比较。
2. 可以探究不同条件下植物细胞的变化,比如在低温、高温、光照等条件下的变化。
实验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细胞图像绘制,评估他们对植物细胞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
也可以通过讨论和提问来检验学生对植物细胞的认识。
高中物理全套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全套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进行,学生能够掌握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及方向的方法,理解受力的概念,掌握受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材料:
1. 弹簧测力计
2. 直尺
3. 弹簧天平
4. 动态木块
5. 台面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台面上,确保测力计的示数清零。
2. 将一段直尺放置在台面上,使其水平。
3. 将弹簧天平挂在直尺的一端,用一根绳子将动态木块挂在弹簧天平的另一端。
4.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下受力的大小。
5. 改变动态木块的位置,重新测量受力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6. 改变动态木块的质量,重新测量受力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受力的大小及方向。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尽量减小误差。
2. 实验结束后要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妥善保管实验仪器。
实验扩展:
1. 可以将受力的大小与动态木块的质量进行比较,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实验,比较受力的大小是否受环境影响。
实验评价: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受力的概念,掌握测量力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4(A) 折射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验证司乃耳定律并测出液体与透明物质之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1. 光从第一介质射至第二介质时﹐其入射角θi与折射角θr之正弦比值为一定值n﹐即sinθisinθr=n≡第二介质对第一介质的相对折射率(4.1)2. 若光以入射角θi进入平行透明板﹐经两次折射后﹐射出平行板的另一边﹐其入射光线→AB 与射出光线→CD 必互相平行﹐如图4-1。
图4-1光线由空气进入平行透明板的光路径图若能定出→AB 与→CD 两路径﹐即能测得θi与θr两个角度﹐代回式(4.1)﹐即可求得平行透明物质的折射率。
三实验器材○1半圆形透明塑料盒(半径约6 cm﹐高约3 cm) 1 个∕组○2长方形透明玻璃砖 1 个∕组○3水约800 cc∕组○4长针(约6 cm) 4 根∕组○5保利纶板(约30 cm×20 cm×1.5 cm) 1 块∕组○6量角器1个∕组○7方格纸 2 张∕组○8白纸 2 张∕组○9长尺1把∕组四实验步骤一﹑液体折射率的测定1. 如图4-2 所示﹐塑料盒内盛水(或其他透明液体)半满﹐置于方格纸上﹐方格纸下放置保利纶板﹐调整塑料盒﹐使得塑料盒的直径恰与方格纸的某一直线重合。
图4-2测定半圆形透明塑料盒中透明液体折射率的实验装置示意图2. 过塑料盒的圆心O 处(即在直径的中点)作一垂直线NN'﹐并在圆心处垂直纸面插一长针﹐以确定光线的入射点。
3. 在盒的直径面后方垂直纸面插入一长针A﹐使入射角∠AON 约为10 度。
4. 在盒之圆弧面的一侧﹐透过盒内透明液体观察所插的长针A﹐使长针A 的像与圆心处所插的针在同一视线上﹐并在此视线上垂直纸面插一长针B﹐如图4-3﹐以确定折射光的方向。
图4-3液体折射率测定的实验装置图5. 改变长针A 的位置(即改变角度﹐每次约增加10 度)﹐并重复步骤4.﹐以确定长针B 的位置﹐记录每次长针A 及B 的位置。
6. 先绘出界面直线﹑移去半圆盒﹐然后绘出法线并逐次联机→OA﹑→OB﹐量取并记录各次的入射角θi及折射角θr的角度。
初中物理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方案导言: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及材料、实验操作步骤等方面,提出一种适合初中物理实验的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
