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统一表现: 统一表现: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1)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必须有价值; 商品必须有价值; 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3)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表现: 矛盾表现: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通过交换体 现);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 畴;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 的范畴。 的范畴。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缺一而不能称其为商 品——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 用价值之中。 用价值之中。
1、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劳动——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不理解商品的起源而象崇拜偶像一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由商品形式本 身所引起的。 身所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 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产生以后,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拜物教演变为货币拜物教这种更为耀 眼的形式。 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眼的形式。故:“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docx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拥有资本并能不断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的人,是不是任何有货币的人都叫资本家?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木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叫做原始资本,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当货币作为一般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当货币在执行资本职能时,资本流通公式:G—W—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这两种流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1)顺序不同。
它们在买和卖的顺序上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占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量有区别,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究竟什么是资木?■资木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
G' =G+A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木流通公式G-W-G z,概括了产业资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木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匕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劳动价值理论

思考题
•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2、简述商品经济在我国存在的条件。
• 3、为何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 4、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学说。 • 5、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 7、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者为
• 通货膨胀:是指投入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商品流通 量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 续上涨的现象。
• 分析通货膨胀原因,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主讲:毛孟凯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凯恩斯写道:通货膨胀的伤害主要在于改 变财富的分配,而通货紧缩的破坏力则主 要是阻碍财富的产生。“所以说,通货膨 胀不公平,不聪明。只要不是德国那种过 度通货膨胀,两害相比,还是通货紧缩的 害处更大,因为在一个陷入贫困的世界上, 通货紧缩加剧失业,而不是损害‘食利 者’。”
解释: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③简单劳动。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 3、动态变化
主讲:毛孟凯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 1、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和利用程度; •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
主讲:毛孟凯
二、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三、货币的职能
• 1、 价值尺度,即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 1)为什么可以充当价值尺度? • 2)充当价值尺度的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 2、 流通手段,即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 1)是一切现实货币或货币符号。 • 2)有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 3、贮藏手段 • 4、支付手段,即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赋、工资等。 • 1)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经济危机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商品与货币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阐述关于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商品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形式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和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一、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 自然经济及其特点a.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C.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原始社会是完全的自然经济。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当今世界,自然经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
2. 商品经济(1)商品: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有用物品;b.劳动产品;c.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d.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流通的统称,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三次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产生(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2)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它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中,但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此阶段)(3)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入此阶段)3.商品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商品经济并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经济形式,它是同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高程度发展,商品经济最终会消亡。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要 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
概念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 动。
2.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例如, 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这些生 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 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 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 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 系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 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不管社会经济关系怎么 变化,人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辨不出 它是那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使用价值本身 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二)交换价值
概念
商品通过买卖所具有的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即交换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永恒条件。
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 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 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第2章 商品和价值

2.2 商品的价值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总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私人劳动时间:社会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 劳动时间,形成商品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回收成本)。无论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能同
时获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生产者
价值
消费者Leabharlann 自然资源一般劳动产品 商品
使用价 值
有(非劳 动)
有
有
价值
没有
没有
有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的产物,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于劳动的 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形式 的劳动。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各个商品生产者独立地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 产,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个人 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 质. 社会劳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又是互相 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为了交 换而进行商品生产的,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 一个组成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 的性质。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
体力、脑力劳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 值 劳动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 同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联系 在一起的。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劳动具有同质的一面:都是人类劳动力(脑 力和体力)的支出。 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 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个统一的 社会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国家。 第二,全民本身是一个整体概念,全民占有意味着全体 劳动者作为一个同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占有,不是每个 劳动者个体占有的简单相加,因此,必须有一个代表社会利 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的 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 才能在生产资料使用过程中,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 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为全体 劳动者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服务。
5、生产资料四种权能的多样组合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四种权能是以复杂多样的形 式组合在一起。四种权能可以统一于一个主体,全部归一个 主体去实施(如国有国营);也可以被劈分、拆细、互相分 离、独立出去;也可以重新组合为统一组权能,如占有权、 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结合成经营权。 总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四种权能的统一与分合存在着 不同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组合,这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不同实现形式。 ***说明:《企业法》规定:企业对国有资产具有占有、 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该法特地将企业的支配权规定为 “依法处分”,表明企业只能根据国家规定分享国有资产的 部分支配权,还有一部分支配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是 将国有资产支配权劈分、拆细的典型例子。***
注意:这里的分析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一)全民所有制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人 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 生产资料关系上的平等。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编辑ppt
41
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必须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每个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 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同的物品其有用性不同则使用价值不同,一种商品可能 有多种使用价值。
物品的有用性寓于物品自身之中,同人们取得它所耗费的 劳动多少没有关系。
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
从质的方面看,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 然属性决定的。
从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有一定的数量。
编辑ppt
16
•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商品必须具
——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编辑ppt
26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
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
的范畴;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编辑ppt
7
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 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条件
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
编辑ppt
8
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发达商 品经济阶段。
政治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是拥有资本并能不断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的人,是不是任何有货币的人都叫资本家?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本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叫做原始资本,资本和货币的区别是什么?1、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当货币作为一般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公式:W—G—W(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当货币在执行资本职能时,资本流通公式:G —W —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这两种流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1)顺序不同。
它们在买和卖的顺序上是相反的,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量有区别,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究竟什么是资本?⏹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
G′=G+Δ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G—W—G‘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是资本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1、劳动力的定义:人的劳动能力,即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是,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1)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①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劳动力价值的构成:③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所谓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是指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如:美国、西欧、印度、中国及香港差异!(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①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货币转化为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
(3)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讨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商品的两重性相适应,生产商品的生产过程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生产过程。
我们来考察一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跟其他社会的生产过程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1、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一般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生产财富或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工人的劳动过程也包括三要素: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比如纺纱的劳动。
但是: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特殊性:(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时间由资本家说了算(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这种特殊性必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是一种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的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1)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会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又是抽象劳动(会把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
(2)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3)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时点,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
例题: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假如: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是每天3元钱,工作六个小时如果生产停留在这一步,资本家就没有任何赚头。
资本家想要赚钱,怎么办呢?于是:例题: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总结: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会从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总要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在这里。
可见: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值过程(1)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2)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了。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劳动力商品上的结果。
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以上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对于这个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认真的回答过。
这是马克思的划时代贡献。
正是依靠这个学说,马克思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资产阶级的萨伊、萨缪尔森等为资本主义辩护,说是正常管理的报酬:难道强盗所得就是为抢劫别人付出的体力的报酬?至于节欲主义就更不靠谱了,没有工人阶级创造的使用价值,节欲主义这至多是一群守财奴。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资本的本质评价:约翰.穆勒说:所谓资本,是手段和工具。
英国的托伦斯说:在野蛮人用来投掷他所追逐的野兽的第一块石头上,在他用来打落他用手摘不到的果实的第一根棍子上,我们看到占有一物以取得另一物的情形,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资本的起源。
本最初的形态是货币。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资本还表现为各种实物形态,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
其实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
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必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一部分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1、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
⏹2、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而是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了,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3、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50页)(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剩余价值率;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基础。
三、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1、资本的一般性⏹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属性。
包括:⏹垫支性⏹运动性⏹增殖性★⏹世界银行的“新财富”=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持续增加可持续发展⏹2、资本的特殊性---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特殊性: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关系。
(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四、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生产和实现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范畴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手段⏹3、生产剩余价值支配着一切生产和非生产部门以及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切主要方面,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过程都服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