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说明书编写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山西东升阳胜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二OO九年山西东升阳胜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位于本井田东南部,采区东西长约1000m,南北长约1400m,由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看东部有一个较大的无炭柱,紧邻汇能煤业,西部部分区域为采空区,南部与主进、回风井相邻,北部区域为一个综采面的布置面积,采区边界紧靠汇能煤业,从采掘工程平面图等高线看本采区为斜坡形状。
本采区内地质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由下至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主要为炭岩及豹皮状灰岩,其次为泥灰岩及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底部为厚层状角砾状泥灰岩。
下部岩溶较发育。
本组厚约170m左右。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全厚35-40m,平均38.9m。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本组地层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夹有1-2层煤线。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分布。
其上为G层铝土矿,厚度变化较大。
灰岩一般有两层,含少量蜓科及海百合茎化石。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全厚95-120m,平均105.6m,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中。
岩性由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浅灰、灰白色砂岩,3层深灰色白灰岩以及6-14层煤组成。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ls)平均厚55.60m,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它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中。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含煤2-6层。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lx)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中,一般厚87.5m,底部以K8砂岩与山西组分界。
一般分上、下两段:(1)绿色岩层段(P lxl)底部K8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粗砂岩,底部含小砾石、小菱铁矿结核及泥岩包体。
分选、磨圆度均差,泥质胶结,疏松,表面呈球状风化,并有氧化铁浸染。
全段主要由黑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灰色砂岩组成,夹有1-2层铝质泥岩及菱铁矿结核。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

地质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地质说明书是矿井生产重要的技术基础资料,它直接关系到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为了使之更好的配合和服务于生产,特制定本办法:一、一般要求:(一)各矿地测部门所提供的地质说明书的编制格式要符合集团公司下发的统一标准,正式打印。
并依据技术程序,有相关人员签字。
说明书打印装订整齐美观,无错漏字,文字通顺,表达准确文图一致,附图内容齐全,平剖面图一致,图纸色泽均匀,注字盖印或微机制图。
(二)技术部门所需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工作面回采和掘进地质说明书及各类巷道的掘进地质说明书,应根据矿井生产接续安排,提前下达由总工程师签字的编制委托书,其委托编制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1、采区设计所需地质说明书至少应在设计前二年通知,在正式设计前三个月提交。
2、回采工作面所需地质说明书,应在采面掘出后五天内提交。
3、掘进各类巷道所需的地质说明书应提前一上月通知,在设计前十五天交付。
地测科必须按委托书要求的时间及时提供。
(三)地质说明书编写时,除将根据技术部门设计要求所需的巷道、峒室绘制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外,还应将工作面四邻100m范围内查明的因工作面掘进或回采而影响的地面建筑物、井下巷道、采空区以及各类保护煤柱等绘制在图上,并在说明书文字中予以说明,需采取措施的应叙述清楚。
二、地质说明编制前,地测科应组织地质、水文、测量、通风各专业进行会审,重点查明以下情况:1、区域内地面建筑物、铁路、公路、河流、水库、大坝及积水坑;对新生产的建筑物和积水塌陷坑应及时测绘,并填到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需留设的建筑物、巷道和边界保护煤柱进行检查、校核。
2、区域内四周和上覆煤层的采掘状况,揭露的地质构造、煤层及顶底板、陷落柱及岩浆侵入体情况。
3、分析区域内及附近对采、掘有水害威胁的巷道及采空区,重点是掘进工作面上方20m内,回采工作面上方40m内或采掘工作面四周20m以内有积水(黄泥浆)的巷道和采空区。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步骤及内容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步骤及内容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必须依据经批准的采区设计、地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编制,其内容包括:一、地质说明书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必须认真填写,数据要准确、可靠。
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表内未表达的内容,还要做简要说明,如井上下对照关系,生产工作面与已采和未采面的关系;工作面实见点的地质构造(断层与褶曲的特征,分布范围和控制程度以及对生产的影响);预测工作面可能存在的火成岩体,古河床冲刷带、破碎带、陷落柱等的位臵及对正常开采的影响;冲击地压及水文、瓦斯地质、煤尘、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情况等。
地质平面图要绘出工作面与邻近采面位臵、标高、断层分布及其要素、断层分布情况和煤层底板等高线以及工作面四壁地质素描等。
地质剖面图要绘出工作面与相邻煤层和井巷相互关系。
煤层顶底板柱状图以采高要求顶板5倍以上,底板1倍以上。
综采工作面平面图、剖面图比例尺1/1000,其它工作面平面图比例尺1/2000。
柱状图比例尺1/100。
《三下》采煤和回采后对地面有明显影响的工作面必须绘制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
《三下》采煤必须有《三下》开采设计。