一、实验的目的物理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测量和数据处理,验证物理理论、定律和公式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光、电、声等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装置及材料根据初中物理课程的要求和实验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和材料。
例如,在光学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光源、凹透镜、凸透镜、反射镜、透明板等仪器和材料;在电学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电池、导线、电灯泡、电流表、电阻器等仪器和材料。
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装置和材料进行实验。
三、实验操作步骤1. 实验前准备:理清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相关理论知识,检查实验装置和材料的完好性,确保实验平台安全。
2. 实验装置的搭建:根据实验要求,将实验装置按照要求搭建起来,确保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实验条件的调整: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实验条件,例如调节光源亮度、电路的电压等,以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4. 数据的采集和记录:进行实验操作时,及时采集和记录相关数据,例如光的强度、电流的大小等,以备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5.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测量:根据实验要求,观察和测量实验中出现的相关现象,例如光的折射、电流的变化等。
6.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例如绘制图表、计算平均值等,以验证物理理论、定律和公式的正确性。
7. 结果的讨论和总结: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异,提出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的措施。
四、实验设计要点1. 目的明确:实验设计中应明确实验的目的,确保实验结果能够验证物理理论、定律和公式。
04_选修物理(上)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3 气柱的共鸣[6页]
![04_选修物理(上)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3 气柱的共鸣[6页]](https://img.taocdn.com/s3/m/9deb601c2e3f5727a4e96228.png)
實驗3 氣柱的共鳴一 實驗目的利用空氣柱的共鳴現象﹐由已知音叉的頻率測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及由已知的聲速測量音叉的頻率。
二 實驗原理如圖 3-1﹐在一長玻璃管中盛水﹐使其上方形成一長度為 且一端為封閉端的氣柱﹐取一頻率 f 的音叉﹐以橡皮槌敲擊﹐使其振動後並移近玻璃管口﹐聲波由管口向下傳播﹐遭水面反射後﹐反射波返回空氣柱﹐傳抵開口端又受到自由端的反射﹐再度返回空氣柱﹐聲波便在固定端(水面)與自由端(開口)之間來回反射。
如果聲波波長 λ 與管長 滿足形成駐波的條件﹐便會產生共鳴。
在此情況下﹐我們可聽到聲音的極大值;若不滿足駐波的條件時﹐則聽不到聲音的共鳴。
圖3-1 氣柱共鳴儀 圖3-2 空氣柱形成駐波的條件:(A) 1=14λ;(B) 2=34λ;(C) 3=54λ 當發生共鳴時﹐因聲波在水面遭固定端反射﹐空氣分子在水面處位移為零而形成波節;在開口處遭自由端反射則形成波腹﹐如圖 3-2。
我們將玻璃管內的水位逐漸降低﹐若當空氣柱長度為 1﹑ 2﹑ 3 時﹐出現共鳴現象﹐其聲波所形成的駐波分別如圖 3-2(A)﹑(B)﹑(C)所示﹐以 A 1﹑A 2 及 A 3 代表波腹﹐N 1﹑N 2 及 N 3 代表波節﹐由圖 3-2 可知1=λ4; 2=3λ4; 3=5λ4;……則聲波的波長 λ 滿足下式:λ=2( 2- 1)=2( 3- 2)故由空氣柱的共鳴可讓我們測得聲波的波長λ。
波長測得後:1. 若已知音叉頻率f﹐則可測量聲速v=fλ﹐並與公式v=331+0.6T算出的聲速相比較。
2. 若已知室溫T(°C)﹐由聲速v=331+0.6T(m∕s)﹐則我們可測量音叉頻率f=vλ﹐並與音叉所標示的頻率相比較。
三實驗器材○1共鳴儀1具∕組○2音叉(400 Hz 以上)數支∕組○3橡皮槌1支∕組○4橡皮圈數條∕組○5溫度計1支∕組四實驗步驟一﹑由已知音叉頻率測量聲速圖3-3氣柱共鳴儀器裝置圖1. 如圖3-3﹐將若干條橡皮圈套在玻璃管柱上﹐以備作為共鳴時水面位置的指示記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姆定律与惠司同电桥一实验目的1. 练习电路的连接﹐并熟悉安培计﹑伏特计﹑可变电阻及电源供应器的使用方法。
2. 利用“安培计-伏特计法”﹐测量待测金属的电阻﹐并验证欧姆定律。
3. 利用“惠司同电桥”测量电阻。
