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地质说明书设计毕业论文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题目: XXX煤矿开采设计说明书专业:采矿工程本科生:指导老师:摘要:本设计所做只考虑甘肃靖远煤业集团XXXX煤矿一号煤层。
该井田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质资源储量2.1亿吨,可采储量1。
21亿吨,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服务年限57a。
矿井瓦斯涌出量较高,为高瓦斯矿井.矿井采用双斜井开拓。
初期开凿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综合机械放顶煤采煤。
分区域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
关键词:综合机械化放顶采煤法服务年限生产能力通风设计类型:模拟型AbstractThe design is about the exploitation design of 1coal seam of Dashuitou coal mine inGansu Province 。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coal mine is complexity. The workable mine reserves is 216Mt and the designed mine capbility is1.2Mt/a , so the mime serveice life is 72years. The mine gas emission is higher,so it is highly gassy mine well。
Mine with double shafts development。
The initial digging in inclined,deputy shafts and return air shaft。
By using single longwall mining to back type,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top coal caving mining。
Points area,drew the ventilation type .Keywords: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method serveice life production capacity ventilationPaper type:Simulation type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学时间最长(14~16周),参与教师最多,学生独立学习量最大,教育任务最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煤矿采区设计毕业论文

煤矿采区设计毕业论文第一章矿井概况1.1 井田位置、围、自然地理及交通条件1.1.1 井田位置、围跃进煤矿位于义马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1°50′37″~111°56′15″,北纬34°39′00″~34°43′13″。
西部与千秋矿相邻,浅部以F断层为界;深部以35线西275m3-3为人为边界;北部与千秋矿浅部相邻,30线以西大体以涧岸为界,30线以东以陇海铁路为界;东部与常村矿相邻,2-3煤层底板等断层为界,高线+250m以上以下磨矿井田边界为界,+250~-50m以F8F断层以东以-50m底板等高线为界,深部以18线西300m为界;8逆断层为界,井田面积约22.3km2。
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见南以F16表1-1-1及采矿许可证。
表1-1-1 跃进煤矿井田围拐点坐标一览表1.1.2 自然地理井田浅部发育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季节性河流南涧河,该河发源于陕县观音堂、英豪麓一带,向东流经新安县,至汇入洛河,井田以上流域面积约576km2。
该河流量0~10.10m3/s,为一季节性河流。
井田所有冲沟干旱季节大多为干沟,雨季则排泄地表,并流入南涧河。
气候:井田位于豫西半干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变化较大。
年平均降雨量631.3mm,蒸发量1940.5mm;最大积雪深度300mm,最大冻土深度310mm;结冻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年平均气温13.4℃,最高为41.6℃,最低为-14.3℃。
见表1-1-2。
表1-1-2 义马矿区主要气候特征值一览表风向:每年5~9月以东~东南风为主,10月至翌年4月以西 ~西北风为主,一般风速2~4m/s,最大风速20 m/s,全年以西西北风频率较高,对本区气候影响较大。
地震:本区处于岸上断层、坡头断层与前宫断层等活动断层的三角地带,地震频度较高。
据收集地震局资料:义马市属5级地震区,震中烈度为6 ~ 7度。
采煤井田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
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设计采区地质说明书

(2)新 F7 断层位于 86 勘探线东部,正断层,走向 155o,倾向 65o,延伸长度约 350m,落差 0-30m,由海眼烟煤矿巷道及采区揭露,该断层已控制。
②水文地质: 区内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南部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北部为二叠系碎屑 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中部为新近系坡、洪积坡地。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仅 在 88 勘探线以东约 200m 处发育一倾向正断层新 F6,落差 0~50m,区内最大落差 邻 12m,由浅而深落差逐渐减小,至+350m 左右尖灭;在 86 勘探线以东+250m 附近发育 区 新 F7 断层,落差 0~30m。断层规模均较小,对地下水的运移影响也较小。地质构 情 造上,本区属嵩箕山间向斜构造水文地质单元,矿区处在向斜蓄水构造南缘西白 况 栗坪—告成水文地质亚单元浅部补给区。 14 采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为中粒砂岩,一般发育 2~5 层,累计厚度约 0~30m,一般 20m 左右,岩性完整致密,裂隙不发育,且部分被方 解石脉所充填,仅在浅部风化带裂隙较为发育。在勘探阶段,未对本区含水层段 进行抽水试验工作。据新新勘探区二叠系砂岩层段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 量为 0.019 L/s·m,渗透系数为 0.061m/d,水化学类型为 HCO3-Na·Mg·Ca 型,矿 化度 0.442g/L,PH 值为 6.75~8.10,说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在矿井生产中,该 含水层水多以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周邻矿井涌水量一般小于 200m3/d 水量小, 易于疏排。
