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合集下载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是指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指出财富和地位不能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这三则故事不仅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道德意义,还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财富和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意味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要有才华、有知识、有品德,并且要与同样具有这些素质的人为友。

这种朋友关系可以推动彼此成长和进步。

可是,如果你只坚持追求财富和地位,并不重视才华和品德,那么你就会失去真正的朋友,也会失去自己的灵魂。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适度的财富和地位,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灵魂。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磨难和困苦,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潜能。

财富和地位并不一定能让你更加幸福和自由,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满足和腐化。

只有经历生活的挑战和磨难,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困境和挫折,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方向,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富贵不能淫”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不厌其忠,不惮其贫。

”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一种强烈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贯穿我们的一生。

作为一个财富和地位的追求者,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和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坚持诚实、正直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的财富和地位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总之,孟子三则富贵不能淫的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和地位并不是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财富和地位,不要让它们成为自己灵魂的代价。

相反,我们应该坚持才华、品德、责任感和忠诚,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在不断的挑战和磨难中,成为真正的人。

《富贵不能淫》翻译

《富贵不能淫》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准则。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1. 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2. 了解《孟子》《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3. 梳理结构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一、分段研读,疏通文意第一段: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 识记文言词语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讲解:这一段景春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第二段(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1. 识记文言词语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2. 参考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译文

《富贵不能淫》译文
《富贵不能淫》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 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战争就平息,天下就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 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 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 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 这是妇女的标准。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 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实现 志向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向的 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 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 大丈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富贵不能淫的人物事例

富贵不能淫的人物事例

富贵不能淫的人物事例富贵不能淫,是一种对于财富与权势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方式。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崇高的品德和智慧,展现了富贵与淫乱之间的界限。

以下将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了富贵与淫乱的典范。

第一位人物是孔子。

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他认为富贵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而不是放纵自己的私欲。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身居富贵之位的人,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节制,用智慧和德行来影响他人,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第二位人物是贝多芬。

作为音乐史上的巨匠,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性的痛苦和对美的追求。

尽管他一生中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从未因此放弃追求卓越的艺术创作。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展现了富贵与淫乱之间的巨大差距。

贝多芬的音乐超越了个人的欲望和享乐,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第三位人物是华罗庚。

作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财富,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他把自己的财富和智慧用于国家的建设和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罗庚的事迹告诉我们,富贵并不意味着放纵和堕落,而是应该用于更高尚的目标和责任。

第四位人物是乔布斯。

作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乔布斯以他的创新和商业智慧改变了整个科技行业。

虽然他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始终保持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和对员工的激励。

乔布斯的领导风格和思维方式成为了许多企业家的榜样,他的成功也证明了富贵与淫乱之间的区别。

乔布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成为了商业界的传奇人物。

以上所介绍的人物都是以富贵不能淫的典范。

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向世人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富贵并不意味着放纵和堕落,而是应该用于更高尚的目标和责任。

这些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在正确的道德底线下,才能真正享受到富贵的意义和快乐。

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最新6篇)

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最新6篇)

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最新6篇)《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篇一《富贵不能淫》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这一章主要探讨“何谓大丈夫”的观点,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首先景春对于公孙衍、张仪是歆羡甚至崇拜的,然而孟子针锋相对,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然后,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节课的思路比较简单,难度不大,重难点不多,学生又刚刚从家里回来,有点疲惫,如果直接讲授的话,可能效果不是很好。

然后,在早读的时候,我就安排了任务,分小组分解任务,从字词、注释、翻译、文言现象、问题探究、一词多义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然后课堂上按照一定的顺序由学生来讲解。

学生的讲解非常棒,提前板演了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然后在过关检查的环节,专门检查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正确。

后面的学生则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用卡片的方式整理好,然后又用投影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解、检查。

虽然授课的进度慢了点,但是学生们掌握的比较踏实,比我直接讲解好了很多。

这节课依然有一处困惑,“父命之”在课下注释是“父亲给以教导”,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翻译弱化了“之”字的用法,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需要字字落实翻译的初中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翻译不是很妥当。

这里的“之”应该是代词,代指上文的“丈夫”。

如果按照一一对应来翻译,我觉得这句话翻译成“父亲教导他”或者“父亲给他以教导”。

当然了,如果硬说课文也是遵循了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那“之”就只能是凑足音节的助词。

但是,凑足音节时往往是和单音节词连在一起的,所以,我还是觉得当代词比较好。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与译文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与译文

富贵不能淫先秦. 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哪里。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富贵不能淫孟子〔先秦〕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哪里。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