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合集下载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山西东升阳胜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二OO九年山西东升阳胜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位于本井田东南部,采区东西长约1000m,南北长约1400m,由采掘工程平面图和井上下对照图看东部有一个较大的无炭柱,紧邻汇能煤业,西部部分区域为采空区,南部与主进、回风井相邻,北部区域为一个综采面的布置面积,采区边界紧靠汇能煤业,从采掘工程平面图等高线看本采区为斜坡形状。

本采区内地质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由下至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主要为炭岩及豹皮状灰岩,其次为泥灰岩及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底部为厚层状角砾状泥灰岩。

下部岩溶较发育。

本组厚约170m左右。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全厚35-40m,平均38.9m。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本组地层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夹有1-2层煤线。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分布。

其上为G层铝土矿,厚度变化较大。

灰岩一般有两层,含少量蜓科及海百合茎化石。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全厚95-120m,平均105.6m,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中。

岩性由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浅灰、灰白色砂岩,3层深灰色白灰岩以及6-14层煤组成。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ls)平均厚55.60m,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它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中。

岩性主要由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含煤2-6层。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lx)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中,一般厚87.5m,底部以K8砂岩与山西组分界。

一般分上、下两段:(1)绿色岩层段(P lxl)底部K8砂岩,为黄绿色厚层状粗砂岩,底部含小砾石、小菱铁矿结核及泥岩包体。

分选、磨圆度均差,泥质胶结,疏松,表面呈球状风化,并有氧化铁浸染。

全段主要由黑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灰色砂岩组成,夹有1-2层铝质泥岩及菱铁矿结核。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本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根据矿井地质报告介绍,本采区地貌属于中低山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二、水文采区内地面无常年流水的河流通过,仅在雨季沟谷有水流出,并很快排干,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三、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资料,本区地震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

第二节地质勘查工作(参照矿井地质报告)1、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20万平遥幅区调报告,对本工作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2、1976年10月—1980年1月,山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与山西省平遥县水利局合作,对平遥县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储量进行普查,调查水井4305眼,水文地质调查点1120个,调查泉水l93处,县井队和地区井队共打钻孔21个,总计进尺4022.55m,第一水文地质队施工钻孔7个,总计进尺2163.3m。

填制有1:5万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图。

于1980年l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第二章采区地质第一节采区地质简况一、采区地质1、本采区位于矿井井田东南部,地层发育情况与矿井井田其它地区相似。

采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统、上统,二叠系下统、上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等。

采区地层总体走向趋势是:北西一南东向,倾向北东。

2、本采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总体上呈向北东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1)断裂构造采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特点是延伸长,断层倾角较陡,一般大于50°,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其方向主要以北东东和北北东两组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向形成较早,北东东向形成较晚,但分布较多,呈地堑、地垒、阶梯状排列。

(2)褶曲区域褶曲构造不太发育,仅局部地段出现小的波状起伏,形成小的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的背、向斜,但规模不大。

区域地层简表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 岩性特征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0~30 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石。

12062掘进地质说明书

12062掘进地质说明书

实用标准文案山西介休义棠安益煤业有限公司一采区轨道巷掘进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编制:部长:总工程师:接到通知书时间__________提交时间__________ __________掘进地质说明书亦夹有少许不透明物质,一部分为基质体,另一部分为不规则之丝质化物质,前者呈细条带或透镜状,而后者则呈片状。

煤层上部以不透明基质及丝炭化物质为主,其中夹有少许丝炭,不论在丝炭胞腔或丝炭化物质的空隙内,一般均有矿物质充填,丝炭胞腔保存良好。

矿物质多为粘土,多充填在丝炭细胞腔及其它不规则的空隙中。

上约占尚有不少方解石小粒,此种矿物应属于同生后期(亦有认为次生的),由于其成因及形体过小关系,故其洗选是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本煤层煤岩类型上部为暗煤型,下部为亮煤型。

