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思想

合集下载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格 的 内在 关 系
形成 苏轼 浪漫 主 义 特色 的 重要 l 索 如《 江 f ・ l f ^ I 临 『 仪 J 皋》 J l I j : 夜饮 东坡 醒 复 醉 , 来仿 佛 三 更 家童鼻 息 已雷鸣 敲 门都 不 归
应 . 杖 听 江 声 长 恨 此 身非 我 有 , 时 忘却 营 营?夜 阑 风静 谷 纹 倚 何 平 小 舟从 此 逝 , 江杨柳 春风 。 言万 事转 头空 , 休 未转 头时 皆梦 。 这 首 词 浓缩 了苏 轼 近 卜 问南 迁 北 调 的 动 荡 湃 , 以 殷 若 年 他
空 观 去 观 照 世 事 和 自 已 的 无 常 人 生 。回 过 头 去 看 弹 指 般 短 暂 的 半
文 謦嚣 。 4 参 丈 匕点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 的影响
郑 陈 娟
( 广东 外 语 外 贸大 学, 东广 州 5 0 0 ) 广 1 0 6
摘要 : 苏拭 思 想 有儒 、 、 三家 相 兼 的 特 点 , 这 一 思 想 的 道 佛 在
影 响 下 . 成 外 儒 内道 的 词 风 长 文 分 别 从 儒 道 佛 恩 想 对 苏轼 人 形 格 的 影 响 等 几 个 方 面 来 展 开 论 述 . 析 苏 轼 思 想 人 格 和 其 词 作 风 分
l口 分 析 . 力以 .
存 背景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苏 轼 大 半 生 处 存北 术 党 争 的旋 涡 r , f 满 1 肚皮 的不 合 时 宜 , 他 与 当政 者 多有 摩 擦 , 治 上 遭 迫 害 , 后 使 政 二 屡 魁 被贬 滴 到 黄 州 、 惠州 、 澹州 。 途 失意 , 轼 更 “ 意 ” 佛学 禅 宗 。 仕 苏 得 于 他研 读 佛 教经 典 , 悟 佛 学大 : 佛 学 修 养达 到 较 高 的水 平 在 他 深 誊, 、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对世界的痛苦和欢乐,对人生的冷暖和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感情体系。

首先,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

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苏轼生活在一个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用毒辣的笔锋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吏们的贪婪,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次,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爱。

苏轼深知人生短暂,对人性的复杂和无常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都有智慧和情感,但也容易受到欲望和烦恼的困扰。

他以“天下才子人情至”来反映人情世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

此外,苏轼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忧郁的一面。

苏轼的豪放不羁体现在他钟爱山水和美食,崇尚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然而,苏轼也往往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处于生活的困境和政治的迫害之中。

他对人生的消极和对世界的失望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苏轼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以属于人自然观,注重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对画和诗的追求和创造,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综合理解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感情既具有现实意识,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既有豪放不羁,又有深沉忧郁;既寄托于自然和艺术,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深受后世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以下是对苏轼思想的总结:首先,苏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他主张纵观天地,不为权势、利益所累,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主张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理,释放自己的天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拘一格,在诗、词、文等各个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力量。

其次,苏轼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情味。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痛苦、喜悦和情感的关怀。

他的作品以质朴、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再次,苏轼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坚信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类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他提倡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文字和行动来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苏轼推崇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

他追求自然的美和自由,崇尚自然的真、善、美。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感和思想,诗、词、画作品多有自然的元素和风景。

他的作品注重个体审美享受,并通过审美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最后,苏轼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主张贤能治国,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他在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吁。

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天赋平等的观念,对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有强烈的批判。

总之,苏轼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的美好,同时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政治活动,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力量,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前赤壁赋》中,苏轼用佛家思想智慧圆融超越现实的痛苦。
文章写怨客吹箫吊古,以“江月”为一连串怀古情结为发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舻……然岁月流转,世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苏轼在多次被贬为地方官时,常出入于寺院交往于高僧,《核舟记》中记叙“大苏泛赤壁”时“佛印居左”。佛门高士佛印与苏轼交深情笃,想必佛教思想和文化对苏轼的直接、间接渗透,必然会潜移默化。
一、《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家思想占主导,以儒家的思想积极入世,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少年时期苏轼就确立了儒家立身行事的准则和人生的价值取向。这与苏轼童年所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苏轼母亲程氏出身世家,贤良淑德,知书达理。10岁时,苏轼回家就学,由母亲亲自执教。程氏通晓诗文,她的教育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儒家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悄悄地在苏轼心中萌芽了,它融化在诗人的血液里,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诗人人格本质的精髓,影响着他的一生。〔1〕写此文时,苏轼谪居黄州已有四年,此时的郁愤与苦闷之情可想而知。他游于赤壁的自由是有限的,他的超脱也是暂时的,苦中作乐、悲从中来。诗言志,故在文章第二段中扣舷而歌,一吐心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兮兰桨”表明自己志洁行芳;“击空明兮溯流光”表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品行。因此被新旧两党排挤而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其度”表现了屈原式的执着与节操,作为一个忠君的诗人,虽然深陷囹圄,但苏轼对君的情丝是不绝如缕的,他始终心系着朝廷。然而,苏轼之前所决定追随的君王,却被一帮小人所包围,政见与他分道扬镳。满腔的抱负不仅未能实现,还惨被流放。苏轼只能“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因此,当客吹起洞箫,并“倚歌而和之”的时候,苏轼感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轼与大诗人屈原一样,深受儒家“经世致用”、“忠君报国”、“功不成,身不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他身在千里之外,心却始终把死结打在朝廷之上。但苏轼却并不以遁入空门归隐林泉,而是在忧患来袭时,以到佛、道思想来消解自己的痛苦,以超然的忧患思想积极投入现实生活中去。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赵立艳(学员)发布时间: 2011-03-31 15:49:02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北宋时期,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中如鱼得水的苏轼尊崇儒家,但他对佛教、道教,是兼收并蓄,吸收一切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那么面对人生的中逆境,集儒释道于一怀苏轼是如何展现自自己的精神世界,笔者就结合的《赤壁赋》来谈一谈。
苏东坡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应是得益于他与佛教思想的接纳与通融,从而激发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以至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三、《前赤壁赋年少时读《庄子》,苏轼对于老庄哲学是颇有感触的。《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颂歌,凭虚御风,宛若仙人。这与庄子《逍遥游》中所展现的场景颇为相似。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与道家“虚静”理念相吻合。在如此舒适怡人的大自然中,客人却唱起了哀怨的歌,“苏子愀然”,继而引起了一段经典的“主客”对话。,苏轼用超然的智者心态,运用道家的自然观,宇宙观,进行自我宽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一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已然跳出了自己的坎坷际遇,跳出了凡俗,以超脱的心态解慰疑惑。“变”与“不变”其实是苏轼运用庄子相对主义的观点,不绝对化地看问题。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那么万物就平等了,也无所谓“须臾”与“无穷”。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最佳体现。
综上所诉述,处于现实的苦闷之中的苏轼,希望借助佛家、道家来摆脱尘世的喧嚣和痛苦。它是人生平衡的调节器,使苏轼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都能从容对待、安之若素。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正是兼具儒家积极用世之情志与佛道超旷通达之襟怀的完美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