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G大调钢琴变奏曲》的音乐逻辑

合集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调性布局及演奏中对调性色彩的控制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调性布局及演奏中对调性色彩的控制

是 白色的 ; 斯 克里亚宾将钢琴 的所有音 高都一一配
上 不 同 的 颜 色 。④

① 王庆 : 《 音 乐结构与钢琴 演奏 》 , 上海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6 年版 , 第4 4页 。

卜 、 )
才 缓和 了前 面出现的高 昂音 乐情绪 , 产生 了一种 生
节 经过一 系列 不稳定和 弦的转换乐 曲转为 d小调 。 在 d小调 短暂 的停 留又转 成 F大 调 , 之后 在转 到 大调 , 一个短 暂的属音后作 长休止 的处理 。 调性 的转 换为 B大 调 一F大调 一A大调 一D大调 , 把 全 曲带人 了热烈 的氛围 中。 华彩 中有 主部与副部 的 材料, 华 彩结束后在第 3 5 6小节 回到了整个 乐章 的 主 调 G大 调上 , 一直持续到尾声结 束。尾声 呈现 了 辉煌 、 宏伟 的气魄 。
优美而含 蓄 ; 由乐队奏 出的第二句旋律转 到了 B大 调 。这是主调 的同中音调 。在乐 曲的开始贝多芬就 用 了一 个相差 四个调 号的远关 系转调 , 乐 队旋律 相 对严肃 , 与前 一乐句在情绪 上有 了明显 的对 比。在
第 9小节 又转 回到主调 G大调 上 。主 部 以 v — I 的 和声进 行 , 完满终止 。连接部一 直在主调 G大调上 发展 , 没有通 过转 调过 渡到 副部 , 而是 以开放 式结
演 奏 中对 调性 色彩 的控 制
●魏彦 娜
[ 摘 要】 贝多芬《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已经脱 离了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 传统的风格 , 向着 交响化发展 。钢琴 不但积极地参与交响化的发展 , 而且成为主要 的角 色, 给 音乐增 添了光辉 , 体现 出主调 音 乐的特征。 通过

变奏曲式名词解释

变奏曲式名词解释

变奏曲式名词解释
变奏曲式是一种音乐形式,通过对主题进行变化和发展来构建作品的结构。

它通常由一个主题或乐段开头,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变异和转变,最后以各种方式重现主题或乐段,以结束作品。

变奏曲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但它在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在巴赫的作品中,变奏曲式被广泛应用,他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变奏曲式的特点是其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

作曲家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调、旋律等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变奏曲式也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如逆行、倒影、增加乐段等,以展现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想象力。

通过变奏曲式,作曲家可以深入地探索一个主题的各种可能性和变化。

它不仅展示了作曲家的技巧和表现力,同时也为演奏者和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总之,变奏曲式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通过对主题的变化和发展来构建作品的结构,展示了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想象力。

它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为演奏者和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分析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分析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文/张金顺 赵娜分析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内容摘要 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是跨越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32首同体裁器乐作品中的一首。

虽然该曲在调式调性布局比较简单,却融汇了该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特征、作曲家精湛的作曲理论技术以及作曲家个人在音乐风格上的探索。

是我们当下了解、探究和学习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指向标。

关键词 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Vivace1 作曲家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继海顿、莫扎特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一生涉猎的音乐体裁广泛,器乐作品方向主要有9首交响乐作品、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等等。

贝多芬作曲技法成熟,逻辑缜密,技术细腻,既承继了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术,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音乐作品中加入个人的思想内涵,探究新的音乐艺术风格。

是当时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的里程碑式的作曲家。

2 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2.1 奏鸣曲(Sonata):多乐章器乐套曲体裁。

源于拉丁文sonare,即发出声响,是欧洲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奏鸣曲套曲基本形式由交响乐之父海顿确立,贝多芬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更欢快活跃的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增强了音乐的舞蹈性,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2.2 曲式结构分析(Music Form Analysis)该作品是一首速度轻快,节奏活跃的谐谑曲,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表现了作曲家风趣,幽默的个人感情。

全曲曲式结构为带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图如下:全曲为2/4拍,节奏速度轻快,强弱交替迅速,富有律动用以表现欢快的场景。

该曲第一部分为G大调双主题呈示部,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作品的典型特征。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演奏艺术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演奏艺术

浅析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演奏艺术摘要贝多芬作为维也纳乐派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创作了无数音乐作品。

在他五部钢琴协奏曲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最具热情、内容最丰富的一首曲子,而且贝多芬本人对这首曲子也是十分喜爱,认为这是最符合他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的一首曲子。

本文试从作品演奏中的指法艺术、装饰音艺术、踏板艺术和速度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独特的演奏艺术。

关键词: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演奏艺术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引言1805年,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资产阶级反对派篡夺,欧洲局势陷入动荡,曾经在大革命思潮下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的人们瞬间又被复辟、政变、战乱的阴霾所笼罩。

而当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身处的维也纳同样充斥着宫廷政变、新老势力争斗等战争疑云。

身为宫廷乐师的贝多芬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权贵,但他本身却对权贵们腐朽的思想和生活不屑一顾。

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才在《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表现了对革命的讴歌,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该首曲子构思精妙、风格清新,浪漫中富有激情,柔和中充满哲理,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最出色的一首。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由钢琴作为引子,这和贝多芬其他四首钢琴协奏曲以乐队作为引子有所不同,而全曲通过宣叙调的表现手法将钢琴独特的歌唱性发挥到了极致,即表现出了色彩的精细,又服从于整个乐曲的构思,创作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这首贝多芬成熟时期的接触作品将贝多芬生命中不屈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完美的演绎出来,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