石英细砾
(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系指煤层之上 60m 范围内所含砂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为中粒砂岩,一般发
育 2~5 层,累计厚度约 0~30m,一般 20m 左右,岩性完整致密,裂隙不发育,且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已有勘探钻孔的情况。
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布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开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开采煤层的开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
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其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瓦斯情况。
7、预测区内可能存在的岩浆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8、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9、储量。
10、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1:1000或1:2000.3、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或1:2000。
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200。
一、文字说明:1、工作面的范围和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对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底、直接顶底)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意见,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瓦斯情况,对掘进的影响。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得注意事项。
二、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目的:熟悉和掌握有关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技术政策,再设计中给予贯彻执行。
通过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以巩固和扩大理论知识。
增强运算、绘图和编制技术文件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中通过对某一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使学生对煤矿生产的相关环节,生产技术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培养和锻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劳动、尊重科学和实践的良好思想作风。
使学生获得初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差不多培训。
毕业设计大纲内容:目录第一章矿井概述 -------------------------第2页第二章采区地质概况 --------------------第23页第三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第26页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选取 ----------第26页第五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51页第六章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治理 ----------第67页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第57页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位置1.1.1 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峰峰集团薛村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峰峰矿区大社镇。
薛村矿地处鼓山东麓,区内有公路与主干道相通,向北22.5km到邯郸市与107国道和京沈公路接壤,并向北15 km与309国道相连,向南10km到峰峰集团公司。
有运煤专到马头站与新线接轨。
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附矿井交通位置图1-1。
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1.2 矿区地形特点峰峰矿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余脉鼓山之东翼为平缓丘陵,地带为黄土台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惊天最高海拔314.0m最低178.9m,比高139.1m。
