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江城子_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聊:姑且,暂且。
3、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4、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5、会:定将。
6、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
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歌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歌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现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下吧。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鉴赏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 密州出猎》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以描绘出猎场景为主题,抒发了作者秋意渐浓的情感。
该词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领悟。
以下是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鉴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北国景色为背景,描绘了盛冬时节的冰封雪飘之景,通过对长城和大河的描绘,创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和形象生动的描绘,将山间飘舞的雪与奔驰而过的马相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威严与壮美。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一段词语用典充分,妙语连珠,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天下人才的期待。
通过对天地生气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风雷中寄予希望的心态。
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盖聪明智,多拙于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婴儿之未孩兮,慈母手中线游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段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词中通过对聪明与智慧的对立表述,凸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
同时,作者通过“夫婴儿之未孩兮,慈母手中线游兮”一句,将人生比作慈母之手中的线游,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最后,通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对国家利益的看重和对事业追求的决心。
于中野之花,于中坟之蕨,阅既多以益寡,衢已嚣而更静。
岂惟无绪巧囊兮荷君蕃之腹。
司马青衫泪千行,壮怀激烈倍忘形。
这一段通过蕨类植物的对比,以及对阅历的表述,说明了人的修养和境界。
同时,“司马青衫泪千行,壮怀激烈倍忘形”表达了作者对忘我的奉献精神和追求理想的热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段词颤词世间总无全,若于门外有猨猴。
豪放人生:解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生态度

豪放人生:解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生态度1.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苏轼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豪放开朗的个性和作品风格而闻名,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首诗歌,探讨其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
2. 豪放与自由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充满了豪放和自由的气息。
诗中描绘了春日郊外狩猎的场景,展现了作者愉快无拘束的心情。
通过描述自然景色、驰骋长空、尽情畅饮等细节,苏轼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自由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3. 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通过揭示世俗规范对个体发展和追求真实快乐产生限制、束缚甚至扭曲作用来表达对世俗观念的超越。
他以豪放洒脱、推崇自由的态度,呼吁摆脱繁琐的禁锢,追求真正属于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4. 人生哲学与境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了一种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哲学境界。
他通过描述人生旅程中的快乐与自由来呼吁读者积极向上、开放心态。
诗歌中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挑战困难、享受活着等观念影响了后来诗人的创作,对整个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反思与启示通过解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超越世俗束缚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当反思传统社会制约和规范带来的压力,并敢于拥抱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人生。
同时,在追求自由和幸福时也要注意保持理性和责任感,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同时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以上是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生态度进行解析的文档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苏轼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他对自由、豪放人生的追求。
古诗名篇解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名篇解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词。
这首词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真挚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对大自然和人生境遇的抒发与思考。
二、词意解读
1. 密州出猎
诗中“密州”指代世间纷扰之地,而“出猎”暗喻着苏轼游历于人世间各地寻求宣泄心中郁闷的方式。
2.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句表达了山水景色与秋夜明月相映成趣,给人愉悦而宁静的感觉。
3. 壮士饥渴变后座
这里揭示了曾经志向远大、才华横溢的壮士在陷入困境后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决心。
4. 龙蟠虎踞绕斗床
将主人公班师回朝比喻成龙蟠虎踞,展示了苏轼的豪情壮志。
5. 系从威胜、罗袜画靴
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服饰装扮的态度,将其视为彰显个性和品味的重要手段。
6. 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处描绘了苏轼在寂静的夜晚仰望天空,向往传说中的牵牛织女相会之情景。