据师屯井田南部大佛寺沟井田太生窑1号煤层(上三尺)煤岩组分定量分析结果,亮煤87.09%,暗煤4.29%,镜煤0.41%,丝炭3.53%,矿物质4.68%。

若以显微组分的结焦性与化学性则具粘结性能的镜煤化物质占57.79%,不具粘结性能的丝炭化物质占36.28%。

角质化物质占1.25%。

该煤层变质程度为肥煤阶段,但由于丝炭化物质含量较高,严重影响煤的结焦,为此需将丝炭化物质适当选出,以提高结焦性能。

2号煤层:(下三尺)1、肉眼观察:该煤层为黑色,属半暗型及半亮型煤,具厚层状结构,中夹细层状结构,厚层状结构部分断口呈参差状,由外表观察类似暗煤,呈细层状结构者为亮煤,其断口呈平整。

性脆。

有两组节理发育。

在暗煤与亮煤过渡型者,丝炭大多呈小的凸镜体。

2、显微镜下薄片观察:上部结构为线理状或细条带状,中部大多呈均匀状,一部分呈不标准的条带状,下部多为均匀状,仅有少部分为均一状结构。

煤岩成分其上部分层中多为亮煤,仅个别部分夹有不透明的物质,就其含量而言,为少量暗淡煤。

亮煤基质均呈棕红色,正正交偏光下有较显著的非均性出现,即标志着煤变质程度尚不深。

在亮煤中尚有含量极少的镜煤晶带,除轮廓上能与亮煤基质区别外,别无特征。

采区地质说明书 (1)

采区地质说明书 (1)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1、地形地貌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3、气象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 (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11706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11706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1、工作面掘进时,要严格执行作业规程,确保安全施工。
2、工作面过SF42逆断层,提前编制专门过断层技术措施,加强顶板支护管理。
3、认真贯彻落实“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风针,加强掘进期间“一通三防”及矿压观测工作,预防各种有害气体积聚。
4、掘进前应对2#落水洞发育层位进行探测,采取必要的探放水措施。
掘进对地面设
施的影响
掘进期间对地面无影响,但掘进至2#落水洞附近时,应提前制定处理2#落水洞的相关措施。
走向长
(m)
268
倾斜长
(m)
120
面积
(m2)
32399
煤层情况
煤层厚度(m)
1.2~1.7
1.4
煤层结构(M)
煤层倾角
(。)
2~1变异系数(%)10.1
稳定程度
较稳定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17煤,厚度1.2~1.7m,平均厚1.4m,煤层较稳定,结构简单,以暗煤为主,夹亮煤条带,多条带状结构。粉粒状~块状构造,煤质相对较硬。随巷道前掘煤层将逐渐变薄;煤层总体由东北向西南有逐渐变薄的趋势,工作面运顺切眼处于煤层变薄区域。
深灰-黑色,发育波状层理,夹泥质条带;f=5~7.
老顶
直接底
泥岩
0~0.7
0.4
灰黑色,含大量植物要化石,遇水软化、底鼓;f=4。
老底
砂质泥岩
9.3~14.9
11.4
深灰色,深灰色,夹细砂岩条带,发育波状及水平层理,充填少量方解石;f=6~7。






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为一单斜构造,受断层影响,煤层起伏较大,发育有宽缓的背、向斜构造。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莲盛煤业有限公司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技术科编制:朱岩审核:刘金龙总工程师:高日寛一、地形地貌及地层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均为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地形最高点为西部边界处山梁,标高+1565.0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东部边界处沟谷,标高+1365.00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200.00m。

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各井口标高分别为:+1425.587m、+1436.876m、+1436.876m。

2、地层井田范围地表均被黄土覆盖,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并结合详查资料,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含煤系基底,埋于井田深部,在井田外马营河东侧有零星出露,本组厚180m左右,主要为青灰—深灰色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在井田范围无揭露资料,根据详查报告资料,本溪组厚度25.00—44.00m,平均30m左右,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2层石灰岩,其中下部一层比较稳定,定位标志层K1。

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其上发育一层品味较高的铝土泥岩,最大厚度可达7—8m,中上部可见1—2层不稳定的薄煤线。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据钻孔揭露,本组厚度76.00—85.00m,平均厚80.83m,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中下部夹1—2层泥灰岩、钙质泥岩。