二、开采简要说明编制依据:经过批准的采区设计、地质说明书。
《煤矿安全规程》及有关规定、参考邻近采区或工作面的开采历史,并结合本工作面的具体情况,对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的选择及依据进行简要论述,对回采工艺及设备选型等也要加以说明。
回采范围内外及其上下的采掘情况及其影响,通风、瓦斯地质、二氧化碳含量,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煤尘爆炸性,冲击地压危险性要予以说明。
工作面设计㈠支架选型1、工作面支架选型单体柱工作面按下列公式计算Hmax≥Mmax-bHmin≤Mmin-SL-b-a综采液压支架按下列公式计算Hmax≥Mmax+0.2,mHmin≤Mmin—(0.25~0.35),m式中Hmax-支柱(架)最大高度,m;Hmin-支柱(架)最小高度,m;Mmax-工作面最大采高,m;Mmin-工作面最小采高,m;b-顶梁厚度,m;a-支柱卸载高度,一般取0.05m;SL-顶板最大控顶距处下沉量。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地质说明书

(二)编制的方法步骤 编制人员要了解开拓区设计意图,收集整 理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补充勘探报告、建 井与邻区的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绘制图 纸;按储量计算的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分 煤系、分煤层、分煤厚、分煤种、分倾角 计算各类储量;撰写文字说明,阐明影响 开拓部署的各种地质因素。说明书要经矿 总工程师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报煤炭工 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编制的方法步骤 1)收集地质资料 了解掘进巷道设计与施工的意图, 收集开拓区域地质说明书;采区地质说明书及邻 近钻孔资料。 2)编绘图件 根据巷道设计与施工要求,按照一定 的程序和方法编绘说明书图件. 3)编写文字说明 有针对性的、简明扼要地撰写 文字说明;提出施工建议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 出现工程问题的防治措施。 掘进地质说明书要经主管地质工程师和矿总工程 师审批后,方可提交生产部门使用。
2.图纸部分 包括:井上下对照图(比例尺为1:5000~ 1:2000);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 1:1000—1:200);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急倾斜煤层为立面投影图)附储量计算图 (比例尺为l:2000~l:1000);倾斜、急倾 斜多煤层矿井应附本区域回风、运输水平 地质切面图(比例尺为1:2000~1:1000); 井筒预想柱状图或剖面图(比例尺为1: 1000—1:200);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研究和分析地质勘探报告与各类检查 孔所取得的补充勘探资料,阅读矿井设计 中有关基建工程部分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要 求;然后编绘地质说明书的图纸和表格及 编写文字说明,文字中要重点阐明对影响 设计与施工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对其控制程 度。
第二节 开拓区域地质说明书
开拓区域(或延深水平)地质说明书是为矿井 新开拓区或新延深水平设计、施工及制订 作业规程的需要而提供的地质资料。其资 料来源是地质勘探报告、矿井地质报告、 补充勘探报告及邻近已开拓区或上部水平 的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要求, 经过汇集整理、分析综合后编制而成。
煤矿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临近采区开采情况4101工作面回风顺槽在4#煤运输大巷测F4-6点前124m处开窝,方位为345°,工程量1200m。
开采上限标高为+988m,下限标高为+926m,地层倾角(走向)3-6°;(倾向8-12°),工作面顺槽沿地层自然走向布置、切眼沿地层自然倾向布置。
与4101工作面相应地面均为荒山地,无主要公路、铁路、桥梁、重点建筑、重点设施对开采无影响。
地面标高+1100m~+1210m、相对高差110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四系冲积层厚0~60m,平均约40m。
4101回风顺槽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见表1。
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表1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该工作面开采煤层为太原组4#煤层,煤层厚度2.0—3.2 m,平均2.6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煤的密度1.35m³/t,硬度2-3,煤种块状焦煤,工作面煤层赋存较稳定,煤层结构简单。
下距13#煤层约87.0 m。
13#煤层厚度13.0m(根据关家崖煤矿揭露的13#煤层赋存特征)。
详见表2:煤层特征情况表;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煤层特征情况表表2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3第三节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通过相邻矿井(关家崖煤矿、刘家梁煤矿)巷道实际揭露情况,4101工作面东部有两条大的断层,可能延伸到东坡井矿区以内,影响东坡井的采区、工作面的总体布置,无大的断裂构造,但不排除小断层出现,也可能会出现陷落柱。
二、总体分析:东坡井井田地质较为简单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含水层主要为太原组K2灰岩,灰岩及泥岩中所夹的砂岩透镜体,因井田内部及邻近井田均未发现施工有水文孔,该矿原有一眼奥灰水水井(K5)井深度280. 21m含水层顶板埋深229.96m由于开采时间太长和其它不明原因,该井已经不出水。
东坡井又重新打了一眼饮用水水源井,井深度748.6m(在主斜井东南方向140m处)。
地质说明书格式及要求

开拓地质说明编制要求(试行)一、开拓、准备巷道均要编制开拓地质说明书开拓地质说明书格式以预想地质平、剖面图(1:1000)、柱状图(1:200或1:500)为主,并在图纸合适位置标注文字说明,图纸右下角附开拓地质说明书及附图审核会签图签。
二、文字部分要求1、巷道位置及四邻关系叙述巷道所在采区、开口位置、设计坡度、长度等;叙述巷道对应地面位置及盖山厚度、四邻及上下井巷工程(或采空区、实体)的位置、间距、生产施工情况。
2、地质情况叙述巷道开口层位、预计穿过的主要煤岩层和标志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叙述预计揭煤位置;叙述巷道预计揭露的断层(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含水性等)、陷落柱(位置、胶结情况、含水性等)、褶曲(位置、伴生节理、倾角变化等)等情况;分析构造、软煤岩层对顶帮管理、支护、煤与瓦斯突出等安全生产方面的影响情况。
3、水文地质情况叙述对巷道施工有影响的含水层的位置(揭露位置)、间距、厚度、富水性;老空区的位置、间距、积水量、积水高度、水位、与采空区贯通位置等;带压区域叙述巷道标高、奥灰水位、承压大小、隔水层厚度、突水系数等,对构造导水情况进行类比分析;盖山厚度较薄时叙述风氧化带深度、地表水可能影响情况等;预计巷道施工过程中的涌水形式、正常和最大涌水量,分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情况。
