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说明书

合集下载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山西东升阳胜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二OO九年山西东升阳胜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位于本井田东南部,采区东西长约1000m,南北长约1400m,由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看东部有一个较大的无炭柱,紧邻汇能煤业,西部部分区域为采空区,南部与主进、回风井相邻,北部区域为一个综采面的布置面积,采区边界紧靠汇能煤业,从采掘工程平面图等高线看本采区为斜坡形状。

本采区内地质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由下至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主要为炭岩及豹皮状灰岩,其次为泥灰岩及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底部为厚层状角砾状泥灰岩。

下部岩溶较发育。

本组厚约170m左右。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全厚35-40m,平均38.9m。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本组地层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夹有1-2层煤线。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分布。

其上为G层铝土矿,厚度变化较大。

灰岩一般有两层,含少量蜓科及海百合茎化石。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全厚95-120m,平均105.6m,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中。

岩性由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浅灰、灰白色砂岩,3层深灰色白灰岩以及6-14层煤组成。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ls)平均厚55.60m,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它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中。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含煤2-6层。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lx)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中,一般厚87.5m,底部以K8砂岩与山西组分界。

一般分上、下两段:(1)绿色岩层段(P lxl)底部K8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粗砂岩,底部含小砾石、小菱铁矿结核及泥岩包体。

分选、磨圆度均差,泥质胶结,疏松,表面呈球状风化,并有氧化铁浸染。

全段主要由黑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灰色砂岩组成,夹有1-2层铝质泥岩及菱铁矿结核。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采区地质说明书范本

采区地质说明书范本

2、采区地质说明书2.1文字说明部分2.1.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已有勘探钻及地震物探情况。

2.1.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2.1.3地质构造区的煤岩产状变化,构造特征,分布范围和对照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及它们对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2.1.4煤层及顶底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叙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

2.1.5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2.1.6储量。

2.1.7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2附图2.2.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比例尺为1:2000。

2.2.2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

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3.1文字说明部分3.1.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3.1.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3.1.3无线电坑的预测报告。

3.1.4储量。

3.1.5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3.1.6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问题的有关建议。

3.2附图3.2.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探煤厚的等什线图,比例尺为1:2000。

3.2.2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0。

3.2.3包括煤层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

4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4.1文字说明部分4.1.1工作面的范围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4.1.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

4.1.3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4.1.4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提出具体要求,并测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水量。

红柳41采区方案分析说明书

红柳41采区方案分析说明书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柳煤矿41采区采区准备方案分析宁夏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年十一月附图目录一、概况一)矿井概况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鸳鸯湖矿区红柳煤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行政区划隶属灵武市宁东镇和马家滩镇管辖。

红柳井田南北走向长约15km,东西倾斜宽约5.5km,井田面积约85km2。

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9层。

井田地质资源储量2255.21Mt,工业资源储量1972.42Mt,设计可采资源储量1266.41Mt。

煤组及水平划分:2煤至4-3煤为上组煤,6煤至12煤为中组煤,15煤至18-2煤为下组煤。

上组煤作为一水平,在2煤设带式输送机大巷和辅助运输大巷;中组煤作为二水平,在10煤设带式输送机大巷和辅助运输大巷;下组煤作为三水平,在18-1煤设带式输送机大巷和辅助运输大巷。

红柳煤矿工业场地选择在井田东南H1903孔附近,工业场地高程+1452m左右。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初期共设四个井筒:主、副斜井,一号回风斜井和一号回风立井。

主、副斜井及一号回风斜井井口位于同一场地,一号回风斜井坡度大,其井口位于主、副斜井井口北侧约400m处;一号回风立井位于井田中部H1304孔附近,南距一号回风斜井约2500m。

水平延深方式:主斜井初期施工至一水平+1215m标高,2煤带式输送机大巷与主斜井间设一水平集中煤仓;副斜井先到达2煤+1300m 标高,然后折返下行至一水平4-3煤+1215m标高。

开采二、三水平时,主斜井沿4-3煤延深235m后,反向作带式输送机斜巷,坡度16°,至二水平10煤斜长242m,二水平至三水平18-1煤斜长258m;副斜井按5.5°坡度折返布置,将各煤层联系起来;回风斜井井底至各煤层采用暗立井或斜巷联系,回风立井井筒直接延深。

