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采区地质说明书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采区地质说明书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西翼+1525m水平B组煤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混合斜井技术科编制日期:2015年1月会审意见表会审地点主持人会审日期年月日会审人员签字审批意见审批表职务审批意见本人签字审批日期技术科科长安检科科长机电科科长通风科科长生产副总机电副总通风副总地测副总安全副总机电副矿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工程师西翼+1525m水平B组煤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节地形地貌及地层一、地形地貌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1750米,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井田地形基本为较平坦戈壁,长有零星植被。
井田内及其附近无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
二、地层明鑫公司混合斜井地表被第四系广为覆盖,仅在局部地区有少量基岩出露。
钻孔与井巷工程揭露的地层分别划分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与三工河组。
1、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该组按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尚可细分为上、中、下岩性段,厚度286~406米。
受石炭窑走向逆断层(F5)破坏,中段地层从明鑫2号井西翼180米处缺失。
(1)、下段(J1b1)该段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具水平层理和微波状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夹菱铁矿透镜体,底部含A2、A3二层煤,其中A3煤层为局部可采,A2为全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厚度约106米。
(2)、中段(J1b2)该段地层主要岩性为淡黄色至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黑色的炭质泥岩组成,含黄铁矿,共含有B1、B2、B3、B4四层煤,受F5号逆断层影响,该段煤仅在明鑫混合斜井以西的范围可采(南Ⅳ排线以西),该段地层厚度大约90~170米。
(3)、上段(J1b3)该段为八道湾组主要含煤段,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含炭泥岩,煤层、泥岩、粉砂岩中可见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含煤九层,煤层编号为C1、C2、C3、C4、C5、C6、C7、C8、C9,大部分为可采煤层,该段地层总厚为90~130米。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已有勘探钻孔的情况。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开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开采煤层的开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
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其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瓦斯情况。
7、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岩浆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8、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9、储量。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1:1000或1:2000.3、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或1:2000。
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一、文字说明:1、工作面的范围和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对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底、直接顶底)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意见,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瓦斯情况,对掘进的影响。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得注意事项。
二、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21采区地质说明书

煤 层 倾 角 结 构
煤层名称
煤厚 (m) 1.35-9.85 5.60
倾角 (度) 17-23 20
结 构 简 单
层 间 距
KK
Kc
稳 定 性 较 稳 定
3
二1煤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90%