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坡度约16.7%东西高差48m,为第四系黄土覆盖。
南北长40km,东西宽25km。
为NNE向较狭长隆起地带,区内地层除鼓山西侧及局部地区叫陡,倾角高达60度左右,大部分地区地层倾斜较缓,一般在7—15度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区地质说明书设计毕业论文1、绪论根据矿井衔接安排,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依据矿井地质报告、矿井勘探钻孔资料及邻近地质揭露资料,编制了井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2、矿区概况地理坐标为:家沟井田东经为111°47′~111°52′,北纬为36°53′~36°57′;河溪沟井田东经为111°45′~111°48′,北纬为36°54′~36°56′;河东矿区围地理坐标为:东经为111°41′25″~111°52′04″,北纬为36°53′00″~36°59′34″;家沟井田扩区井东经为111°51′21″~111°52′04″,北纬为36°53′45″~36°56′50″;河溪沟井田扩区井东经为111°41′25″~111°45′23″,北纬为36°54′18″~36°59′34″;家沟井田北与河东镇811煤矿和介休麻凹煤矿相邻,南以F50号断层为界,东以J-5,K-16号钻孔连线为界,西以F1和F22断层为界;河溪沟井田北以灵石县河东镇为界,南以F2、F3断层为界,东以F21和F22号断层为界(与家沟井田西部大部分边界重合),西以煤层露头线为界;家沟扩区北以纵坐标4091线为界;西以J-5,K-16,Y-137号钻孔连线为界,东南以10号煤层露头线为界,东以F4断层为界;河溪沟井田扩区:北部与宜兴勘探区相接,东邻灵石县南续煤矿,南邻河东圪台煤矿和景家沟煤矿,西邻村详查区。
家沟井田走向长5.5km,倾向宽3.2km,井田面积17.6km2,河井田走向长4.5km,倾向宽2km,井田面积9.8km2;家沟井1959年1月投产,1962年停产补套,于1965年1月完成投产,生产规模30万t/a,后经过升级改造家沟井田所有下组煤资源生产规模提升为120万t/a。
河东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和大运公路沿矿区西侧通过,区均有三级公路与其相连通,南距南同蒲铁路灵石县车站10km,北距介休县车站10km,经灵石站和介休站通往全国及全省各地。
本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切割,地貌上属侵蚀—剥蚀区,区地形标高在725.5米~1126米之间,最低点位于本区东南部的汾河边缘,标高725.5米,最高点位于本区北斩断焉村北东梁顶,标高1126m,相对高差400.5米。
基岩多出露于黄土沟谷的底部及两壁。
区地下水总的流向为:四周汇入汾河,最后汇入黄河。
本区气候属于大陆性半干燥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
气温最高38℃,最低-20.3℃。
结冰期多在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冻土层深度最深40cm,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年降雨量488.4mm,蒸发量为1533.9mm。
地震:根据1978年省地震局编制的《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本区属高烈度区、烈度在7一8度,介休8度,灵石7度。
3矿区地质概况3.1 区域地质简况3.1.1区域构造:河东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霍西煤田汾孝矿区的东部,根据《省区域地质志》中断块学说的观点,霍西煤田位于吕梁山块隆东南部之四级构造单元,曲-汾西盆状复向斜(以下简称盆状复向斜)。
该盆状复向斜,分布在孝义市阳曲镇、汾西县及以南一带,构成著名的“霍西煤盆地”。
总体展面方向为北北东,长约140km,宽约45 km,面积达6300 km2,是组成吕梁山块隆的主体构造之一,广泛发育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5°,两侧出露奥系中统地层,西部较宽广,东部较狭窄零星出露。
该盆状复向斜之西北为柏洼山-家坪多字形断褶,呈北北东向长条状展布,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背斜,断层呈雁行式斜列组成。
两翼出露寒武、奥系地层。
西南为南北向褶皱带,为近南北向的正弦曲线状复向斜,两翼出露石炭系,边部为奥系地层。
北部靠吕梁山块隆的主体、关帝山穹状隆起,沉积盖层为寒武、奥系地层,产状近于水平。
北东部为晋中新裂陷中的孝义断阶,分界为义棠-汾阳断裂,是霍山大断裂的向北西分支断裂。
南东部为-新裂陷中的洪洞凹陷,呈北东向展布,为霍山大断裂的西部沉降盘。
受周围构造的影响,盆状复向斜的部次级构造呈北东向,但由于东部霍山大断裂的向北延伸部分为北西向,从地层的出露情况看,该盆状向斜亦受北西向构造的干扰、迭加,使盆状复向斜的盆地构造呈网目状。
其构造形迹表现为以宽缓的褶皱为主(两翼倾角一般不大于15°),断层稀少,且多为落差在30m以的小型断层。
汾河断层是盆状复向斜中一条较大的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落差200m左右,倾角75°,据邻区资料在南庙沟、家沟、枣沟、黑洼沟,出露清楚。
义棠以南桑平峪附近,下盘出露奥系地层,上盘为上石盒子组地层,景家沟、阁老洼附近亦出露清楚。
中部接近本区的部分受汾河河床覆盖无出露。
下面把影响本区构造的主要断裂作一简要的叙述。
1、霍山断层自介休县龙风乡以北进入本区,被新生界覆盖,走向北35°—15°东,倾向北西,落差约200m左右,向南出区外,构成了井田东界。
2、孝义断层自孝义市以西向南延伸进入本区与霍山断层在介休县树乡兴地村南复合,走向北20°—30°西,倾向北东,落差700m左右,北东盘地层均被新生界覆盖,介南普查施工的J-1号钻孔,253.45m见到石千峰而终孔,J-2号钻孔,孔深606.38m,未见基岩。
南西盘出露石炭、二叠系地层,说明孝义断层把本区分割成两部分,断层以东新生界较厚,煤层埋藏较深;断层以西该井田,煤层埋藏深度相对较浅。
3、汾河断层地层特征表向北西,落差300m左右,断层的北段沿汾河而上与孝义断层复合。
3.1.2区域地层河东煤矿位于霍西煤田汾孝矿区的东部,区域上基岩大部分为新生界所覆盖,仅在沟谷中有基岩出露,区域地层主要有长城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