二)41采区在矿井开拓系统中的位置41采区位于矿井东北部的4分区,根据矿井开拓部署,矿井从南部工业场地向北布置三条斜井至11采区西部边界,再向北沿2煤布置辅助运输大巷和带式输送机大巷至21采区西部边界,两条大巷继续向北施工至41采区西南角与41采区准备巷道连接,在21和41采区各布置一条回风立井。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已有勘探钻孔的情况。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开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开采煤层的开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

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其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瓦斯情况。

7、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岩浆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8、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9、储量。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1:1000或1:2000.3、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或1:2000。

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一、文字说明:1、工作面的范围和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对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底、直接顶底)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意见,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瓦斯情况,对掘进的影响。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得注意事项。

二、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华夏煤业有限公司三采区设计说明书

华夏煤业有限公司三采区设计说明书

华夏煤业有限公司三采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采区范围1、矿井概况华夏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山阴县西北部的马营乡境内,包括张家沟、南河、水泉、腰寨、陆家窑五个行政村。

东南距山阴县城约30km,行政区划属山阴县马营乡管辖。

矿井北面与东湾沟煤业有限公司为邻,西面由北向南分别与金海洋马营煤业有限公司、腰赛煤业有限公司、中煤台东山煤业有限公司为邻,东面、南面为煤层露头。

井田面积14.3099km2,矿井能力2.1Mt/a。

矿井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2012年11月投产。

本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

太原组、山西组地层总厚度平均142.38m,共含煤层煤线8层。

自上而下分别为1、2、3、4、6、9、11号煤层,其中3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大部分被小煤窑时期小采所破坏,4号煤层厚度4.55~13.80m,平均8.07m,井田内东厚西薄。

结构极复杂,含夹矸0~6层。

为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是目前主采煤层。

矿井煤层倾角为2~10°,矿井为近水平煤层,初步设计把同一煤层划分为一个水平分,各煤层分别布置系统,采用分层开拓的方式,全矿井划分为四个采区,首采区为一采区,开采煤层为4号煤层,现将开拓三采区4层煤。

2、三采区概况三采区位于矿井的中南部、副井井底车场以南区域。

北面与一采区1142、1141采空区为邻,南侧与四采区为邻,东部为煤层露头,西部与腰赛煤业有限公司为邻。

由于该矿在三采区范围内补勘6个地质钻孔,其揭露该采区东部煤层倾角较大,平均倾角35度,另外东部为煤层露头,大部分区域煤层被剥蚀,还有三处采空区:原南河矿1998年前采空区、原顺平煤业1992年前采空区以及原金马矿采空区,故采区东部区域已不能布置工作面。

因此,现三采区东部边界为华夏煤业整合后初步设计的南回风大巷为界。

4号煤倾角为2~10°,平均5度,采区开采下线为1450m,开采上线为1550m。

采区设计说明书

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1-1.采区概况一、采区所处井田位置、采区边界及邻区情况1、采区所处井田位置及边界25采区位于告成井田北部,东至-110m煤层底板等高线,南至补7、付12606、付12604孔一线附近,西至-350m煤层底板等高线,北至F7正断层。

采区走向长2050m,倾向长670m,上限标高-110m,下限标高-350m,对应地表标高为287.5m ~401.0m,面积1375350m2。

2、邻区情况(1)、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首采区(13采区)煤层底板起伏较大,煤厚变化大,断层发育,走向多为北东与北西向。

煤层顶板除部分地段保留原生顶板外,大部分为滑动构造直接压煤,极其破碎。

13采区顶板水赋存有一定的区域性,它与滑动构造产生的裂隙及顶板砂岩的厚度密切相关。

13091工作面以南顶板水赋存相对较弱,对采掘影响不大。

13091工作面以北顶板水赋存较丰富。

目前Ⅰ#、Ⅱ#顶板疏水巷顶板水总涌水量达到85m3/h。

13151下付巷顶板水涌水量稳定在55 m3/h。

虽然这些顶板出水点对13采区北部的顶板水进行了一定疏放,但是由于目前13采区顶板水总涌水量仍保持在160m3/h,对采掘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威胁。

13采区L7-8灰岩水较丰富,且区域差异性很大,在-110运输大巷和-100回风大巷掘进过程中,掘进头涌水量一般为10~20m3/h。

-110水平Ⅰ#底板疏水巷与13071工作面材料巷处于一富水地段,在13071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时都曾发生突水,突水量最大达到275m3/h左右。

