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翼采区地质说明书2
+150m水平东翼2#采区设计方案0901

五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设计方案目录前言一、编制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二、方案的主要特点第一章+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地质基本情况一、煤层结构二、煤层顶底板岩性三、水文、瓦斯、煤尘四、自燃发火趋向五、煤层第二章井田开采第一节采区范围及储量第二节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三节采区开拓方式和准备方式第四节采区巷道布置及准备时间第五节采煤方法及机械配备第六节通风与安全第三章采区布置资金估算一、井巷工程二、+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新增部分设备价格估算三、+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布置井巷和机电设备资金估算第四章+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后期规划前言+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主体岩石巷道已布置结束,本着“布置一个,准备一个”的原则,决定布置东翼二采区,作为+150东翼一采区的接替采区,为合理采掘布置,特制定本设计方案。
一、编制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1、本着充分利用原有井巷工程、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开采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进行本次方案的设计。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推广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结合煤矿的自身实际,简化生产设施,减少投资规模,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实现安全生产。
二、方案的主要特点1、采用正规的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
2、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铰接顶梁作为回采工作面支护材料。
3、布置两条人行上山,采区工作面布置时,通风、行人互不影响。
第一章 +150m水平东翼二采区地质基本情况根据+150m水平东翼一采区巷道布置及+200m水平采面情况和对地形地质图的分析情况看,该采区内的采面地质构造简单,没有大的断层、褶曲构造,局部可能有少量构造,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很小。
顶板裂隙较发育,有滴水现象,对回采的顶板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特别加强顶板管理工作。
本煤层为突出煤层,布置采区过程中严格执行“四位一体”防突措施。
一、煤层结构表一:煤层情况表二、煤层顶底板岩性根据+150m水平东翼一采区揭露的煤层顶底板岩性来看,+150m东翼二采区的煤层顶底板岩性预计如下:三、水文、瓦斯、煤尘水文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透水和涌水现象,本井田属高瓦斯矿井,K6煤层本身瓦斯吸附量较高,属突出煤层,回采时必须加强通风和防突管理,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采区地质说明书范本

2、采区地质说明书2.1文字说明部分2.1.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已有勘探钻及地震物探情况。
2.1.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2.1.3地质构造区的煤岩产状变化,构造特征,分布范围和对照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及它们对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2.1.4煤层及顶底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叙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
2.1.5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2.1.6储量。
2.1.7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2附图2.2.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比例尺为1:2000。
2.2.2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
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3.1文字说明部分3.1.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3.1.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3.1.3无线电坑的预测报告。
3.1.4储量。
3.1.5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3.1.6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问题的有关建议。
3.2附图3.2.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探煤厚的等什线图,比例尺为1:2000。
3.2.2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0。
3.2.3包括煤层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
4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4.1文字说明部分4.1.1工作面的范围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4.1.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
4.1.3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4.1.4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提出具体要求,并测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水量。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1507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1507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一、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及与四邻的关系15071工作面位于15采区东翼中部,其北邻15051工作面(顶分层已回采结束),南邻15091工作面(尚未掘进送巷),西邻15下山保安煤柱,东部靠近方庄断层保护煤柱。
该回采工作面地面标高+93.9m,工作面回采标高在-346.9m~-363.6m之间,走向长度586.5m,倾斜长度在73m-82m之间,平均长度77.5m,面积45453.8m2。
2、地表关系该工作面相对地面位置位于赵蒋村老村(已搬迁)。