4、其他隐蔽致灾因素情况叙述巷道穿过主要层位的物理力学性质;预计巷道揭煤前后瓦斯地质情况,瓦斯及高瓦斯矿井叙述瓦斯涌出量、自燃情况及爆炸性指数,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另外要预计瓦斯压力等防突指标参数;叙述周边老空区压力、采掘动压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情况;分析工程穿过(相邻)的煤田孔、水文孔、井下瓦斯抽采孔时导水、导气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情况等。
5、避水灾路线6、措施及建议针对2—4项中对安全生产有影响的因素提出顶板管理、排水、涌水观测、防治水隐患排查、超前探测、探放水、过交叉巷道等方面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三、图纸部分要求1、开拓地质说明书附图包括:预想地质平面图、预想地质剖面图、综合柱状图;2、预想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相同,设计巷道两侧50-100米范围内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内容均需填绘完整、准确;3、预想地质剖面图每隔100米左右加绘巷道顶底板岩性小柱状,每隔10或20米加强绘巷道里程位置,巷道内充填穿过的主要层位及标志层;一组开拓、准备巷道不在同一层位时,所有巷道均需绘制预想地质剖面图;一组巷道基本在同一层位(标高)时,绘制先施工巷道(或中间巷道)的预想地质剖面图;4、局部巷道地质条件复杂时,要绘制1:200局部预想地质剖面图;5、综合柱状图(1:200或1:500)范围包括巷道揭露层位及其以上4倍巷高、以下2倍巷高,要标注层厚和主要岩性物征;6、立井开拓地质说明书以预想地质柱状图(1:200或1:500)为主;7、开拓巷道设计中相关的联络巷、溜煤眼、通风立眼等附助工程的地质水文情况均要纳入主要巷道的开拓地质说明书,均需编制联络巷预想地质平、剖面图,立眼预想地质柱状图;8、工作面盖山薄、受地表水和风氧化带影响时,要绘制井上下对照图(1:2000或1:5000);9、各种图纸的内容、符号、注记等要求与《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及其补充规定等规范一致。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说明书编写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C.1 采区地质说明书
C.1.1正文部分
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勘探工作等;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构造、瓦斯地质和水文地质等;
3.区内煤(岩)层产状和煤层厚度变化,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控制程度,对采区开拓、开采的影响等;
4.可采煤层厚度、结构及可采范围,可采煤层的可采性;
5.各煤层顶底板类型、岩性、厚度、富水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
6.陷落柱、岩浆岩体、冲刷带等情况;
7.煤层瓦斯赋存地质规律,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
8.水文地质条件,采空区及周边老空区范围,预测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和突水危险性,防隔水煤(岩)柱和探放水等工程技术要求;
9.地温及地热危害,煤自燃危险程度;
10.采区煤炭资源/储量;
11.工作面回采对地表建(构)筑物的影响;
12.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C.1.2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采掘工程平面图;
3.采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4.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5.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煤层倾角大于25°);
6.采区地质剖面图;
7.采区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8.采区瓦斯地质图。
C.2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C.2.1正文
1.工作面位置、范围及与四邻和地面的关系;
2.区内地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邻近工作面煤层厚度、煤层结构、煤体结构及其变化等;
4.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
5.工作面瓦斯地质特征;
6.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工作面的关系,工作面周边老空区范围,预测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和工作面突水危险性,防隔水煤(岩)柱、探放水措施建议等;
7.岩浆岩体、陷落柱等对工作面掘进造成的影响;
8.地热、地应力和煤自燃危险程度等;
9.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的建议。
C.2.2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3.工作面预想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
4.地层综合柱状图。
C.3 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C.3.1正文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实见或预测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
3.实见点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4.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裂隙发育情况;
5.预测岩浆岩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的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6.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7.预测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8.工作面煤炭资源/储量;
9.地热、冲击地压和煤自燃危险程度等;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应注意事项及建议。
C.3.2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4.主要地质预想剖面图;
5.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6.其他相关图件。
附录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