二实验原理一﹑欧姆定律德国科学家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 ~1854)于1826 年实验发现﹐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金属两端的电位差(V)与通过的电流(I)成正比﹐后人称此关系为欧姆定律。
而V与I之比例常数称为金属导体的电阻(R)﹐欧姆定律的数学式可表示为R=VI=定值根据欧姆定律﹐改变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并测量其电流﹐将所得的数据作图﹐可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图7-1。
图7-1线性导体的I-V图我们利用伏特计测量电位差(V)﹐利用安培计测量电流(I)。
伏特计须与待测电路并联﹐安培计须与待测电路串联。
而在测量电阻时﹐可以利用伏特计与安培计同时测量流经电阻之电位差与电流﹐其电路的接法有以下两种﹐分别适用于高电阻和低电阻的测量。
(1) 高电阻法(如图7-2)安培计量得的电流I为实际流经电阻R的电流﹐伏特计量得的电位差V为电阻R与安培计内电阻r A的电位差之和﹐即V=IR+Ir A所以经测量所推算的电阻R′=VI=R+r A﹐表示量得的电阻值R′为待测电阻R与r A串联之后的等效电阻。
但若R>>r A﹐则R′=R+r A~~ R﹐表示所测量之电阻值R′可代表待测电阻R 之值﹐此种接法适用于待测电阻远大于安培计的电阻时(学校实验室安培计的电阻约为10-2Ω)。
图7-2测量高电阻的电路图(2) 低电阻法(如图7-3)伏特计量得的电位差V为电阻两端的电位差;但安培计量得的电流I﹐为包含流经电阻的电流I R与流经伏特计之电流I V的总和﹐即I=I R+I V=VR+Vr V所以经测量所推算的电阻R′=VI=11R+1r V=R1+Rr V﹐表示量得的电阻值R′为待测电阻R与r V并联之后的等效电阻。
但若r V>>R﹐则R′~~R﹐表示所测量之电阻值R′可代表待测电阻R 之值﹐此种接法适用于待测电阻远小于伏特计电阻时(学校实验室伏特计的电阻约为10-5Ω)。
图7-3测量低电阻的电路图二﹑惠司同电桥本实验利用惠司同电桥的比较方法﹐用以测定电阻﹐如图7-4﹐检流计○G为测量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通过﹐R为待测电阻﹐R1﹑R2为已知电阻﹐R3为可变电阻。
调整R3的电阻值使检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此时B﹑D 的电位相同﹐则V AB=V AD⇨I1R1=I2R2V BC=V DC⇨I4R=I3R3两式相除I1R1 I4R=I2R2 I3R3又I1=I4﹐I2=I3﹐所以R=R1R3 R2由上式可知﹐若R1﹑R3﹑R2已知﹐则R便可求得。
图7-4 惠司同电桥电路图实验线路图如图 7-5﹐M ﹑P ﹑N 为一均匀金属线﹐金属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
因此﹐电阻 R 2﹑R 3 之比为金属线长度 ¯¯MP 与 ¯¯PN 之比。
A 为固定点﹐检流计 ○G 之另一点 P 可在 MN 金属在线滑动﹐若找到某一点使检流计读数为 0﹐则 R =R 1R 3R 2=R 1 ¯¯PN¯¯MP 。
图7-5 惠司同电桥之接线图三 实验器材○1 惠司同电桥····················································································· 1具 /组○2 检流计(或微安培计) ····································································· 1具 /组○3 安培计(0~5 A ) ············································································ 1具 /组○4伏特计(0~30V)·············································································· 1具/组○5可变电阻箱(1~1000Ω)····································································· 1具/组○6电池(1.5 V)或直流电源供应器················································数个(1具)/组○7连接的导线·······················································································数条/组○8开关································································································· 1具/组○9待测电阻箱(规格如下表) ·································································· 1具/组图7-6待测电阻箱四实验步骤一﹑欧姆定律1.高电阻法(1) 将电池﹑安培计﹑伏特计﹑可变电阻及待测电阻箱(选择电阻A)连接如图7-7﹐测量电流(I)与电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