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合集下载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摘要】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苏轼的诗文作品涉及不同的领域,并透露出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

一般而言,苏轼创作的作品与其人格魅力和内在情感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阅历进行真实反映,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就对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苏轼;人生经历;思想;作品;影响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其创造的诗文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反映,并将自身的人生态度以及心态进行生动体现[1]。

苏轼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其一生有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生死和自然的体验,经历了人事的悲观离合以及宦海的大起大落,这些体验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是其诗文创作的灵魂。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是苏洵的长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作者、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

在苏轼的开蒙阶段,其父亲开始发奋读书,这对苏轼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苏轼未及弱冠之年就知晓经史子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二十一岁时进京赶考,并以《刑赏忠厚之至》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与赏识。

此后由于苏母病逝,其不得不回乡丁忧三年,再回朝廷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内容而遭受排挤与打压,外调到杭州出任通判,后又调往湖州、徐州以及密州等地出任知州。

在公元1079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影响与牵连,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并被贬至黄州成为“团练副使”,待遇和级别极低,难以满足全家温饱[2]。

虽然这次经历使其难以在朝堂中立足,但是却成就了苏轼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带领全家开垦黄州东边的荒地,以解决温饱问题,并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其在这一使其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这段困难的岁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在1084年被调至汝州,由于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长子苏迈在途中病逝,其悲痛之下请命暂留常州。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诗词作品繁多,几乎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咏史到抒怀,从山水到人情,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苏轼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是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感慨。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东汉末年临江时的景象写出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的凄凉之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宛如白驹过隙,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人生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表达此观点。

其次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苏轼喜爱登高望远,饱览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并以此激发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思考。

《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破坏。

在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通过船夫的视角描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强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问青天。

”他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

此外,苏轼对社会和人情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和官场苦闷,这使他对社会状况有了尖锐的观察和批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寒食东风御柳斜,城南春水日边斜。

少年行处千人散,骑马出郊时百纵。

”他坦然直言,指出了官吏们的腐败和政治上的无能。

苏轼还对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蝶恋花·春景》中,他写道:“百花东向碧云开,东风吹雨透清晖。

君问春意向谁诉,寒梅只待雪中飞。

”他通过诗词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态。

苏轼的思想既反映了个人的悲观意识和对人生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和敬畏。

宋代诗人苏轼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力

宋代诗人苏轼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力

宋代诗人苏轼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力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被誉为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
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他对后世文学影响力。

二、苏轼的艺术风格
1.描述性写实:苏轼善于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2.抒发真情:苏轼倾注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情世态的真挚感受,他通过自我陈
述和情感流露,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3.反思人生:苏轼常常通过作品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问题,他关注社会风
云、政治事件,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展现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抱有深
刻思考。

三、苏轼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
1.影响同代文人:苏轼的诗歌作品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艺术
风格和创作思想激励着许多后来的文人。

2.培养新的文学观念:苏轼提出“诗从声律,画从形势”等观点,这些观点
在宋代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3.传承经典传统:苏轼不仅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名著,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
行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的内涵,使得古典文学继承与发展。

四、结论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

苏轼的作品不仅对同代诗人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苏轼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所做出贡献,并从中汲取灵感与启示。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创作思想独特且影响深远。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力图追求自由、真实、独立的艺术表达,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自由与真实:苏轼主张文学不应受到束缚,应该敢于展示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

他反对机械式的文学创作,主张真情实感的表达,尤其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他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他不追求唯美的形式,而更关注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命感。

2. 主张审美独立:苏轼认为审美是一种个人独立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

他鼓励作家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标准,不应过分依赖传统,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束缚,敢于创新,以自己的创作角度去审视世界。

3. 心境与思想高远:苏轼的创作思想注重心灵的修养和思想的深度。

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倡导与世无争,有一颗宽广的胸怀。

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关注生活的真谛,追问人生的意义,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4.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苏轼认为文人有责任在社会上发出正义的声音,为民众争取权益,批判不公与不平。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批判的声音,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改革与进步。

他反对拘泥于封建礼教,主张文人要敢于直言,批评时弊,勇于担当社会的责任。

苏轼的创作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不受制于传统观念;倡导审美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心境与思想的高远,以个体的视角探究人生的意义;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通过文学作品批判时弊,呼吁改革。

这些思想观点在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创作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真实情感和个性表达。

苏轼注重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个性,他坚持以真实、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套路化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源于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活、情感真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

苏轼反对约束束缚和偏见的创作环境,主张以自由、坦荡的态度来面对文学创作。

他强调作家应该有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审美标准,不受世俗观念和权威的影响。

他宣扬个性的独立、创新的精神和风格,以独具一格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抗争和反抗的意识。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权贵腐败的时代,他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有很强的抗争和反抗意识。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批判社会现象和揭示权力的丑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愤怒。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正义的力量和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苏轼对艺术有很高的要求,他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他在文学创作上注重技巧的运用和形式的琢磨,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美学上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他注重对词藻和语言的精细雕琢,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升华,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苏轼的创作思想具有对个性、真实情感的追求,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抗争和反抗的意识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完美的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在苏轼自己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其哲学思想宛如一条深邃的脉络,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苏轼的哲学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

儒家的积极入世、仁爱为本,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以及佛家的超脱尘世、洞察本心,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种多元融合的哲学思想首先影响了苏轼的创作主题。