主要厚煤层赋存于本组顶部及底部,按岩性5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为K2砂岩底至9号煤层顶,主要由煤层、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组成,平均厚32.50m,本段含9号、11号二层主要可采煤层。

中段由9号煤层顶至4号煤层底,为一厚层砂岩带,在其顶部和中部含5号和8号煤层,其中5号煤层极不稳定,不可采,8号煤层层位不稳定,零星可采。

开源煤矿A1煤层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开源煤矿A1煤层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开源煤矿A1煤层一采区地质说明书一、井上下位置及地表情况1、4#煤六采区位于大峁长渠西南方向,地面标高为825.1m —1035m,煤层底板标高为+620m— +720m,平均覆盖厚度为350m 该区为第三、四系为黄土覆盖,地貌较为复杂,张家垣村位该区的东南边。

2、井下位置4#煤六采区位于进风井以东,北靠二采区,东邻四采区,南与庄上煤矿、兴无煤矿接壤,西与康家沟煤矿相邻,具体位置详见4#煤六采区示意图。

3、地形地貌4#煤六采区地处井田西南边,区内沟通谷纵横,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山上林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该区为第三、四系黄土层覆盖,黄土厚可达160m,区内最高点位于张家垣村,海拔为1035m;最低处于下山村沟底,海拔826.1m。

最大相对高差为210m。

二、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1、地质构造4#煤六采区地质构造简单,在已开掘的604、604′顺槽中发现一段小褶曲变化带,但对采掘构不成大的影响,采区北部师婆沟地质发育一条落差为2—10m的正断层,断层特征见表断层特征表2、煤层赋存情况该区煤层对比明显,距5#煤层7米左右,该区煤层基本平稳,煤层走向大致为北西,倾向南西倾角一般为3—7度,根据综合柱状图结合邻采区已开掘的顺槽,开切眼等实际情况可知:该采区煤质松软,节理发育,顶板破碎,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加强顶板管理,煤层结构详见综合柱状图。