二、地质构造概况根据15071工作面掘进地质资料分析,15071工作面回采区域内采二1煤层整体为单斜构造,走向216°、倾向126°、倾角10°。
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共揭露4条正断层,分别为:在回风巷统尺550m附近揭露F15-16断层,断层产状为倾向214°、倾角65°、落差0.3m;在运输巷统尺501m附近揭露F15-10-1断层,断层产状为倾向168°、倾角65°、落差2.5m,该断层由运输巷向回风巷延伸过程中落差有逐渐减小趋势;在运输巷统尺188m附近揭露F15-14断层,断层产状为倾向148°、倾角68°、落差3.5m,该断层由运输巷向回风巷延伸过程中落差有逐渐减小趋势;在运输巷22m附近揭露F15-15断层,断层产状为倾向151°、倾角48°、落差4.2m。
三、煤层赋存情况根据掘进期间实揭地质资料,该工作面所采二1煤为半亮型,煤质较硬,靠近煤层顶板0.5m左右为软煤,酥松易碎,无夹矸,工作面内伪顶厚0.3m左右,煤层结构简单;煤体结构为原生结构。
且依据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实见点煤层厚度可知,该工作面所有见煤点均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在1.9m~7.0m之间,其中在回风巷统尺210m-330m、375m-420m此区间内煤层厚度较薄,煤厚在1.9m-3.4m 之间,平均煤厚2.8m,其它区域煤厚普遍在3.5m以上;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在4.5m左右,经计算煤层厚度变异系数为24.8%,煤层稳定。
煤矿采区地质说明书

二采区地质说明书位置及范围二采区位于井田北东方向,西侧为原3206采空区,东侧为井田边界,南侧为胶带、轨道、回风并排的三条大巷,距主井约500m。
开采标高730-759 地面标高 853-860地面情况及受生产影响程度本采区地表相对应位置为邢村农田,区域内无河流、水体及建、构筑物。
该区位于沁水煤田东南部,晋获褶断带上,区域地层总体走向呈北北东,向北西缓倾,倾角3°~6°的单斜构造。
本采区内无河流,但井田东南部有东仓河流过,东仓河为丹河的支流,平时干枯无水,为一季节性河流,向西南流入丹河。
东仓河平时水量较小,一般1~1.5m3/s,甚至断流,雨季汇集洪水,水量猛增,最大流量10 m3/s。
本采区开采后会造成地面农田不同程度的塌陷。
地层山西组下部主要标志层 3#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砂岩。
赋存情况本采区3#煤赋存稳定,煤层倾角3°~6°,煤层厚度4.20-5.30m,平均4.75m。
充水因素及防治水措施一、充水因素:(1)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井田南部的东仓河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无水,排泄条件较好,该矿的工业广场位于井田中部,标高高于东侧东仓河约15m左右,且沟谷中水量极小,井口场地没有受洪水影响的历史。
(2)主要含水层及其水力联系对矿井充水的影响3号煤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冒落裂隙带范围内山西组的几层砂岩,富水性较中等,充水条件简单。
巷道揭露各含水层时,淋水均较大。
(3)各人为通道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主立井渗水流入井底水沟排入主水仓,对二采区不存在影响。
(4)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二采区西侧为原3206采空区,在掘进过程中可能会对二采区造成影响。
二、防治水措施:1、在工作面开采前进行物探,根据物探结果进行钻探验证。
2.根据涌水量预测结果,巷道掘进时配足相应的抽水设备,保证正常排水。
在采煤时随时对煤层顶板、底板、巷道煤帮渗水、淋水进行观测,发现异常地段,及时分析研究,坚持“预测预报、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原则,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治理,消除隐患。
采区地质说明书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莲盛煤业有限公司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技术科编制:朱岩审核:刘金龙总工程师:高日寛一、地形地貌及地层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均为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地形最高点为西部边界处山梁,标高+1565.0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东部边界处沟谷,标高+1365.00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200.00m。
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各井口标高分别为:+1425.587m、+1436.876m、+1436.876m。
2、地层井田范围地表均被黄土覆盖,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并结合详查资料,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含煤系基底,埋于井田深部,在井田外马营河东侧有零星出露,本组厚180m左右,主要为青灰—深灰色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在井田范围无揭露资料,根据详查报告资料,本溪组厚度25.00—44.00m,平均30m左右,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2层石灰岩,其中下部一层比较稳定,定位标志层K1。
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其上发育一层品味较高的铝土泥岩,最大厚度可达7—8m,中上部可见1—2层不稳定的薄煤线。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据钻孔揭露,本组厚度76.00—85.00m,平均厚80.83m,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中下部夹1—2层泥灰岩、钙质泥岩。
主要厚煤层赋存于本组顶部及底部,按岩性5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K2砂岩底至9号煤层顶,主要由煤层、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组成,平均厚32.50m,本段含9号、11号二层主要可采煤层。
中段由9号煤层顶至4号煤层底,为一厚层砂岩带,在其顶部和中部含5号和8号煤层,其中5号煤层极不稳定,不可采,8号煤层层位不稳定,零星可采。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一、概况8#、350 水平翼东采区二采区系(组) 三叠系煤层位 14# 置东至东河及西至首采区边界石门范南至 18#煤地板围北至 8#煤地板上限标高 470 下限标高 350 地面标高 535走向长 2000 倾向长 200 面积 398100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矿井井口内地表构造简单,本采邻区位于大两会背斜西南翼,褶皱微缓,一般在北西和北东区之间,倾角30?一35?之间,自地表至深部岩层倾角逐情渐减小的趋势。
但减小幅度不大,且无规律可寻。
矿区水况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
在2012年雨季期间实采区的最大涌水置为58m?/n、一般为32.8 m?/n左右。
2、老窑情况:采区范围内无老窑积水。
采掘情况:该采区西翼14#煤层500米(32141采面、32143采面)已经回采完毕,8#煤层(32081采面、32083采面)正在进行回采。
东翼14#煤层1350米(32142运输巷、32142回风巷。