90%
四、煤质 煤层 二 1煤 颜色 黑色 光泽 强玻璃—金刚 硬度 2~3 容重 1.36 煤岩类型 光亮—半 光亮
1、 距二 1 煤底 113.5m 凤山组(E2t)灰岩; 2、 距二 1 煤底 68.6m 本溪组(C2)铝土质泥岩; 3、 距二 1 煤底 45.0m L4 灰岩; 4、 距二 1 煤底 17.5m L7 灰岩; 5、 二 1 煤顶板大占砂岩及滑动构造带;
三、煤层 煤 层 赋 存 情 况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二 1 煤。二 1 煤厚为 1.35-9.85 米,平均 5.60 米。 根据本采区内及附近钻孔资料分析,煤层可采指数 KK=90%,可采系数 Kc=90%,煤层 厚度变化大,结构较简单,全区普遍可采,煤层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共有 2 个钻 孔。 由煤底板等高线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可知,煤层整体呈一单斜构造,厚度变化不稳定。
6
根据充水因素分析,本采区二 1 煤层充水水源主要有:顶板砂岩水、底板 L7-8 灰岩水、 断层水。断层水与开采过程中防治水工作有关,水量不定,不易预测;顶板水以局部渗水、 淋水为主,水量甚小;故本次只对二 1 煤层底板太原组 L7-8 灰岩水进行预测。预测采用“比 拟法” 。 本采区水文地质与原恒瑞煤矿相似,其单位涌水量与开采面积、水压和开采水平有一定 关系,预算时采用直观的比拟法,并选用开采面积、降深为函数关系的经验公式:
1、二 1 煤层顶板砂岩孔隙承压含水层 指二 1 煤层顶板之上 60m 范围内各种砂岩含水层,岩性为细—粗粒砂岩,一般发育 2—5 层,厚约 20m,以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为主,岩石完整致密,裂隙较发育,孔隙多被方解脉 充填,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 0.00043—0.0162L/S.m,渗透系数为 0.0287m/d,该含水层常 以顶板淋水向矿井充水,水量较小,为二 1 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2、煤层底板水 根据邻近矿井调查,附近矿井多处出现地板裂隙涌水。二 1 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具有水头高、水量大、来势猛等特点。 L7-8 灰岩含水层岩层稳定,厚度为 0.98—12.81m,厚度一般在 7.00m 左右,为底板直接 充水含水层,当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或与煤层之间隔水层较薄时,富水性则会相 应增强。掘进过程中因加强含水层管理,严防底板突水事故。 L1-4 灰岩灰岩含水层为二 1 煤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丰富、水压大。厚度为 0.47— 24.33m,平均 13.34m。 充水 因素 及威 胁程 度 3、断层水: 虎岭断层位于采区南翼边界,该断层导水,富水性较强。需引起重视,留足断层防水煤 柱。该采区内还没有发现断层,预计对正常生产影响不大,但不排除掘进过程中会揭露导水 断层,在附近施工时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采区地质说明书 (1)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1、地形地貌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3、气象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 (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1龙宫二号井采区地质说明书

金沙县龙宫二号井采区地质说明书矿长:总工:编制:编制日期:2012年1月6日龙宫二号井采区地质说明书一、井田自然概况金沙县龙宫煤矿位于金沙县城南西面新华乡境内,属金沙县新华乡、安洛乡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07′08″~106°09′45″;北纬:27°19′47″~27°22′38″。
矿区平面上呈多边形,东西长约 4.31千米,南北宽约5.27千米,面积8.495平方千米。
由于矿区面积过大,资源主要集中井田西侧,但东侧工业场地已平整利用,若采用东侧工业场地一个矿井开拓,后期运输距离很长,运营费用高,且通风困难,瓦斯治理难度较大。
因此,矿区范围拐点坐标按两个井进行调整,其中一号井有17个拐点,二号井有9个拐点。
矿区面积分别为:一号井4.149 k㎡,二号井4.346 k㎡。
分一号井及二号井独立生产矿井,一号井和二号井生产规模分别均为45万t/a,合计为90万t/a。
矿区距金沙县县城约12.5km,326国道从矿区北部通过,矿区范围内机耕道纵横,交通较为方便。
龙宫煤矿为私营企业,行业管理隶属于金沙县煤炭管理局。
二、地形地貌矿区地处黔北高原,属以岩溶地貌为主的低中山丘地区,一般高差约100~200m。
矿区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偏南鲁家屋基西面山顶,海拔标高约为+1709m,最低点位于矿区南西侧的干河沟谷和矿区的北东侧的龙宫、白岩脚一带,海拔标高约为+1300m。
最大相对高差109m左右,矿区内含煤在地层出露标高一般为1355~1465m。
区内除沟槽覆土较严重外,其他大部分是基岩裸露,以生长各种灌木为主,少部分有树成林,部分荒坡秃岭,水土保持较好,村民主要居住于矿区西侧杨家寨和北东侧的龙宫、白岩脚一带,其他地区沟槽内有零星分布。