三、水文地质由于井田所属煤系地层为山西组属上组煤层,该组煤层基岩出露少,多为黄土覆盖,各含水层补给出条件差,所以该采区只受第四系含水组和二迭系山西组及上下石盒子组,多层厚层砂岩含水组两组含水层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对本煤层的开采构不成威胁,但通过对本采区掘进巷道的观察,顶板砂岩中含水层有少量的涌水,预计正常涌水量为1—2m3/小时,虽然对该采区的采掘影响不大,但必须配备足够的排水设备,以满足排水需要,并随时观察顶板淋水情况,确实掌握涌水预兆,坚持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另外该采区的北部为四采采空区,由“4#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可知四采区底板等高线平均为+730m,而六采区底板等高线平均为+670m,可见在该采区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所规定的水患防治的有关规定执行,以安全、经济、合理为原则,对四采采空区积水进行探放(警戒线、探水线、积水线已标明见附图),确保该采区的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该含水岩组包括二叠系、三叠系的所有地层。岩性以砂岩、泥页岩互层为主。该地层大面积分布在区域中西部,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在湫水河以西,多被第三、四系松散层所覆盖,仅在沟谷中有零星出露。该含水岩组赋存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以砂岩裂隙和风化裂隙为主,在沟谷切割深处多形成泉水,一般泉流量小于1.0L/s,属弱富水含水层,在接近地表的基岩,风化裂隙,富水性明显增强,局部为中等富水含水层。水质类型多为HCO3·SO4—
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m)
层间距
(m)
夹 矸
层 数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结构
稳定性
最小~最大平均值
最小~最大
平均值
5
4.91~6.25
5.55
49.50~54.35
51.40
0~2
砂质泥岩粉砂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简单~较简单
稳定
8
3.24~3.50
3.32
0~2
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石灰岩、粉砂岩
疏通防洪沟渠。本矿现各生产井口标高均高于当地最高洪水位,但每年雨季前,必须疏通各井口附近排洪沟渠,以确保万无一失。
回填塌陷、地裂缝。尤其在井田内的2条沟谷中,雨季须设重点监测和防治水工作区。随着今后采掘范围的继续扩大,采煤方法的提高,地表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采空区塌陷、地裂缝,须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立即组织回填密实,以防洪水沿采空区塌陷、地裂缝灌入井下工作面。
一、二采区下伏:a、b、c
a.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水层组
本组岩性除泥岩、砂质泥岩、各粒级砂岩及煤层外,还发育主要由5-6层海相石灰岩组成,除9号煤层底板的石灰岩发育不稳定外,其余5层发育稳定。根据ZK1-1、ZK1-2、ZK3-1号水文孔对太原组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31—0.0070L/s.m,渗透系数0.0154—0.1255m/d,水位降深36、24-53.09m,水位标高864.13—881.37,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SO4·HCO3—Ca·Na型或HCO3·SO4—Na型,矿化度1116-1236mg/L。
b、中奥陶统峰峰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本组为煤系地层之基底,根据ZK1-1、ZK1-2、ZK3-1号钻孔揭露情况,局部发育小溶洞,发育不规则裂隙,并充填有方解石脉或泥质岩类,富水性弱。对峰峰组抽水实验单位涌水量为0.0035-0.0055L/s.m,透水系数为0.0110-0.0139m/d,水位下降深为40.42-42.74m,水位标高为798.43-804.06m,富水性弱。
综上所述,二采区5号煤层顶、底板岩石属不稳定—中等稳定类顶板,底板属松软-较坚硬类底板。
第四章 水文地质
第一节 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二采区域含水层
含水层按其含水类型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本组由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组成,岩性以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豹皮灰岩等各种灰岩为主,总厚度约620m,在区域东部呈南北条带状展布。该含水岩组富水性中等-强,一般单泉流量大于1.0L/s,属中等-强富水含水层。岩溶地下水由东北、东、东南三个方向排向柳林泉群。
山西省东江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水害防治中心
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依据《山西省东江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矿井勘探钻孔资料及临近地质揭露资料,编制了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 概
根据井田的走向长度和煤层赋存条件,开拓二采区东、西两翼,向北部前进式开拓,均为综掘工作面。煤层倾向为西北,煤层呈东高西低趋势,煤层倾角为2。地貌类型以侵蚀的黄土梁、峁为主,其次为黄土冲沟。井田内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地形最高点为井田东部边界处山梁,标高1082.5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北部边界处沟谷,标高865.00m最大相对高差217.50m。
采区内无常年性河流,仅在采区中部、东北部发育2条主冲沟,均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但属于季节性洪水沟,仅在雨季有短暂洪水从沟中流过。
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具有含水层、隔水层相间成层的特点,对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存在不利因素,特别是深部岩层裂隙不发育,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受地形限制,在切割较深处以裂隙下降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只有少量垂向补给深部含水层。
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多沿山坡及沟谷低凹地带分布,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补给,向地形低凹处和下伏地层排泄。该含水层具有透水性强、富水性强弱不均的特点。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