三、思想感悟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描绘和反思,抒发了作者豪情壮志与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展示了苏轼深刻而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他对追求理想和真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持信念。
四、结语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创作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以其雄心壮志和内涵丰富而闻名。
通过详细解读并阐述其诗意和背后蕴含的思想,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
印象,并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理想追求的思考。
这首词既是苏轼个人情感的
抒发,也是对于大自然与人生境遇的深刻触动。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哲思明人:解读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章思想

哲思明人:解读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章思想《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1037年-1101年)创作的一篇辞章。
这篇文章以描写诗人亲临密州出猎的经历和感悟为主题,通过细腻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友情、自然等课题的深刻思考。
1. 诗中情景的描绘与意境营造《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清新而流畅的笔触描绘出了大自然中美妙而壮丽的景象,通过对山水、动物、天气等元素的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苏东坡在出猎途中所见所闻。
这种情景描写和意境营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接下来探讨更深层次问题铺垫了基础。
2. 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苏东坡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等哲学议题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感慨抒发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人与命运的较量。
他倡导积极面对困境,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并表达了他对命运无法左右的深刻认识。
3. 友情与情感的展示在文章中,苏东坡展现了对友情与情感的珍视。
他通过描写与好友共同出猎、互相勉励、亲近自然等情节,表达了深厚友谊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他通过寓言故事、引用古诗等手法传递出了对友情真挚性和宝贵性的思考。
4. 自然美与自由意志的观点苏东坡将自然美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于整篇文章。
他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种景色的美丽与壮丽,在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地描绘之余,也显示出文人士大夫对其具有审美追求、反映态度以及温暖欣赏一面的兴趣。
同时,通过赞颂大自然中动物们奔放自由、不受拘束地生活态度,苏东坡也传达了对自由意志的推崇。
5. 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触动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文人,苏东坡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的触动在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他通过在行囊中带着诗集,表达了自己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百姓的态度。
他也间接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不公与贫富悬殊局面的批判,并展示了作为文人应尽到良知使命感。
总之,《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用精湛的笔墨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重要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徐培进
来源:《商情》2013年第29期
【摘要】苏轼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关键词】密州狩猎北归途中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不少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如王安石、程颐、程颢、黄庭坚等,其中苏轼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他身上既凝结了儒家文化思想,又兼综了各家学说的特点,并臻于圆融贯通的境地。
苏轼思想虽然庞杂,但他的思想体系的主干仍是儒家思想。
不过,苏轼在继承儒、释、道思想上,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其人生境界也有阶段性差别。
苏轼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苏轼书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历史背景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意义
这首词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苏轼先生这首《江城子·密州狩猎》虽然写的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狩猎活动,但这首词起首高亢、气势不凡,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聊发”和“少年狂”五个字便将他积极、乐观、但又时时刻刻准备赴汤蹈火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酣畅淋漓地跃然纸上,接着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也将“少年狂”的风流潇洒、青春朝气、甚至含有点不灭童心但又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准确无误地告诉了读者,而聊聊“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几个字就将太守和众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以及太守就像当年的英雄孙权那样敢于亲自射虎、亲自杀敌的英雄气概交代得明明白白和清清楚楚。
从下阕开始,苏轼先生话锋陡转,从壮怀激烈、挥斥方遒的万丈豪情的感叹激扬之中转到了严酷的现实面前,但即使是在充满艰辛、坎坷和逆境中的作者,也没有半点的萎靡、哀叹和消沉,此时的他虽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鬓已微霜”和“酒已酣畅”,但他坚信,“酒酣”的时候自己的胸胆才“尚开张”、虽然“鬓微霜”但却“又何妨”,因此他才迫切地希望像汉文帝处理持节云中案一样、赶快遣派冯唐那样的人来重新重用自己,而只要像冯唐那样的人一来,作者自己就“会挽雕弓如满月”,就会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向“西北望”,就会赴汤蹈火、慷慨激昂地去“射天狼”。
纵观苏轼先生整首词,虽然也有“何时遣冯唐”的困惑和期望,虽然他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酒已酣”和“鬓微霜”,但更多的却是牵黄擎苍的潇洒和朝气,更多的却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风流和气魄,更多的却是“亲射虎,看孙郎的勇气和豪情,更多的却是“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自信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决心。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