32144运输巷掘进)正在进行布置作业,8#煤层除在+350水平32084运输巷布置掘进了150米外,其余均未布置作业。
自然灾害及其它:该采区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火、瓦斯,顶板等等。
该采区瓦斯涌出量不大,通过平常的检查,该处的瓦斯浓度一般0.08-0.12%,二氧化碳一般 0.05-0.16%。
本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性,无爆炸危险性。
地面建筑、设施等:该采区位于地面彭家坡下,表面为深丘地段,地表植被平实,灌木丛森无农田和构造物,无小溪、沟、河等水系地层。
地面情地形(地貌、植被、地层出露情况等):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须况家河(t3xj),大致呈东西带状分布。
及受生水系及地面积水范围:属于东部盆地东岭谷岩溶水。
裂隙水亚区,特征产为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因为大气降雨的影响,影全球气温变暖,降雨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采区内地下水、地表水严格响受降雨补给,故流量随之变化。
采区地质说明书

焦硐煤矿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地质组编制:胡大红审核:张青雄总工程师:胡大红2013年2月7 日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煤(岩)层赋存特征一、煤(岩)层呈单斜构造,走向北1960E,倾角6-100,北陡南缓,无大的断裂、褶皱,构造简单。
煤层结构复杂总厚度1.07m~2m,一般1.8m,由5个分层构成,坚固性系数(f=2~4)。
煤层可采厚度0.95m,倾角6~100,平均倾角80,采区内稳定均可采。
二、瓦斯涌出量经2011年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6.47m3/t,且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8.67m3/min,等级为高瓦斯矿井、无突出危险性、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
第二章地质构造2.1 矿井地质一、瓦斯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54号文《对毕节地区煤矿2006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焦硐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4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8.67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33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3.02m3/t。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33条规定,该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在生产中应严格按高瓦斯矿井的标准进行管理,必须加强通风瓦斯管理,加强采空区瓦斯管理和通风设施管理,提高矿井有效风量率。
二、煤尘根据该矿提供由贵州省地质煤田实验室对5、6、30号煤层所作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表,该矿井5、6、30号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三、煤的自燃倾向根据该矿提供由贵州省地质煤田实验室对5、6、30号煤层所作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结果,5、6、30号煤层自燃倾向为三类,即不易自燃煤层。
四、地温矿区内无地温异常现象,属地温正常矿井。
五、冲击地压地质资料及矿方提供的资料中均没有提及关于冲击地压的资料,本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的历史记录,矿井暂按无冲击地压矿井考虑。
六、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焦硐煤矿矿区为国家划定的突出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含水层
含水层:2号煤上部发育有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含水层,厚4.42—8.59m,K8为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厚层状石英长石石砂岩,多为钙质胶结,埋藏较浅时,裂隙发育,成为良好透水层及含水层,随埋深增加裂隙逐渐变稍发育,钻进消耗量0.04——0.35m3/h,因此含水层为较弱裂隙含水层。
二、隔水层
隔水层:2号煤至K2石灰岩之间隔水层,由致密的粉砂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隔水层,一般厚76.40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及陷落柱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使2号煤经上含水层与K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由于其间存在厚度较大的粉砂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隔水层,厚度变化大,随地形变化,西北薄,东南厚,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风化裂隙及断裂贯通的情况下,垂直方向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综上所述,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根据相关部门要求,掘进时,必须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一、含水层
含水层:1号煤上部发育有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含水层,厚4.42—8.59m,K8为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厚层状石英长石石砂岩,多为钙质胶结,埋藏较浅时,裂隙发育,成为良好透水层及含水层,随埋深增加裂隙逐渐变稍发育,钻进消耗量0.04——0.35m3/h,因此含水层为较弱裂隙含水层。
二、隔水层
隔水层:1号煤至K2石灰岩之间隔水层,由致密的粉砂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隔水层,一般厚76.40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及陷落柱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使1号煤经上含水层与K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1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由于其间存在厚度较大的粉砂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隔水层,厚度变化大,随地形变化,西北薄,东南厚,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风化裂隙及断裂贯通的情况下,垂直方向1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综上所述,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根据相关部门要求,掘进时,必须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