一、二采区5号煤层岩性多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岩和中粒砂岩:其中直接顶多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直接顶为砂质泥岩时密度平均2.52g/cm³,平均软化0.75,抗压平均强度57.7MPa;老顶多为中粒砂岩和泥岩。老顶为中粒砂岩时,密度平均为2.68g/cm³,软化系数0.88,抗压平均强度35.7MPa
井田内新老钻孔均有,如果钻孔封孔不良,将成为各可采煤层顶板以上各含水层的导水通道。因此,对钻孔附近的采掘工程,要对钻孔留设保安煤柱;同时生产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研究井田内隐伏构造的导水性,以防水害事故的发生。
2.井下防治水建议
加大临时排水系统能力,保证具备能够排出包括钻孔出水和正常涌水的能力。
合理进行开采布局,采用正确的开采方法。煤层开采顺序和井巷布置应首先布置在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区域。井筒及井底车场应布置在地层完整且不易透水处。
b. 第四系和上第三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第三系上新统砾石层多为弱含水层,多出露于沟谷中,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³/d。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广泛分布于井田内,因其间含水层出露高,连续性差,补给条件差,且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富水性微弱。
二、井田构造
二采区位于华北板块鄂尔多斯板块内拗陷带鄂尔多斯东缘板块拗柳林鼻状块凸东部,受区域构造影响,本井田总体上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较为平缓,倾角为2°—10°,一般在5°左右。井田未发现褶皱曲、断层及陷落柱,亦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地质构造属于简单类。
二、二采区上伏:a、b
a.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统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岩组
该含水层组主要以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含水层裂隙不发育,且补给条件差,故富水性弱。据井田外西南约7km原胜利煤矿精查报告,单位涌水量0.0025-0.067L/s·m,渗透系数0.0031-0.20m/d,水位标高844.75-950m,水质类型为SO4· HCO3—Na·Mg型,矿化度0.6-1.0g/L。
采区走向长走向长1153m,倾向长2020m,面积2.329km²;采区采用长壁式综采放顶煤,由于开采强度较大,地表出现了地裂隙,除此之外,未发现其他地质灾害。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层
井田内出露和钻探控制的地层有: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T2+3xq)、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J1s)、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侏罗系中统头屯河组(J2t)及第四系全新——中更新统(Q2、Q3、Q4)。
Na·Ga型,矿化度>1g/L。
4.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包括上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地层,由松散沉积物组成。
上第三系上新统地层主要分布在沟头和沟谷两侧。岩性主要为红色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含水层以砂砾石层为主,红色粘土中也有垂直裂隙,含有一定地下水,但水量很小,一般单泉流量小于1.0L/s,属弱富水含水层。
三、二采区煤质特征为:5号煤层浮煤挥发分(Vdaf)均介于25.93%~30.48%之间,粘结指数(GR.I)为68~89,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为5.0~21.0mm,故井田内5号煤层煤类划分以1/3焦煤(1/3JM)为主,少量焦煤(JM)。
四、采区内5号煤层煤类以1/3焦煤为主,少量焦煤;8、9号煤层煤类均为焦煤,根据上述煤质特征,工业用途主要作为炼焦用煤
SO4·CL—Na·Ca或CL·SO4—Na·Ca型。
c、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为5#煤以下最主要的含水层组。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及溶洞中次生沉积物等组成,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上马家沟组上段及下段和下马家沟组上段几层石灰岩。据ZK3-1-1号供水文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1271-0.1323L/s·m,渗透系数0.1820-0.2074m/d,水位降深为6.48-17.38m,水位标高801.37m,富水性中等。矿化度2675mg/L,总硬度1155.65 mg/L,PH值8,水质类型为Cl·SO4-Na·Ca型。Zk1-2号水文孔马家沟含水层稳定水位标高为796.77。综述,井田内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含水层水位标高在797.8m-806.3m之间。
2.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主要指石炭系下统太原组地层,该组地层含有稳定的5-6层灰岩,分层厚度3—7m,灰岩赋存段40m左右,本组地层出露范围很小。该含水层富水性差异较大,属富水性弱至中等含水层。一般在浅埋区,尤其在河谷地带,补给条件好,因而富水性较强;而在深埋区,富水性弱甚至不含水。水质类型变为HCO3·SO4—Ca·Mg型,矿化度1g/L左右。
5号煤层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石灰岩:其中直接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泥岩时,密度2.61g/cm³,软化系数0.49抗压平均强度48.3MPa;老底多为中细粒砂岩或石灰岩。老底为中细粒砂岩时,密度2.7g/cm³³软化系数0.30抗压强度1.54x10⁴MPa
石炭、二叠系各含水层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也具有良好隔水性能,是煤系地层各含水层之间相对重要的隔水层。
三、区域地下水的补、径、排
区内可溶岩裸露区面积为1238km²,形成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为区内富水性相对较强的含水层,主要接受北部、东部的灰岩裸露区及半裸露区大气降水补给,局部接受沟河地表水渗透补给及上覆各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集中向西南、西柳林泉群方向排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