他的作品既有关心民生疾苦、抒发报国之志的豪迈篇章,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现出儒家的担当与进取精神;又有描绘自然山水、追求心灵宁静的悠然之作,像《前赤壁赋》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体现出道家的逍遥与自在。

同时,在经历人生挫折时,他也能以佛家的超脱心态来自我宽慰,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词句。

在创作风格上,苏轼的哲学思想造就了他的豪放与婉约并存、旷达与深沉交织的独特风格。

以其豪放词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尽显豪迈之气,这背后是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后对世事无常的一种豁达认知。

而在婉约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则细腻委婉,情感真挚,蕴含着他对生命的悲悯与珍惜,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也与他的哲学思考息息相关,是他对世间万物的温柔观照。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影响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运用。

月亮这一意象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成为了传递思念、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反映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团圆的向往,这其中既有儒家的人伦之情,又有道家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而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月亮又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是佛家超脱尘世的一种隐晦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

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

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

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

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

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

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

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

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

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

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

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

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
文。

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其《西江月》一首“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骋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敬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给读者描出一个虚幻空灵的境界在一派皎洁月色之下,词人酒醉乘月夜行,人爱芳草欲眠,而马也在待,卸掉身上的鞍裕,以至终于醉卧桥头,直待杜宇啼晓了这真是达到了万物与我同归,自然与人合一的境界。

这首词与白云禅师所写的诗一样,同是写景,僧人和诗人的用意,都是要从字句之外去体会,尽管两首无一字讲佛,无一字参禅,但充溢着禅境,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其《书嘉佑壁》“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轼始至惠州,寓居嘉佑寺松风亭。

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

明年三月迁于合江之行馆,得江楼阔彻之观,而失幽深窈窕之趣,未见其所欣戚也。

南岭北亦何以异于此’,。

诗人从有湖光山色之美的钱塘移官到荒凉僻远的胶西,从自己所熟悉了解的北方被贬滴到生地疏的岭南,但由于他对此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所以这种生活上的重大变迁,非但没有他产生精神上的苦闷和痛苦,反而使他生活得更加愉快。

有如此旷达的胸怀,他才能超脱自己人生仕途上的种种不幸,写出了淡泊自然的绝境。

苏轼创作还有意参照佛家的思维方式,参禅的静坐、沉思默想在苏轼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如《题西林壁》就直接表现出一种“禅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包含着佛家的禅理,写出了一种超然静观的认识方法,即人只有外在于事物,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这里面包含了佛家常用的辩证的相对的思维方法。

苏轼一生都在与禅派高僧频繁交往,他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

表面的放荡悠肆、沉缅酒色只是他这种内在禅理的外观,而文学作品所表现得豪迈而又不缺细腻的思考才是他内心真实感受的阐释。

按理说,无论谁遇到苏轼所面临的这些困难,都会选择避世颓败。

但苏轼却在道家思想的否定尘世, 追求超然旷达的心境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正是在这种无欲无求、恬淡释然的心境下坚定了人生的追求, 完善了对现实的思考。

最能体现苏轼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词莫过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手执竹杖脚穿草鞋, 顶风冒雨前行, 一个“轻”字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 从眼前的风雨联想到整个人生, 在风雨中前行都能这样轻松豪迈, 那人生的起起伏伏又算得了什么? 乌台诗案后,作者对人生有了一种通达的感悟, 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怀。

尤其是“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不管是自然界的雨晴,还是政治上的沉浮, 且用平常心去对待。

不随着物悲喜, 不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后期思想中,苏轼将儒家的安民思想与老庄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揭露结合起来,一起构成了他后期思想中的积极的批判精神。

这种判精神是随处可见的:“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荔支叹》)。

诗人反对统治者骄奢淫靡,痛斥官府的横征暴敛,痛斥汉唐宫廷贵族为了使“宫中美人一破颜”,为了“致养口体”,不顾人民死活,“颠”、“仆谷”、“惊尘贱血”,而命令各地飞车驰传,进献新鲜荔枝。

因此招致人民极大愤慨,以致于“至今欲食林甫肉”。

以此来警告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并指名道姓的批评前辈丁谓、蔡襄和钱惟寅。

诗人并提出了自已的美好的理想:“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可见,他对社会的批判是与爱民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苏轼没有如老庄、释伽那样走上虚无主义道路,还与他的性格,及遭贬逐后与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有关。

正因为他的佛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存在于
他思想中的儒家济世思想的结合,所以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才能写出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揭露封建官吏残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来。

并且因为他没有把这种批判引向虚无主义,所以是有力的;正因为他大脑中保存的是老庄处世待物的随缘而足、清静无为的思想,所以他才能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答程天侔》)的海南岛,居然能以吃芋,饮水,观棋,钓鱼、和陶渊明诗等为乐,用积极的态度回答了章惇等对他的迫害,唱出“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的诗句来。

如果就苏轼思想进行分期,那么可以将“乌台诗案”作为一个分水岭,前期指导其进行创作的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济民思想,后期便开始不断渗入佛家禅理和道家旷达、清净的思想。

当然,他的创作还会受到柳宗元、柳永等人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创作方面的影响,但贯穿苏轼整个创作道路的、并成为影响其创作的主流思想的,就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从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丰厚文学遗产来看,他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思想更是多样的。

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构成成就了他的辉煌业绩,让我们能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他的人生态度,从他身上学到处世之道,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