三、水文地质条件1.矿区地层含、隔水性及水文地质类型矿区面积 4.149km2,因地层倾角较小,区域内地层在4.149km2范围内出露地层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 F7 断层位于 86 勘探线东部,正断层,走向 155o,倾向 65o,延伸长度约 350m,落差 0-30m,由海眼烟煤矿巷道及采区揭露,该断层已控制。
②水文地质: 区内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南部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北部为二叠系碎屑 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中部为新近系坡、洪积坡地。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仅 在 88 勘探线以东约 200m 处发育一倾向正断层新 F6,落差 0~50m,区内最大落差 邻 12m,由浅而深落差逐渐减小,至+350m 左右尖灭;在 86 勘探线以东+250m 附近发育 区 新 F7 断层,落差 0~30m。断层规模均较小,对地下水的运移影响也较小。地质构 情 造上,本区属嵩箕山间向斜构造水文地质单元,矿区处在向斜蓄水构造南缘西白 况 栗坪—告成水文地质亚单元浅部补给区。 14 采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为中粒砂岩,一般发育 2~5 层,累计厚度约 0~30m,一般 20m 左右,岩性完整致密,裂隙不发育,且部分被方 解石脉所充填,仅在浅部风化带裂隙较为发育。在勘探阶段,未对本区含水层段 进行抽水试验工作。据新新勘探区二叠系砂岩层段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 量为 0.019 L/s·m,渗透系数为 0.061m/d,水化学类型为 HCO3-Na·Mg·Ca 型,矿 化度 0.442g/L,PH 值为 6.75~8.10,说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在矿井生产中,该 含水层水多以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周邻矿井涌水量一般小于 200m3/d 水量小, 易于疏排。
石英细砾
(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系指煤层之上 60m 范围内所含砂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为中粒砂岩,一般发
育 2~5 层,累计厚度约 0~30m,一般 20m 左右,岩性完整致密,裂隙不发育,且
煤 部分被方解石脉所充填,仅在浅部风化带裂隙较为发育。在勘探阶段,未对本
层 区含水层段进行抽水试验工作。据新新勘探区二叠系砂岩层段钻孔抽水试验资
综上所述,五 3 煤层层位稳定,结构简单,厚度较稳定,为大部可采的较稳 定型薄煤层。
煤 层 赋 存 情 况
特 征 参
煤层名称
煤厚 (m)
倾角 (°)
结构 层间距
Km
r
稳定性
数
0.25~1. 25°
五3
00 ——
~31° ——
合层
无
平均值 平均值
较稳定
煤层 颜色 物 理 特 五 3 黑色 征
光泽 玻璃光泽
煤底标高 (m)
煤厚 (m)
终孔层位
封孔质量 备注
8021 五 3 +296.48
0
区 内
8202
五3
-108.26
0.97
地 8502 五 3
+358.63
0.69
质
勘 8604 五 3
-100.88
0.69
探 8702 五 3
+401.51
0.75
情
况 8803 五 3 +278.08
0.30
8902 五 3 +409.17
主 由泥岩、砂质泥岩和中细粒砂岩组成,下部为香炭砂岩(Sx),厚 要 1.45~9.22m,平均 5.23m,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为本区主要标志 标 层之一。 志 层
三、煤层
五 3 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五煤组中部,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 煤层厚度 0.25~1.00m,平均 0.65m,倾角 25~31o,平均 28°;结构简单,不含夹 矸或局部含一薄层炭质泥岩夹矸,区内大部可采。煤层直接顶板为灰~灰黑色砂 质泥岩及泥岩,厚度 0.30~11.85m,其上大部为细粒砂岩,厚 0~9.95m,底板为灰 黑、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厚 0.88~8.27m。煤层埋深 5.00~607.00m,底板标高 +520~-150m。五 3 煤层下距二 1 煤层 227.00~260.00m,平均 254.12m。上距田家沟 砂岩 102.00~123.00m,平均 115.36m。
征 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三组,以正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逆断层。
本区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老窑水、顶底板砂岩裂隙承压
水、钻孔水以及与断层有关的各因素等,矿区的充水因素主要为含水层富水性
及采掘活动因素。
充水因素分析①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新近系潜水,本区为低山丘陵地形,
地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大气降水迳流排泄条件好,因而无常年性地表水
提交说明书时间:2011 年 2 月 14 日
14 采区地质说明书
水平 -100 翼 双
位 东至
置 南至
及 西至 范
围 北至
上限标高
+60
一、概况
采区 14
系 (组)
五
煤层 3
下限标高
-100 地面标高
430~500
走向
3721
倾向长
268
面积
997228 ㎡