-110水平Ⅰ#底板疏水巷于2001年3月6日出水后,最大出水量达到810m3/h左右,目前Ⅰ#底板疏水巷已对13采区南部的L7-8灰岩水进行了彻底疏放,我矿正在施工Ⅱ#底板疏水巷对13采区北部的L7-8灰岩水进行疏放。

21采区目前正在开拓,在中央集中下山掘进时,随着掘进在迎头附近有L7-8灰岩水涌出,总涌水量为20m3/h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书
题目:杏花煤矿西某采区(37#、38#、39#)1.20Mt/a 设计
班级:采矿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10-1 班
2011 年 12 月
摘要 黑龙江省鸡西市杏花矿西 5 采区设计,本采区内共有 3 层可采煤层,煤层 平均厚度 3.0m。设计采区的工业储量为 25.38Mt,可采储量 19.35Mt,服务年 限 7.7 年。 本采区采用岩石集中上山联合开采,采区形式为单翼开采,采用单一走向 长壁采煤法,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 一个工作面达产。 “四、 六”工作制,三班采煤,一班准备,每天进 6 刀,截深 0.8m,工作面长 210m, 采空区处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II
4.2 支护 .......................................................................................................... 19 4.2.1 支架选型及规格的确定 ............................................................... 19 4.2.2 工作面支架布置方式 ................................................................... 21 4.3 采空区处理方法 ........................................................................................ 22 4.3.1 采空区处理方法 ........................................................................... 22 4.3.2 回柱放顶方法 ............................................................................... 22 4.4 采煤工艺 .................................................................................................. 23 4.5 生产技术管理 .......................................................................................... 23 4.5.1 循环方式 ....................................................................................... 23 4.6 保护煤柱及防爆 ................................................................................................. 24 4.6.1 保安煤柱的一般规定 ................................................................... 24 4.6.2 防止沼气爆炸的措施 ................................................................... 24 第 5 章采区生产系统 ............................................................................................... 25 5.1 采区运输 .................................................................................................. 25 5.1.1 采区运输系统及运输方式 ........................................................... 25 5.1.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 25 5.2 采区通风 .......................................................................................................... 28 5.2.1 采区通风系统 ............................................................................... 28 5.2.2 采掘工作面及峒室所需风量的计算 ........................................... 28 5.2.3 采区总供风量 ............................................................................... 32 5.2.5 风速校核 ....................................................................................... 32 致谢 ........................................................................................................................... 34 参考文献 ................................................................................................................... 35
关键词:走向长壁循环方式采空区处理
I
目录
第 1 章采区地质情况 ................................................................................................. 1 1.1 采区概况 .................................................................................................... 1 1.2 采区地质情况 ............................................................................................ 1 1.2.1 采区可采煤层的赋存情况 ............................................................. 1 1.2.2 顶板岩层性质、厚度 ..................................................................... 1 1.2.3 地质构造 ......................................................................................... 2 1.2.4 瓦斯及煤尘 ..................................................................................... 3 1.2.5 水文地质 ......................................................................................... 4 第 2 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 8 2.1 采区储量 .................................................................................................... 8 2.2 采区生产能力 ............................................................................................ 8 2.2.1 采煤工作面年产量 ........................................................................... 8 2.2.2 采区生产能力 ................................................................................. 8 2.2.3 采区服务年限 ................................................................................. 9 第 3 章采区方案设计 ............................................................................................... 10 3.1 采煤方法的选择 ........................................................................................ 10 3.1.1 采区走向长度 ............................................................................... 10 3.1.2 区段长和区段数目 ....................................................................... 10 3.1.3 采区形式 ....................................................................................... 10 3.1.4 采区上(下)山的数目和位置 ................................................... 10 3.1.5 区段平巷的布置 ........................................................................... 11 3.1.6 联络巷道的布置 ........................................................................... 11 3.1.7 采区内煤层开采顺序 ................................................................... 11 3.2 巷道断面设计 .......................................................................................... 11 3.2.1 巷道断面设计应满足的条件 ....................................................... 11 3.2.2 巷道断面选择 ............................................................................... 11 3.2.3 巷道断面尺寸的确定 ................................................................... 12 第 4 章回采工艺 ....................................................................................................... 18 4.1 落煤 ..........................................................................................................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