地层特征见表2-1。
3.2 矿井地质3.2.1地层河东煤矿井田出露地层及钻孔所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组(C2b)、上统组(C3t)、二叠系下统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第三系(N)、第四系(Q)地层。
1、奥系中统(O2)(1)上马家沟组(O2s)区没有出露,仅个别钻孔揭露,水22-1号孔最大揭露厚度69.83m,主要同浅灰色~深灰色,具豹皮状结构的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组成,小溶洞及裂隙发育。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峰峰组(O2f)一段(O2f1):据钻孔揭露资料知:其厚度为92.08~106.51m,平均为99.30m,主要为深灰色角砾状灰岩,厚层状石灰岩及灰白色薄层石膏层组成。
二段(O2f2):厚度为44.10~66.00m,平均为55.05m。
由灰色、深灰色石灰岩,夹少量浅灰色白云质灰岩组成,局部夹砾状石灰岩,溶蚀现象明显,裂隙及小溶洞发育,多被方解石充填,洞常见方解石晶簇,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石炭系(C)(1)中统组(C2b)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该组地层沉积于古侵蚀面之上,厚度为3~17.60m,平均为10.49m,主要为一套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不稳定的薄层生物屑泥晶灰岩。
含煤2~3层除个别点达到可采外,一般不可采。
底部发育一层褐灰色铝质泥岩(G层铝土),具碎屑及鲕状结构,并含团块状黄铁矿,区域上相当于式铁矿层位。
(2)上统组(C3t)该组为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组之上,厚度72.45~101.67m,平均89.53m,含煤11层,其中9、10、11号煤层厚度大,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4、6、7号三层煤在家沟井田为局部可采煤层,在家沟井田扩区为全区不可采煤层,在河溪沟井田仅4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在河溪沟井田扩区仅7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5号煤层除河溪沟井扩区为大部可采煤层外,其余三个井田为全区不可采煤层。
从沉积物的组成上可以看出该组明显分为三段:a、下部碎屑岩沉积段:从K1至11号煤层底板,一般厚8~12m。
主要由细~中粒砂岩、粉砂岩、含铝质泥岩组成,夹不稳定的薄煤层及灰岩。
底部为一层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K1),石英含量95%以上,分选极好,硅质胶结,均匀层理或具由细粒物质形成的砂纹层理。
b、中部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互沉积段:从10、11号煤层底至K4灰岩顶,一般厚55m左右。
主要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岩屑石英砂岩及煤组成,含煤4~6层,自下而上依次为11、10、9、8、7、7上号,其中9、10、11号煤层厚度大,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7号煤层在家沟井田扩区和河溪沟井田为全区不可采煤层,在家沟井田扩区和河溪沟井为全区不可采煤层,7上和8号煤层为全区不可采煤层。
K2灰岩煤层9号煤层直接顶板,厚4.96~16.40m,平均为7.98m,深灰色。
K3灰岩煤层8号煤层直接顶板,一般厚 1.74~6.60m,平均为5.01m,深灰色。
K4灰岩煤层7上号煤层间接顶板,一般厚1.55~6.11m,平均为4.15m,深灰色。
c、上部碎屑岩沉积段,从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
一般厚26m左右,主要由黑色泥岩、粉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煤层组成,本段含煤2~4层,依次为6、5、5上、4号,其中6号煤层仅在家沟井田局部可采,其余三个井田为不可采煤层,4号煤层在家沟井和河溪沟井田为局部可采煤层,在家沟井田扩区和河溪沟井扩区4号煤层逐渐尖灭为不可采煤层。
3、二叠系(P)(1)下统(P1)a、组(P1s)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与下伏地层组呈整合接触。
厚27.16~51.41m,平均39.38m,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及含大量菱铁质鲕粒或碎屑的砂岩组成,含煤3~5层,其中2上号煤层在河溪沟井田扩区尖灭不可采外,其余三个井田均为大部可采煤层,2下号煤层除河溪沟井田为不可采外,其余三个井田均为局部或大部可采煤层,3号煤层仅在河溪沟井田扩区为局部可采,其余三个井田均为不可采煤层。
b、下石盒子组(P1x)本组厚为73.70~180.34m,平均123.58m。
顶部为一层桃红色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是良好的辅助标志层。
上部由灰绿色细~粗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带紫色斑块;下部为灰绿色、灰白色中粗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头1~3不稳定薄煤层组成或煤线。
底部以一层灰褐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K8),与下伏地层组分界,整合接触。
(2)上统a、上石盒子组(P2s)一段:厚度148.00~194.90m,平均168.83m,以灰绿色及灰白色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绿紫红及杂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底部为灰绿~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常含石英、燧石细砾(K10),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