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 ①构造:(本区位于颖阳~芦店向斜南翼,区内构造形态为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 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25-31o。区内发育断层两条,均为正断层。构造复杂程度 属中等构造。 (1)新 F6 断层位于 88 勘探线东部,正断层,走向 15o,倾向 285o,区内延伸长 度 420m,落差 0—50m。自采区向南西延伸出区外,区内已控制。
素 之一。由于该含水层单层厚度较薄,裂隙不甚发育,且补给条件差,裂隙水储
及 威 胁
存量有限,导、富水性弱,生产中易于疏排。③五 3 煤层底板砂岩裂隙承压 水:该含水层厚度较小,裂隙不甚发育,且极不均一。补给量不足,故而其富
程 水性相对较弱,一般情况下对开采五 3 煤层影响不大,以往开采生产过程中也
度 未发生过充水现象。④断裂构造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本区发育的主要断裂构造
采掘情况:14 采区南翼为已回采完的上水平采区,该矿西南部有约 0.33km2 的老窑 采空区,东、北(下)翼为未开采采区,西翼为正在生产的大金店镇新新煤矿。
自然灾害及其它:登封市三旺煤业有限公司经整合后,范围包括原登封市海眼烟 煤矿和登封市桑楼北沟烟煤矿
地面建筑、设施等: 工作面上部 300 米范围内无村庄及零星村民居住,不存在搬迁问题。
涌 水 量 预 测 及 依
矿井充水水源以顶板砂岩裂隙淋水为主,涌水量相对较小,易于疏排,由于本 区无地表水体,且含水层间有隔水层相阻隔,断裂构造也不发育,故含水层间 无水力联系,本矿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应为二类一型,即矿坑充水以顶板裂隙水 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煤矿床类型。 据上述,区内五 3煤层矿坑正常涌水量一般小于 10m3/h,最大涌水量一般小于 50m3/h,水量较小,生产中易于疏排,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相对较简单,当前矿井 涌水已反映了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1)新 F6 断层 位于 88 勘探线东部,正断层,走向 15o,倾向 285o,区内延伸长度 420m,落差 0— 50m。自采区向南西延伸出区外,区内已控制。
(2)新 F7 断层 位于 86 勘探线东部,正断层,走向 155o,倾向 65o,延伸长度约 350m,落差 0-30m, 由海眼烟煤矿巷道及采区揭露,该断层已控制。
顶 料,单位涌水量为 0.019 L/s·m,渗透系数为 0.061m/d,水化学类型为 HCO3-
底 板 变
Na·Mg·Ca 型,矿化度 0.442g/L,PH 值为 6.75~8.10,说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 弱。在矿井生产中,该含水层水多以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周邻矿井涌水量
化 一般小于 200m3/d 水量小,易于疏排。该层为五 3 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情 况
(2)煤层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主要由 1~2 层中粒岩屑砂岩组成,厚 2.39~11.09m,平均 5.70m,泥质胶
结,局部含泥砾及石英细砾。砂岩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含富水性弱。为五
3 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3)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六、地质构造(含陷落柱、岩浆岩及古河床冲刷等)
本区位于颖阳~芦店向斜南翼,区内构造形态为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的单斜构 造,地层倾角 25-31o。区内发育断层两条,均为正断层。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构 造。
顶 板
直接顶
砂质泥岩
5.71
灰~灰黑色砂质泥岩及泥岩,夹细 粒砂岩
五3
伪顶
泥岩及砂 质泥岩
0~2.27
灰至灰黑色,中间夹约 0.2m 碳质 泥岩
直接底
底 板
老底
泥岩 砂质泥岩
3.35
灰至灰黑色,中间夹薄层碳质泥 岩,含少量植物根部化石
灰黑、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中粗粒 5.81 岩屑砂岩泥质胶结,局部含泥砾及
本区五 3 煤段上、下煤层均进行过采掘活动,煤层赋存较为稳定,顶板为细砂 岩,硬度系数中等,根据以往开采情况工作面采动后不会大面积塌陷,对地面不 会造成影响。
概述: 采区内及附近有 2 条勘探线通过,有钻孔 10 个,其中其中有 个钻孔在采区
边界以内,有 个在采区边界附近,具有参考价值。
孔号 煤层
位于矿区浅部的新 F6 和新 F7。⑤老窑老空水:矿区浅部为五 3 煤层采空区,推
测会积存有老空老塘水,其浅部采空区最低标高约+100m 左右,是威胁矿井后期
生产的潜在危险因素。⑥钻孔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工作面附近无钻孔,掘进时
不会受到钻孔水的影响。
据矿井生产资料,矿井生产中, 矿坑正常涌水量 5-10m3/h,最大涌水量 50m3/h。
四、煤质
硬度
容重
1.49t/m3
煤岩类型 暗型~半暗型
工 煤层 M 业 指 标 五 3 0.79
A
V FC S
P
Q
Y
8.66
17.07
固定 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