下面将从这部作品的指法艺术、装饰音艺术、踏板艺术和速度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独特的演奏艺术。

一演奏的指法艺术钢琴的指法艺术是其主要的表现艺术。

同样一首钢琴曲,由于演奏者指法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演奏者通过指法中的停顿、疏密、流畅、复合等多种演奏技巧来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G大调变奏曲 贝多芬 原版 五线谱 钢琴谱 正谱 乐谱

G大调变奏曲 贝多芬 原版 五线谱 钢琴谱 正谱  乐谱
(
1 2 4 4 d d tt t t d 2 1 t t tt t tt t t t t d t t t t t t t t Ç t Ç t Ç t tÇ tÇ tÇ t t t 1 1 2 2 Ç Ç t t Ç t t t tÇ tÇ tÇ tÇ t tÇ tÇ t |Ç d c d dc d 2 tÇ 2 3 5
4
)
² t t I t t t Y c t I t t I t Y Y Y t t t t t t ÇÇ t t t ³ ² t t t tÇ t t t t Y Y t t t t Ç t t t t t I 1 4 4 3 5 2
2
t Çt t
²5 t I t t It t t d t t ³ 1 d d t t ² t d t Ç tÇ t
1 t t t t t t t d d 2t 3 4 t t t t t t t tttttttttt t t t t t t > t 1 3 2 29 t t t ? t t t t d t t t d c d d t d d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Y t t

Y t

t
c
d
>
40
? d
t >
45
t t Y
Var.II
t
3 t t t t t t t t tt ttt tttt4 3
t Y t
Y t t t
d c
1 tttt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I
t
t I
t t

贝多芬(Nr.20)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

贝多芬(Nr.20)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

贝多芬(Nr.20)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摘要贝多芬一生留下了诸多作品,每部都堪称经典,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一首也不例外,本文从这首乐曲的材料用法、调性布局、结构方式以及力度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主题材料运用所形成的矛盾发展关系进行了较具体的表述。

关键词奏鸣曲式主题调性布局和声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根据贝多芬作品研究专家的推定年代,可大约确认g大调这首奏鸣曲应该写于(1795—1796年),它代表了是贝多芬最初期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没有呈献词,从简易的作曲和演奏容易上看,很可能是为初学音乐或音乐爱好者练习用而写的。

笔者按照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曲式结构,从材料构成及布局、调性布局、转调和弦的使用来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1 呈示部呈示部总共有52小节,其中主部8小节,连接部12小节,副部15小节,结束部17小节。

1.1 主部主题主部主题材料由两个四小节的相同乐句构成。

主部主题由该曲的主要调性g大调的主和弦开始引入,先是密集排列的柱式和弦,然后再是三连音式的和弦音的分解进行,这种做法强调了主要调性,巩固了主调在整首乐曲中的地位和作用。

声部的进行平稳流畅,装饰音的加入增添了单声部旋律的色彩。

其中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高八度重复,伴奏音型也发生了变化,织体扩大,丰富了音乐的内容。

主部主题是一个终止结束的收拢性完全终止乐句,一般的作品在主题陈述完毕后都采用的是完全终止,为的是能在连接部出现新的材料,此曲也不例外。

1.2 连接部为了使主部和副部的对比情绪连接的更为自然,作曲家在两个主题间安排了一个12小节的连接部(9-20小节),这个部分由两个不同的织体材料构成,也可以说是两个呈前和启后阶段,呈前用的主部材料,建立在主调上,旋律是音阶式的进行,第二个阶段建立在主调的属调d大调上,随后用三连音材料的分裂和一系列的摸进,逐步把音乐引向了副部调性d大调,最后停留在副部调性的属和弦上开放,以便副部能顺利进入。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作者:赵彩娟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摘要]贝多芬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音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他的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大众最欣赏和熟悉的作品。

其实在钢琴作品中除了奏鸣曲,他还写有大量的钢琴变奏曲、钢琴小曲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

特别是变奏曲这种古老的曲式,到了贝多芬的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9-01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0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

“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思是主题的演变。

是根据某一主题为中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奏出的器乐曲。

变奏曲也是贝多芬所使用的重要曲式之一。

变奏曲的写作也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

在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中,大部分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

编号Woo63-66以及Woo68-76都是1800年以前所作。

Woo,即德文“没有编号的作品”(Werke ohne Opus)。

贝多芬早期的变奏曲的篇幅较小,并且主题大多取自当时的歌剧或歌唱剧,变奏手法汲取了莫扎特变奏曲中的许多装饰变奏、调性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以及和声变奏的手法。

但是在不少方面已显露出贝多芬本人的个性特点。

像作品Woo66这首变奏曲是根据迪塔斯多夫歌剧《红头巾》中抒情小调《从前有个老人》主题而作。

这首作品A大调,作于1792年。

迪塔斯多夫这部歌剧1792年在波恩上演,曾广获好评,贝多芬这首变奏曲在主题中运用突如其来的休止符以制造幽默、巧智的效果,多少有一些俏皮的味道。

例如Woo70《拜谢罗二重唱主题变奏曲》作于1795年,是以拜谢罗的歌剧《磨坊少女》中的一首二重唱《欢乐已不在我心》为主题而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